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開元良相張九齡

欄目: 張九齡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自古中秋賞月,是要賦詩的,在唐朝那個詩意繁盛的時代更是如此。觸景生情,望月懷思,月圓人卻不團圓,憂思之下,詩人也只得寄託於賦詩了。詠月的詩千百篇,大抵都是這種情況。不過詩人的情感雖和我們一樣,表達出來卻是截然不同的,詩人自有詩人的風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句詩,便把所有中國人中秋月圓的期盼説盡了。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張九齡這個人,放到現在來説,絕對是一個高帥富,家世顯赫,智力過人。他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雖然不是當時的望族,但卻也是傳承800年之久的家族,這個名頭也足夠大了。而且唐朝一向以漢朝自喻的,漢朝最牛逼的謀士之後,唐朝人又怎麼會不尊重呢?

家族傳到張九齡這一代,家境其實還是可以的,張九齡的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縣丞這個官雖然不大,但是卻也足以給張九齡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按古人的習慣,張九齡的出生也是非同常人的。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説就是在那裏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也許是得自家族遺傳,張九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童,七歲就能寫文章,13歲就能寫出牛逼的文章。少時成名,牛逼哄哄,當時張九齡寫了封信給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看完後非常讚賞他,大膽預言:“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後來的歷史也證明,牛逼的人物無論何時都牛逼。

牛逼的人當然也是需要證明自己和實現自己的抱負的,所以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張九齡考上了進士,考功郎沈佺期非常賞識張九齡,所以張九齡被授予校書郎官職。校書郎雖然不是什麼重要的官職,但是張九齡至少邁向了他仕途的`第一步。

但是在唐朝那個時代,畢竟牛逼的人太多,所以張九齡當時並沒有很好的機會嶄露頭角。就這樣,張九齡頂着祕書省校書郎這個職位,晃盪了好幾年。終於,張九齡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個人——當時還是太子的玄宗李隆基,時太子李隆基有所作為,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九齡應試道牟伊呂科,對策優等,升為右拾遺。李隆基即位為玄宗,張九齡改任左拾遺。張九齡終於進入了大唐的核心決策層。

要説牛逼的人應該都是有共同話題的,況且張九齡品格也很高尚,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所以按理説張九齡和當時的宰相姚崇應該是關係很好的,但是張九齡就是和姚崇不對付。先天二年,也就是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張九齡就上書姚崇,提醒他“遠餡躁,進純厚”。進純厚?你的意思是我現在沒有在進純厚咯?不過姚崇到底是一代名相,復書嘉納其言,在之後的選官用人中消除了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堅持以才取人,整頓吏治。

然而張九齡不知道是哪根筋錯了,開元四年(716年)秋,張九齡又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直接招致了姚崇的不滿,姚崇雖然是賢相,但並不是沒脾氣啊。所以這年秋天,張九齡自知在朝廷已無法立足,他便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張九齡回到嶺南,住了一年多時間。嶺南是個好地方啊,好山好水好風光。但是張九齡並不想閒居,而是想為家鄉辦點實事。要想富,先修路,張九齡一回到嶺南家中,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大庾嶺亦稱庾嶺、台嶺、梅嶺、東嶠山,中國南部山脈,“五嶺”之一,位江西與廣東兩省邊境,為南嶺的組成部分。張九齡出入嶺南,這條路是必經之路,所以他對大庾嶺梅關“人苦峻極”的險阻深有感受。不僅如此,開元年間的唐王朝,經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勵精圖治,社會繁榮。嶺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貿易交通有了很大發展,廣州已成為中外海上交通門户的大商港。在這種情況下,開鑿梅關古道,改善南北交通顯得非常迫切。

在建議得到朝廷批准後,張九齡自任開路主管,趁着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緣磴道,披灌叢,不辭勞苦,指揮施工。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路修成之後,張九齡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以此記錄。

也許是唐玄宗李隆基想張九齡了,也許是姚崇被罷相了,總之,開元六年(718年)春,在張九齡修了大庾嶺路後,他被召入京,因修大庚嶺路有功,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

這次,張九齡受到了宰相張説的器重,一路被提拔到中書舍人,成為玄宗的近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正式成為大唐帝國的宰相,雖然只是宰相之一。

然而張九齡的這次成為宰相的時間並不好,雖然不會再有姚崇,卻來了一個更加險惡的李林甫。姚崇雖然有脾氣,但至少是個君子,李林甫卻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張九齡又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他和李林甫的矛盾便在情理之中了。

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被玄宗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户)。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理非常妒忌他。於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説不行,皇上不高興。張九齡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又反對窮兵黷武,這樣使得玄宗很不高興,再加之李林甫的中傷,終於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遭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四年的中秋,月亮一定特別圓,張九齡獨自面對着這月亮,看着它從遼闊的江邊江邊慢慢升起,很自然的就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烏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但對於遠隔天涯的親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張九齡只覺得長夜漫漫。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裏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沉吟之際,分明是名作誕生前的獨奏。於是,懷着對親人的思念,望着那月亮,張九齡寫下了那千古詠月的名篇: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