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本節課我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做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實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一份創造的信心,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繞”“滾”“截”三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在探索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學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圓的周長的教學。

具體反思如下: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錶,有計數的跳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併為後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説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麼好主意?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麼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應該説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長再計算直徑)並呼應了課堂的導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效果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

3、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並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於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於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着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2

我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再引導學生透過實際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用心性,讓學習的資料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潛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立刻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有位學生提出了用測繩來量出圓的周長,接下來我就讓學生透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彙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後,我又追問了一句:“那麼圓湖的周長或再大一點的圓的周長,你也能量出嗎?”能不能找到向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我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活動,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讓組長分工。

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紮實,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就應注意的問題。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材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如何測量圓的周長?),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時,我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所以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呢?我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通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4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上海世博會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體此刻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在創設情境時,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激活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我向學生提出質疑,以相同的方法測量赤道的長度,在質疑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促使學生產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願望。第三,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驗證猜想,在理解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及圓周率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學生在掌握新資料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最後,在鞏固新知解決問題的環節中,以世博會為背景,設計了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這三道題實現了從基礎練到拓展練的跨越,提高學生髮現信息、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世博會的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並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前面“圓的認識”的成功鋪墊,因此本節課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理解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因為親自經歷了小組內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的過程,所以學生能較為容易地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另外,我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激勵,比如當學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時我讚揚學生的想法有創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用心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樂趣。

課後,透過反思,使我對本課的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在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評價時,藝術性稍顯不足,另外,我對課堂的掌控和把握潛力還需要提高。雖然對教材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但還沒做到徹底地理解。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彌補以上不足之處,提高個人理論素養,使自己的教學趨於完美。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5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學生對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研究的構建活動。也就是説,學生學習數學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是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我一直“不放心”,總喜歡在學生已探討出的問題之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嚀”才放心。直到那天,在進行《圓的周長》的教學時,學生的精彩的課堂表現才讓我覺得我對學生的擔心是那麼的多餘。

教學片斷如下:

師:(出示圓形鐵絲和直尺)請同學們用直尺量出圓的周長?

生:(動手量,馬上發現不好量)不能量。

師:為什麼?説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圓是曲線的。

師:那就沒辦法量了嗎?現在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如何求圓的周長。

(每個小組分別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學具開始了積極地小組活動,學習的興趣非常的濃厚,教師瞭解學生的小組活動情況,對於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小組彙報:

組1:我們組測量的是膠帶的周長,我們用繩子繞膠帶圓一週,剪去多餘的部分,測出繩子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組2:我們將圓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滾動一週記下最後的刻度就算出了圓的周長。

組3:我們組測的是瓶蓋的周長,用這根毛線繞瓶蓋一週,然後展開測量毛線的長度即可。

組4:剛才老師拿的圓形鐵絲的周長,只要把它展開就能測出周長。

師:同學們通過合作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同學們在聽小組彙報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大家的辦法中是否有相似之處?

(短暫的安靜之後,有個同學興奮地舉起了手,還有點迫不急待)

生1:大家在測量的時候都沒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把圓轉化成了線段來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學的思維被激活了)

生2 :我們以前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就學過這種方法。

生3:老師我發現都是把圓這個曲線圖形變成直線圖形來求。

生4:我把他的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叫“變曲線為直線”吧!

師:同意嗎?

生:(有點不太合適,但又不知道怎樣説更合適)

師:那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化曲為直”,可以嗎?

生:(同意)

(教師拿一根繩子拴着一枝粉筆在講桌上,將它旋轉幾周,指出物體旋轉的軌跡是一個圓,)

師:你能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

生:(不能)

(教師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

師:你還能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

生:(不能)

師指出:化曲為直在測量圓的周長時存在一定侷限性,必須要尋找一種普遍的方法來計算圓周長的方法。應該用什麼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一起來與小組的同學進行再次的研究。

(學生的討論聲又一次在教室響起)

┅┅

教學反思: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覆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如果學習者不進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的理解,更談不上靈活應用了”。我們不但要在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而且在組織練習時應不斷設置思維障礙,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去進行這種“再創造”,並在“再創造”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學生能行,要讓學生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最活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