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圓的周長》教學實踐與反思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一、設計思路

《圓的周長》教學實踐與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級“圓的周長”,教學確立基礎與發展並重的教學目標,着眼點不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理解圓周長的意義。能不能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而是如何來激疑,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並以“問題”為主線,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來展開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從而發現知識的一些規律和方法,並努力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實際運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並能正確運用計算圓的周長和解答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激疑——提出問題

(出示摩托車里程錶)(1)師:這裏為什麼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呢?

(學生思考後師出示有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

(2)師:你們跳過繩嗎?你想到了什麼?生答:和車輪滾動的圈數有關。

(3)師:你們知道滾動一圈的長度是什麼嗎?生答:圓的周長。

(4)師:用硬紙板表示車輪,請你摸摸它的周長(揭示課題)。

(5)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以往在教學圓周長的過程往往比較注重公式的運用,比如計算圓形水池的周長等等,看似和學生比較貼近,但實際有幾個同學看見過圓形的水池,而且計算圓形的水池又有什麼作用,這樣所謂的實際問題是為了應用而應用,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因此,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摩托車的里程錶為什麼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並引導學生從跳繩的計數器上去思考,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能運用於生活。

B、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係(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係呢?

(3)師:測量的圓的什麼比較方便呢?生答:半徑、直徑

(4)師:請學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的線段作直徑畫圓

(5)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仔細觀察分小小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係

(6)師:你估計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學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師:你有辦法驗證嗎?學生討論

演示:用繩繞的方法驗證(3倍多一點)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關聯知識的遷移是很有經驗的,比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都是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邊長乘以4,圓的周長和直徑或者半徑有沒有這樣的關係呢?通過學生畫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感到圓的周長和直徑可能有一定的倍數關係,在學生的猜想後,通過繩繞的方法加以證明,使學生確信周長和直徑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個固定的數?需要通過比較精確的測量、計算才能證明。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我想“猜想——驗證”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我認為運用這種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C、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發現——構建新知

(1)師:你還有別的辦法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嗎?

(可以用繩繞滾動的辦法分別測量一些圓的周長)

(2)學生在小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釐米)周長(釐米)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6.23倍多一點

39.13倍多一點

412.93倍多一點

(3)小結

a、圓的周長÷直徑=3倍多一點經過科學家精密的測量,計算髮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26……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請學生寫一寫л)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C=лd或C=2лr)

D、運用新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1)學生嘗試例題求圓的周長

(2)基本練習(略)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計算,確認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在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師生共同推導出求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通過一些基本題的練習使學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評價體驗

(1)師:這節課研究了什麼?

生1:周長和直徑的關係

生2: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師:(出示一棵古樹圖片)你能測量它的直徑嗎?

生答:砍下來量一量

師問:這個方法簡單,你們同意嗎?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1:用繩子繞一圈,這就是周長然後用周長除以л就得到直徑

生2:在古樹中間鑽個小孔,量一量

生3:用四個木頭搭成一個正方形,邊長就是直徑

(3)師:你能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嗎?(用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1:量一量車輪的直徑算出周長,再數數車輪轉動了幾圈,算一算就行了。(師提醒:那不是最安全)

生2:用根長繩讓它跟着輪子轉

生3:裝一個象跳繩一樣的計數器,再算一算。

師:對!摩托車的里程錶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它就像一個乘法運算機器,車輪的周長是固定的,轉數是變動的,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之所以能顯示在里程錶上,就是車輪周長乘以轉動的圈數得到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自主地探究知識,發現已知直徑(半徑)求圓周長的方法,並通過一定的基本訓練後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技能,如何再讓這些數學知識回到生活,讓學生感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有用呢?我設計了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和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這樣兩個問題,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討論空間,因為這些問題就在學生的身邊,會讓學生感到“有想頭”、“有意思”,學生也願意反覆討論這些問題。這樣可以點燃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三、實踐反思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錶,有計數的跳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併為後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mos)有句名言: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也説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麼好主意?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麼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應該説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長再計算直徑)並呼應了課堂的導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效果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

3、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並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於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於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着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這些都是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4、要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1)在用繩繞的方法驗證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有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計算再驗證周長和直徑的關係?

(2)如果在發現知識過程中人有一小部分同學得出了方法,教師是想設法再讓其他學生繼續探究、發現,還是讓這些同學代替老師把答案告訴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