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1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的周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5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上海世博會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體此刻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在創設情境時,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激活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我向學生提出質疑,以相同的方法測量赤道的長度,在質疑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促使學生產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願望。第三,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驗證猜想,在理解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及圓周率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學生在掌握新資料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最後,在鞏固新知解決問題的環節中,以世博會為背景,設計了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這三道題實現了從基礎練到拓展練的跨越,提高學生髮現信息、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世博會的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並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前面“圓的認識”的成功鋪墊,因此本節課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理解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因為親自經歷了小組內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的過程,所以學生能較為容易地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另外,我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激勵,比如當學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時我讚揚學生的想法有創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用心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樂趣。

課後,透過反思,使我對本課的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在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評價時,藝術性稍顯不足,另外,我對課堂的掌控和把握潛力還需要提高。雖然對教材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但還沒做到徹底地理解。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彌補以上不足之處,提高個人理論素養,使自己的教學趨於完美。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2

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上完後感覺有以下幾點自我滿意的地方:

1.我搜集的很形象,我又經過了精心的修改,效果很好。

2.高年級的學生好像有時在課堂上不容易受老師設計的有趣環節的“蠱惑”,但是這節課,我還是決定把圓的周長引入的環節設計成兩隻小狗跑步,一隻在正方形跑道里跑,一隻在圓形跑道里跑,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圓的周長。接着我又拿出來一個學生都玩過的鐵環,讓一個學生指它的周長,學生更加形象的認識了圓的周長。

3.我以前也教過圓的周長這節課,但是有一個環節我好像不記得設計過,就是學生練習完繞繩法和滾動法後,讓他們説一説兩種方法的相同特點,揭示出“化曲為直”的理念。這節課想起來揭示這個理念,源於今年暑假我給外甥輔導數學題,有一道題是這樣的:我們推導圓的周長計算方法時,用的是( )方法,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用的是( )方法,我當時看完後不知道這兩個空怎麼填,後來翻閲教學參考書,才知道應該填(化曲為直)和(化圓為方), 在課堂上教學公式推導時,沒有總結、昇華過,我當時感慨很多,暗暗把這個知識點記在了心裏,我想,等我再教這節課時,一定要把這兩個理念明確化,讓學生真正體會。今天孔豔華老師聽課,也提到説這一點設計的很好。

這節課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推導圓的周長公式是怎麼得來的,也就是研究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我在這個環節把握不好,我沒有在上寫清楚要求,只是説了要求,學生把精力放在了測量上,忘記了老師還要他們根據測量和計算的結果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和孔老師研究,如果這樣設計應該很好:學生課前剪圓形紙片時,讓他們在圓裏標出直徑並寫出長度,這樣就省去了在課堂上量直徑的時間,在課的開始用繞繩法和滾動法量自己的圓的周長時,直接讓他們把數據寫在書上,不用在操作環節再量一次周長,這樣就給學生省去了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把精力重點放在在小組內比較、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上。

2.在課前,我們教師要考慮周全,包括小細節。今天我和孔老師都發現,學生用毛線繞圓一週時,因為毛線太軟,不好操作,誤差很大,有的學生帶來了硬硬的、寬寬的鞋帶、鬆緊皮,把它橫着放好後往圓上繞,效果很好,誤差很小,二班的孫涵聰帶來了皮尺,效果也很好。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考慮周全,預設到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

3.半圓形的周長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練習中涉及到了這道題,學生理解的不好,因此,要配上形象的半圓形圖片,再加強這種練習。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

1、生活經驗,激發興趣

新課教學以生活中常見的三種自行車車輪的規格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藉助觀察、比較進行猜想:如果各滾動一週,哪一種車論行的路程比較長?

在此基礎上,具體描述圓的周長的含義,再結合學生騎車的經驗,很好的展示了圓周長的概念,並通過結合實物動手指出圓的周長,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了圓周長的概念,為後面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讓學生深入地思考,對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進行合理的猜測,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2、猜想驗證,小組合作交流

在為學生創設了非常想了解圓的周長的學習氛圍後,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如何測量圓的周長。怎樣求出它的周長呢?如果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呢?

這就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交流、討論――發現”等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想出了纏繞、滾動、直接用米尺量的方法。再通過學生演示測量不同圓形的周長,強調測量方法和注意點,然後小組合作進行測量,因此,測量的過程較為合理,測量的數據較為精確。

在此基礎上,學生帶着對知識的渴求,一步步的動手、動口、動腦,通過觀察、思考直到最後出現計算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留給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又給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會與別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共同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揭示圓周率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獲得學習經驗。教師相機介紹圓周率的歷史,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文化,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3、不足之處:

本節課老師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比如在探討測量方法時,學生的辦法説了好多,而老師卻還不敢完全放手。學生説時,教師的耐心還不夠,學生許多想法很好,但老師為了完成本課內容沒有讓學生都説一説。

在利用公式進行計算時,又高估學生的能力,如計算例4中三個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大約各是多少釐米?22英寸≈56釐米有學生用除法計算,不能正確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計算。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4

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我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反映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小學生來説,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面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對於這些情況,我認為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必須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必須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這節課不能僅限於書上或教師給出圖形和實物,完全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摸、畫、量、算身邊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通過大量例子感知各種物體的周長。

在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中,不要急於歸納公式,而要注重過程。在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可以讓他們説説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5

《圓的周長》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複習老知識引入課題,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然後我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用“化曲為直”的繞線法測量圓的周長,並做好相應記錄,填好表,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礎,接下來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進而找到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推出圓周率,得出圓的周長公式。最後讓學生把得出的圓的周長公式應用到練習中。

本節課中,我覺得比較成功的是

首先,在創設情境時,我用舊知引新知導入新課,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我想學生提出質疑測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驗證猜想,在理解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及圓周率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再回到課前情境中,使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發現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並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前面“正方形周長及圓的認識”知識的成功鋪墊,因此本節課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理解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推導公式過程中,因為親自經歷了小組內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的過程,所以學生能較為容易地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6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本節課學生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學習方法的養成,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其主要為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分工,學會分享。

本節課我儘量採取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樂學、易學、好學的課堂氛圍;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鼓勵他們積極的參與其中,自主學習,作為課堂上真正的學習主人;儘量授之於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變的會寫、會做、會思考;正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表現,調動學生於一個較高的學習狀態中;採用小結、應用等基本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以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進行中國古代數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學習熱情。

本節課靈活性較強,希望看到學生的不同閃光點,看到他們的創新火花,看到他們快樂學習的笑臉。

本着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意圖來完成小學高年級《圓的周長》這節課的教學工作,課後我感覺:

1、教學環節不是很流暢

2、不能很好地與學生進行配合

3、不能很好的設計最細化的問題,問題較為粗略,學生答題有理解上的困難。回答很是不積極。這是我這節課的失敗的關鍵所在。

4、設計的內容有點過多

5、沒有更多的流暢的教學語言,激勵性的話語較少,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的克服這些缺點,不斷充實自己,精心設計每一個教案,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7

1、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 導入新課引發興趣 : 介紹天壇的信息、藉助天壇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引發對圓周長有關知識和計算方法的探索。

(2) 變灌輸為探究 : 在探究測量圓的周長時體現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 在探究 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時,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直徑兩個量用什麼運算符號連接好,讓學生自己排除用加法、減法、乘法運算都沒有意義、無道理、只有運用除法才有道理,加深了對圓周率的理解。

(3 ) 用活教材激活情感: 介紹 圓周率的歷史和數學家祖沖之的史料,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人對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瞭解我國在計算圓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用建議:

(1) 要讓學生先明確周長的意義,讓學生通過測量最少3組圓的直徑和周長,兩個量的關係只能用除號連接才有意義從而發現周長與直徑的比 值是一個固定值,進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並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2)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的原因比較複雜,可以不必説明。

3、需破解的問題:

如何讓本課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腦海中“紮根”。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8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合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構成、發展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透過生活化的情境導入,讓學生從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係,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再透過小組合作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可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明白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説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務必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教師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要明白圓的周長,能夠直接測量,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有時很麻煩,有時根本不可能,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透過猜想提出假設,再透過小組合作驗證假設,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3、介紹有關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傑説:“一切成效的工作務必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我們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用心性,讓學習的資料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初步瞭解有關數學背景知識,幫忙學生了解數學發生與發展過程,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資料,運用在網上查閲的超多資料,找到一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契機:透過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習興趣。瞭解祖沖之在圓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綱所要求的,不僅僅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調動起學生用心的情感,使探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9

《圓的周長》是北師大版數學十一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對圓周率的探求,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我分成四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1)在具體情境中,研究不同的情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測量一些實物中的圓的周長,如用“繞、滾”的方法來測量。但對於象黑板上畫的圓,當學生髮現測這個圓的周長不能用“繞、滾”的方法來測量,必須研究一種求圓周長的方法。

(2)在推導計算圓周長的公式時,先啟發學生通過對不同大小的圓進行觀察,思考它們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係?

(3)分小組進行,研究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將數據填到書上,進行觀察思考,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的結論” ,理解圓周率π的意義。

(4)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進行實際運用,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通過對圓周率值的探求,培養學生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1、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本課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熟知的身邊圓形物體入手,讓學生指出看到的圓形並摸一摸圓的周長指的是哪裏。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2、讓學生大膽實踐,重視了學生的測量方法的培養。

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也是這個道理。於是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想出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測量圓的周長的辦法,在圓的周長測量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測量技能和思維的靈活性。

3、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調能力。

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長度及計算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有什麼特點時,學生產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了發現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實踐及合作能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0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材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如何測量圓的周長?),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時,我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所以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呢?我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通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1

這節課在教學一開始為了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遷移規律總結出圓的周長的概念,在探究新知前,我設計了複習題,利用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概念,歸納總結出圓的周長,接着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測量你手中圓的周長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思考的情況下總結出圓的兩種方法(繩測法和滾動法),接着引出圓形跑道,如何測量它的周長,從而引導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並通過小組合作,觀察發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引出並介紹圓周率,及祖沖之。最後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通過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整節課下來,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整個教學過程流暢,師生有很好的互動,突出教學重難點,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時間太少,動手操作的時間不夠,對圓周率π的介紹只停留在書本表面,沒有更深入的挖掘。今後應該注意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不斷設置合理的認知衝突,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猜想、驗證,初步體現了“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反思歸納”的探索性教學模式,從而充分地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力求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培養“做數學”的能力。教學後留給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了本節課創新的舞台,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維,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分工合作的過程顯然對他們更適合。有些問題雖然可以獨立思考加以解決,但在時間和精力上是不允許的。把不同的思維加以整合,並不斷的加以補充、完善,這對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訓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課堂上的許多發言就是如此,有時候一個人説的並不完整,但經過補充,修改後就大不一樣了,系統而完整,並且富有創造性,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成長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學習中,他們必須學會合理分工、與人交流,傾聽發言等等,這些正是老師希望他們學習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許多平時並不合羣的學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躍,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知道,這時候他們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組中的一員,他們會積極的為了整個小組的榮譽而團結在一起,而在獲得肯定和表揚後那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樣的珍貴,學生會因此激發起更大的學習興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學習中去。這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每個教師所追求的。

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學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導正確,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這節課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們雖然在計算、表達、理解上有一定的問題,但他們生活經驗並不缺少,聯繫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們一樣出色,教師在此時趁熱打鐵的教育將是最好的契機了。

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都給我提出了課題,為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日趨進步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3

“圓的周長”這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的周長的定義;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圓周率的意義和圓的周長公式。根據已有學生知識的經驗,他們對於平面幾何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於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的聯繫到他們。

但是不同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由直線段圍成的,而圓形的周長是曲線段圍成的。這需要教師要有一個適度的點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難理解。

對於合作探究,因為已經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猜測、測量、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通過對圓周率有關數學史料的介紹,結合學生對其中數字的感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家對真理的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中國古代科技的興盛。

4、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體驗到實驗對猜測的驗證作用以及對問題的探索過程,並掌握學習方法,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

本課教學以“通過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為教學重點;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為教學難點。圍繞着教學目標,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力爭在本節課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很注重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於是,我設計了“慄老師就在公園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園的圓形花壇跑步10圈,你能算出慄老師每天跑了多少米嗎?”這一情景,利用這一數學問題導入新課。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圓的周長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緊接着,概括出什麼是圓的周長?猜想圓的周長與圓的哪部分有關係?

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意識,更為後面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筆,很自然的進入探究環節。探究環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環節,為了突出重點,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共同找到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再通過測量、觀察、分析、計算、找規律、驗證等操作活動,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使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真正讓孩子們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公式。

相信同學們在獲取圓周長公式的一剎那,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悦的。

這一環節既有重點,又有難點。因為對於“圓周率”這一名詞學生很陌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也就成為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測量圓周長和圓的直徑,然後計算出倍數關係,實際上就是對圓周率意義的體驗過程。教師只要在學生得到圓周率的時候,再去追問:圓周率是怎麼來的?學生自然會想到:“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這樣,教師就順理成章的向學生講解“圓周率”的有關知識。難點也就在此一點一點的突破了。

整個教學設計我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樣做既教會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了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新課標》一直倡導的。於是我引導學生利用公式解決了在導入環節中提出的數學問題,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學以致用,更使學生感悟到了學習的價值。

《圓的周長》一課,看似簡單,其實探究過程很容易出錯。特別是對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學生不知道探究了半天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圓的周長公式到底在哪兒?

由於本人教學水平有限,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還不是很透徹、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希望各位領導和教師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4

“圓的周長和麪積”是北師大教材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平面多邊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像圓這樣的曲線圖形的周長、面積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不論是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學內容相對抽象,是後面學習圓柱、圓錐的重要前提。為了能加深學生對圓的周長和麪積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我覺得很有必要設計一節“圓的周長和麪積的綜合性練習課”。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 ,求圓周長的公式是 C=πd 或 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一、 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裏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最佳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5

《圓的周長》這節課,是一節經典課,想要上出新意是很難的。從課程標準出發,基於學生和教材,我這樣演繹。

一、創設情境,猜測激趣。

這節課,利用正方形的內切圓導入,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雖然已經進入冬季,兩隻小螞蟻卻不想早早的冬眠,它們想要進行一場比賽鍛鍊身體呢!黑螞蟻沿着正方形的線路跑,白螞蟻沿着圓形的線路跑,假如説它們速度相同,誰會勝利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

黑螞蟻沿着正方形的路線跑,跑的長度是正方形的周長。白螞蟻沿着圓形的路線跑,跑的長度是圓形的周長。同學們在觀察中很容易看出圓形的周長小於這個正方形的周長。

接着,我讓學生來思考,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四倍,那麼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係呢?是怎樣的關係呢?因為是正方形的內切圓,圓的直徑等於正方形的邊長,因此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有關,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此時,新知的學習在猜測中展開。

二、獨立實踐,驗證猜測。

課前,學生已經準備了直徑是1釐米、2釐米、3釐米、4釐米、5釐米的圓形硬紙片。利用繞繩法或滾動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在這裏,很多做課的老師會讓學生合作完成。我想,這裏學生完全可以獨立的擔當。因此,一聲令下,學生各自忙開。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用繩子纏繞,在尺子上滾動,一個個緊張又認真。

三、有意設置,降低難度。

由於大家的圓規格相同,想要找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非常的簡單和統一。在這裏,有意識的佈置同樣規格的圓形,避免了課堂上測量與計算困難的問題,便於學生直達圓周率的本質。

教參中建議學生測量一些實物圓的周長,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我考慮到實物的圓,首先要測量出直徑,在測量周長,無疑會增加學生操作的困難。再一個,前一節課,已經練習過測量圓的直徑的方法,本節課的重點是測量周長。因此,做出了這樣的調整。

四、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當學生猜測出圓的周長應該是直徑的三倍多的時候,我出示兩千年前的《周髀算經》中的“周三徑一”,激發民族的自豪感。當學生驗證出猜測後,再出示有關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數學奇蹟,將民族的自豪感推到更高處。民族自豪感,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學生那一個個驚異的眼神中,我發現,數學中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和語文教學中一樣的自然。

五、總結推進,開啟發現。

學習方法的培養,科學研究意識的滲透,是每一門學科應該承擔的任務。這節課,是在猜測和驗證中畫了一個圓滿的圓。最後,我送給學生一句話:任何科學探索,都是經歷了猜測和驗證,讓我們沿着這條科學探索之路,開啟新的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