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7.11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篇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邊邊邊公理,是三角形判定方法研究的第一課時。

本課在教學時有三個難點:

1、體會有一組量、兩組量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三組量對應相等的各種情況的分類;

3、利用“邊邊邊”判定全等推理的書寫格式。

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的條件;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運用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的條件判別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有學生的預習,難點1的突破還是可以很快進行的,但是反例的列舉還不夠。難點2是學生分類解決問題能力的檢驗,學生能夠很順利地分成四類:三條邊、兩邊一角、兩角一邊、三個角,但是不能更加細緻地分類,不能進一步把兩邊一角分為兩邊及其它們的夾角、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不能把兩角一邊進一步分為兩角及其夾邊、兩角及其中一角的對邊。從課上的實施看,四種情況的分類基本做得比較好。課後細想,進一步的分類,本課也可以不再進行,可以到下一課再細化。理由是: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必要每一次的新知引進都要一步到位,況且本課要處理的問題還是挺多的,課堂教學要有所側重。難點3的引導較好,但是學生全等推理的書寫格式還有待於繼續訓練。證明全等的準備條件在寫兩個三角形全等之前就要書寫説明;直接條件直接寫,隱含條件要挖掘。

從本課的教學情況看,學生的預習還需指導,學生對課本上探究2的`操作比較粗糙,課堂上需要教者認真示範引領;課堂容量的把握要適度,本課我安排了兩個例題,一個開放型填空題和四個解答證明題,學生的思維訓練是充分的,四個證明題也是有學生上黑板板演的,多數同學是能夠全部完成,但是不可否認,還是有同學沒有來得及,作一個角等於已知角的教學還不很充分,全面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要真正得到保證。

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參與到探索的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實驗、合作交流等過程,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讓學生產生了學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為下一節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篇2

根據教學大綱的課時安排,全等三角形這一內容需1課時。在本節課的學習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真正達到教學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探究輔導法,類比法,講練結合法,”具體説明如下:興趣是學生最直接意識的學習動機。教學必須以學生興趣為起點,由學生自己動手畫圖,並把兩個三角形剪下疊和在一起,看是否能完全重合。培養學生養成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的良好習慣。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體驗到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種好的引入方法可促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強烈求知慾望。

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邊邊邊”在探索(1)已探索過,在探索(2)中主要是探索“角邊角”、“角角邊”兩個識別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全等三角形的另兩個識別方法 AAS,在前面研究“角邊角”識別方法的前提下,研究“角角邊”對於學生並不困難,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的方式體驗數學結論的發現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在探索比較簡便的識別三角形全等方法的時候,還利用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思想,在教學時儘量讓學生獨自解決,其次在運用這兩個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時候,要求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這兩個判定方法的熟練掌握。教科書安排用一個課時完成,經過今天的上課實際操作,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對這節課反思如下:

1、學生在應用的時候,不會使用這兩個判定,“角邊角”、“角角邊”不知怎樣用,該用“角邊角”就用到“角角邊”, 該用“角角邊”又用到“角邊角”。

2、很好用兩課時,第一課時探索“角邊角”,第二課時探索“角角邊”。運用這兩個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時候,一定要通過具體的圖形分析來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和通過一定題量的訓練對這兩個判定方法的熟練掌握。

開放問題的設計,本節課讓學生從練習中得到思維的發展,同時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時反饋,典型例題一題多問,設計環環相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回顧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加深他們對公理的多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實驗、觀察、比較、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方法,一步步培養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具體的情景或前提出發進行合情推理,從單純的幾何推理價值轉向更全面的幾何的教育價值”,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幾個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探求新知,用直接感受去理解和把握空間關係。這一設計,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加深了師生互動的力度,課堂效益比較明顯。不同的情景又以不同的層次逐步提升既有以知識為背景的情景,又有以探索、驗證為主的情景,從不同的方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體現了“大眾數學”的主旋律,也是“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的體現。《標準》明確提出“通過對基本圖形的基本性質必要的證明,使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的思想”,為體現這一目標,在“情景二”探索“HL公理”中,要求學生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強調從情景中獲得數學感悟,注重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的過程。

數學教學應努力體現“從問題情景出發,建立模型、尋求結論、解決問題”,在“情景三”中,我通過三角板的拼圖,讓學生從這一過程抽象出幾何圖形,建立模型,研究具體問題,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學生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的聯繫,以及學習處理此類問題的方法。作為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教學中,我除了注重情景的運用外,更多的運用符號語言,在比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數學問題,加深和擴展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縱觀整個教學,不足主要體現在提出的一些問題,啟發性、激趣性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易集中,課堂氣氛不能很快達到高潮,延誤了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時機控制不好,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有所收穫;在評價學生表現時,不夠及時,沒有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喪失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很多機會。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考慮我們的對象,要為他們服務,為他們設想,這樣才能夠獲得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