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85W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繼承和整合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諸方面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以積極和發展為取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學生和國民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必須紮根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繼承和借鑑經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經驗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的基本體系。

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國傳統文化

一、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由來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觀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鑑西方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諸方面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1.積極心理健康

積極心理健康這一概念最早由瑪麗·賈赫德1958年在《當代積極心理健康觀》一書中提出,認為積極心理健康可以被視為促進持續發展的人格特徵或為人格和社會環境的良性互動狀態。他認為積極心理健康包括:積極的自我態度,全面的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自主發揮功能的能力,對現實的準確認識;能掌控自己周圍的環境。目前,積極心理健康的內涵有了新的演繹和發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緒調節;自我感覺良好;積極的人生觀;良好的應對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積極的自我感覺等。“積極心理健康”為創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2.積極心理治療

積極心理治療是由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國開設自己的心理診所之後,逐漸形成的心理治療思想。與從疾病出發、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載體的傳統的心理治療有所不同,積極心理治療從人的發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發,強調每個人天賦的潛能在解決心理問題中的重要性。積極心理治療中的積極這個概念,意思是説治療並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現有的紊亂為準,而是首先在於努力發動患者身上存在的種種能力和自助潛力積極心理治療拓展了積極心理健康的實踐領域,豐富了積極心理健康的內涵,為創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實踐基礎。

3.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最早在1954年出現於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但直到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馬丁·賽裏格曼在1998年的美國心理協會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建立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內的一大任務時,積極心理學才開始正式受到世人的關注。

積極心理學是以一種新的視角詮釋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羣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那些處於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並得到良好的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於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普通人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創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動力。

4.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是20世紀末美國發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場教育運動。積極教育就是指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最終達成培養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而實施的教育。積極教育重視技能、態度、行為、交流風格等的教育,強化個體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愛護環境等積極品質,以此激勵、促進個體和人類的發展。

積極教育的核心價值觀表現為:所有人不論年齡和生活狀況,都能學習和成功;持續的創造性的方法要能打開一個人的心智;家庭、學校、專業人員、環境和年長的人整合起來為當代和未來的學生提供支持;重視和尊重人的文化遺傳、年齡、生活情景、信仰和個人的特點。積極教育的興起,為創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學的支撐。

5.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繼承和整合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諸方面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而創立的以積極和發展為取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學生和國民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它針對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診斷和消解痛苦”等問題上,提出要堅持積極的評價取向,加強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和潛能的開發,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用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進行解讀,詮釋和解決當前的許多社會心理危機、矛盾、衝突和困惑,用積極的內容和方式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品質,讓個體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狀態得以豐富和發展,從而塑造與和諧社會相匹配的充滿樂觀、希望和積極向上的美好心靈。概括地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

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國文化根基

文化學認為,“文化世界不僅是人類創造的,而且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着人類,創造着不同國家、民族、社區人們的性格、心理、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種種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着豐富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必須紮根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形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明進步的精神脊樑,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賦予了歷史的靈魂。

2.“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以至中國文化中最古老、最廣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傳》説:“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和社會發展共生的規律。當人遵守自然和社會發展和諧共生的規律時,“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既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又注重人必須不斷認識自然規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點。“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與自然、社會和諧有機統一起來,從而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態學的理念和範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中庸》説,“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也就是説,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這些性情沒有表現出來之前處於一種不偏不倚的平衡狀態,就是所謂的“中”;如果表現出來時,則應遵循“道”,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就是所謂的“和”。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緒)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調節,從而使身心健康地發育,即“致中和……萬物育焉”。積極心理學認為,對積極心理品質的缺乏、對立、誇大都會導致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説的“過猶不及”。可見,“致中和”構成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歷史基礎。

4.“性善”主導的人性論思想

不同的人性論預設決定着人的向善性與向惡性。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三派學説爭論兩千多年不絕,但是性善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始終占主導地位。孟子開創的性善説認為人生而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孫丑上》説:“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還提出人天生就有“不學而能”的“良知”與“不慮而知”的“良能”。“性善説”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內在可能性,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人的光明面、人的優點與價值,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促進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邏輯起點。

5.“預防”與“整體”的中醫養生精髓

中國傳統醫學源遠流長,經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和“整體”觀念是其理論精髓,與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關係。《黃帝內經·素問》就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種預防為主、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傳統醫學理念一是把順應自然作為養生的重要原則,強調要“順四時而適寒暑”,並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調攝作為養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三是重視保養正氣在養生中的主導作用,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認為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否則就會損傷身體而生病。同時強調精神情志活動對人健康的影響,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與人體健康狀態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現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醫學模式和整體健康模式,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擺脱西方的病理學模式、醫學模式而走向生態學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和思想基礎。

三、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簡單否定,而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矯正、發展和補充。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為四類,分別是醫學模式、社會學模式、教育學模式和心理學模式。5綜合這幾種模式不難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心理健康教育從消極、被動、補救向積極、主動、預防和發展的方向轉型;從面向個別學生和學生的問題向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方向轉型;從專職教師的專門服務向全員參與的全過程、全方位服務方向轉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繼承和借鑑這些經典心育模式的經驗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的基本體系,主要包括方向與目標、任務與功能、對象與內容、原則與特點、途徑與方法、效果與評價。

1.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與目標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積極心理學對人性持積極評價的取向,研究和教育重心是人和社會的積極因素方面,堅持“弘揚浩然正氣”的大方向。馬斯洛曾經指出:“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麼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形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6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對立,而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矯正。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一般劃分為三級: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二級目標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為主,針對普遍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和諮詢,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三級目標是以治療心理疾病為主,針對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個體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長期以來,實踐的重心通常侷限於三級和二級目標,而對一級目標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強化一級目標,兼顧二級和三級目標,實現三級目標之間的有機統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全體學生,體現在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

2.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功能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觀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上,如積極的思維品質、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習慣的養成、積極人格的塑造、積極認知方式的形成、積極意志品質的磨練、積極心態的調整、積極組織與積極關係的建立等。具體來説,包括培養真誠、忠誠、坦誠、誠實、正直、仗義、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緒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人際吸引力等積極心理品質和各種智力潛能和非智力潛能的開發。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僅包含發展性功能、預防性功能和補救性功能,還致力於使人具有積極的理想追求、較好的社會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狀態、建設性的人際關係、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對學生來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學習效能,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學會學習,提高學習熱情,改善學習能力。

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與內容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對象主要聚焦在少數問題學生身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在指向問題學生和學生的問題的基礎上,特別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並且還包括教師和家長。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又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從而構建起新型的教育結構內在的雙主體的平等關係。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謝恩·羅普茲等選取美國四個主流諮詢心理學雜誌進行內容分析,將積極心理品質按頻次由多到少做了歸納和總結,具體內容及順序為:價值觀、道德規範、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調節、應對、移情、目標設置、自我概念、問題解決、自我控制、親情、思想開放、現實化、幸福感、動機、希望、適應性、一般能力、領導力、生活滿意度、創造性、洞察力、見識、樂觀、靈性、道德判斷、情感智力、愛、生命力、積極情緒。根據我國國情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時間指向(過去、現在、未來)、活動類型(生活、學習、工作、社交)、關係維度(對人、對事、對己)等,可將下列十四項優先列為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增進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開發心理潛能、發揮智能優勢、改善學習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體驗、培養創新能力、優化情緒智力、健全和諧關係、學會積極應對、充滿樂觀希望、樹立自尊自信、完善積極人格。

4.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特點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着重強調:激揚生命、播撒陽光雨露;分享歡樂、傳播幸福;開發潛能、增強心理免疫力;學會應對、提高生活學習效能;揚長避短、發揮多元智能優勢;預防和發展為主,修復為輔;全員參與、突出自主發展團體訓練為主兼顧個別諮詢;情景體驗、活動參與兼顧認知傳授。

5.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過程、全面滲透、全員參與的途徑,形成以學校分管領導為統領,以專業心理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幹,以學科教師為生力軍,以家長為後援,以正向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和媒體宣傳為積極氛圍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立體網絡。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更加強調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徑、心理情景劇、心理活動課和心理拓展訓練等都被證明是學生喜聞樂見又富有成效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6.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與評價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除了表現為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心理問題的消解,心理障礙的減少以外,更看重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個人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特質包括:樂觀、愛、職業能力、勇氣、交往技能、美感、寬恕、創造性、天賦和智慧等;羣體層面的積極組織系統包括如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以促使個體發揮其人性中的積極品質,如責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職業倫理等。

第二,主觀層面的積極情緒體驗。如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沉浸體驗、自尊自信、樂觀希望,等等。

第三,心理問題的積極預防。單純地關注個體身上的弱點與缺陷不能產生有效的預防效果,應該通過發掘其自身的力量來有效地預防心理疾病。人性層面的積極力量和美德,如勇氣、樂觀、愛、交往技能、職業道德、信仰、希望、忠誠、堅韌等,這些積極心理品質對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視的預防、調節和緩衝作用。

第四,臨牀心理學模式的轉變。未來的心理治療不僅僅是修復創傷,將會更加提升人們所具有的美德和力量。用一種更加開放、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評價是對積極心理品質的評價,把評價當做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對形成性評價情有獨鍾。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經常的形成性評價,可以經常監控、調整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也可以使學生不斷得到反饋和強化,自覺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