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統計與可能性》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7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統計與可能性》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統計與可能性》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統計與可能性》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通過比賽導入課題,學生很快發現比賽存在不公平,激起學生質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又複習了舊知。這樣的設計與學生的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激發起探究的慾望,貼近學生的實際。

片斷一的教學過程從猜測、實驗、整理數據再到分析歸納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了一般統計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操作與活動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記錄方法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繫生活獲得的信息,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討出畫“正”字的方法,不僅學會這個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教師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捷地獲得了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者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活動要求,簡潔明快。磨刀不誤砍柴功,為學生的活動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闖關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結果來判斷事物存在的幾種情況。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學生必須經歷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了展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練習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真實、生動、有趣的錄相畫面不僅再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情感。

《統計與可能性》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統計圖、統計表及初步認識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統計和計算可能性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的基礎。由於本節課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學習,藉助操作實驗等實踐性活動逐步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節課我首先用作為成人交際的名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對給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遊戲,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製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後,我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摸名片的遊戲,使學生在摸名片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學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後,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有相等的情況。探索部分同學們掌握了以後,我就讓同學們説説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可能性,同時通過課件出示幾個可能性的練習題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本節課所學。

這段教學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生參與感興趣的實踐性活動。這樣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通過擲方塊猜數的小遊戲。我自己覺得這個遊戲改得比較好,以前我聽的課都是玩摸球遊戲,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還玩這種遊戲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我就想換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有一定的難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是本節課的.昇華。

當然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一是時間安排上教師還應把握好。這節課我在講摸名片遊戲規則時説得不到位,有些同學不明白怎樣統計,導致這個遊戲佔用時間過長,而後邊的遊戲時間就少了,學生缺少考慮的時間,應讓學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誰會贏,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操作,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遊戲後,在講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時,教師就讓學生多交流,多説含有可能性的話語,讓學生會表達,然後教師再總結,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表達。

《統計與可能性》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一直以來我努力研究教學現象,期望走進真實的課堂。我所執教的這節課的內容屬於概率的範疇,概率有隨機的特性,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像邏輯推理的結果那麼肯定。在小學階段增加這樣的內容,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感覺到除了我們天天學習的確定性,數學裏還要研究一些不確定的知識內容。這個不確定的內容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統計與概率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從不確定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的數學內容。不確定思維與確定思維的差別要儘早去體會。正是由於這節課教學內容的特性導致每次上這節課時都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這樣教師就更要順着學生思路,抓住課堂新資源的生成引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這也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紹自己和同學們,引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猜名片遊戲是學生接觸“可能性”——名片的內容可能有什麼?一定有什麼,讓學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內容是不確定的。接下來的環節讓學生通過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麼屬相和摸到什麼屬相的可能性大,然後通過摸名片的遊戲進行驗證,學習中相互合作。當學生摸完名片以後,我沒有急於總結規律,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由發揮。在學生獨立思索的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並逐步歸納出數量多——可能性大;數量少——可能性小。這樣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創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創造性學習的動力。學生實際操作的情況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認為:屬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實我的設想不是這樣的,我希望學生出現“意外”——屬相多摸到的次數卻少,可是孩子的統計結果恰恰是—— 數量多的屬相被摸到的次數多。所以當第一次統計的結果出現以後,我猶豫了,還向學生介紹另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萬一學生由於沒有經歷過這種結果而感到茫然呢?我當時在做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先放一放看看這種思想佔據了上風,以致後面的等可能性有三個組出現摸到的次數一樣多,看似很順利,出現一樣多不正好解釋數量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一樣大嗎?其實不然,這種表面現象掩蓋了可能性的本質,令我感到很尷尬,幸好在第二個環節中有一個小組的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於是我捕捉了這樣一個新生成的資源,讓學生觀察後回答:為什麼這個小組卻出現不一多的情況呢?沒人説出個所以然來,只好教師解釋,於是我就借題發揮,這種現象是我們的實驗中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隨着實驗次數的增多,兩個數會越來越接近,科學家經過多次實驗也證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確的。

如果再次讓我上這節課,首先我要對分組情況作調整,屬相的比例懸殊小一點,出現“意外情況”的可能性比較大,我將從容面對學生試驗中出現的“意外”。因為概率具體到某一活動時,不排除偶然性與意外性,而這恰恰就是真實可能性的一個重要特徵。教師只有對“可能性”這兩方面的特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證我們的教學為學生體驗“真實的可能性”而服務。我們可以把這種結果理解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為“意外”才更能體現可能性的真實性。

其次,在問題解決過程給予評價。求出問題的答案不是問題解決的終結,還應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是問題解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評價,可以進一步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而我們的年輕教師往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處的回答)能夠給與及時的肯定,而學生另一些“擦邊兒”結論,教師不理不睬,大多數會清淡地説一句:請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結合這節課,我會讓學生通過猜想然後通過小組合作進行驗證,然後回憶整個過程比較統計的結果,引發學生進行評價、思考。根據教育學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評價問題解決的成果,有助於學生的發展性成長,能促使學生真正地提高數學技能。

教師“教”的比重大於學生“學”的比重,被老師牽着走的課堂當然不太會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老師要放開手腳,多給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課堂上,能真正順着學生思路捕捉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引發有價值的思考。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實我們的名家上課之所以上的精彩,歸根結底就是靈活駕馭課堂沿着這條路走!明確了發展目標我將暗暗下決心,把平常的課堂看作練習基本功的陣地,注意及時反思自己的每一節課,爭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穫!平時注意瞭解邊緣學科知識,儘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改的雨露陽光中和學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