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韓愈

精選韓愈《馬説》教學設計(通用5篇)

欄目: 韓愈 / 發佈於: / 人氣:3.24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精選韓愈《馬説》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韓愈《馬説》教學設計(通用5篇)

韓愈《馬説》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馬説》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客觀正確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23 馬説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韓愈《馬説》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着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説:您聽説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脱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怎麼)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六、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 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⑴ 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説説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説》。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説》。

⑵ 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⑶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閲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 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⑵ 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閲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⑴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⑵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⑷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説一説。(小組討論)

⑵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⑵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為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説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敍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説》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韓愈《馬説》教學設計3

《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説”的文體知識。

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背景導入:《馬説》大約作於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它仍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和武寧節度使幕下,鬱鬱不樂。所以,常常有懷才不遇的感歎。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下了《馬説》,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文表達的是韓愈什麼樣的情感?——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二)對比導入:投影

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説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説》。

(二)疏通文字:

1、解詞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語

然後有千里馬 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 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交流答案,教師適時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千里”、通假字“見”“材”“食”“邪”和等加以總結

總結明確:

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為動詞,日行千里。“駢”“盡”

古今異義

然後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一詞多義

“食”“以”“雖”“其”“而”“之”“策”

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裝句 :

①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2、釋義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進行翻譯,形式有三種:

(1)、給出原句,要求動筆翻譯並核對答案講解翻譯要點。

(2)、給出譯句,要求對照譯句默寫出原句。比照原文後明確字詞要點。

(3)、給出原句和不嚴謹的譯句,要求找茬評分。通過這種形式強化記憶句中重要字詞和句法。

3、自讀會意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讀原文,一人説譯文後互換任務。

(三)走近作者,通讀文本。

1.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後人稱“韓昌黎”。三歲而孤,勤奮苦學。24歲中進士後為官,官至吏部侍郎。為官的生涯中因為民説話指斥朝廷和諫唐憲宗迎佛骨而兩度貶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諡“文”,所以,後世又稱他為“韓吏部”和“韓文公”。

文學上: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開啟了一代文風,所以後世將他和柳宗元並稱為“韓柳”。

詩與孟郊齊名。散文內容複雜豐富,形式多樣,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著名的詩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馬説》《師説》《進學解》等。韓愈的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

後世評價: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2. 瞭解“説”的文體:

①以前我們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説》,還記得“説”這種文體嗎?請同學們説一説。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説明事物又可以發表言論,還可以敍事抒情,但都是為了闡明一種道理。所以,由此可見,“説”在內容上偏重於議論,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

②《愛蓮説》題目的含義是“談談關於對蓮花喜好的問題”,那麼《馬説》該怎樣翻譯呢?試着藉助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

——表面意思是“談談關於如何發現千里馬的問題”。深層含義是“談談關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

3.通讀文本

1、正字音:駢死、槽櫪

2、明停頓

(1)、明停頓的要求:

文言文領字或領詞之後有個短暫的停頓,可以用音調的延長讀出停頓。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等

段與段之間停頓時間要稍長,文言文的詞尾“也”“邪”等虛詞要延長聲調讀。

其他根據句意稍作停頓讀,不要將意思讀破。

(2)、學生嘗試劃出文中的停頓並嘗試自由朗讀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於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藉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 食不飽——苦 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託

│  │ 物

馬説 ┝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憤怒)┥

│  │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徵意義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徵義

千里馬 —— 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 —— 賞識人才的人 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 —— 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 —— 庸才

(二)評出表演傑出小組和三類傑出個人(語言設計傑出個人、情態設計傑出個人、情節設計傑出個人)。

(三)確立示範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頻朗讀示範或教師範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並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 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説能日行千里的馬才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可聯繫實際來談,如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

韓愈《馬説》教學設計4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能夠疏通文意。

2、瞭解作者,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訓練點

1、反覆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注意節奏。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滲透點:

背誦課文。學會推銷自己,展示才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為社會做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幻燈片展示)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説》最為著名。韓愈:字退之……(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二、朗讀時刻(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準節奏,讀得流暢,讀懂情感)

1、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幻燈片顯示注音)

2、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讀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翻譯,課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課堂實效。

完成後,教師評價,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堂檢測。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其

四、鏈接寫作背景,思讀品讀課文。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來寄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文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結合文中具體句子進行説明。

明確學生組內討論課堂展示分享後,教師幻燈片展示。

五、古為今用

質疑:“千里馬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嗎?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3、請你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選擇一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

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識人才的統治者(賢明的君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託物寓意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韓愈《馬説》教學設計5

【教學重點】

1、説的文體特點:奇巧而善辯、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説》的寓意、比喻説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教學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構思。

2、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語言。

3、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等名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馬説》是一篇簡短的議論文,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主要學法】

朗讀法、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查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疏通課文。

【課堂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説”(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閲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⑴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為並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見( )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⑶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閲讀課文並思考:

⑴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閲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後練習: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1、檢查複習:背誦全文

2、課文學習指導

⑴ 第一節:伯樂知馬(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着決定作用)首句千古感歎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次句──憤憤不平千里馬倒常有,可沒有伯樂發現,憤世嫉俗。

末句──描寫千里馬的終身遭遇,“不以千里稱也”“也” 肯定語氣,寄予無限同情。

⑵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馬的特點特別能吃,因此特別能跑。

次句──全節之關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一頓,作低迴之勢。接着,以“不飽,不足,不外見,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層層蓄勢,反問作結。“也”反問語氣,憤怒譴責“食馬者”害了千里馬,向讀者尋求公道與正義。

⑶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首句──活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的醜態

神態:“執策而臨之”洋洋自得愚妄淺薄

語言:“天下無馬”有眼無珠

末句──發表感歎歸結全文中心“不知馬”

其真不知馬也( )“也”推測語氣,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句末可以用“!”(強烈的諷刺感情)“?”(推測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而後答,一錘定音)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表看法。

⑷ 歸納寓意,附板書設計,並作課外拓展。

學生思考:本文的觀點是什麼?形象是什麼?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