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説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本課紀錄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的社會局勢和重大事件。前接夏商西周的社會體制,後引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文化、思想。引導學生了解了春秋戰國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狀況,有利於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建立全局的觀念,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知識。因此,學好本課知識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對各種事物、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喜歡瞭解各種歷史事件、人物典故。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尤其是當有所收穫並有機會當眾展示時,他們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和信心,進而對學習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然而,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説,他們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之間聯繫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給予恰當的引導、講解。

三、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鑑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接受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快而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説出並記住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舉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②能從材料中歸納出齊桓公能夠稱霸的原因;③藉助書中材料講述“退避三舍”、“問鼎中原”、“卧薪嚐膽”、“朝秦暮楚”等歷史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④識讀地圖,説出戰國七雄名稱及具體位置。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快速瀏覽找出春秋戰國的時間段和具體成員,反覆強調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②閲讀文字及相關材料,提煉有效信息,進而歸納出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習並提高從資料中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與能力;③講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故事,加深對當時社會局勢及歷史人物的理解;④識讀“戰國形勢圖”,並與“春秋形勢圖”進行區分,找出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編制口訣幫助記憶;⑤藉助地圖理解“合縱”、“連橫”策略及功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瞭解與分析,逐步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競爭,對這一時期鬥爭的複雜性形成感性的認識,認識到這些競爭對歷史的進步具有的推動作用;通過講述歷史人物典故,學習齊桓公、管仲等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如任人維賢、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等優秀品質),初步瞭解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學會論從史出,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4、確定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難點是對“合縱”、“連橫”策略的理解。

四、學法、教法

教師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創新探索的廣闊空間。在保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統優勢的前提下,採用直觀法、比較法、演繹法(如講故事、演小品)、互議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打造課改新思維,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合作。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説一説我的設計思路。本課整個教學流程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次做到:進入情境—熟讀教材—思維跟進—個性展示—小組PK—點題總結

(一)進入情境(產生強烈的求知)

展示上節課所學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圖,並提問:“假如你是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諸侯,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這時,學生開始快速進入角色,加速思考,踴躍發言。鑑於初一學生正處在心理叛逆期,部分學生提出了“造反”的主張(上節課已有疑問),所以進一步提問:“有的諸侯想“造反”,那麼他必須在哪些方面做出準備呢?”學生進一步從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等方面進行思考並説出自己的想法。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極大弊端,隨着時間的推移,諸侯實力不斷增強,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實力,於是他們不再聽從周王號令,成為了地方的割據政權。而這些諸侯之間又存在着諸多矛盾,於是戰爭不斷,產生了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點題)”

這樣設計能夠聯繫上節西周實行分封制,照顧到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讓學生對春秋戰國戰亂局勢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還能解答學生在上節課中提出的疑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熟讀教材(為進一步參與課堂打下基礎)

1、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快速瀏覽正文,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春秋五霸指的是誰,戰國七雄指那些國家。(啟發誘導、自主參與)

學生快速翻書馬上能找到答案,並爭相彙報成果。這樣他們就能對本課內容大框有了直觀、準備的瞭解。因為起止時間、春秋五霸名稱和戰國七雄成員國是本課的基礎的、常識性的知識,所以同一問題我讓幾位同學反覆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帶領全體學生進行一分鐘記憶。學生馬上興致高漲,爭分奪秒地來背誦。這種方式既強調了重要的知識點,明確了主要學習內容,又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全班學生都能馬上進入歷史學習的節奏,煥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也為以後各環節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閲讀新課,看看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發生過哪些大事。問題簡單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容易完成。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目的性強,而且能激發他們自主嘗試着感知學習內容,藉助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進行語言處理的能力。

(三)思維跟進(在閲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點讓學生了解齊桓公爭霸成功的原因。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文字和觀察書中和齊桓公相關的圖片、地圖,分組探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各抒己見,然後再彙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及時的鼓勵、點撥。引導學生對彙報上來的較為零散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口頭歸納之後,我讓學生根據剛才的討論結果,獨立完成書中問題框的問題,用自己的話去解釋“齊桓公為什麼能夠首先稱霸”。該環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如果積極思考、認真傾聽,很容易完成。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讓學生逐漸養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師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習慣,並能體會到通過自己主動學習、思考而解決問題的極大滿足感。

“尊王攘夷”這一概念較難理解。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談談自己的認識。這也能提高學生看待歷史現象的角度和方法。

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標誌性事件是葵丘盟會,教師點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還有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相對比較重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書中材料講講“退避三舍”的典故,讓他們對晉文公這個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為晉楚爭霸,瞭解楚莊王爭霸的艱鉅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筆。秦穆公書中沒多言,他為秦國的逐步強大做出了極大貢獻,教師點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還有另一種説法,結合書下注釋讓學生了解即可,如有時間可在學習完新課之後,引導學生講講吳越爭霸、卧薪嚐膽等故事。

2、“戰國七雄”

同時出示“春秋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讓學生明白時間的過渡,並引導他們去發現兩幅地圖的不同,這一做遊戲的學習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他們有了印象深刻的發現,還讓他們在老師的講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晉、長城的修建等史實,過渡到關於戰國七雄的學習。

戰國七雄的成員國及其具體位置是重要知識點,我讓學生觀察“戰國形勢圖”,學生找出七國所在位置,然後根據方位學生自行編出快速記憶的口訣。學生編的可能是五花八門,但這並不要緊,重點是要讓他們有一個思考記憶並自主發現的過程,從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這一重點。選出最佳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合縱”“連橫”是本課的難點,可以採取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來突破。結合“戰國形勢圖”各國位置,秦國位於西部,相對比較強大;其它六國位於東部,實力相對較弱。於是形成了縱向和橫向兩種關係,於是產生了“合縱”“連橫”兩種策略。然後讓學生閲讀書上文字,對“合縱”、“連橫”概念形成初步瞭解。再以討論形式探究秦國為什麼實行合縱政策,而其它六國實行連橫政策,談談他們的作用。最終點出秦國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終滅掉了東方六國。

為了使學生對戰國形勢有個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成語“朝秦暮楚”來解釋,東部各國為各自利益,立場不夠堅定,不能團結起來共同抗秦,最終被秦國逐個分化,又一一消滅。課後材料閲讀中給了《史記》中秦國應對東方六國聯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記載,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想一想,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為什麼沒有成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中的資料幫助學生的理解。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同學之間的討論,完成該問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四)個性展示(為學有餘力者提供平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空間,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創造的。課前我已經安排學生分組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及相關成語,引導他們用生動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在完成了課堂新授之後,學生可以拿出來彙報,可以採用講故事、演話劇、手抄報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的精神。

(五)小組PK(在良好的競爭機制下共同提高)

本課知識雖多,但不難掌握,所以學生檢測主要側重於知識部分。學生先採取各組互相問答的形式強化已經認知的部分。教師再有選擇性的就學生認識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題,供學生搶答。

隨着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的盛行和鳳城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我越來越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於是,我在課堂上也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了小組的劃分,在每節課上提供給他們加分的機會,學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在做練習的環節也更為認真,各班級內部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機制。

(六)點題總結(時時關注本課重點)

經過多年曆史教學,我發現本套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的亮點之一就在於每單元及每課都有一個非常合適恰當的題目,本課由題目導入,指導學生閲讀,並由學生進行點題總結,時時提醒學生關注本課重點,且首尾呼應,連貫完整。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印象與瞭解。

1、通過本課學習,同學們瞭解到了很多歷史人物,你最喜歡的是誰?説説原因。(學生喜歡某個歷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於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

2、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培養學生在論證問題時做到有理有據,論從史出,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標本第9冊第20課,課文記敍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前後兩次撰寫明史《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簡單地介紹了談遷的志向以及他為寫成《國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體寫談遷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運後,重新奮鬥最終寫成《國榷》的事。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充分地體現出了談遷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為下文揭示有關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個強有力的伏筆。最後一部分第4自然段,點明題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過一個真實的事例向學生傳遞:信念能夠讓我們永遠心懷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們成功。

二、説教學目標:

1、感受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會有希望。

2、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列數據的寫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關段落。

三、説教學重難點:

1、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列數據的寫作方法。

2、體會談遷在厄運到來時打不垮的信念,並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

四、説教法、學法、教學理念:

1、在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重點詞句知道朗讀和感悟。

2、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良好的氛圍,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以三組詞語入手,並有意識地給它們歸了類,並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提出明確的要求。在讀準字音、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其中的某些詞語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整體的認識和把握,為下文學習重點段落作鋪墊。

(二)圍繞“厄運”體會艱辛

這部分內容我以問題導入:談遷遭遇到的厄運是什麼?為什麼這對他來説是厄運?引入第一小節的學習,這一小節中有一個重點句: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讓學生自讀感悟,這幾個數字在這裏表現了什麼,學生可以説一個數字,也可以幾個數字結合起來説。20多年,一萬多個日夜,記載了談遷辛勞的付出;6次修改是為了明史的翔實可信;50多歲説明年老志堅;400多萬字從數量上説明談遷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鉅著。最後通過朗讀加深對談遷的認識,認識談遷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這一小節中“為了一點史料,竟帶着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導學生去比較“一點史料”和“一百多里路”,從而讓學生感悟談遷對歷史的責任感,在通讀朗讀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擊之大

家境貧寒並沒有動搖過談遷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時候,他的內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簡直是難於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時,他遭受到了這樣的厄運,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接着追問:這樣的厄運對於談遷造成了多大的打擊?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到底在想什麼?

這裏安排了説話練習,讓學生根據以上的內容有條理、有層次地説一説,進而體現語言的層次感,我在板書上作了相應的提示:二十餘載成鉅製 一夕之間化烏有

接着,追問,談遷在以淚洗面的日子裏消沉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會抓住“很快”、“回到”、“從頭撰寫”等詞語體會談遷並沒有被厄運打垮。

(四)再寫《國榷》的艱辛

“談遷並沒有被厄運打垮,他又是怎麼戰勝厄運,再次編寫《國榷》的?”由這樣一個問題過渡到第3小節的學習。第三小節要讓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詞句進行理解,比如“四處尋訪”、“廣泛蒐集”、“親自”、“終日奔波”等詞語,然學生體會談遷的艱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讓學生自讀體會,學生會聯繫詞語“年老體弱”和“奮筆疾書”來感受談遷的精神。緊接着我設置了一組想象填空來加深學生對“信念”的理解,讓學生對談遷所付出的艱辛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然後再追問:談遷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爭,他要與什麼抗爭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讀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豐滿了人的形象。

此時再讓同學理解“名垂青史”這個詞語,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正是因為談遷有了堅定不移的意志,他才從厄運中走來而名垂青史的。

(五)學習最後一小節,總結全文。

最後在朗讀(最後一節)聲中,在對人生的感悟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松鼠》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閲讀説明文,在這組"説明性文章"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説明方法,選編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説明方法,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並能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我認為教材編者的目的還在於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習性,從而呼喚我們人類關注動物世界的生存狀態,激發我們人類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松鼠》是法國作家、博物學家布封寫的一篇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它是説明文的一種,它與其他説明文不同之處,是採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來説明事物。它以準確性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採用擬人手法把松鼠寫得活靈活現。所以這是一篇學生喜歡讀的介紹小動物的文章,更是學生學習説明文寫作的一個"摹本"。

課文共5個自然段,每1段總體介紹了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馴良、乖巧的特點;第2段從它的活動範圍--樹上;活動時間--夜晚;性格特徵--馴良。每3、4段側重介紹它的行為特徵--乖巧。第5段補充介紹了松鼠的生育情況、何時換毛,喜歡潔淨等生活習性。在課前過渡語中本文又針對性地提出了本文的要求:本文從哪幾個方面紹松鼠的;課文在表達上與《鯨》有何異同;從哪裏看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正確讀記乖巧、馴良、清秀、矯健、機警等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松鼠的習性特點,體會作者對它的喜愛,激發熱愛自然愛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3、感受文章生動、細緻的描寫,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説明事物的方法。

4、瞭解本文説明方法並比較《鯨》在表達上的不同。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瞭解松鼠的習性特點,體會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2、比較與《鯨》在表達上的不同。

3、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説明事物的方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新課程標準提倡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是比較淺顯的文章,介紹的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動物,所以本課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老師的啟發、引導為輔。學生以讀為主,以閲讀促進學生思考,通過師生交流、溝通,生生交流、溝通,合作探究,達到共識,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同時藉助多媒體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設置來激活課堂的教學氣氛。具體為: 1、情境教學法:準備有關圖片或影片,給學生直觀感受,迅速進入情境。

2、對比教學法:通過比較《鯨》的表達方法,加深對本課説明方法的認識,學習抓住事物特徵描寫小動物的方法。

3、快速默讀法:依據本學段中"默讀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快速閲讀文章,捕捉重要信息。

4、合作控究法: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學習閲讀性文章,提高學習效率。

三、説教學過程

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低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這一要求進行設計。

(一)、猜謎語,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動物王國的成員可真多呀,昨天我們認識了身形旁大的鯨魚,現在老師想帶你們再去認識一種體形嬌小的小動物,它一般生活在樹上,喜歡吃杏仁、榛子等,而且能把自己的尾巴當作帆來使用,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嗎?(學生自由發言)看來同學們都很厲害哦,這樣都難不倒你們,那好吧,現在我們就請同學們來給我們展示一下,你們所講的小動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介紹後隨機出示多媒體展示松鼠圖片)。

【設計説明】運用猜謎的方法導入課文,既增加課堂的知識性又增強趣味性。藉助松鼠的圖片,給讓學生對松鼠有了具體可感的認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默讀課文,圈點出生字生詞,討論相互正音識字。

設計説明:通過學生快速默讀的方式,自主學習,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或是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問題一:本文共有幾段,分別介紹了什麼?

目的:理清文章脈絡,體會説明文的條理性

問題二:請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動物"的句式説話。(師生共同歸納出松鼠的一些特徵,板書)

設計説明:通過説話的形式使學生對松鼠的特徵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訓練了學生對重要信息的篩選、歸納能力。

問題三: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話來概括松鼠的這些特徵。(板書文章的結構)

設計説明: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掌握文章總分的結構形式,初步感受抓住特點來寫的表達方法。

2、再讀課文,分組品讀

問題一:課文導讀中提出幾點要求?

目的:讓學生在認真品讀課文中能快速抓住重點,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分組學習。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要求,仔細閲讀並得出結論。小組內自先分工(有主講者、記錄者、參考者、整理者等)

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理清課文結構,使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以學生四人一組的討論合作形式展開,解決三個問題:

3、交流展示,自主學習

第一小組:作都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松鼠?

總體--漂亮、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外形漂亮

活動範圍和時間--馴良

行為特徵--乖巧

生活習性--生育、潔淨

當學生説得不夠全面時,可把問題留給學生,構建討論式學習方法,調動參與面,一起解決

第二小組:從哪裏看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語句,抓住重點字詞來理解。教師隨機出示學生提到的句子,在重點字詞上加上着號。

點拔: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可以通過字詞來體現,這就是所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第三小組:比較表達方法上的異同

學生先回顧〈鯨〉的表達方法有: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

本文: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

教師引導,我們是否還能發現在説明角度、語言同格上有何不同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全面地進行比較,能夠更加清晰地體會到科學小品文與普通説明文的不同。領悟抓住事物特徵來介紹事物的方法。

(三)|拓展遷移,發展思維

1、:假如你就是一隻最漂亮的松鼠,請結合課文有關內容,大膽發揮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漂亮。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松鼠的身份來介紹松鼠的漂亮的特點,讓學生不僅對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讓學生學會用用擬人的手法來介紹小動物。這樣,教學的重難點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2、:(課件出示)閲讀第4、5段內容請你以"我覺得松鼠是一種乖巧的動物,理由是 "的句式説話。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認識和體驗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設計意圖:利用説話的形式使學生在講述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內在習性"乖巧"這一個特點,從而進一步掌握説明事物要抓住特徵,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生動説明的妙處。教學重點難點再次得到落實。

3、遷移訓練

那現在我們就一展身手,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一下你喜歡的小動物吧!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重要的是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作為一篇寫作訓練的課文,學習課文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寫作。通過口語訓練,對課堂知識的加以鞏固及運用。

四、佈置作業

佈置學生課後去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仿照課文《松鼠》的寫法,寫一篇説明文。

目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

説課稿 篇4

一、本課教材:蹲踞式跳遠(第三次課)——水平二

二、指導思想:根據體育健康標準的要求,本課在教學中堅持"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思想,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學本身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去嘗試、去體驗的過程,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特別對中年級學生來講,由於剛剛接觸蹲踞式跳遠,教師應該以掌握基本技術動作作為重點,使學生通過觀察、參與、探究、感悟,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動作概念、和行為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和競爭意識、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學情分析:

1、 教學對象:小學三年級男女生

2、 知識、技能基礎: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基礎(二年級學習過屈腿跳高),但在知識的理解、技術的掌握以及學習的方法、興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異。為此,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多體驗、多實踐。

3、 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特點:心理素質處於思維的活躍期,思路比較敏捷,活潑好動、樂於思考、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較強。身體素質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呈現出下肢力量發展不均衡的特性。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蹲踞式跳遠的四個環節以及各個環節的要求。

技能目標:讓90%以上的學生掌握蹲踞式跳遠的踏跳技術(準確性)以及騰空後成"蹲踞式"動作。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活動中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建立良好、和諧人際關係。

五、教材的重、難點:

重 點: 踏跳的準確性。

難 點: 騰空後積極提膝收腿成"蹲踞式"。

六、教學程序設計:

1、 開始部分:除常規教學外,隊列隊形——圖形站隊(三角形、方形、圓形等)。

2、 準備部分:安排了呼啦圈遊戲,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成個人或集體合作練習。最後還安排了一個輔助練習,走三步起跳、落地動作練習(體會起跳腿積極上擺與擺動腿靠攏)。通過練習,進一步使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同時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在體育課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 主體部分:

(1)、利用語言、圖片導入本課主教材——蹲踞式跳遠。A先讓學生複習上次課學習的助跑、踏跳、騰空、落地四個環節的技術動作,再通過教師的示範,學生更直觀的領悟和理解跳遠的重難點。B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觀察教師動作,去體驗蹲踞式跳遠的完整動作,學生按順序進行展示練習。

(2)、教學中在保證掌握動作的基礎上,練習中為提高學生練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小墊子設置障礙,讓學生跳過小墊子落入沙坑;為讓學生體驗踏跳的準確性,讓學生在小墊子後面起跳,腳觸墊子或踩墊子為犯規;為解決空中成"蹲踞式"問題,可以採用增加墊子高度的方法,另外也可以用墊子將踏跳與騰空技術結合起來進行練習;最後讓學生體驗完整的蹲踞式跳遠動作。

(3)、輔助教材——呼啦圈遊戲。利用呼啦圈進行,各組在教師的提示下先進行障礙設置,設置完成後按照教師講解的遊戲方法進行遊戲比賽;再遊戲時教師為提高學生興趣和比賽的觀賞性可以增加一定難度和趣味性。教師在組織比賽的時,還要擔任指導、監督和裁判任務,根據時間遊戲可做2—3次。

4、結束部分:放鬆活動――"我與奧運"。組織學生每人一個呼啦圈,教師結合奧運主題,採用呼啦圈擺放"五環"、"20xx"、奧運會倒計時"281天"等方式進行放鬆。要求全員參與、反應靈活。

説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內容:《IP地址及其管理》是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術選修課本《網絡技術應用》第二單元《因特網的組織與管理》中第二節的內容(1課時),共有四個知識點:IP地址的格式、分類、分配與管理以及發展與前景。

(2)地位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第一單元《網絡為我們帶來什麼》、第二單元第一節“域名與域名的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本單元將要學習到的“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等知識的基礎與鋪墊,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1)在知識方面,高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對計算機網絡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存在着個體差異。

(2)在技能方面,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較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已經具備了一定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慾望強烈,喜歡探求真理,具有積極的情感態度。 3、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當中,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包括教學過程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並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價值觀。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IP地址的格式與轉換,掌握IP地址的分類和了解IP地址的分配與管理及IP地址的發展前景。

(2)過程與方法目標: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通過分組交流探索,學會與人合作,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課堂中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息素養。

4、重、難點分析

由於學生剛接觸到有關IP地址的知識,對IP地址如何分類,特別是根據IP地址判斷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等知識更是不容易把握和了解,同時也是學生今後學習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建設網絡家園等環節的基礎知識,因而,IP地址的格式及分類是本

節課學習的重點知識點,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擬定為重點: IP地址的格式及分類;難點: 根據IP地址判斷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 二、教法分析

(1)教法

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本節課我擬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基於任務的探究式教學法。

(作為結果的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掌握探求獲得結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説過,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沒有文化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需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B、分組與分層次教學法。

(由於學生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

本節課採用基於任務探究式教學法和分組與分層次教學法相結合,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2)教學輔助手段

採用電子網絡教室、投影儀、多媒體等進行輔助教學。 三、學法分析

學法指導的立足點是從“學會”提高到“會學”和“樂學”的高度上來,以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本節課採用的學習方法可以用16個字概括:

1、類比遷移,對照學習。

(現代課程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必須經過遷移過程來完成。採用類比遷移對照學習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和採用的教學法擬定的,本節課中有很多知識點的有着類比點,採用類比遷移學生容易掌握這些知識點,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蔘與,這是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因而,課堂教學中要不時地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以交流與合作能力為目的學習訓練。) 四、教學過程設計

現代教學論認為,所謂學科教學,不是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受教育者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