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長城》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7.78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城》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城》教學反思15篇

《長城》教學反思1

《長城贊》是一幅長聯,敍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長城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讚美了“黎庶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這幅對聯語言精練,意藴深刻,句式整齊,意境開闊,內容博大。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長城資料,提升對長城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導學生就對聯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聯、下聯逐句進行分析,邊分析的同時邊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進而對長城的現狀加以介紹,喚起學生保護長城的意識,並進行了背誦的練習,最後又讓學生蒐集古蹟上的對聯,以激發其誦讀、積累對聯的興趣。

從這個課例我得到幾點體會:本文不長,但由於是對聯,與詩詞不同,與其他體裁也不同,學生學習理解起來,看似簡單,但實則很難。

1、從對聯的特點分析本文的體裁特點,突破難點,恰到好處。本文很短,可以只簡單告訴同學這是對聯,然後單從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內涵。可是,本文以對聯的形式描寫讚美長城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的所在。如果這樣簡單處理,對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就不會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時間對本文進行對聯形式及特點的處理,效果會更好。實際上也是,課後同學們不但對蒐集對聯、積累對聯的興趣濃了,甚至有人愛做一些簡單對聯了。這也是語文教學彈性所致。

2、教無定法,教學設計關注預設,還要關注生成。我原本準備幾個背景資料,準備在各個時機出示,但是教學時,在第一環節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長城資料時,有的同學提到了長城建設的傳説,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在其中,這時,我就決定調整出示順序,相機把我準備的影音資料出示了,學生很感興趣,後面的學習便沒有出示這個資料。

3、交流蒐集資料的時間把握不十分妥當,主要表現為耗時過長(10分鐘),以至於下面的學習的時裝間顯得緊迫了。這表明,我在課前應引導學生把資料進行篩選,多餘部分可在課下交流,這樣課堂的時間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進設想:

課前、課後應進行對對聯的練習。課前練習對對聯,既會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又會使學生對對聯形式特點有所把握,更深切體會對聯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進而使學生課上對《長城贊》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便捷很多,會節省很多時間,體會會更深刻,同時,只一課時便會完成主體內容。

《長城》教學反思2

第一課時:本課時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預習反饋,根據預習單進行檢測。

主要有:朗讀詞語、理解詞語、搭配詞語、辨析詞語、朗讀全詩等練習。

第二板塊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和形式。根據學習單進行自主閲讀:

默讀全詩,你發現兩個小節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之處?

讀讀每個小節的3——6行詩,説説主要寫了什麼?

3.用曲線畫出讚美長城和運河的句子。

第三板塊書寫生字。重點教學“蜒”和“譜”,注意左右兩部分的關係。

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理解詞語“不朽”時,首先讓學生查“朽”字,聯繫上下文選擇正確義項“腐爛”。可是,從字面上理解的話,“不朽”指“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理解不通的。於是我向學生提出這個疑問,請他們深入思考:“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説……

有學生回答:是指詩篇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至此,我們總結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義是指“永存”。接着,我引導學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説(英雄的犧牲精神、愛國精神)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英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最後我總結:別看一個小小的詞語,它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這個教學細節給我的感受是:在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時,不能停留於字詞的表面,有時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剝繭抽絲,層層剖析,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這就是所謂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精神吧。

《長城》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節教學常態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6課《血肉築長城》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有三個戰役——平型關大捷、台兒莊戰役、百團大戰;一個會議——“中共七大”;兩個對抗戰勝利的有利形勢——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蘇聯出兵攻打在東北的日軍;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等。重點主要是台兒莊大捷和百團大戰,難點是中共七大的召開。為了能夠突出重、難點,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講授法、提問法、多媒體輔助法。一開始通過國歌引入新課,渲染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新課學習中又通過課本資料和圖片、視頻,讓學生有了更直觀、感性、深刻的認識,再加上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討論,特別是讓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的討論,使課堂氣氛活躍,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另外在講到平型關大捷、台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時候,我運用了列表比較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效果不錯。新課上完後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比較紮實,效果不錯。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缺點,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能比較近代日本發動的兩次戰爭。

在以後教學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藉助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歌曲、視頻、地圖、圖片等;

2、要精心設問,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3、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如:閲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等。

4、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長城》教學反思4

我們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於文本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閲關於長城的資料並認真閲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對長城的瞭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築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薰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於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讚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本之後,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為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範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瞭解“這是什麼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後,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禦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築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讚歎?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為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

《長城》教學反思5

《長城贊》是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讚美長城的長聯。全聯句勢整齊,對仗工整,內容博大,意義深遠。

關於對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但對它的感知也僅限於此,沒有更深入的瞭解。我早就在想該如何上好這一課,如何既讓學生對對聯的特點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又能對這副對聯所描述的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但一直沒有一個好的思路。那天看“經典詩文誦讀大賽”中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古詩《夜雪》的教學實錄,頓覺豁然開朗。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環節十分簡潔,分為“會讀——讀懂——誦讀——積累”四個部分。然而從實錄中看,在“會讀”環節,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已對詩歌的內容理解了大概,接着王老師又提出了三個問題檢查學生是否真的讀懂了,並隨着學生的回答,將理解引向深入。後面的“誦讀”環節,有了前兩個環節的鋪墊,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積累部分,王老師有補充了一首小詩,學生也很快就熟讀成誦了。整個設計可以説是“簡約而不簡單”。我想,在語文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今天,我好像也開始迷失,本身對傳統的教學經驗就不十分了解,又沒有掌握課改精神的精髓,課堂上總是注重形式。再看看王老師,一個蜚聲全國的特級教師,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上語文課,我很受啟發。我感覺《長城贊》無論從題材、篇幅、還是特點上,都可以用到他的這種設計流程,雖然課改倡導問題要由學生自己提出。

於是在課堂上,我抽出了相當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做到“會讀”,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感到我的這種時間的付出沒有浪費,學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現在想想,這正應了那句千百年來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且這種時間的付出,也照顧到了預習不夠充分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們有了充分感知的時間。當然我不是鼓勵學生不去好好預習,只是想説,我們佈置學生預習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學得更好。如果課堂上不留充足的讀的時間,雖然在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的回答中也能將本課要掌握的內容進行完,但是對那些後面的學生來説,他所知道的都是他聽來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來的。

背誦歷來

是難點。可是上完這節課後,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把課文背下來了,我想,這有課前預習的功勞,我第一環節中付出的時間也功不可沒。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再花哨的形式也只是表面功夫,簡單的環節反而能省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收穫更多。

《長城》教學反思6

本文展現的是中國文化的魅力,大多數學生對長城不是很熟悉。課前我讓學生查找了大量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他們對我國的世界遺產之類的話題比較感興趣,其中很多地方他們親身體驗過,一定有很多話要説。因而要通過反覆品味文章的語言來表達出他們對於祖國文化的讚美。

本節課,我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真正讓學生在自主的閲讀實踐中理解內容,品味語言文字。本課的設計重在如何引導學生如何把握文章的關鍵段落以及藉助其中的關鍵詞,展開聯想,深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達到教學目標。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本節課就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品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展開合理想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1、詞語的教學環節,增加了語言訓練點。能抓住本課中在音、形、意等方面有特點的詞進行指導,讓詞語教學更加紮實。

2、本課重點體現的是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在第一自然段中運用這種方法體會長城的長,畫出體現長的詞語,讓學生體會。讓學生明確抓住關鍵詞語能幫助理解課文。接下來讓學生在二、三自然運用這個方法,畫出關鍵詞,理解內容。學會方法,運用方法,理解課文。

3、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填“長城結構圖標”環節,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課前預習時讓學生充分查找有關長城的資料,在上課開始彙報交流,達到了幫助理解課文,昇華感情的作用。

4、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落實單元訓練重點的重點語段。在講第三自然段時,我抓住了重點詞語,“站”“踏”“扶” 情不自禁的想起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艱難,“沒有……沒有……”我用語言進行了渲染,感染了學生,產生了聯想,進一步讓學生想象,理解建築長城的不易,艱辛萬苦,從而明白了長城是個奇蹟,理解他的氣魄雄偉。這段文字中間有一定語言關係,從我預設的這些關鍵詞語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在讀課文中有調動情緒的手段。“多少……才……”句子用變換句式對比的方法體悟情感。“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與“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的對比,再引導學生帶着敬佩之情讀好“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再引導學生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談談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體會“多少”、“才”這兩個關鍵詞中包含的深情。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也較有情感了。

不足之處:

在第二段的教學當中,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長城的雄偉氣魄還是有點少了。整段下來有點感覺只是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以及它們的作用,學生沒有讀出那種感覺。在體會“為什麼説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之後,教師相機設計一段語言進行渲染:“是呀,長城工程浩大,施工艱難,據計算,如果用修築長城的磚頭和條石築成一道寬1米,高5米的牆,這道牆可以圍繞地球一週多,這樣的長城修築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

在完全沒有科學技術支持的古代,能夠修築如此雄偉的長城,能不説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能不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這樣的話語是充滿智慧的,富有激情的,學生再次發出讚歎時,學生的朗讀應該會更好一些。學生的朗讀能力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朗讀積累,我們要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更加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況。另外,要儘可能的關注每一個學生,在這節課上有些同學回答了好幾個問題,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參與回答問題,課堂上要儘可能多的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給孩子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的時間。

《長城》教學反思7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於“一萬三千多裏”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説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抬着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説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説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着勞工,有的説似乎看到有人眼裏噙着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説,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説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緻。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説:“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着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

望口、射口、城台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説,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瞭,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長城》教學反思8

這節課中,我參考廈門市英才小學許勇順老師的教學設計,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獨特的解讀,教學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氣魄雄偉的長城、智慧的長城、血汗的長城、民族的長城、世界的長城、長城引起的思考,環環相扣。

緊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個重點句開展教學。長城奇就奇在它的氣魄雄偉,它修築在技術條件不發達的古代,凝聚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氣魄雄偉”很好理解,我通過讓學生讀文、看短片、談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長城的雄偉氣魄。“血汗”從文中的第三段也可以很快體會出來;關鍵是“智慧”該怎樣讓學生體會呢?我先讓學生複習長城的結構,然後邊讀、邊看圖、邊思考:你覺得長城的這些設計妙在何處?這樣讀、看、思結合很快使學生從長城的設計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我又出示小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的瞭解了烽火台、選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個環節把課文與拓展結合,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外延,也使“智慧”變得更加直觀可感。

努力使語文課有深度、有內涵、拓展語文課堂的外延。比如教師出示了各國領導人對長城的讚譽之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努力告訴學生一個“完整”“真實”的長城,因為長城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有驕傲,不僅僅有自豪,它更是一部血淚史。因此,長城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我簡明介紹了明朝滅亡的原因,引起學生探究長城的慾望,在學生心中埋下了嚮往未來學習的種子,一顆思考該如何保家衞國、富國強民的種子。相信這顆種子一定會在學生未來學習、生活中悄萌芽並開會結果。

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在教學第三節時,老師讓學生默讀課文圈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詞句,在旁邊寫下感受。課堂上始終書聲琅琅。我把指導朗讀放在第三段,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讀出來。可以看到學生的朗讀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提高,最後幾個同學的朗讀聲情並茂非常感人。同時我創設情景,多次引讀文章的最後一段,自豪、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落實讀説寫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想,讀中説,為“寫”奠定了基礎。如想象説話的訓練,設計有梯度。

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我的教育機智還需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在想象説話時,大都選擇第一個,如果當時能夠巧妙地提示學生,大家會選擇後兩個説話題目,説的質量會更高。

《長城》教學反思9

小時候聽説長城,只知道它的雄偉屹立,絲毫不知道他的歷史與文明。後來漸漸知道了秦始皇修長城的歷史,聽説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讓長城對於我又多了一種神祕,一種嚮往。後來讀過許多關於長城的文章,於是開始思考,長城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一種什麼精神,讓我們為之魂牽夢繞,為之苦苦拼搏。

帶着對長城的好奇,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羅哲文的對聯《長城贊》。上聯從時間起筆,寫了長城歷史悠久,接着指出在修築長城過程中勞動人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後讚美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下聯從空間入手,描繪長城的雄姿,最後指出長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時,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所要抒發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總體來説,學生們這節課表現都不錯,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能夠根據自己對長城的瞭解説出自己的感受,這是這節課的意外收穫

《長城》教學反思10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着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閲讀教學:指向文本祕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儘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本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説説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閲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着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為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讚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閲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閲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後藴藏的內容。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繫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裏,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築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長城》教學反思11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

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像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

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説通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

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教學反思12

今天開始了《長城和運河》第一課的教學,上課前後翻看了很多資料,對長城和運河的知識也更多的認識,對於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地位在讀通課文讀流利,完成生字新詞的教學。

帶着這樣的思考開始了我的教學,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課堂上為了上出文本的體裁——詩歌的味道。

1、孩子們在自由讀完課文之後,我請孩子們決定請幾名同學來讀課文比較好,孩子們説出要兩名同學自然也説出了其中的緣由,課文寫了長城和運河兩個部分。

這個主意很高,讓孩子來決定,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把陽剛與陰柔之美的區別化於無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讀之後,我再次讓孩子們比較這兩部分文字的異同之處。孩子們發現每小節的頭尾相同,我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在詩歌的特點,文字往往是一詠三歎。

3、對於不同的部分,我們師生對比讀,在讀中孩子們明白了異中有同,在長城和運河的介紹中都是先打比方説明特點,然後在説地理位置和讚美之情。這樣幾番讀來,孩子們不僅把課文讀通讀暢,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初步感受了長城的雄偉壯麗和運河的柔美動人,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的整齊的節奏和韻律。

簡單的處理,抓住了詩歌顯著的特點!這裏,姐姐強調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準備怎麼來突破難點——兩個比喻句的理解、看圖寫話的處理、資料介紹的處理?一節課兩處言語拓展顯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兩大難題?

生字的教學我借鑑了鴻雁版主帖子中的點子,重點指導了“族”、“蜒”和“駕”。對於“族”,這個生字的出現,我是讓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個生字,怎麼猜呢?我先寫了同類的字施肥的“施”,國旗的“旗’,孩子們興奮得大叫是“族”。順勢講了“族”這個字,由“旗幟+箭矢”構成,表示同一旗幟之後的用武器保衞自己、獵取獵物的共同體,即氏族、家庭、民族。

對照自己設定的課堂目標,今天的課堂可以説是成功的。呵呵,給自己加油!

第一課時就熟知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這樣在講解時就能水到渠成了,大部分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長城》教學反思13

《長城和運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長城由東向西,撇出凝重雄偉的陽剛一筆,運河自北到南,劃出恬靜平和的陰柔一捺。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祖先。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維能力怎能不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説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着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長城》教學反思14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那麼怎樣激發學生去了解長城的特點以及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呢?

贊可夫曾説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導入時,能根據課文內容採用情境啟發式導入,就能撞擊着學生的心靈,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着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產生急於要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

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朗讀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蹟!(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談自己的感受)是呀,我們為自己是華夏兒女感到自豪驕傲,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你對長城又瞭解多少呢?你知道為什麼説長城凝聚着中國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嗎?今天,這個“偉大的奇蹟”就在眼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自由讀課文)

在我的精心設計下,通過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使學生陶醉在偉大的長城中,自然地想去了解--長城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學習達到旺盛狀態,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先引導學生髮現評價長城的那句話: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特別是學到“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但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傷者陡峭的山嶺”。讓學生自讀體會:你能體會到那時的勞動人民是怎樣台上這陡峭的山嶺呢?學生説的出乎意料的好,有的説“我彷彿看到了好多人彎着腰,臉上都是汗。”“他們的手被磨出了血泡,腳被磨爛了”……同學們盡情地想象,大膽地談出自己的感受,應該説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長城》教學反思15

《長城》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長城同學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離的,學生無法去真切感受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瞭如何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教學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對長城作出高度評價的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然後,以這句話為引子提出問題:“為什麼説長城是一項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呢?”,接着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作者的聯想三方面理解感悟這個句子的內涵,從而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教完後細細思考,有這樣一些感受:

1、將抽象的數據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感受氣魄雄偉時,學生談到了從一萬三千多裏感受到長城很長,於是我相機補充了一個在課外蒐集到的資料,二十多年前有一個年青人曾徒步走這完了這一萬三千多裏,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為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長城長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導學生感受一塊條石有兩三千斤重時,我順勢告訴學生,這兩三千斤重就相當於我們全班學生重量的總和,將“兩三千斤重”轉化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條石的重量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然後再來體會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學生感悟課文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中自己感受比較成功的教學情境創設有兩次,一次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句子“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先是選擇了一段曲子,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的描述,“你此時來到了長城腳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長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磚上,沿着城牆上兩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腳步,蹲下身子去撫摸射口時,你若有所思地扶着牆上的條石緩緩起身”,儘量地通過語調和語速的變化帶着學生進入這樣一種情境,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成功的,當我問學生:此時的你站在長城上想起了誰?學生答道:“我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他們真是不容易”,於是我進一步啟發:是啊!這樣的想法是你們站在長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這樣的一個情感經歷,再來理解之前的那個句子可謂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通過一段音樂的渲染,然後通過我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學生當時都比較激動,大部分學生都想到了古代勞動人民是在怎樣的將重重的條石運上山,修築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在學生充分想象後我又即時補充了段文字資料(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所付出的代價),在一層層引導學生感悟後再讓學生來朗讀這段文字,這時候的朗讀就非常動情了,接連點的幾個學生都讀得特別感人,學生此時的情感是發自肺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