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長城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34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城教學反思

長城教學反思1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那麼怎樣激發學生去了解長城的特點以及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呢?

贊可夫曾説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導入時,能根據課文內容採用情境啟發式導入,就能撞擊着學生的心靈,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着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產生急於要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

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朗讀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蹟!(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談自己的感受)是呀,我們為自己是華夏兒女感到自豪驕傲,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你對長城又瞭解多少呢?你知道為什麼説長城凝聚着中國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嗎?今天,這個“偉大的奇蹟”就在眼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自由讀課文)

在我的精心設計下,通過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使學生陶醉在偉大的長城中,自然地想去了解--長城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學習達到旺盛狀態,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先引導學生髮現評價長城的那句話: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特別是學到“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但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傷者陡峭的山嶺”。讓學生自讀體會:你能體會到那時的勞動人民是怎樣台上這陡峭的山嶺呢?學生説的出乎意料的好,有的説“我彷彿看到了好多人彎着腰,臉上都是汗。”“他們的手被磨出了血泡,腳被磨爛了”……同學們盡情地想象,大膽地談出自己的感受,應該説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長城教學反思2

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總體表現令我滿意。

成功之處:

1.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強烈。

2.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別是平常課堂不是很專注的學生今天的表現可謂是“好得不得了”!

3.學生根據“快樂do mi sol評價卡”進行創編,表演時能圍繞着“演唱形式、器樂伴奏、加入律動、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藝術形式”去創編,在評價中他們自己發現三個組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表演時缺乏律動和情感”。

4.學生為它組精心地準備了十道題,有的是圍繞着預習四步驟提出的,例如説出歌曲中的一些音樂記號的名稱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讓別組接唱下句歌詞,通過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們對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們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處:

出題中學生為了考倒別人而出題,有的題目有些偏離,例如他們提出的“《長城放鴿》一曲的詞曲作者是誰?”“《孟姜女哭長城》這首歌是什麼調?”。針對這種現象,我在課堂中即時給予了學生一些指導。

總的來説,這一單元除了給予學生學習目標外,其餘的從“學歌到創作到表現”這些環節幾乎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通過這一嘗試,我發現只要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五年級學生完全可以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所以本單元的這種“年代秀”教學方式的嘗試還可以在下一單元進行進一步的嘗試。

長城教學反思3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體現了熱愛祖國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講解和灌輸,那麼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熱愛,對祖國和祖先的偉大的一種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課文中的長城和運河,離農村孩子的生活太遙遠了,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親眼見識過長城和運河,所以對此他們有太多的陌生。為了讓孩子們逐步熟悉以及親切,我和他們共同蒐集了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他們從圖中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麗、運河的迷人風姿。通過圖與文字結合,孩子們對“巨龍、穿行、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綢帶、飄落、因光閃閃、伸向天邊”等有了直觀的感受。而後,我又給孩子們介紹了祖先築長城、鑿運河的歷程,引領他們逐步感受“不朽的詩篇、動人的詩篇”的含義。最後又對長城和運河的長度、寬度等數字資料的介紹,讓孩子們體會“奇異的景象”的場景。

用心,即使沒有現代教學工具,我們同樣能找到資源引領孩子感受!

長城教學反思4

教學這一課時,我還是遵循“隨機聯結”的原理,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自讀課文、提出問題,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在孩子們自主學習新詞後的抄寫中,我發現大家錯的較多的詞是“駕駛、蜿蜒、創造”,我把寫錯的詞板書後讓孩子們自己診斷、改正,這樣的集體教學針對性強,孩子們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時,未出現類似錯誤。

孩子們的提問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我駕駛着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這景象“奇異”在哪裏?二、為何説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教學時,我利用課件,讓孩子們欣賞長城的雄偉壯觀,並對長城的規模作了資料補充,長城的“奇異”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礎上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對於第二段詩的學習,就此作學法遷移。長城和運河譜寫的詩篇確實是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閲讀》,給孩子們誦讀長城的歷史,運河的作用和兩岸美景,讓“不朽”和“動人”有了最好的詮釋。整個教學過程,我回避了字詞的機械理解,在保有詩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欣賞、誦讀,感悟課文語言的魅力。

課前,我已經讓孩子們閲讀了拓展資料,課上因怕浪費時間,直接自己選讀資料,但從培養孩子們刪選資料的能力出發,還應該更放手讓孩子們交流。

長城教學反思5

我們的孩子大多生活在連雲港,許多孩子並沒有見過長城和運河。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只有寬闊的街道、田間的小河……而這些與長城和運河又差之千里,學生對長城和運河的直觀感受唯有從書本的插圖中去獲取!但是插圖又未能盡顯其風姿,學生從單純的語言文字中又很難體會到其雄偉、壯麗,更難以激發真正的喜愛之情,更別説是產生互動,故教學中感覺十分之遺憾!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類似的與學生生活經驗脱節的教學內容,我們教師不妨寬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世界裏”學語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的進行表達!可能把長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並不合適,但是在孩子們的世界裏,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們的教學中,多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想,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裏”,在十分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讓學生自談、自探、自創、自得、自樂。在課文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在敢想敢説的空間里長大,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自然會水到渠成!

長城教學反思6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

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像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

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説通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

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教學反思7

內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葉老先生的話十分明確地闡明瞭什麼是略讀和略讀的作用。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那麼,略讀課文教學的目的及意義何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展示它應有的風采呢?

【主題詞】審視略讀教學策略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略讀課文教學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於眾多原因,便出現了兩種傾向,要麼與精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麼區別,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要麼就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有留下什麼印象。那麼,略讀課文教學的目的及意義何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展示它應有的風采呢?下面結合北京市課改實驗教材語文第八冊第12課《北京的長城》,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談幾點我的粗淺認識。

(一)擺正其地位,重新審視“略讀”。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略讀課文一般都排在本單元的最後,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閲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讓略讀課文發揮總結與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雖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組成,它們相對獨立但又互有關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教學中不能彼此孤立,應該瞻前顧後,有機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單元最後的略讀課文,就應該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那麼,什麼是略讀?《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提出有關略讀的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課文內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長見識,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師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訓練學生略讀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鉅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學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後,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閲讀其他的書籍文章,這種閲讀都是適用的。使學生在這方面打定根基,養成習慣,全在於語文課的略讀教學。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據“粗放、應用、自主”三原則,制定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1、教學目標求“簡”。

過高、過全、過細的目標導致教學結果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我們要求略讀課文中將目標精簡,抓住重點,展現閲讀的增量,將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精讀課文,從精讀課文中提煉,從而準確制定教學目標。例如教學略讀課文《北京的長城》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了這一單元所學的課文。從總結中學生知道:這一單元以寫景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進行描述。接着根據學生的信息,我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把它的目標定位在:(1)課文講了北京的哪兩處有特色的長城?(2)它們各有什麼特點,找到相應的語句畫下來。(3)作者用什麼樣的寫作方法把這一特點寫清楚的?這樣一來,學生完全可以在這幾個問題的引領下自主學習課文。

2、教學流程求“粗”。

略讀課的設計應以大板塊、大框架的設計為主,避免精讀課的線性設計,教學流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出整塊的自主閲讀的時間。根據不同的文體我們可以採取合作探究式、質疑求解式、重點閲讀式、自測互評式等。例如在教學《北京的長城》時我便選擇重點閲讀式。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穫。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1)自讀課文,瞭解大意。(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彙報收穫。(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教學環節:

一、播放課件引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預習檢測,粗知大意。

四、圍繞“自學提示”,小組合作,深入學習。

五、彙報交流,學法實踐。

六、總結提升,拓展交流:蒐集有關長城的影像及資料,召開交流會。

3、教學方法求“放”。

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當是教略,學要豐;教略,而學不略。傳統的略讀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教師佈置,學生完成。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別人給予的,他沒有嚐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學習能力。順應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應放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形成潛在的以及可見的學習能力。但這“放”也是有尺度的。

(1)捨得放手,自讀自悟時間要“足”。

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閲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應該強調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適當給予點撥指導,從而真正把讀書時間交還給學生。

(2)亦扶亦放,語文實踐重“法”。

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它不只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閲讀方法的指導,授之以法,循法而學,將精讀教學中習得的閲讀方法應用於略讀中。例如在教學這一課時,問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引導學生學習了“司馬台長城”的特點,而“八達嶺長城”的特點放手讓學生來大膽的交流,談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引導學生尋找準確文本的着力點,使教學重點難點突出、集中,又把學生請到了舞台中間,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於閲讀實踐,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3)放中有引,精處需“雕琢”。

雖然説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有效性就降低了。葉聖陶先生説過:“略讀的略字,一半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隻須提綱挈領,不必纖悉不遺,所以叫略;一半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但是精讀時候出於努力鑽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會隨機肆應,所以叫做略。”只是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着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讀課文中的重點、精彩之處,教師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閲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如當學生説到長城“險”的特點時,我緊接着問:“你是從哪看出來的?”學生肯定會找到這樣的句子。“天梯高達100米,傾斜度為85度,幾乎垂直最窄處只能容腳。”或是“天梯細如線,薄如刃,陡如立。”緊接着我又追問:“輕聲地讀讀,給你的感受是什麼?作者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學生會很快的讀一讀,不難發現列數字、打比方的寫作方法的精妙之處。

4、課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能夠自主獨立閲讀,是略讀課文教學的一個主要目的。基於此,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應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外聯,根據不同課文主題,進行有效的拓展閲讀。因此在這節課後,我為學學生提供了《慕田峪觀雲海》的文本資料,這次可真正是學生用課上的所學來自己閲讀了。

而閲讀教學還不可丟的是積累。積累是理解和表達的橋樑,略讀課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教學略讀課文,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大量貯存語言信息,積累語言材料。如我在教後的每一課作業中都設置“句詞小天地”的項目。

(三)更加註重評價

恰到好處的評價會對課堂和學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不但要善於對學生進行評價,特別是學生學習方法的評價,如果點撥的妙,不但使學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還會使學生大大增強自學的興趣。同時,教師更要善於引導學生評價文章的成敗得失,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賞析水平。所以説,略讀課文的教學,評價不但不能略,還應更加科學系統地引入和運用評價體系。

總而言之,“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略讀教學充分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因此在略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這樣,利用略讀課文就可以實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利用略讀課文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台,讓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體;利用略讀課文才能有希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性,展示略讀課文的風采。

長城教學反思8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瞭解長城氣魄雄偉的特點,激發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閲讀中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難點是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那麼現在,我就結合着自己預先設定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課堂實際的效果,學生的所得進行如下反思:

1、整個教學的設計思路清晰,起到了較好的提綱挈領作用。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髮現評價長城的那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下午的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兩個部分入手,運用了地圖和圖片,同時也理解了“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含義。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路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講解太多,學生比較被動。我想,如果能讓學生上課前自己查閲有關於長城的資料,情況可能不一樣了。

4、第三段的教學我主要想讓學生通過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鉅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教學的時候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一句最受感動的話,找出來後談談為什麼被感動,我原先設計從石頭的重(每塊有兩三千斤),從工具的落後(只能靠肩膀和手),從山勢的陡峭中體會修建長城的艱難,但是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很好抓住學生語言中的機會,加以強調。好在後來出現一段擴展的資料倒是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結晶。

5、課文的開頭以國家元首對長城的題詞切入,結尾以學生的題詞收尾,前後呼應。我從可以讚歎長城氣魄雄偉,讚歎創造長城的偉大人民,抒發作為中國人的自豪這三方面引導學生。學生的題詞都不錯,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學生交流後的效果就會更好。

長城教學反思9

為期兩週的教學賽講活動結束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回味。本次賽講活動中我們四年級語文講的是17《長城》。我的這節課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來我收穫了,從去年的《孔子拜師》到今年的《長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備一節閲讀教學課,知道了教學要抓中心句,中心詞,要抓重點詞語,《長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進而抓住中心詞“奇蹟”,長城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課文從三方面寫長城的奇蹟,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長城的長,長城像一條長龍,他不僅長,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體現長城的奇蹟。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長城的堅固,長城屹立在中華大地20xx多年,體現了他是奇蹟,第三自然段通過寫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突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是偉大的勞動任命創造了這偉大的奇蹟。段段抓中心,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是我本節課的整體思路,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為課堂上必要的補充資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每一課課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這個高度必須要求我們老師先上來然後就是必要時的點撥,總結。在一個課堂上我們不僅要抓住關鍵詞語,而且關鍵詞語找出來就是為了體會感情,最終達到將感情讀出來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朗讀要分層次,每一個關鍵詞,重點詞找出來都要通過朗讀的指導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長城》這課就是要通過朗讀讀出長城的氣勢,讀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艱難,讚頌他們的偉大。

所以每個關鍵詞語背後的感情一定要一個一個讓學讀出來,通過朗讀體會感情。上課時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課,老師的情感也會帶動教學氣氛,使學生深受感染,也會很好的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情感,這些也是通過這次活動總結到的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落實到實處。增強自己的語言魅力,重點詞句找出來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水過地皮濕,找出來就完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長城教學反思10

《長城贊》是一幅長對對聯,敍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讚美了“黎民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廣泛收集了有關長城的資料,通過交流資料,更好的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另外我還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重視了有感情的朗讀,語氣由舒緩到激昂,對斷句、及頓挫進行了適當的指導,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並學習了作者從不同的觀察點抓住事物特點、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仔細體會了文章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指導了學生掌握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和如何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最後要求背誦全文,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等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作業佈置環節,可以出幾道題目,讓學生選做。(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全做,其他的同學根據自己的實力選做。)

1. 學生再説説對聯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讚美長城的?

2. 你對現在遊長城的人,在上面隨便刻畫,遊什麼看法?

3. 課外收集有關古蹟的對聯,以小組為單位辦一期手抄報。

這樣及餵飽了優等生,還照顧到了學困生,一舉兩得。所以這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長城教學反思11

【教學過程】

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我安排了預習題,其中最後一題為: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介紹和自己的理解畫一幅“長城城牆圖”。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好多同學沒有認真聽我講課,而是一直在擺弄他們的畫。我立刻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必須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投其所好:採用競賽的方式,讓男女同學各選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畫。學生們的情緒都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這個焦點上,表現得都相當認真、慎重,選出的同學畫得也非常細緻。然後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仔細觀察互相比較,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找出圖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間為了找出對方的缺點都十分認真地邊看書邊觀察起來。不一會,就紛紛舉起了手:從長城的城台、垛子、瞭望口、射擊口樣子,甚至連城牆的條石都提了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達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學們的這種學習和鑽研知識的熱情所感染。

在我腦海中原來設計的一大堆板書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圖案所代替了:對,應當進一步擴大戰果,讓每一個學生都動手畫一幅城牆圖,要求是看誰畫得準、畫得像。立刻之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筆來。就連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同學也在那兒埋頭苦幹起來。我找了一名小畫手,上黑板作畫,讓它作為本課的教學板書。我看着同學們的畫,我內心一陣陣激動和興奮:我所要講的、要強調的居然都在同學們畫圖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了。我趁熱打鐵進一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和指正,許多細微的知識點在同學們的發言中一個一個地突現出來:巨大的條石,方形的城台,堅固的堡壘;沒有起重機、汽車、火車,無數的肩膀和手;智慧和血汗……

整堂課完全在學生自主活動中、在學生動手創造與發現中完成了,有的同學的表現還替代了老師的角色。課的最後在黑板上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圖案“城牆圖”和同學們無限的遐想與創造空間。

【教學反思】

在後來的作業課中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有的説他認識了長城,有的説他喜歡長城,有的説喜歡勞動人民,還有的竟然説古代勞動人民太厲害了,居然能用肩膀和手修築這麼偉大的工程。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接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我在歎服學生的同時,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如果我沒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我沒能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如果我沒能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同時去親自動手體驗;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備好的教案進行……那這一節課的效果會是這樣的嗎?

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學、美術、音樂等的有機結。

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新的課程理念,給了我新的教學思想,指導我在新的課堂教學中不斷進步!

長城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後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讚歎,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本課要突破的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説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這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課本的分析上,還要通過閲讀豐富的拓展資源,通過學生的情感昇華——打寫來實現。

學情分析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長城的瞭解也只限於課外書的簡單介紹,為了讓學生與文本有所聯繫,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長城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教師精心準備了有關長城圖片的課件。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瞭解長城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 、 城磚、屯兵”等詞語。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結合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和自豪感。

3、情感目標:激發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培養他們保護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的意識與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閲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的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長城教學反思13

《長城和運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長城由東向西,撇出凝重雄偉的陽剛一筆,運河自北到南,劃出恬靜平和的陰柔一捺。

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祖先。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維能力怎能不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説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着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長城教學反思14

四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較差,認識事物能力差,但是他們多數都到過八達嶺長城。對於長城的特點和它的高大堅固,比較容易體會。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很難理解。教學本課時,結合相關資料滲透情感等多種策略,啟發學生想象,圖文並茂,讓學生畫出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品位“奇蹟”,感受“艱辛”。

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是體會長城的“偉大和奇蹟”。學生對長城並不陌生,在學生眼裏,就是一座城牆,和曲阜的城牆沒什麼兩樣,她的偉大之處卻沒有人理解。由於課前師生共同蒐集閲讀了大量歷史文化知識、影視資料,有了直觀形象的手段,再加上確鑿的歷史依據,學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本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課前師生共同蒐集長城歷史背景、修築艱辛和歷史地位等相關資料(視頻、圖片、文字),課堂交流,實現共享分配的方式,拓展學生視野,為學生認識長城這個“偉大的奇蹟”提供了基礎,同時也使得教師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共同體中的參與者與幫助者。

長城教學反思15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作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

首先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説説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在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時,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感受,我利用板畫把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畫裏出來,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説,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二、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等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三、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