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長城》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09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城》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長城》的教學反思

《長城》的教學反思1

我們的孩子大多生活在連雲港,許多孩子並沒有見過長城和運河。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只有寬闊的街道、田間的小河……而這些與長城和運河又差之千里,學生對長城和運河的直觀感受唯有從書本的插圖中去獲取!但是插圖又未能盡顯其風姿,學生從單純的語言文字中又很難體會到其雄偉、壯麗,更難以激發真正的喜愛之情,更別説是產生互動,故教學中感覺十分之遺憾!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類似的與學生生活經驗脱節的教學內容,我們教師不妨寬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世界裏”學語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的進行表達!可能把長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並不合適,但是在孩子們的世界裏,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們的教學中,多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想,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裏”,在十分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讓學生自談、自探、自創、自得、自樂。在課文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在敢想敢説的空間里長大,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自然會水到渠成!

《長城》的教學反思2

蘇教版國標版三下的第一課是《長城與運河》。閲讀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首詩是引導學生藉助長城與運河與祖先做一次對話。這個對話是非常美的,這個對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創造奇蹟是不朽的詩篇。

作為老師,都清楚長城與運河是用血淚築成,這一課給予學生是一種忘卻,是一種感謝,是一種欣賞,是一種享受……所以,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就應該讓學生讀,讓學生誦,讓長城、運河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個“美”點。

另外,這一課還給着學生一種期待,那就是在飛機上看長城、看運河,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的,雖然課本上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提供了兩幅非常美的圖片,但那空中拍攝其實也給學生一種期待。因此,在教學中,我個人認為,老師要用這兩種期待來引導學生讀,引導學生誦,因為學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腦尋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蹟。

擁有這種期待的憑藉就是引導學生與學生對話。比對引導學生與古老的長城對話,他們就能夠發現長城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夠知道萬里長城的“萬里”是何意,要述説中,就能夠明白祖先創造這個奇蹟的過程。飛上藍天,看到那美麗的“綢帶”,你不想擁有它嗎?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學生想了,那肯定就會有着親切的交流,就會產生那動人的詩篇,理解那人間奇蹟。

大聲朗讀、高聲背誦,讓學生用心與長城、運河對話,他們就會自動產生一種自豪。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蹟,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與自然形成的奇蹟不同,因為大自然的創造與人的創造那是不同的美。對話之中,其實也是讓學生感受這種不同。

這一課還有着寫的任務,就是看圖寫話,把圖變文,這也是對話成功與否的反映。

這篇文章只是為學生列出我們祖先創造的兩個人間奇蹟,其實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蹟非常多,課後的第5題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去尋找,去積累,當然也是引導學生續着這首詩寫着尋找的靈感。

《長城》的教學反思3

一、課前多鋪墊

要想讓學生學習起來輕鬆自如,就要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有充分的知識準備。以前,許多語文教師習慣讓要上的課文先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等破題時才把它揭開。面對歷史性文本,我則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學生有權利知道自己的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料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地學習,有效地學習。我在上課前,就佈置學生圍繞“長城”課前通過上網、翻看課外書、詢問家長等方式收集關於長城的資料,多方式多渠道地獲取了大量知識,間接地瞭解了許多事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性文本的興趣。

二、課中重引導

語文學科的一個特性就是“人文性”,其基本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對於《長城》這樣的歷史性文本,由於學生對書本內容的背景瞭解是甚少的,他們很難有效地投入到此情境中,這就要求老師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和肢體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身臨其境”,同時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這堂課中,我要親切的教態,嚴謹的教學語言,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帶學生走進遠古的年代。今天的整堂課上時時讓我們欣賞到了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的動人姿態。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頻頻舉手,反應十分熱烈。“激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課文的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頁就變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了。

三、課後重拓展

一篇篇課文它就像一座座橋樑指引孩子們走進神祕的知識叢林。我們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拓展練習了。

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學習完本文後,我佈置了這樣兩個作業:

一是請學生們去收集“長城到底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的有關書籍。有了課堂上的鋪墊,為了解決自己心中的迷惑,相信我的學生一定會做很多自己願意的工作,如到圖書館,網上搜集資料等等。由於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

二是讓學生圍繞“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説什麼?”進行小練筆,鞏固本堂課所學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長城》的教學反思4

1、通過學唱歌曲《長城放鴿》,學生能用抒情、豪邁的情緒和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2、能夠依據《長城放鴿》的節奏、旋律特點,理解歌曲的情緒,並用熱情、歡快、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3、充分運用多聽多唱的方法強化學生的音準概念.

4、培養學生從小養熱愛祖國的良好品質.

開始第一樂句運用了合唱的形式,來模仿鴿子發出的聲音.因此,學唱這一句時,先讓同學們觀看了一段放飛哨鴿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哨鴿的聲音,從而體會這一句選擇合唱方式的原因.這首歌中切分節奏較多,而且還是弱起的切分節奏,比較難.在學唱前,我先帶領學生拍擊了這一節奏,然後再歌曲中找出這一節奏,這樣既熟悉了歌曲,有熟悉了節奏.歌曲中的弱起節奏較難把握,我讓同學們用拍手的方式代替休止符,從而感受弱起節奏的感覺.

總的來説這堂課教學目標完成,但是在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上還有待增加.在課的後半段有些同學開始走神,因此還需豐富些教學方法,從而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長城》的教學反思5

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總體表現令我滿意.

成功之處:

1.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強烈.

2.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別是平常課堂不是很專注的學生今天的表現可謂是“好得不得了”!

3.學生根據“快樂do mi sol評價卡”進行創編,表演時能圍繞着“演唱形式、器樂伴奏、加入律動、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藝術形式”去創編,在評價中他們自己發現三個組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表演時缺乏律動和情感”.

4.學生為它組精心地準備了十道題,有的是圍繞着預習四步驟提出的,例如説出歌曲中的一些音樂記號的名稱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讓別組接唱下句歌詞,通過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們對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們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處:

出題中學生為了考倒別人而出題,有的題目有些偏離,例如他們提出的“《長城放鴿》一曲的詞曲作者是誰?”“《孟姜女哭長城》這首歌是什麼調?”.針對這種現象,我在課堂中即時給予了學生一些指導.

總的來説,這一單元除了給予學生學習目標外,其餘的從“學歌到創作到表現”這些環節幾乎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通過這一嘗試,我發現只要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五年級學生完全可以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所以本單元的這種“年代秀”教學方式的嘗試還可以在下一單元進行進一步的嘗試.

《長城》的教學反思6

《長城和運河》作為本書的第一篇課文,他以兒童詩的形象出現,本身就是對這本書做出一個良好的開端。詩雖然不長,卻在字裏行間都表現了中華的偉大和富強,並顯現出一個人對自己祖國的最大熱愛,最大忠誠。上學期為了趕教學進度,已經上過了這一課,但經過一個寒假的休息,估計有些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的語文課上非常有必要再複習。但,俗話説“温故而知新”,今天的複習難道僅僅是複習嗎?

課一開始,我就請了幾位學生朗讀課文,畢竟是學過的課文,學生朗讀時能做到了讀正確,存在問題較大的是,因為有些學生已經能背誦,再加上詩文琅琅上口的節奏感,齊讀課文時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唱讀”現象,看着孩子們興奮地讀得搖頭晃腦樣,我真不忍心打斷他們,但……

“孩子們,老師真佩服大家,這篇課文,我們已經學了很長時間了,但大家朗讀得還是這麼流利,真好。可是,大家猜一猜,如果,中央電視台的李詠叔叔,王小丫阿姨,來到了我們班,你們猜,他們會説些什麼?”聽我這麼一説,孩子們會意過來了,都不好意思地傻笑了。我接着説道:“孩子們,在我和你們一樣大的時候,我看過一部電視《話説運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解説員,他的解説讓人聽後,如沐春風,從此以後呢,我就經常模仿着他的解説,這樣以來,老師的朗讀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今天,我就來露一手……”

也許是被我的朗讀感染了,也許是被白髮蒼蒼的解説員感動了,也許是小丫、李詠的作用,接下來,孩子們的朗讀已真正成為了感情誦讀,一遍又一遍地讀着,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帶着激情品味文字,帶着激情體會詩意,

孩子們收穫的又豈只是感情地朗讀?

半節課過後,我又讓學生結合自己寒假的實踐作業“遊覽一處名勝古蹟”,講講“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蹟。”因為有了實際遊覽或是收集資料的準備,孩子們的交流異常熱烈,從: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兵馬俑……甚至到了江陰的興國塔,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嘖嘖稱讚……

雖然,今天的課是複習,但,從感情朗讀到資料交流,孩子讓我享受了別樣的精彩。

《長城》的教學反思7

帶着忐忑的心情上完了《長城》(第二課時)的公開課,雖然諸多準備,但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這節課,我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情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民族自豪感。

從複習生詞、回顧課文導入,到找到作者的聯想;從找句子、找關鍵詞體會情感到感情朗讀;從句型的轉換,到師引讀、生接讀昇華情感……

《長城》的教學反思8

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窗口。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讚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鎖住了課文的最後一段話:“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引起我關注的是“奇蹟”一詞,讀課文時,的確長城無論是從材料、設計、建築等方面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蹟。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後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找奇蹟,感受長城的長。

在學生通讀全文後,説説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具體寫長的句子是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以及詞語如“一萬三千里”,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説,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自然而然地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對長城的長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二、找奇蹟,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於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我用多媒體出示長城近景圖,然後採用導遊形式小組介紹,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這一點是最難處理的地方,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再次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同學重量,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在充分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的讚美的詩或聯。學生這樣寫道:長城東起山海關,高大堅固保家園。勞動人民多智慧,雄偉氣魄世人贊。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孩子們對長城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感受到了長城的魅力,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

《長城》的教學反思9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剛上班時,只是懵懵懂懂的讀,爛熟於心的記。現在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也體會到了備課的重要性。

本週一講了語文課《長城》,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為主線,以學生朗讀為主,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討論從哪感受到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最後進行全班交流分享,讓學生充分的説,充分體會,充分讀。在朗讀中感受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但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讓我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1、本課為精讀課文,可以設計2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過多,以至於後面學生分享體會時時間過於緊張;2、在整節課中教師沒有範讀;3、過度語不夠自然,有的直接到下一環節,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4、課堂上語言不夠精準,有時帶自己的口頭語。發生這些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所以在上課之前教師一定要充分地備課。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和老師們的評課,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正,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長城》的教學反思10

本週我繼續攻克唱歌課,講《長城謠》,在上課前,我依舊認真備課,蒐集了許多版本,選取了最簡單的版本,有下載了相關公益廣告的視頻,蒐集了很多相關圖片,認真做了PPT課件,決心一定要上好歌唱課。

在幾天的課上下來,我發現在課上應該多鼓勵學生,多些耐心,慢慢來,不能太死板,過於着急。本來音樂課就是活潑、放鬆心情,調節學生日常學習壓力的。應該多讓學生找到樂趣,打心底裏喜歡上音樂這門學科。

在接下來的課中,我先用長城的照片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產生興趣後播放音樂,學生被氣氛帶動也就張開了嘴,唱了起來。

對於學生的跟唱我多進行了鼓勵和表揚,學生也樂於接受。在播放短片後,學生根據對歌詞的理解進而對歌曲有了深層認識,瞭解後就能夠帶着感情演唱,一節課下來輕鬆了不少。

《長城謠》本來的旋律本來就比較舒緩,每個班的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並唱出感情。作為獎勵,我特意留出時間來為學生播放他們喜歡的歌曲、視頻。經過一段時間地鍛鍊,我已經逐漸可以駕馭歌唱這類課程的教學了。事實證明,只要努力,找到方法,任何困難問題都不是問題,教學是如此,人生亦如此。

《長城》的教學反思11

課前,還在和同仁閒聊,討論要上好這一課需要注意些什麼,大家一會兒達成共識,認為這課主要抓住朗讀訓練,詞語理解倒不是重點,因為文章出現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銀光閃閃”等詞,通過課件的展示,小朋友很快能得以理解。

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已經思路清晰,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課中要引導學生帶着激情品位文字,帶着激情體會詩意,但事實上這一教學的目標的完成的好像還不是太順利,一開始,學生完全不在狀態,朗讀平平,絲毫聽不到自豪的激情,怎麼辦?只有充分發揮老師的示範作用,讀給學生聽,讓他們從我的朗讀中感悟情感,我認為要讓學生有激情,首先老師得有激情,朗讀起來得聲情並茂,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在老師的帶動下,朗讀起來自然也有聲有色,如我在指導“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配合讀的方式,開始一遍,學生在讀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時,語氣平淡,那麼我又一次加重語氣引讀,尤其強調“是誰”一詞,師:“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學生很自然地也加重了語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語氣比剛才強烈了許多,就這樣我們在一遍又一遍的配合中,朗讀變得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激情充滿自豪、驕傲之情。

課上還有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學習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勤勞,多麼的富有智慧啊。古代的勞動人民不但築起了驚人的萬里長城,還開挖了浩大的大運河工程,那麼他們還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歷史工程呢?這一問題,其實課前我已經動員學生去查找資料,尋找答案,但課上問題下去還是略顯冷落,問題可能有點難度,需要平時有一定的閲讀和閲歷的積累,一下子學生回答不出來。所以我只有將國內外的名勝古蹟一一簡單介紹一下如:故宮、圓明園、墩煌莫高窟、兵馬俑、埃及金字塔……

當然,在我的啟發和介紹之後,有的小朋友還舉起了小手: “我知道東方明珠”“南浦大橋”等中國的現代藝術建築也走進了課堂,走近了學生。

課後我自然多了一個作業:仿寫段落,介紹古蹟和現代建築。

《長城》的教學反思12

《長城》是一篇知識性的寫景文章,它的教學重點在認識長城的雄偉,感受長城的偉大,激發民族的驕傲,激發對古代勞動人民非凡創造力的讚美。文中藴涵着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讚歎,如果單單靠老師講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很深刻。因此,朗讀感悟對此篇課文的閲讀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這方面是這樣做的:

1、集體朗讀,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

2、同桌朗讀,交流討論自學提示。

3、個別朗讀,學生評價,再點名朗讀。

4、對文章的重點句,中心句加強朗讀。

由於學生年齡閲歷造成的理解力,知識面的深度與廣度,及文本本身與現實在時空上距離,要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更難了。通過課堂的觀察,我發現:觀察,聯想,讚美是教學的主線。教師通過訓練學生朗讀課文,同時也適時交流課前查閲的有關資料,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了學生對全文的理解,如: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讚美的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蹟。從全班同學躍躍欲試的發言中,我們看到了,聽見了,學文後學生為祖國,為長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學習,自己也要創造奇蹟的思想。

我在教學時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組織學生閲讀,即緊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和第四自然段,讓學生在文中找批註,再回到全班交流。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回到這兩句話讓學生再讀一讀,談一談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裏讀出感情,眼前浮出畫面,心中悟出情感,並且在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情感。這種教學思路,應當引導體會長城“在世界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而要體會到這一點,首先應使學生感受到長城“長”而“高大堅固”,接着要讓學生感受到當年修築長城時,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體,而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認識祖國的“世界歷史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應當充分讓學生理解它的“長”與“高大堅固”的特點,可以讓學生以導遊的身份再介紹長城,再充分閲讀,充分理解它的特點的情況下再去體會“奇蹟”“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離學生也許太久遠,學生對時代的產物並不是體會很深,我認為有些句子老師需範讀。

《長城》的教學反思13

《長城贊》是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讚美長城的長聯。全聯句勢整齊,對仗工整,內容博大,意義深遠。

關於對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但對它的感知也僅限於此,沒有更深入的瞭解。我早就在想該如何上好這一課,如何既讓學生對對聯的特點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又能對這副對聯所描述的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但一直沒有一個好的思路。那天看“經典詩文誦讀大賽”中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古詩《夜雪》的教學實錄,頓覺豁然開朗。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環節十分簡潔,分為“會讀——讀懂——誦讀——積累”四個部分。然而從實錄中看,在“會讀”環節,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已對詩歌的內容理解了大概,接着王老師又提出了三個問題檢查學生是否真的讀懂了,並隨着學生的回答,將理解引向深入。後面的“誦讀”環節,有了前兩個環節的鋪墊,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積累部分,王老師有補充了一首小詩,學生也很快就熟讀成誦了。整個設計可以説是“簡約而不簡單”。我想,在語文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今天,我好像也開始迷失,本身對傳統的教學經驗就不十分了解,又沒有掌握課改精神的精髓,課堂上總是注重形式。再看看王老師,一個蜚聲全國的特級教師,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上語文課,我很受啟發。我感覺《長城贊》無論從題材、篇幅、還是特點上,都可以用到他的這種設計流程,雖然課改倡導問題要由學生自己提出。

於是在課堂上,我抽出了相當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做到“會讀”,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感到我的這種時間的付出沒有浪費,學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現在想想,這正應了那句千百年來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且這種時間的付出,也照顧到了預習不夠充分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們有了充分感知的時間。當然我不是鼓勵學生不去好好預習,只是想説,我們佈置學生預習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學得更好。如果課堂上不留充足的讀的時間,雖然在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的回答中也能將本課要掌握的內容進行完,但是對那些後面的學生來説,他所知道的都是他聽來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來的。

背誦歷來

是難點。可是上完這節課後,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把課文背下來了,我想,這有課前預習的功勞,我第一環節中付出的時間也功不可沒。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再花哨的形式也只是表面功夫,簡單的環節反而能省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收穫更多。

《長城》的教學反思14

《北京的長城》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七冊第17課的內容,這篇課文的後兩篇課文分別是《頤和園》、《秦兵馬傭》,這三篇課文共同反映一個主題:中國的“世界遺產”。選編這篇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自讀自悟教學法,以學生的“讀”為主線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議、去説,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遠看長城,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牆的近景。在傳統課文中,屬於一篇看圖學文,如何依據新課標的思想,又汲取傳統教學的所長,成為確立本文重難點時我思考的一個問題。第一課時的教學我着重於通過圖畫內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表達順序及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圖畫的能力,學習借鑑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二課時的教學側重通過看圖學文,理解重點詞句,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在反覆誦讀、感悟想象中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這堂課的設計時,我採取了以圖為主線,結合課外蒐集的有關介紹長城的相關信息,組織學生閲讀,品味課文語言而達到理解感悟課文的設計思路。

看圖解詞,感受“長”:第一段教學緊抓“長”的特點,首先由看圖入手,藉助媒體呈現畫面,直觀感受遠觀長城蜿蜒曲折、雄偉壯觀的特點。再抓“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這句形象的比喻,還是由圖入手,藉助形象直觀的畫面,通過理解關鍵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具體形象、含義,達到學生理解的效果。接着用具體的數字説明感悟長城的“長”,瞭解課文表達的特點。使長城長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直觀化、具體化。

圖文結合,感悟“堅、巧”。第二段教學着眼於感悟文本,解決疑問,圖文有機結合,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在學生充分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大膽上台當“小導遊”,向“遊客”(全班同學)介紹長城構造特點。隨機出示有關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圖片、課件。在讀、議長城特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圖片,瞭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樣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

看圖想象,品味“智、奇”。第三段教學先透過畫面內容,結合課外資料拓展內容,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延伸畫面,具體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結而成的”。再通過反覆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在反覆誦讀中進一步感受、理解到當年修築長城時,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以此激發學生情感。

以情激情,披情入文。教學初始,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簡單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文中找一找相關語句,緊扣第3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和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充分地運用語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學生朗讀激情、相關資料滲透激情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可以回到課文最後這兩句話,反覆吟誦,力爭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裏讀出感受,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長城》的教學反思15

《長城》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於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繫,重要的事,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一、二自然段,再教學三、四自然段這個路子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髮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而把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脱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新課改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合理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這節課在時間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練習題無法在課堂四十分鐘內完成,只能留到課後作為作業。所以説,老師備課要對課標、教材有較深的理解和鑽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狀況也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層次,能説到什麼水平,而應該回答到的是什麼水平。老師只有心中有數,才能有針對性的引導、並規範凝練自己教學語言,更好的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速率。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次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繫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情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