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教學大綱教學計劃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7.54K

教學大綱是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學大綱的教學計劃,歡迎大家的閲讀。

教學大綱教學計劃

一、幾個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國中小學課程的研究過程和實施過程中,有一些人們經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準確把握其含義的概念。這些概念直接影響着我們對中小學課程的基本認識,因此有必要分幾組對它們作一些辨析。

(一)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課程方案

1.教學計劃:有兩層含義:

(1)通常指學校和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設想和安排。一般有學年或學期的教學進度計劃、教材的單元教學計劃及一節課的教學計劃等。

(2)意義同課程計劃,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着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各學科的教學順序和各學年的教學時數,並全面安排學校的各種活動。這裏探討的教學計劃屬後者。

2.教學大綱: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學校各門學科的目標任務、教材綱目和教學要點的指導文件。它以綱要形式規定着各學科的知識、技能、技巧的範圍和結構,體現着國家對各科教材與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大綱一般由説明與本文兩部分組成,前者扼要説明本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選擇教材的主要原則與依據、教學方法的建議等;後者具體列出本學科教材的篇章節目、內容要點、上課時數、實際作業(實驗、練習、實習)的內容與時數以及其他教學活動的時數等。

3.課程標準:確定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標準一般包括課程標準總綱和各科課程標準兩部分。前者是對一定學段的課程進行總體設計的綱領性文件,規定着各級學校的課程目標、學科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週的教學時數、課外活動的要求和時數以及團體活動的時數等;後者根據前者具體規定各科教學目標、教材綱要、教學要點、教學時數和編訂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後,前者改稱“教學計劃”,後者改稱“教學大綱”,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來源: 作者:zj [字體:大 中 小]

4.課程方案:與課程總綱、教學計劃、課程計劃同義,國內外的有關課程文獻中間或有人使用這一術語。

在以上幾種概念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系由蘇聯引進,是從俄語直接翻譯過來的。從1952年開始一直沿用至今。“課程標準”實際上是在我國使用最早的一個概念。1912年1月,中國政府教育部公佈《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之後曾長期沿用這一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也曾頒佈過小學各科和中學個別科目的課程標準(草案),至1952年剛好沿用約四十年。目前台灣的中小學仍使用課程標準一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課程標準是我們本民族長期使用過的一個固有概念,而教學計劃、大綱則是舶來品。並且,教學計劃在使用過程中還容易出現歧義,讓人誤解為教師的教學進度計劃。在新頒佈的九年義務教育教學計劃中,國家教委已正式用“課程計劃”取代了“教學計劃”,但我們認為“課程計劃”一詞仍不規範,是一個過渡性概念。因此,如能在時機成熟時恢復使用課程標準,以課程總綱和分科課程標準分別取代教學(課程)計劃、教學大綱,不僅可以提高術語的'科學性,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也有利於海峽兩岸在課程方面的交流。

(二)課程設置、課程編訂、課程規劃、課程設計

1.課程設置: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概念,它一般指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和各科的教學時數。研究課程設置的結果,只能產生教學計劃,不能產生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2.課程編訂:是一個涵義比較廣的概念,一般指研究、實驗、編輯審訂學校課程的全過程,課程編訂的結果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課程編制、課程研製與課程編訂基本同義,可以交替使用。

3.課程規劃:指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課程編制工作的宏觀考慮、組織和安排,包括確定課程範圍、選擇參加課程編訂的人員、提供必要的研究條件和其他方面的組織領導等。

4.課程設計:指學科專家、教育理論專家等專業人員對學校課程的專門研究,包括分析課程目標,確定課程類型(如是採用學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活動課程或核心課程),研究教材選擇的範圍及其排列順序和教學時數等。

(三)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1.教育目的:國家根據社會政治、經濟的要求及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確定的培養人的總目標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它規定着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的根本性問題。與教育方針基本同義。

2.培養目標:根據國家教育目的或方針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

3.課程目標:學校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對一定教育階段的學生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達到的程度,實際上也就是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化。一般包括學科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三個層次。在我國,課程目標一般由國家統一規定。

4.教學目標:由學校或教師確定的一定教學階段所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它具體包括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教學目標通常由教師依據國家規定的課程目標確定。

(四)顯在課程、潛在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1.顯在課程:亦稱“正式課程”、“官方課程”,與“潛在課程”、“非正式課程”相對。指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課程計劃的各門學科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按照編制的日課表實施。

2.潛在課程:亦稱“隱蔽課程”或“非正式課程”,與“顯在課程”相對。它是廣義的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主要特點是潛在性和非預期性。它不在課程計劃中反映,不通過正式的教學進行,通常體現在學校和班級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質情境(如學校建築、設備),文化情境(如教室佈置、校園文化、各種儀式活動),人際情境(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校風、班風、教師態度等)。通過這些情境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或干擾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潛在課程”這一概念非常寬泛,目前學術界對之也尚無定論,因此使用這一概念時應持慎重態度。

(五)必修課、選修課

1.必修課:指根據課程計劃的統一規定,所有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

2.選修課: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出路,允許個人選擇修習的課程。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選修課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從開設形式上分,可劃分為單科性選修和分科性選修兩類。單科性選修指對某門課的選修,分科性選修指側重於文科課程或側重於理科課程的選修,分科性選修又稱為多科性選修。

從學習要求上分,可分為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

從內容上分,一般可分為三類:學術性選修課、技術性選修課和趣味性選修課。其中學術性選修課在實踐中往往又包含兩類類型:一種是高深類學術選修課,另一種是拓寬類學術選修課。

所謂高深類學術選修課,是為提高或加深相應的必修科目的程度而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相應必修科目的基礎知識更深厚、更紮實。這一類選修課的名稱一般與相應的必修課的名稱相同,但是內容加深、程度提高。例如數學Ⅰ是必修課,數學Ⅱ、數學Ⅲ則作為選修課。必修課是基本要求,選修課是較高要求。所謂拓寬類選修課,是為介紹各種綜合性的基礎科學、科學史知識、科學研究方法論,以及最新的科學成就而開設的選修課。這類課程可以採取綜合課程、核心課程等形式開設。

二、我國中小學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課程計劃、教學大綱與教材

如前所述,我國中小學課程主要由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三部分組成。下面分別對這三部分的基本內容及其編制要求作些簡要介紹。

(一)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是課程編制的第一個層次,它從整體上規定着學校的性質、培養目標、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內容的範圍和學科設置、各階段的教學進度、課時安排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

課程計劃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培養目標;

(2)制定該計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3)科目設置及要求;

(4)學科的開設順序及課時分配;

(5)學年編制;

(6)考核要求。

課程計劃體現着國家對學校的統一要求和質量標準,在現階段的課程體制下,它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具有法規性質。因此,課程計劃的編制工作是一項影響教育全局的重要工作,必須講求科學性、嚴肅性。一般來説,在編制課程計劃時,要做好以下幾項研究工作:

1.分析學校教育目標,考慮中小學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對課程的要求。

2.調查瞭解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水平和已有的知識掌握程度,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3.調查瞭解社會生產、科技、文化的發展狀況,研究當前社會對人的基本素質的客觀要求,並對未來社會對人的基本素質、規格類型的要求作出預測。

4.分析研究國內外已有的經驗,縱向上總結國內以往教學計劃的成敗得失,橫向上比較國外相關的課程計劃,從中吸取可資借鑑的經驗。通過這項工作,為新課程計劃的編制奠定一個可靠的理論和資料基礎。

5.研究課程設置,主要根據上述幾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進一步分析各學科的性質、任務、特點及其相互關係的基礎上,確定所要開設的學科、學科順序、開設時間、教學時數,規定活動的內容、範圍和時間等。

(二)教學大綱

制定教學大綱是課程編制的第二個層次。教學大綱是對各個學科的總體設計,它從整體上規定着各個學科的性質、任務、內容範圍及其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教學大綱是編寫教材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具體尺度,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教學大綱的編制工作必須以課程計劃為依據,為課程計劃的貫徹落實服務。在具體編制過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研究工作:

1.分析本學科的目的、要求和內容體系,瞭解本學科新的發展變化及其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確定本學科基本的學科體系和知識結構,劃定內容範圍,決定哪些是需要刪減的內容,哪些是需要增加的新知識、新技能。

2.研究學生的認知方式、認知結構及學生學習本學科的已有知識準備,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識順序,循序漸進地設計和安排學科內容的難易程度和進度,使學科的邏輯結構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結構相互結合起來。

3.考慮本學科內部各部分內容之間縱向上的銜接,研究本學科與其他有關學科橫向上的相互聯繫與配合。

4.根據課程計劃的規定,擬定本學科各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要求。

5.設計本學科參觀、訪問、調查、研究、實驗、實習等項目。

(三)教材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的編訂是課程編制的第三個層次。教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識授受活動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教材的載體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幻燈片、電影片、錄音錄像帶、磁盤光盤等。從目前情況看,教材的主要形式還是教科書。除教科書外,其他的教材類型還有教學指導書、自學指導書、實驗指導書、補充讀物、工具書、掛圖、圖表、各種直觀教具學具和各種類型的音像材料。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和教學手段的不斷開發,教材的範圍還將擴大。電子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預示了這方面廣闊的發展前景。

教材編訂過程中應注意研究以下幾方面問題:

1.研究有關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根據課程計劃和大綱確定的教學目標及內容範圍確立教材的基本框架。

2.根據本學科的性質、特點和學生學習本學科的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材編排方法,如圓周式排列法、直線式排列法和綜合貫通排列法等,設計教材的結構和先後順序。

3.研究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教材編寫既要考慮到教學方法、手段的使用問題,要對教法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和建議;與此同時,教材的編排還要體現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要使教材中含有指導學生進行認識的方法和進行智力活動的合理方式等內容。

4.考慮選擇和編輯課文、習題、插圖、實驗、作業等,同時設計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參考材料,提供進一步思考的線索。

5.從心理學、美學、衞生學等角度考慮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研究相關的版式設計、印製、裝幀等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