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哲理

人生哲理小故事集合15篇

欄目: 哲理 / 發佈於: / 人氣:2.1W

人生哲理小故事1

動物園裏的小駱駝問媽媽:“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睫毛那麼長?”駱駝媽媽:“當風沙來的時候,長長的睫毛可以讓我們在沙暴中看得到方向。”小駱駝又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的背那麼駝,簡直醜死了!”駱駝媽媽:“這個叫駝峯,它可以幫我們儲存大量的水和養分,能讓我們在沙漠裏耐受十幾天的無水無食條件。”小駱駝又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的腳掌那麼厚?”駱駝媽媽:“那可以讓我們重重的身子不至於陷在軟軟的沙子裏,這樣便於我們長途跋涉啊!”小駱駝高興壞了:“哇,原來我們這麼有用啊!可是媽媽,為什麼現在我們還在動物園裏,而不去沙漠遠足呢?”

人生哲理小故事集合15篇

啟示: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現在沒人用。一個好的心態+一本成功的教材+一個無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舞台。

人生哲理小故事2

有個很喜歡説大話的人,只要從他口裏説出的話,一定含有“一定”,“肯定”,“保證”,“絕對”之詞,人們稱他為“大話王”。

他喜歡説大話,即使説出的話被破,他仍然理直氣壯的一爭到底。很多人都煩他,不願意與他多作爭辯,他自以為很牛,事後總是得意的笑。

一天,他閒來無事,到處溜達,聽到有人説今天恐怕要下雨,他一陣大笑,“今天一定是個大晴天,你們看,天上有烏雲嗎?天氣預報也是人説的,信不得,我説不下雨,一定不會下”。

有人回他一句,“這麼説,你比天氣預報還準?”

他很得意,“肯定啊,我預言的天氣,一定不會錯”

另一人挑釁道,“這樣沒意思,倒不如賭點什麼”

大話王爽快的迴應他,“好,我就賭不下雨,我馬上就將屋頂的瓦片揭個精光,你們呢,一人準備一袋糧谷,準備好送到我家吧”

大家商量了一下,同意了。

大話王回到家,上屋頂,將瓦片揭得一片不留,然後讓妻子將家裏的糧谷拿到大廳,好好的曬曬。他得意的坐在廳中,哼着小曲,喝着熱茶。到了下午,仍沒有下雨的跡象,他心想,這下咱家有糧食了。於是鎖好門,拉着妻子去趕場子打麻將了。

因為麻將館比較遠,走了差不多20分鐘,即將到的時候,一陣狂風,隨後襲來一場暴雨,還來不及多想的他,夾着妻子直往回趕,因為雨大,路遠,待他趕回家時,打開門一看,家裏已經變成了一個游泳池,上面漂着一顆顆的稻穀,妻子一邊哭一邊大罵,他懵了,嘴裏飆出一句話,“這一定是個夢!”

所以説,人就是人,不是神,説話做事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説話太滿,不給自己台階下的人,其實最愚蠢。滿則溢,溢則失。

人生哲理小故事3

某天,一隻蠍子要過河,就對身邊不遠處的青蛙説:“我想到河彼岸去,但我不會游泳,你揹我過去吧。”“揹你過去不是問題,可我不會揹你!”“為什麼?”蠍子問。“因為你有個毒鈎子,如果我揹你到河心,你蜇了我,我就要死翹翹了。”聽了青蛙的話,蠍子哈哈大笑:“你弱智啊,你揹我到河中間時我蜇你,你死了我還能活嗎?”青蛙一想也是,就背起了蠍子。當它們游到河心時,青蛙突然感到背上一陣撕心裂肺的疼痛,接着便四肢發麻。青蛙用最後的力氣問道:“你想自殺?”蠍子答道:“誰想自殺啊?我蜇你完全是出於下意識。”説完,兩個小傢伙就都沉入了河底。

在這個故事裏,青蛙開始是對蠍子保持警惕的。換言之,青蛙對蠍子的行為是有預見性的,它預測到了蠍子的行為將會導致的後果。但它放棄了正確的行動設想,錯誤地認為任何動物都會珍惜自己的生命——蠍子蜇我,它就會喪失生命,因此它不會蜇我。但它忘記了一條重要的規則:邏輯只適用於理性條件下,而下意識又往往能戰勝理性。

知道習慣可怕,但由於“意識複製”的特點,人們對習慣還是難以逾越。

人生哲理小故事4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上書“知止”二字。

我們一般説“知足”,其實“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層。

“知足”是人家給多少,你“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個程度了,伸手去擋住,説: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知止”,簡單來説,就是知道什麼時候夠了,知道什麼時候該走,知道“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

不是難在不知道。是難在不捨得,不願意。

“知止”,是從心靈出發的。心裏這麼想,付諸行動,才會成為“行為”。

“知止”,不但是針對“欲壑”,懂得説,夠了;也要對“痛苦、煩惱”,懂得説,行了,不能再這樣下去。

快樂固然短暫,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

那些走上絕路,自我了斷的人,其實也是不瞭解“知止”。

“知止”,功夫做到細微處。一念起來,知止,不被帶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動如山。

人生哲理小故事5

教授跟大一新生見了第一次面,介紹了課程、專業背景和未來的就業背景後,一個個學生都饒有興趣地聽着。課程結束前五分鐘教授做了個實驗。“同學們,會甩手嗎?”不知教授的用意,大家都不敢答應。“恩,就跟平常的甩手動作一樣很簡單。據最新研究,一天做50個甩手運動,可以鍛鍊大腦的思維能力,對於我們專業的學習極有用處。”

以後每次課該上什麼內容教授就上什麼內容,是隻每週後面變成每個月,再後來就變成幾個月下課結束前兩分鐘教授都會詢問大家是否堅持甩手。最開始全班有百分八十的人有堅持天天做,再後面有百分三十,到學期末結束前的最後一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居然只有兩個人堅持了下來。

“當我明確地告訴你,做這件事對我們是有益的。你在腦力裏知道了這個信號情緒會波動,鬥志昂揚,在心裏下決心要去做。很多人的結論告訴我,一天、兩天到一週、兩週,還是有很多人選擇做這件有益的事情。但是再久一些呢,慢慢有更多的落下了。機會只給那些努力的人。不僅口裏承認,心裏相信,要行在生活中,不然都是枉然的。”

今天來到一個班級的同一個專業學生在水平上幾乎都是沒有差別的,或者説沒有顯著差別。你不比別人好些,也不比別人差些。但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們的差別就會越來越大。你的觀念和你的.行為習慣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

有些人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去堅持做,所以她在考研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大家羨慕的眼神中去了北京理工繼續深造,有了更不一樣的研究生生活,嘗試了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並獲得了美好的愛情,在愛情裏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有的人目標不明確,但有人告訴他什麼是他需要的,再三確認後他也去努力了,在努力的路上真會碰到更多努力的人,提供的信息就更多了,讓他在畢業後的家族事業中很快就適應並進行恰當的改革。

而這兩個人,就是曾經在教授的實驗中堅持到最後的兩個人,是班級現在根據現代評判標準屬於“成功”一類的人。

人生哲理小故事6

大學生

十四年前,堂哥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學,全村的人奔走相告,説咱村終於出了一個“公家人”,我堂伯都高興得走不好路了。我爸對我説:“兒子,你可要好好學啊。”

十二年前,村裏又有一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可是大學每學期要繳三千元學費。他家很窮,親朋好友湊足了份子才湊了兩千多元錢。村長上門來了,對孩子他爸説:“你這是見外了,有困難怎麼不找組織呢”説罷,拿出一沓錢放在桌上。

五年前,村裏又有一個人考上了大學,每學期學費要繳七千元,家裏愁極了,四處借債,勉強湊足了數額。他跑到村長那借,村長推心置腹地説:“現在村裏考上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村裏備用資金全用光了。”

三年前,村裏又有一個人考上大學,學費每學期要一萬元。村長捧着飯碗在曬穀地上説:“讀啥大學,畢業了工作又找不到,不讀就是萬元户,什麼都有了。”

今年,我問母親,村裏有誰考上大學。母親説:“誰知道呢,再説現在誰還關心這檔事。”

冬天的時候,十四年前考上大學的堂哥從美國回來探親,他站在為家人造的大屋門口。許多村人指指點點:“他呀,讀大學幸虧那麼早。”

人生哲理小故事7

一位哲學家途經荒漠,看到一座很久以前的城池的廢墟,在一個“雙面神”石雕上坐下來休息,仔細地辨析這座城池輝煌時的風采,想象着曾發生過的故事,不由得感歎了一聲。忽然,雙面神説話了:“先生,你感歎什麼呀?”

哲學家非常奇怪:“你為什麼會兩副面孔呢?”

雙面神回答説:“有了兩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過去,牢牢的記取曾經的教訓。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來,去憧憬無限美好的藍圖啊。”

哲學家説:“過去的只能是現在的逝去,再也無法留住,而未來又是現在的延續,是你現在無法得到的。你卻不把現在放在眼裏,即使你能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知,又有什麼具體實在意義呢?”

雙面神聽了哲學家的話,不由得痛哭起來,他説:“先生啊,聽了你話,我至今才明白,我今天落得如此下場的根源。”

哲學家問:“為什麼?”

雙面神説:“很久以前,我駐守這座城時,自詡能夠一面察看過去,一面能瞻望未來,卻惟獨沒有好好的把握住現在,結果,這座城池被敵人攻陷了,美麗的輝煌卻都成了過眼煙雲,我也被人們唾棄而棄於廢墟中了。”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

人生哲理小故事8

兄弟四人同乘一艘小船,決心飄洋過海,去尋找理想的聖地。途中,忽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如箭……

老大嚇得靈魂出竅,顫抖着説:“快點掉頭,退回去吧!”

老二嚇得面如土色*,結結巴巴地嚷着:“快!快改變方向,另選目標!”

老三蜷縮着身子,躲在船艙裏,死也不肯出來。

只有老四,依然緊握船舵;決心乘風破浪,堅定不移地向前。

這時候,一個巨浪捲來,把小船劈成了碎片,兄弟四人一同葬身大海……

等到太陽重新照耀海面的時候,人們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象:

大變成了一尾蝦,喜歡向後退着遊走;

老二變成了一隻蟹,總是橫着爬行;

老三變成了一隻鼈,時時躲在甲殼裏面;

只有老四,變成了一條大魚,始終迎着風浪,面向陽光。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感悟:信心決定你的未來!

人生哲理小故事9

我相信,驕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樸實無華,小才華而不實一樣,大驕傲往往謙遜平和,只有小驕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臉相。有巨大優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萬物、寬待眾生的胸懷。

文明之對於不同的人,往往進入其不同的心理層次。進入意識層次,只是學問;進入無意識層次,才是教養。

有兩種人最不會陷入瑣屑的煩惱,最能夠看輕外在的得失.他們似是兩個極端:自信者和厭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價值,後者知道世界的無價值。

狂妄者往往有點才氣,但無知,因無知而不能正確估量自己這一點才氣。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閲歷常能把它治癒。

傲慢者卻多半是些毫無才氣的傢伙,不但無知,而且無禮,沒有教養。這差不多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極難糾正。

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過是一種“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識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空虛,避免去看透自己,以維持虛假的充實。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人,而這樣的自信也必定和對

人生哲理小故事10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接着他們就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煮了魚,他狼吞虎嚥,很快連魚帶湯他吃了個精光。幾天後他餓死在魚簍旁邊。而另一個人卻提着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一步艱難的向海邊走去。可當他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的大海時,他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大海,帶着無盡的遺憾撒手人寰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長者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尋找大海。他們兩每次只煮一條魚分着吃,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來到了海邊,從此他們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孩子,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生哲理小故事11

1、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着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只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

唯獨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師傅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説,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心得: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放飛思想的風箏,摘下一個“蘋果”。歷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2、抉擇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卻被淹死了。

事後,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説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活。有的説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不能死而復活。

我聽了人們的議論,也感到疑惑難決: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應該救妻子呢,還是救孩子?於是我去拜訪那個農民,問他當時是怎麼想的。

他答道:“我什麼也沒想。洪水襲來,妻子在我身過,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遊。當我返回時,孩子已經被洪水沖走了。”

歸途上,我琢磨着農民的話,對自己説:所謂人生的抉擇不少便是如此。

心得:當危險來臨的時候,最好的規避方法就是,什麼都不想,抓住你能抓住的,把握你能把握的,不必計較其他。

3、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着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心得: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4、鸚鵡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

另一隻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

該買哪隻呢?兩隻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

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

這人趕緊將老闆叫來:這隻鸚鵡是不是會説八門語言?

店主説:不。

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醜,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

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隻鸚鵡叫這隻鸚鵡老闆。

心得:這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於完美主義,事必躬親,什麼人都不如自己,最後只能做最好的攻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領導人。

5、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們在閒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説。”袋鼠説∶“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心得: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捨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管理是什麼?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清事情的“本末”、“輕重”、“緩急”,然後從重要的方面下手。

6、扁鵲的醫術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説:“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心得: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而往往是即使請來了名氣很大的“空降兵”,結果於事無補。

7、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裏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囱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説,煙囱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裏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囱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説:“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心得:一般人認為,足以擺平或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棘手問題的人,就是優秀的管理者,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俗話説:“預防重於治療。”能防患於未然之前,更勝於治亂於已成之後,由此觀之,企業問題的預防者,其實是優於企業問題的解決者。

8、救人

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照常理,發現敵機俯衝時要毫不猶豫地卧倒。可上尉並沒有立刻卧倒,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哪兒。他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

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心得:上帝是公平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9、出門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着一隻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

心得: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10、魚王的兒子

有個漁人有着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於是,經常向人訴説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麼好,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麼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划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説後,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

“他們一直跟隨着你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着我學。”

路人説:“這樣説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於才能來説,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心得:人生的路上,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前輩的知識經驗,更多的是要自己去走,去親身體驗,去經歷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

人生哲理小故事12

農夫與青蛙

一位農夫來到城裏的一家餐館,向老闆打聽是否需要青蛙腿,並説他那裏有整整100萬隻。

餐館老闆聽後嚇了一跳,問農夫從那裏找到那麼多的青蛙。農夫回答説:“我家附近有個池塘,裏面有上百萬只青蛙。一到晚上它們就開始叫,我都快被它們逼瘋了!”於是農夫和餐館老闆簽訂協議,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面向餐館供應青蛙,每次500只。

很快,第一次交貨的時間到了,農夫來到餐館,可他手裏只拎着兩隻瘦骨嶙峋的青蛙。老闆問道:“其他的青蛙在那裏呢?”農夫回答説:“是我搞錯了,池塘裏只有這兩隻青蛙,那麼多的噪聲都是它們發出來的。”

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們就想幾百萬只青蛙在耳邊呱呱叫,使我們躺在牀上徹夜難眠。黑暗中,我們總是感覺問題比實際大,但是第二天清晨,當黑暗過去之後,你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問題不過如此。

人生哲理小故事13

春天來了,花園裏萬木爭榮,百花爭豔。

這時候,一些爬地草悄悄地頂出污泥,肆意向四方伸展。它們看見空地就佔,遇到縫隙就鑽,妄想稱霸整個花園。眼看着蕙草一棵棵地枯萎,鮮花一株株地凋殘,爬地草洋洋得意,神氣活現。可是,當它們爬到一棵參天大樹底下的時候,卻被那粗壯的樹幹頂住,任憑如何使勁,再也無法向前。

“喂,你是甚麼東西,膽敢阻擋在我的面前”爬地草不可一世,厲聲吆喝。

“放心吧!”參天大樹巍然屹立,輕蔑地答道,“我是不會和你爭的!你搶佔的,是腳下狹窄的污地;而我追求的,是頭上遼闊的天空。”

感悟:野心常出之於自私與佔有,而理想則是追求真實與美善。

人生哲理小故事14

漢斯剛參加工作不久,姑媽來到這個城市看他。漢斯身上只有20美元,這已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姑媽的全部資金。可姑媽卻偏偏相中了一家很體面的餐廳。漢斯沒辦法,只得隨她走了進去。

倆人坐下來後,姑媽開始點菜。當她徵詢漢斯意見時,漢斯只是含混地説:“隨便,隨便。”此時,他的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裏緊緊抓着那僅有的20元錢。這錢顯然是不夠的,怎麼辦?

可是姑媽一點也沒有注意到漢斯的不安,她不住口地誇讚着這兒可口的飯菜,漢斯卻什麼味道都沒吃出來。最後的時刻終於來了。彬彬有禮的侍者拿來了賬單,徑直向漢斯走來。漢斯張開嘴,卻什麼也沒説出來。

姑媽温和地笑了。她拿過賬單,把錢給了侍者,然後盯着漢斯説:“小夥子,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一直在等你説‘不’,可你為什麼不説呢?要知道,有些時候一定要勇敢堅決地把這個字説出來,這是最好的選擇。我這次來,就是想讓你知道這個道理。”

故事的哲理

説“不”很難嗎?對有些人還真是這樣。對於辦不到的事情,還硬撐或礙於情面,或礙於不好意思拒絕,最後搞得自己很累,其實這是虛榮心在作怪。放下虛榮,鼓足勇氣,大膽説“不”,你會活得不再糾結。

人生哲理小故事15

許多年輕姑娘的人生夢想只是考上一所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個好男人結婚,最後成為好媽媽,但一旦出現比較壞的結果,就會嚴重影響到女人的健康、情緒和兩性關係。和“什麼都想要”這種思想相比,年輕女人們更應該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哪個部分對自己最重要。

經驗比物質重要

擁有物質並不壞,但不要變得物質主義。物質主義不會提升你的幸福感,反而卻是不幸福的開端。曾經有一項針對1萬20xx名大一新生開展的研究,試驗的目的是調查他們在37歲時的生活滿意度,結果發現那些對物質具有很強慾望的人,20年後的生活滿意度都較低。

自我效能比自尊重要

自尊是對你自身價值的評估,而自我效能則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備能成功的要素。當你贏得一個高分只是為了炫耀時,就被剝奪瞭如何調整心態、接受失敗這件事的能力。

別怕冒險

當你被要求做公開陳述報告或迎接新的挑戰時,你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嗎?年輕的女孩往往受到的稱讚是“聰明”或“很棒”,而年輕的男孩經常受到“繼續努力”的稱讚,因此,很多女孩就形成了思維定勢,避免挑戰,希望自己看上去更聰明,放棄了看似毫無結果的努力,而男人們則傾向於以發展的心態開發自己的能力,去擁抱挑戰,遇到挫折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別困在錯誤的思維裏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削弱了對幸福的復原能力,並在我們的生活中產生了很大的壓力。生活中有一些信仰是你必須思考的,試着問問自己以下這幾個問題:

別人如何看待我?

我想不想變得更完美?

我要實現哪些目標?

我是否具備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完美真的不存在

追求完美是一件具有破壞性的事,過多地專注在這件事上會粉碎你的創造力。研究發現,完美總是與抑鬱、焦慮、麻痺的生活、錯失機會相伴。

有漏洞是好事

對完美的關注越少,就會對漏洞的關注更多,也意味着更多的機遇擺在眼前。

避免陷入幸福的陷阱

許多女人想當然地認為,當人生達到了某一點時,自己就會變得更幸福:

當我找到意中人,擁有了一段婚姻後就會更幸福;

Tags: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