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8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的周長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

一堂課結束了,雖然丁主任、施主任,以及實小的黃兵老師客氣的只指出了幾個地方,我深知在課上最大問題是“課堂駕馭能力”。

上課前,我就一直擔心:怕課上出現我沒有預設的問題,而影響後面教學內容來不及授完、。所以,我特別緊張。在課上出現了這樣幾個不妥之處。

一、揭示周長概念時,應該讓學生對自己手中的物體指指周長在哪,明確周長是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以及後面讓學生指指我手中兩圓的周長的方法也沒有規範好。

二、接着在讓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時,本來安排讓學生猜測後説説為什麼,但是由於擔心這樣一提問,學生怕説後面的為什麼而不舉手,這樣一來至少又要花上幾分鐘時間。所以在設計教案時被刪掉了。

三、讓學生説説測量直徑和圓的周長的辦法這一環節,我在課前一直思考怎麼在學生説出一種辦法後點評這種辦法的注意點,但是我忘了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卻沒有在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生成更多的方法。記得以前在實小聽陳健老師的《找規律》,學生想出的辦法越來越多,他在課件上也一個一個的出示。當時我和同去的倪冬燕驚訝得不得了,“他這課件是現在做成的嗎?”坐在我們前面的南通教研室主任轉過頭對我們説:“他在課前都已經預設了,學生想到的教師應該要想到。”而我現在表現的是擔心學生在這一環節想出越來越多的辦法而佔去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在課前也根本沒有多想測量直徑與圓的周長長度的更多辦法。

四、揭示圓周率的交流中,有學生呈現誤差,並且這張實驗單已經呈現在大屏幕上後,我應該及時讓這組同學拿出這個圓全班測量,否則很多同學即使知道了結論,都還在想剛才這個圓是怎麼回事呢?或許又是擔心時間的問題吧。

五、再回到課始國王和阿凡提的賽跑路線,目的一是及時檢驗圓周長公式的利用,二是想滲透估算的思想,但在課上目的二的達到率可能不夠理想,或許是我的引導語與點評語的緣故。

雖然寫了這麼多,以及他們給我提出的建議都非常中肯,比如施偉主任提出了練習題要與生活接軌,書上練一練題目沒有使用好,丁主任提出的讓學生準備的圓要用硬紙片,這樣有利於實驗操作。但我知道自己最缺乏的還是數學教學基本功。就像他們在評價馬黎華老師的課“上得很有數學味”,我的課到底缺什麼呢?缺我對數學教學的底氣。

課結束了,但真正深省自己課堂的探究腳步才剛剛開始。早晨特意為這個打了電話給過去的同事姚新付,他説:“上數學課一定要把自己的語言定位好,特別是一些概念的揭示、思考方法的闡述,不能隨意。還有上課用別人的教案,如果自己沒有吃透,怎麼能在課上施展開呢?教學基本功不能看,要練的。你在課後試試把自己整堂課的話記錄下來,就發現有多少語言其實不用説,有多少話其實換一種表達會更準確……”

“心中有案、行中無案”是我對教學藝術一直不變的追求,有效的課堂也是教師教學工作最基本的職責。<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2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是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課前我佈置讓學生每人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硬紙片和一條細繩及直尺。

我利用提問:“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首先通過觸摸圓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接着通過對圓周長概念的個性化描述,引導學生嘗試具體表象向抽象提煉之間的轉軌。儘管學生在這裏的表達顯得膚淺,但正是這些富有個性的思想,恰恰顯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

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為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麼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然後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

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測量的數據填在課前研究的設計的表格中,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時候讓學生組與組交流成果,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此基礎上,通過電腦展示,驗證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引出圓周率,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悦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

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節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實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他們也能像科學家那樣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得出結論。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

《圓的周長》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複習老知識引入課題,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然後我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用“化曲為直”的繞線法測量圓的周長,並做好相應記錄,填好表,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礎,接下來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進而找到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推出圓周率,得出圓的周長公式。最後讓學生把得出的圓的周長公式應用到練習中。

本節課中,我覺得比較成功的是

首先,在創設情境時,我用舊知引新知導入新課,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我想學生提出質疑測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驗證猜想,在理解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及圓周率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再回到課前情境中,使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發現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並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前面“正方形周長及圓的認識”知識的成功鋪墊,因此本節課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理解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推導公式過程中,因為親自經歷了小組內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的過程,所以學生能較為容易地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4

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通過課件出示情境導入,生動有趣的動畫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首先,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一元硬幣來探索出用線繞,在直尺上滾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後,我又引出新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小圓如何測出它的周長?使學生自己切實體會到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其次,在測量周長與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一環節中,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同時出示學習指南: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由組長分工(有的測量,有的記錄,有的計算)。把數據填在學習卡片上。讓學生在具體實驗中,體會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導入圓周率的教學,知道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推導出c=πd,c=2πr。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得到發展。

總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5

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閲讀學習目標產生疑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通過自學解決自己的疑惑。

自學後,從課本中學生了解到測量圓周長的方法,但遇到大圓時,該怎麼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觀察、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先讓學生閲讀學習目標產生疑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通過自學解決自己的疑惑,一種能力的體現。

在測量大的圓形花壇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讓學生通過繩繞法測量出不同圓的周長和直徑及比值來驗證猜想。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得到周長與直徑比值的規律,再嘗試寫出公式。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讓組長分工。

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小組間的互幫互助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練習的設計上考慮的還是有些不到位,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6

《圓的周長》是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認識封閉圖形的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及圓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方法去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認識圓周率,從而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並應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比原來的教材,新編的教材中增加了一個圖案:在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再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六邊形。其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即圓的周長介於直徑的3倍和4倍之間。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學生難以理解。《圓的周長》這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1、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周長就是圍成圓的曲線的長。2、由三個直徑不同的輪胎圖中,推測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3、初步理解圓的周長介於直徑的3倍和4倍之間。4、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方法,進一步探究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5、介紹圓周率,強調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在計算時,一般保留兩位小數3、14。6、推導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強調已知半徑求周長時要乘2。因此在備課時,我先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然後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思路。

給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課標中對這節課的要求是:使學生經歷操作、猜想、測量、計算、驗證、討論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推導圓周率和圓的周長公式。因此這節課要獲得成功必須將課堂交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學生指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及回憶它們的計算公式從而引出圓的周長。學生在認識圓的周長的基礎上探究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存在怎樣的關係?是否也有自己的計算公式?在講解例4時,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的發現圓的直徑越大,圓的周長就越大。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時,我通過課件引導學生髮現正方形的邊長等於圓的直徑,得出正方形的周長是圓直徑的4倍;再移動正六邊形的兩條邊,引導學生髮現正六邊形的兩條邊等於圓的直徑,得出正六邊形的周長是圓直徑的3倍。從而得到圓的周長介於圓直徑的3倍和4倍之間。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引導學生思考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繞繩法和滾動法。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動手操作,分別量出課前所準備的圓的直徑和周長,再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發現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再推導出已知直徑,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再加以練習。再告訴學生圓的半徑,去計算圓的周長,讓學生在習題中推出已知半徑,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整堂課,我除了對圓周率進行簡單介紹外,其他有關圓的周長的知識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細心觀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充分成為學習、探索知識的主角,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圓的周長的理解作用。只有真正把數學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創建一個自主探究的平台,這樣學生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有“生命力”的。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7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的周長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難點是理解掌握圓的周長公式及圓周率。

我首先用課件出示了情境圖,引入什麼是圓的周長,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體會圓的周長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接着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圓的周長是多少呢?介紹“滾動法”和“繞線法”,但是學生馬上體會到這兩種方法都有侷限性,因而自然地想到了計算的方法,從而提出疑問: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師介紹“圓的工具”,學生利用工具,自由探索,發現,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固定的數就是圓周率,並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最後利用這個公式計算不同圓的周長。

整個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氛圍較好,能積極思考問題。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如,課件、電子白板、“圓的工具“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此外,我還給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的機會,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決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想法,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1對1”的教學模式,得益於很多資源、數學軟件的應用,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這節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8

圓的周長是小學階段最後掌握的有關周長的知識,此時學生已有長、正方形周長作基礎,學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這部分知識。所以,在引入新課時我利用課件顯示小花狗和小黃狗分別沿着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路線跑,先讓學生觀察並思考:這個比賽是否公平,它們跑的路程實際是什麼?怎樣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複習周長知識。利用問題設下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為圓周長的學習打下伏筆。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研究方法對研究圓的周長有效,對發規其他知識也有效,這節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

本節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採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層層深入。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圓的周長”後,我出示教具繩子、圓片,讓學生觀察圍成圓的線是一條什麼線,這條曲線的長就是圓的什麼。通過這個問題揭示圓周長概念(板書),在揭示了圓周長概念後,接着師生合作用繞線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指導操作要點。最後小組合作用兩種方法量出圓片的周長,充分認識圓周長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化曲為直思想的應用使學生感到必須探索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這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圓的周長與誰有關。再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9

1、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 導入新課引發興趣 : 介紹天壇的信息、藉助天壇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引發對圓周長有關知識和計算方法的探索。

(2) 變灌輸為探究 : 在探究測量圓的周長時體現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 在探究 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時,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直徑兩個量用什麼運算符號連接好,讓學生自己排除用加法、減法、乘法運算都沒有意義、無道理、只有運用除法才有道理,加深了對圓周率的理解。

(3 ) 用活教材激活情感: 介紹 圓周率的歷史和數學家祖沖之的史料,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人對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瞭解我國在計算圓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用建議:

(1) 要讓學生先明確周長的意義,讓學生通過測量最少3組圓的直徑和周長,兩個量的關係只能用除號連接才有意義從而發現周長與直徑的比 值是一個固定值,進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並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2)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的原因比較複雜,可以不必説明。

3、需破解的問題:

如何讓本課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腦海中“紮根”。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0

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班上的總人數、男、女生人數,來説説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採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讓學生明白比不但與生活有關,和自己也有關係,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不足與疑惑

由於在突破重點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所以練習的量相對少了一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1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圓周長的概念和圓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實驗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自學自知圓周率,從而總結探究出求圓的周長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探索過程,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長的公式,能運用圓周長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理解圓周率的含義,熟記圓周率的近似值,結合圓周率的教學,感受數學文化,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數學活動推導圓的周長公式,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教學難點:

圓的周長與直徑關係的探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線、尺、塑膠板上剪下的直徑大小不一的圓、實驗報告單、計算器等。

教學過程:

一、把準認知衝突,激發學習願望。

1.談話:同學們,知道大家都喜歡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動畫片,今天,老師把它倆帶到了我們的課堂。聽:(課件播放故事: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裏,喜羊羊和灰太狼舉行跑步比賽,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線跑,灰太狼沿圓形路線跑,一圈過後,它們又同時回到了起點。此時,它倆正為誰走的路程長而爭論不休。同學們,你們認為呢?)(學生進行猜測)

2.要想確定它倆究竟誰跑的路程長,可怎麼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圓形的周長,再進行比較。)

3.指名一生説説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生:邊長4=周長)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揭示課題:圓的周長)

二、經歷探究全程,驗證猜想發現。

(一)認識圓周長的含義並初步感知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

1.談話:那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課件出示3個車輪)

2.師:上面的3個數據是表示什麼的?(生:圓的直徑)英寸是什麼意思?(學生看書回答)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2

《圓的周長》這節課,是一節經典課,想要上出新意是很難的。從課程標準出發,基於學生和教材,我這樣演繹。

一、創設情境,猜測激趣。

這節課,利用正方形的內切圓導入,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雖然已經進入冬季,兩隻小螞蟻卻不想早早的冬眠,它們想要進行一場比賽鍛鍊身體呢!黑螞蟻沿着正方形的線路跑,白螞蟻沿着圓形的線路跑,假如説它們速度相同,誰會勝利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

黑螞蟻沿着正方形的路線跑,跑的長度是正方形的周長。白螞蟻沿着圓形的路線跑,跑的長度是圓形的周長。同學們在觀察中很容易看出圓形的周長小於這個正方形的周長。

接着,我讓學生來思考,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四倍,那麼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係呢?是怎樣的關係呢?因為是正方形的內切圓,圓的直徑等於正方形的邊長,因此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有關,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此時,新知的學習在猜測中展開。

二、獨立實踐,驗證猜測。

課前,學生已經準備了直徑是1釐米、2釐米、3釐米、4釐米、5釐米的圓形硬紙片。利用繞繩法或滾動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在這裏,很多做課的老師會讓學生合作完成。我想,這裏學生完全可以獨立的擔當。因此,一聲令下,學生各自忙開。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用繩子纏繞,在尺子上滾動,一個個緊張又認真。

三、有意設置,降低難度。

由於大家的圓規格相同,想要找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非常的簡單和統一。在這裏,有意識的佈置同樣規格的圓形,避免了課堂上測量與計算困難的問題,便於學生直達圓周率的本質。

教參中建議學生測量一些實物圓的周長,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我考慮到實物的圓,首先要測量出直徑,在測量周長,無疑會增加學生操作的困難。再一個,前一節課,已經練習過測量圓的直徑的方法,本節課的重點是測量周長。因此,做出了這樣的調整。

四、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當學生猜測出圓的周長應該是直徑的三倍多的時候,我出示兩千年前的《周髀算經》中的“周三徑一”,激發民族的自豪感。當學生驗證出猜測後,再出示有關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數學奇蹟,將民族的自豪感推到更高處。民族自豪感,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學生那一個個驚異的眼神中,我發現,數學中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和語文教學中一樣的自然。

五、總結推進,開啟發現。

學習方法的培養,科學研究意識的滲透,是每一門學科應該承擔的任務。這節課,是在猜測和驗證中畫了一個圓滿的圓。最後,我送給學生一句話:任何科學探索,都是經歷了猜測和驗證,讓我們沿着這條科學探索之路,開啟新的發現吧!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3

在《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透過設疑、觀察、猜想、驗證、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圓的周長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

《標準》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透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資料: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潛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帶給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構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構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1)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先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過觀察、猜相、驗證。交流,逐步得出超名的可信度較高的素材,殃後抽魚概託、構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話過學生探去與創造、觀察與公析、歸納與驗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合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2)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應對一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芬得新知的數學思相方法和有效笛路,並自營地將用維指向數學用相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潛力,問題讓學生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去揭示,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4

圓的周長這一課,也是嘗試過相當多次的一個教學內容,在上課鈴響之前,我都還一直在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哪一個環節應該怎樣?問題怎樣設計?總感覺不管怎樣設計,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怎樣讓學生動手量圓的周長成了我最關注的焦點(因為上週五開會,沒有通知學生準備材料),鈴聲已經響了,已經不容我有太多的時間去想這一問題了。拿起教材以及課前備好的教案,順手提起圓規和三角板,正在轉身要走的同時,忽然瞥見在三角板下面的數學學具袋,我一把抓起來看了一下目錄,“圓的周長學習材料,兩個透明圓片”印入我的眼簾,那一刻,我突然感覺這節課有點底了。

片段一:一陣禮儀過後(學校規定每節課都有固定的師生禮),我開始了這一課的教學。我先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小不一的圓,其中一個畫上半徑,別一個畫上直徑,然後提問:你們認為圓有沒有周長?如果有,它的周長在哪裏?第一個問題是很肯定的,學生都説有,但它的周長在哪裏呢?學生議論紛紛,我請了一名中等生來指指圓的周長在哪,他沿着圓上的線用手比劃了一圈(沒有注意起點與終點),其他同學都在笑,但是又説不出笑的原因,又請了一位學生,還是和原來的一樣。於是我問:你覺得他們指的是不是圓的周長?怎樣指才更準確一些呢?有一位女同學説,應該先確定一個點,走動一圈後再回到這一點上。然後大家引出圓的周長“圓一週的長度叫圓的周長”。

片段二:

師:圓的周長怎樣計算呢?(因為之前研究過,圓是曲線圍成的圖形,不容易量長度)

生1(雷世偉、侯雨寧):用軟的捲尺或者繩子,但是手上沒有這些工具。

師:那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用嗎?

生2(葉方濤):可以在尺上滾一圈,看他滾了多少長,圓的周長就是多少。

師:他們的方法都很好,你們的這種方法在數學裏叫“轉化思想”,將曲的線變為直的線再來測量。

生:小聲議論

師:那我們就來量一量這個透明圓片的長度(利用學具進行操作)。

指導學生測量,彙報測量結果。

師:圓的周長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1:半徑。

生2:與直徑也有關。

師:半徑或直徑越長,這個圓的周長就越長。那麼圓的周長與圓直徑或半徑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來做做看。

利用手中的兩個透明圓片和前幾天剪下的圓片進行操作,完成書本上的表格,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完成。

生動手操作,師參與指導。感悟:個人認為在準備不是很充分的情況下,能利用學生手中的學習資源與材料進行有效的操作,讓學生體會測量圓形周長的不科學性,進而學習圓周率的相關知識,為學生的思維發展與過渡提供了一塊鋪墊的海綿。這樣學生學得也比較有興趣,對知識的生成與鞏固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進一步提高。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5

今天在六一班上的《圓的周長》一課,感覺特別好。可能是教師節的氣氛感染着學生,學生的動手速度特別快,積極性也很高。給大家分享一下課堂的流程。

從人人都坐過的旋轉木馬導入,回憶兒時的快樂。接着問學生,旋轉木馬旋轉一週的距離大約有多少米?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就引導學生,旋轉木馬旋轉一週形成的圖形是?學生異口同聲:圓。經過一週的距離也就是圓的?周長!板書課題。接着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圓片,互相指出圓的周長,有原來學習周長的基礎,學生都能完成這項任務。它的周長究竟是多少呢?你有辦法知道嗎?接着有一個學生説出了繞繩法測圓的周長,敍述非常清晰,我藉機表揚他:對於我們不能用尺子直接測量的曲線,你能借助柔軟的繩子把曲線變成線段,這種化曲為直的方法多麼可貴呀!還有別的方法嗎?沒有人回答,適時課件出示滾動法。接着讓學生拿出準備的三個圓片,標上1,2,3。分別用滾動法和繞繩法測量圓1和圓2的周長,並記錄在圓片上。(接下來的課只需讓學生再次測量直徑,從而提高效率)然後問孩子們:手中的圓片很容易測出周長,摩天輪,地球的赤道會用這兩種方法測量嗎?學生笑了。看來我們有必要探索一種新的方法,引出圓周率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