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物理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説課稿,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物理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對本節課的理解和這樣設計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內容説明:

《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二節內容。

(二)、內容解析:

1、《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

2、歐姆定律這節課特點: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研究,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上節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達式,無形中降低了難度。

3、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會“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係的實驗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時也為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一)、學生思維特點: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知識來支持。

(二)、學生知識情況:

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初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具備學習歐姆定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定量關係,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

1、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3、通過自學、觀察、閲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通過閲讀例題,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得出串並聯電路中的電阻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初步領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

2、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實驗結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難點、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並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是這一章內容的第二節,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我認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表達式、變形式的意義是本節的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課難點。

六、內容方法

(一)、教學內容

1、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2、電阻的串聯與並聯。

(二)教具使用

教師演示用:課件、乾電池、開關、電阻、燈泡、導線、示教板。

學生分組用:電源、導線、電阻、燈泡等。

(學生剛接觸電學,內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懼,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活動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三)、教學方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以下幾點:

1、是設計了學生探究電阻的串聯和並聯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2、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觀摩法、閲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3、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在思考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置懸念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説説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大?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經常在思考: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為什麼對物理不感興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物理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了。事實上,物理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物理、探究物理、認識並掌握物理。

出示表一:R=5Ω

U(V)

1

2

3

I

0。2

0。4

0。6

表二:U=3V

R(wΩ)

5

10

15

I

0。6

0。3

0。2

結合表格提出以下問題:

1、實驗時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麼?

2、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得出歐姆定律。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對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變形進行分析,並介紹歐姆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四)“精講例題”——學以致用

在這裏我精心設計了一道生活中的題目: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達到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對於物理計算題,要逐步進行板書,可以引起學生思考,教育學生學會規範解題。

(五)“及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兩道及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六)“順理成章”——串並電阻

1、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阻的關係:

①學生分組實驗,分別把兩個電阻串聯、並聯接入電路,觀察燈泡的亮度,得出電阻的變化情況。

②學生分組實驗後,討論得出結論:兩個電阻串聯後電阻變大了,因為燈泡變暗了;兩個電阻並聯後電阻變小了,因為燈泡的變亮了。

2、出示問題:為什麼串聯後電阻變大?並聯後電阻變小?從前面學習過的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釋。

學生討論後,帶着小紅帽上台演示:電阻串聯,越串越長,所以越串越大;電阻並聯,越並越粗,所以越並越小。

3、問題:

①電阻串聯後總電阻與原來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②5Ω的電阻與10Ω的電阻串聯總電阻可以用多大的電阻來代替?

③電阻並聯後總電阻與原來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②兩個10Ω的電阻並聯總電阻可以用多大的電阻來代替?

採取學生自主實驗的方法,使學生更直觀地體驗電阻的串並聯引起的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從而自主得出結論,能更好的證明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科學性。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大膽的猜想,當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果相駁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考,可以使學生的印象更深刻。當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果相同時,他會在實驗中體驗到快樂與興奮,有利於激發學習的興趣。

(七)“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歐姆定律及其有關概念;⑵串並聯電阻的特點;⑶根據串並聯電路的電流、電壓規律推出串並聯電阻的兩個公式;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八)“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幾

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八、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分為兩部分,左邊是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電阻的串並聯。右邊是例題的解題過程。這樣的設計既能突出重難點,也為學生規範解題起到示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教師批評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2

物理庫侖定律説課稿高中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以及物理這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數學的解題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學生能否在儘量短的時間適應高中的學習,順利地跨過這個學習台階,是影響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學生儘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為了使學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特點,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時間安排五方面來説説這節課。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高中物理第二冊第一章第一節庫侖定律

2、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教材的核心是庫侖定律,它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教學中對電荷間的相互作,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通過庫侖定律的教學還要求定量了解,但對庫侖定律的解題應用,則只限於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相互作用的一些簡單計算。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⑴點電荷的物理意義、

⑵理解庫侖定律及其適用條件,並能應用解決簡單問題。

⑶知道靜電力常量k的物理意義和數值、單位。

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教學難點:庫侖定律的實驗。

二、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啟發講練式

學習目的及達標方法選擇:

三、説教學程序

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劃分成三大部分:

㈠複習準備、引入新知

在課的開始讓學生先觀察2組演示實驗,並通過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進一步瞭解電學的.基本知識,為學生對庫侖定律及應用的學習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演示1]摩擦起電

提出問題:摩擦起電的原因?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演示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1、兩種電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負兩種電荷

①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帶的電荷叫正電荷。

②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③電量:帶電體上所帶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2、物體的帶電方式有三種:(1)摩擦起電(2)接觸起電(3)感應起電

3、電荷守恆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任何起電方式都是電荷的轉移,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離系統中正、負電量代數和不變。

4、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電荷間有相互作用力。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兩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㈡積極主動,探究新知

1、點電荷

⑴點電荷: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對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麼帶電體可以看作一個點,所帶電荷稱為點電荷。

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帶電體模型,當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帶電體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於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時,此帶電體可以看作點電荷。

⑵元電荷:任何帶電粒子,所帶的電荷等於電子或質子的電量的整數倍,或者與它們相等,因此一個電子或質子所帶電量的絕對值稱為元電荷,大小為1e=1、60×10—19c。

2、庫侖定律

[演示3]讓帶電小球*近懸掛在絲線的帶電小球,觀察在不同距離時小球偏轉角度。

這説明什麼?

啟發學生回答:帶電體之間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帶電體間的距離有關。

問:若以懸掛的小球作為研究對象,它受到幾個力?平衡時它受到電荷間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關?

啟發學生回答:f=mgtgα。,帶電體間距離越小,偏角α越大,這表明電荷間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帶電量不同的小球*近懸掛絲線的帶電小球,觀察小球的偏角的變化關係。

討論得到:帶電體間作用力還跟帶電體所帶電量有關。

⑴庫侖扭秤實驗:

出示庫侖扭秤掛圖,簡單介紹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研究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電量和距離的關係所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設計的扭秤成功的解決了用普通測力計無法測量微小作用方法。

實驗結論,真空中的庫侖定律。

⑵庫侖定律: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機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冊(必修)的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第七節內容。

機械波是機械運動中比較複雜的運動形式。它作為週期性變化的運動,廣泛地涉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上好這節課不僅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知識,還可為今後學習電磁振盪,電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波動知識時重要的是要會確定波的總的運動情況,即由波長,頻率和波速等物理量來表徵運動情況,而不是確定單個質點在某一時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發展學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義。

(2)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徵及本節課教材大綱要求,擬定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確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波動傳播過程的特

徵;瞭解機械波的種類及其傳播特徵;初步瞭解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思維及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

的時空觀念。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探究物理過程及其規律,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2) 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描述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波動過程的細節不容易體現出來,教學過程通過課件模擬物理過程的方法進行重點難點的突破,使學生獲得較直觀的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激發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濃厚興趣。

二,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為目標的研究活動,使他們同老師和學生一起在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採取的主要做法。

基於這種理念,本節課主要採用指導——自主學習法,通過課件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討論,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有着豐富生活體會的學生往往對波動形成的物理過程有着濃厚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能認識機械波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教學中可以滲透"指導——自主學習"的教改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法指導,思維啟發,和師生的情感交流。通過學生小實驗和教師實驗演示及課件模擬物理過程,逐層深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創設的問題中進行分析探究,總結波動特徵。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動過程,進而搞清波動的成因。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進入思維的遷移,每觀察到一個現象都去想想幾個為什麼。真正培養起抽象思維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所有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技能和經驗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學生培養成科學探究推理嚴謹縝密,思想方法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於科學學習的科學學習者。

三,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課件)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見過此現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

面,會看到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起伏不平的波紋向四周傳播出去,形成水波

(課件)曾記否,當進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讓學生按順序逐個相繼站起,坐下,這時全班的同學都有機會親身體會到作為波動中的一分子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波動的成因)

(課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連綿起伏的山巒構築了

華夏民族的脊樑……

(小實驗:學生同桌兩人用手抖動課前準備好的繩子,會看到凹凸相間的波向繩的另一端傳播出去,形成繩波。)

上述現象,都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波的情形,那麼,波形成的條件

是什麼呢 波是什麼 前面我們學習過的機械振動是描述單個質點的運動形式。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由大量質點構成的彈性介質的整體的一種運動形式——機械波。

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繩波都是機械波。

2,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振源和介質(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所觀察的現象,歸納總結)

振源——產生機械振動的物質,如在繩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動。(如果沒有連續的振動,則質點很快停止下來。)

介質——傳播振動的媒質,如繩子,水。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1,介質模型:把介質看成由無數個質點彈性連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圖所示。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由於相鄰質點的力的作用,當介質中

某一質點發生振動時,就會帶動周圍的質

點振動起來,從而使振動向遠處傳播。(課件演示相鄰質點的相互作用)

(實驗和課件演示)繩波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質點間有彈力聯繫着。開始時刻(t = 0),各質點都處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個質點受到外力作用將開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簡諧運動,設振動週期為T,則經過T / 4,質點1已經達到最大位移,正要開始向下運動。質點2的振運動較質點1落後一些,仍向上運動;質點3更落後一些,此時振動剛傳到了質點9。經過T / 2時,質點1回到了平衡位置,並繼續向下運動,質點9剛到達最大位移處,此時振動傳到了質點17。依此推論,演示經3T / 4,T和5T / 4後各質點排列成的波形。

機械波的特點

1,介質中各點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復運動——振動。

2,各質點並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3,各質點在振動時有時間上的先後。

4,波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

(小實驗:學生用手抖動繩子,形成繩波。如果不再抖動,則原位的質點很快平靜下來。它説明波動是伴隨着能量傳播的,要維持波的傳播,必須不斷地給振源提供能量。)

橫波與縱波

按波的傳播方向和質點的振動方向可以將波分為兩類:橫波和縱波。

1,橫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間的波形——波峯,波谷)

2,縱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疏密相間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聲波是縱波。其中振源是聲帶,介質是空氣,固體,液體等。

(課件演示兩類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説明: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拓展學生的認知層面)

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的關係

課件演示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圖象,啟發學生思考兩者的區別與聯繫。

作為課後思考題。為下一節課作鋪墊。

課堂小結

1,只有振動才有可能引起波動。

2,只有通過介質,才能由局部的振動引起全局的波動。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復運動——振動。

4,每一局部並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5,每一局部的振運動在時間上有先後。

6,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它是一種振動形式,又是能量傳遞的一種方式。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並對問題研究的方法做出評價,思考描述波動與振動的物理量有什麼不同。)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書中,第十七章《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基本定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和分析電路的基礎,是學習電功率、家庭電路等後續章節的必備知識。本章本身就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電學的重點之一。而《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一節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的滲透,重視科學探究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利用“控制變量法”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關係進行一個定性分析,是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因此,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以及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的進一步總結深入,也是掌握電學最重要規律之一《歐姆定律》的前提。

同時,本節內容的探究實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它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深刻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掌握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了小組合作的交流意識。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的三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間的關係的實驗方法,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電流、電壓、電阻等電學基本知識,為我們本節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定性關係進行探究做了鋪墊。但由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層次有所差別,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現“一聽就懂,一丟就忘,一用就錯”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目前學生在分析處理問題時缺乏具體的思路與方法。

根據本學段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詳細分析,本節課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發現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從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因此,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與連接實際電路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與此同時,組織好學生運用表格法、圖像法等科學方法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也是本節的難點之一。

四、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與學生實際情況分析,為有效突破本節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置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掌握連接實際電路的方法與技巧。

2.過程與方法:

①在教師以遞進式設問方式的引導下,能夠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從而掌握“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②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掌握實驗數據處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生自身經歷探究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小組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

五、教學方法

為成功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教與學方面,本節課主要牽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限於探究的形式,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採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引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具體方法包括:遞進式提問法、討論法、分組探究法、師生互動法等。通過學生分組實驗,相互討論交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且通過具體的實驗設計掌握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學法方面

本節課的主體是學生,主要內容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得出結論。因此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主要使用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實驗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學生通過利用各種學習方法,能夠順利完成課堂內容的同時,培養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六、教學設計

針對前面的分析,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引入環節: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提問“電流的影響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2.新課講授:結合“電流的影響因素”,對“控制變量法”進行講解,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保持R不變,改變U,觀察I或者保持U不變,改變R,觀察I。

3.實驗設計:利用遞進式提問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設問目的

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如何保持電阻R不變?

明確選用定值電阻R

如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U?

明確滑動變阻器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需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

讓學生明白實驗器材的選擇方法

如何連接所選用的實驗器材?

鍛鍊學生設計實驗電路的能力

馬上要開始實驗了,實驗前我們還要準備什麼?

鍛鍊學生設計實驗步驟的能力,理清實驗思路

根據大家的實驗步驟,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嗎?

提醒學生實驗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

4.分組探究實驗:教師組織學生開始分組探究實驗,現場進行指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助完成探究實驗。

5.評估交流: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展示、回顧、分析,思考設計方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無失誤,測量結果是否可靠?

七、教學效果設想

因本節課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學生情況等進行了重點、難點的擬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環節的設置,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遞進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進行實驗設計、完成實驗。應該説,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難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同時也能夠從本節課的學習中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法”以及為下一節《歐姆定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課堂設計,會比較有效地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在電流一定時,導體產生熱的功率跟電阻成正比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為下一節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某些知識準備,本節課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分析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在第七章中已學習了歐姆定律,通過本章前兩節的教學,學生對電能、電功率知識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一些探索性問題,學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識,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學生對很多科學問題總是有很濃的興趣,很想探究這些問題,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實驗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電流相同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等。

d 、知道電熱的利用和防止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學習電熱的利用和危害,學會辨正地看待問題。

b、通過討論和交流培養合作學習地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是知識的重點,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過程意識、體驗意識和實踐意識,因此,我把學生的探究過程也列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如何讓學生提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設計,如何推導公式Q=I2Rt以及Q=W=Pt則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法

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是: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裏我將採取了探究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教學中完全遵循科學探究的步驟,採取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首先是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很願意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説這樣能迎合學生心理,其次採用探究教學法,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總體思路明析。當然在探究教學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提出問題和進行實驗設計是本次探究實驗應側重的兩個環節。

2.演示實驗法

演示實驗好處是形象、直觀,能快速切入主題,深受學生歡迎。同時演示實驗也可揭露事物的來龍去脈,引發學生思考等。電流的熱效應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生活體驗搬到課堂來,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那麼學生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慾望將有所提高。此外,電流相同時,電流產生熱的功率跟什麼有關,這個本節課將要探究的問題如果要學生提出來,簡直太難了,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實驗演示。當然教師還要運用巧妙的語言進行啟發和引導。

3.談話教學法

談話就是坦誠地面對面的交流,本節課中,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需要談話,實驗探究需要談話,學生自我展示需要説話,課堂探究需要談話,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談話教學法,能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氣氛,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1.主動探究法

科學探研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在這裏通過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都是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為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形成一種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物理説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

瞭解核能的優點,還要知道它可能帶來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圖畫,使同學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核聚變、核裂變

教學難點:核聚變、核裂變的過程。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鏈式反應模型、各種掛圖。

教學過程:

1。原子、原子核

一切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有些物質的分子就是一個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徑不到一個納米。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三種粒子組成。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擠在處於原子中心的構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幾顆豆粒擠在大廣場中央一小塊彈丸之地一樣。

2。核能

質子、中子依靠強大的核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們分裂或重新組合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它包括核裂變能和核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

3。裂變

科學家發現用中子轟擊鈾235(質量數為235的鈾),鈾核會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兩部分,這種現象叫做裂變(圖3)。發生裂變時有核能釋放出來,這時裂變後的產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飛開,與周圍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動能增加,轉化為物體的內能。裂變釋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kg鈾235中的鈾核如果全部發生裂變,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500 t標準煤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轟擊鈾核,鈾核才能發生裂變,放出能量。這好比用火柴點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燒,放出能量一樣。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轟擊,裂變也就停止。然而實驗表明,鈾核裂變時,還同時放出2~3箇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轟擊其他鈾核,使它們也發生裂變。這樣,裂變將不斷地自行繼續下去(圖3)。這種現象叫做鏈式反應。

如果對裂變的鏈式反應不加控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核能,發生猛烈爆炸,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圖4)。如果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穩地釋放出來,就便於和平利用了。能夠緩慢、平穩地釋放核能的裝置,叫做核反應堆。

4。聚變

科學家們發現,較輕的核結合成較重的核,也能釋放能量,這種現象叫做聚變。例如一個氘核(質量數為2的氫核)和一個氚核(質量數為3的氫核)結合時,就釋放出核能氫彈就是利用輕核聚變製成的。氫彈是一種比原子彈威力更為巨大的核武器。太陽內部進行着大規模的聚變,釋放的核能以電磁波的形式從太陽輻射出來,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着聚變釋放出的能量。如何實現聚變,如何利用聚變釋放的核能,科學家正在積極地探索着。海水中藴藏着豐富的、可以實現聚變的氚核。科學家預言,通過可控制聚變來利用核能,有望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願同學們今後對此做出貢獻。

三、小 結:

四。佈置作業

閲讀課本,知道什麼是核能,瞭解釋放核能的兩條途徑。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核能

一、原子、原子核

二、核能

三、裂變與聚變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後而編排的。由於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並且它對向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説本節內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數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係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係,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實例,瞭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説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現成功的喜悦。

三、説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並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設計流程圖

五、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景(視頻播放)

為什麼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⑴複習力的合成,便於學生學習新課。

⑵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⑷探究Ⅰ(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鈎碼,待穩定後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讓學生及時的應用知識。

⑸探究Ⅱ(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每兩個學生一套)枱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鈎碼細線若干。

①把木塊放在台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枱秤的讀數。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鈎碼相連,並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鈎碼,在表中記錄枱秤相應的讀數。

③保持鈎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枱秤相應的讀數。

滑輪的高度懸掛鈎碼的重力枱秤的讀數豎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結論

1──── ──

2h1

3h2

4h3

5h4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明確斜向上的拉力產生兩個作用效果,一個是豎直向上拉物體的作用效果,另一個作用效果是使物體向前滑動。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結論: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後,根據幾何知識就能計算分力的大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①呼應新課引入(視頻播放)

設問:為什麼人從繩子中間拉車時更容易把車拉動呢?

為什麼將繩子逐漸拉開時,繩子會斷呢?

②動畫演示。

設計意圖: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同時使用動畫演示,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結與作業

小結:

①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②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物理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互感自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殊情況,是對前面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對以後的學習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對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判斷

難點是:對自感有關規律的認識.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此確定本課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2、能夠用電磁感應知識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

3、知道自感係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徵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大小的決定因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1、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首先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

緊接着我出示這樣一個電路圖並設問: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左或向右滑動時,有無電流通過電阻R1?電流的方向如何?

然後教師提出:對於線圈L1來説,當滑動變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動時,穿過L1這個電路的磁通量也發生了變化,會不會在這個閉合電路中也發生電磁感應想象呢?是否有感應電動勢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緊接着提出互感現象,然後多媒體展示常見的變壓器、收音機的“磁性天線”等互感現象的具體應用。

讓學生來了解變壓器、收音機的“磁性天線”都是利用互感現象製成的。知道互感現象在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中的廣泛應用。

2、實驗探究自感現象

首先設計一演示實驗 :讓幾位學生手拉手與一個線圈並聯,電源只需一節乾電池,發現在開關斷開瞬間學生受到電擊,迅速收回雙手。

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一節乾電池怎麼會使學生受到電擊呢?由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新知的探究渴望,引入自感現象

接着演示兩個有關自感現象的示實驗.要求學生注意演示過程和瞬間發生的現象.

(1)通電時的自感現象(如圖),

首先展示電路結構,讓學生根據電路圖説出需要的器材,連接實物,動手操作並觀察現象,運用已學知識來探究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要求:接通電源緩慢調整滑動變阻器的阻值,使兩個燈泡A1、A2的發光亮度相同。

斷開電路後,再重新接通電路,重複幾次.

通過觀察實驗,教師讓學生交流總結斷開電路後,再接通電路時發生的現象。

學生回答後教師提出問題:兩個燈泡穩定發光時亮度是一樣的。為什麼電路接通時,A2立即點亮,而A1要滯後一段時間?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分析得出通電自感的實驗規律:通過燈A1的電流不是立即變強而是逐漸增強,使A1滯後一點時間點亮.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斷電時的自感現象(如圖).展示電路結構,讓學生根據電路圖選擇器材,連接實物,動手操作並觀察現象。

學生通過親手操作,最後得出的結論更能讓他們信服,印象更加深刻,比講授法效果要好。並且探究的整個過程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只是從旁引導,最後讓學生敍述現象並簡單推理:學生應看到電路斷開時燈A閃亮一下,説明通過燈泡有一個強電流.

提出問題:為什麼在斷開電路時,通過燈泡A的電流突然增大?

在此,我通過幻燈片講述斷電自感過程.

啟發學生畫出斷電時通過燈泡電流隨時間變化的函數圖線.

最後通過總結以上兩個實驗得出自感現象和自感電動勢的概念 ,根據楞次定律和兩個實驗,可以總結出:自感電動勢的方向總是阻礙電流的變化,由此引導學生分析開始新課時電擊實驗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通電和斷電自感現象的探究和討論,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觀察和分析實驗的能力。

3、推理得到影響自感電動勢的因素

在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自感電動勢就是是感應電動勢,它是由自身電流變化產生的,它和電流變化有什麼關係呢?師生共同分析研究:

(1)磁通量的變化ΔФ與電流的變化ΔI成正比,即:ΔФ∝ΔI.從而得出自感電動勢與電流的變化率成正比,引入比例係數L。

(2)説明自感係數L的大小的決定因素。

4.自感現象的實際意義.

(1)説明自感現象廣泛存在.凡是有導線、線圈的設備中,只要有電流變化都有自感現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慮自感和利用自感.(2)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瞭解自感現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説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1. 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2. 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着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熱門搜索
做一個文明小公民 - 小學 美麗北京 門其實開着小學作文600字 愛無處不在-初二作文 高考中經常會犯的失誤 小蜜蜂佳佳小學生作文1300字 房地產業春暖樓市共創繁榮的倡議書 《秋天多麼美》教學反思 我去逛超市作文 預防校園欺凌活動教案 可愛的堂妹五年級作文 英文簡歷:善於運用縮略詞語 “主動、有效”課堂練武活動方案設計 元旦春節計量專項檢查工作簡報 作文素材:勇氣的句子 頒獎儀式主持詞 我的漂亮房間作文 四級翻譯的試題 生物預防傳染病手抄報資料 出嫁的秋天作文 午睡pk記 給奶奶的一封信-小學生作文參考 高三優秀作文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校園的春天小學生作文通用 離開是一種美麗的痛作文 課文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長大後我願變成您小學六年級作文 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實施具體方案 雷聲大雨點小歇後語是什麼 我的嚴肅老師作文 母雞學生作文300字 學畫畫五年級作文900字 《人生舞者邰麗華》閲讀答案 做精彩的自己作文400字 備年貨作文500字 美麗的春天小學作文三年級 孩子已成年離婚協議書 以ought結尾的單詞有哪些 教育教師工作總結 媽媽找小蝌蚪作文 生活中的習慣優秀作文 高二自信的力量作文 幼兒園開學第一天的安全教育教案 月嫂聘用合同 同學關係作文 分班風波作文300字 珍惜朋友作文 家訪真好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