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童趣》 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37W

教學目標:

《童趣》 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1、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覆誦讀直至背誦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理清作者對童年趣事的記敍。

3、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 

4、學習具體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對“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

2、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嗎?“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寫的是一個天真的小孩子對月亮的想像,今天我們將結識另一個孩子,他也很天真,很願意聯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對其他的事物發生了興趣,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作者)

一、相關知識介紹:

(1)簡介作品及作者 

《閒情記趣》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敍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 

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後),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於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浮生六記》包括:《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題目《閒情記趣》中,“閒情”:清閒、無拘束時的情致;“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藴涵着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文言文介紹: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

這是我們學習語文以來第一次正式接觸文言文,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入門”,所以先來講講學習古漢語的方法。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1、熟讀、背誦課文,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2、用心領悟,見“言”而知 “意”;3、注意不斷積累詞彙。二、瞭解文言文的特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句式變化。三、文言文翻譯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抓住關鍵字詞。 2、不譯的字詞。3、用現代漢語的句式代替古代漢語的句式。(意譯)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

二、學習課文:

1、拼音與重點實詞

[餘]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藐(miǎo)小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  [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    [果]果真。      [唳(lì)]鳥鳴。 

[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礫(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溝。   [神遊]遊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  [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 [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心之所向  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所向:名詞性短語,指想像的景觀。

昂首觀之  之:指“羣鶴舞空“的景象。

項為之強  之:代“昂首觀之”的動作。

舞空:即舞於空,介詞“於“省略

徐噴以煙:即以煙徐噴之。賓語“之”省略,介賓短語“以煙”置於“噴”後。

作……觀:即“當……看”

以……為……:把……當做……

……為所……:表被動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3、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預習資料初步理解課文。

4、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本來形容目光敏鋭,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6、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三、誦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找一找文中的畫龍點睛之語?即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明確:①圍繞“物外之趣”來回憶了三件事。

2、試説説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3、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明確: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第二件是把土牆凹凸、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

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第三件是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並懲罰癩蛤蟆。

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或:一觀蚊成鶴;二是神遊山林;三是鞭驅蝦蟆。)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明確:需要“仔細的觀察”和“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要強調兩者如果只有一點是不夠的,兩方面都要進行強調。要善於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結合書中有關句子來啟發,比如作者幼年視力極好的描寫。

四、小結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第二課時

一、朗讀引入。

二、研討課文。

1、集體訂正課文翻譯。

2、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3、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4、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5、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

明確: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先總後分地敍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鋭,常常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答:第一段總述物外之趣,起着總領全文的作用。

(2)、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穫?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穫:時有物外之趣。

(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

(4)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答: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緻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5)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基礎:細緻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6)本文作者在觀察事物時,感受到什麼樣的不尋常的情趣? 物外之趣

(7)本文以“童趣”為題,作者着重寫了其中的哪一個字?文中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趣”字;本文緊緊圍繞“趣”字,寫夏天觀察蚊飛的樂趣;寫“我”觀察土牆、花台和小蟲爭鬥的樂趣;寫出我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揭示齣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

(8)“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寫出小孩那些特點?

 反映小孩兒視力強健,視覺敏鋭,又表現孩子的稚氣、天真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説明了作者小時候有什麼樣的獨特感受?

 説明作者小時,善於細緻地觀察細小事物,看到細微的事物中,那些別人所不能顧及的妙處,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

(10)作者有什麼特長?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長的目的是什麼?

  特長:“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為下文寫出其物外之趣作鋪墊。

(11)作者之所以“時有物外之趣”,除了其有““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的特長外,還有什麼原因? 答:還因為其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有極強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

第二部分(2-4段)具體敍述童年觀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鶴,把它想像成“鶴唳雲端”。表現出作者幼時富於聯想、想像的性格特點。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比喻、誇張  內容上:表現了作者童年天真爛漫的童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勒。在結構上起照應上文,為下文作鋪墊的作用。

(2)第二段寫童趣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的'?聽覺:由蚊子飛舞時發出的聲音聯想到夏日的雷聲;視覺:由蚊子飛舞時的形象聯想到鶴飛舞時的形象。

(3)作者把“蚊”寫成“鶴”是比喻的寫法,但作者一大一小,一醜一美,一善一惡,這怎麼能相比呢?對此,説説你的看法。

(4)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

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第二層(3-4段)寫神遊山林,觀蟲鬥、驅蝦蟆的情景,充滿童真童趣。 

(1)“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體指代什麼?怡然自得照應上文哪句話?

指代:“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 

照應:“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

(2)文中的“林”“獸”“丘”“壑”各指什麼?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

(3)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是什麼?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4)蛤蟆吃蟲、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靈已有什麼樣的感情?“我”

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答:懲罰強暴,同情弱小    同樣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惡有報即可。

(5)事實上,癩蛤蟆不能算是“龐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樹”,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事實永遠沒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裏,想象與現實水乳交融,在那裏,癩蛤蟆的確是醜陋的龐然大物,確實踏翻土礫,踩倒叢草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表現了作者幼小心靈中怎樣的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嚴懲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

(7)作者描寫癩蛤蟆吃蟲時用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表現了什麼?

真實地再現了癩蛤蟆吃蟲時的形態,説明作者觀察細緻,有極其豐富的生活經驗。

6、找出第三件趣事中描寫動作的語句,並談談理解。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2)“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7、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三、總結課文。

1、朗讀課文。

2、你認為童年的作者是怎樣的一個孩子?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麼樣的?

有特長,視力極佳;同時又善於觀察,善於聯想和想象,天真 。 

生活 快樂而豐富多彩。

3、學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鋭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4、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5、《閒情記趣》文章緊扣“趣”字落筆,揭示齣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文中處處有情、處處有趣,因作者“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觀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癩蝦蟆,簡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閒中有情,才寫出讓人體味不盡的“物外之趣”。 

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這篇文章,體會文章表達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觀察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學習作者的下筆細膩,筆端存真的風格,寫好自己的“閒情記趣”。

 

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