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利與義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着義利二字打轉,下面給大家分享利與義議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利與義議論文

利與義議論文1

朋友的種類可以分為義友和利友,這兩種朋友乃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朋友羣,或者説生活圈,彼次共同構建出人生精彩的篇章,繪製出人生精彩的畫卷。義友和利友是人生的必須組成部分,也是每個人生存生活所必要的。

義友與利友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無可厚非,也沒必要回避其存在,是一種生活中所必備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圈子”裏的成員主要以朋友為主,而所謂的朋友又可主要分為義友和利友兩種。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利益和訴求,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必需獲得自身以外的幫助與支持,為了彼此間的利益需求,這些人共同建構出一定的圈子,相互幫助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此乃利友;為了共同的志趣、愛好、理想彼此走到一起的人,稱之為義友。

利友之間以利益需求為紐帶,失去了利益的支撐,彼此間的關係就顯得蒼白無力,這樣的關係經不起時間的洗禮,更是無法經得起考驗;而義友之間,不存在利益的瓜葛,彼此之間名利意識淡泊,是一種比較單純的社會關係,彼此間的往來不為利益所驅使,卻能經得起歲月的洗禮與考驗。

人為了工作、生活、愛好、理想、志趣和利益必須與社會成員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構建出“朋友圈”,朋友之間到底屬於那種類別的朋友,每個人各自心中都會有定位。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地,要想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或者某種利益的訴求,就必須藉助外在的力量,結識、結交併團結一定範圍內人,並與之發生密切的聯繫,為的是達到日後或相當長的時間內合作共贏之目的,這類朋友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利友。

利友之間有着千絲萬縷或者説相同、相近的利益關聯,為了達到某種利益的平衡或利益的滿足,營結而成的一種人際關係。利友之間始終以利益為前提,利益是維繫彼此關係的`聯接點或核心,一旦失去利益的關聯,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一切皆會煙消雲散,失去了利益的制衡,利友之間的關係就會因之消逝。

義友則是一種相對比較單純的社會關係,這樣的人彼此之間不為利益所驅使,維繫其關係的核心在於共同的人生觀、志趣、理想,它們之間的交往沒有名利意識,名利對於他們來説顯得淡薄。義友之間沒有強烈的物質及利益意識,以情致為主導,不為時空、地位等外界因素所影響,彼此之間幾乎是心有靈犀、心照不宣,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心領神會,

做什麼事情都能密切配合。義友是一種稀有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特殊的色會關係,俗稱知己。因為稀有與難得,所以古今常有人慨歎,人生難得一知己,知己顯得極其珍貴。

義友之間彼此相互瞭解、相互理解,相得益彰,相互付出又毫無怨言,無怨無悔,無所保留,是社會生活中的一朵奇葩,為眾多文人志士所推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捨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桃園之交……字裏行間無不透漏出一定的信息,他們無不以義字開始和結束,成為古今傳頌的佳話。

利與義議論文2

學生的一收一拒,眾人的一貶一讚,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時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鐘。無不在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利與義。

利是義的衡量。道德彷彿是一架天平,義在這頭,利在那頭。義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難與道德交鋒的那一刻,吳菊萍用她那雙脆弱的雙手,毫不猶豫地托住了從高樓墜落下來的幼童。她選擇了道德,選擇了義,那雙手也因此骨折。她沒有像常人那樣把利與義劃清界限,在選擇義的同時也選擇了利,接受了“最美媽媽”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謝。對此人們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對他的學生行為的評價一樣。我認為利本應是義的衡量,吳菊萍的選擇是毋庸置疑的。

利與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關係彷彿是權利與義務,行了義何懼於收利?難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壞事那般“息事寧人”?

把撿到的貴重物品交到市政府,這在中國實在是件極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張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謝和款待。然而,中國青年楊立在德國卻有這麼一段經歷:在他做了這麼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後,克里斯托小鎮的鎮長為了讓他領回獎章和500歐元的獎金,竟發動百名警察尋找他。鎮長鄭重地告訴楊立:獎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須接受,因為那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也是社會對善舉的尊重。是啊,行多大義得多大利,利是義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後不正凝聚着一個社會對善行的認同和尊重嗎?

利是對義的鼓勵。道德彷彿是一朵鮮花,義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風,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發揚。

千喜之年,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萬元的最高科學榮譽獎。我不知道這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會迎來眾人的一片唏噓?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養活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養活了世界億萬人口,這個獎項對他來説是受之無愧。更何況國家之所以設此獎項是對千千萬萬有志之士的鼓勵和號召,是對善舉的傳承和發揚。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時空的警鐘,流水化開春來,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間的利。正確對待義和利,讓道德之花綻放四季。

利與義議論文3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大多是這樣的説法,君子重義不見利、施恩不圖報、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等。在義於利的交鋒中,咱們民族一貫視義為榮,瞅利為恥。也正因為此,歷朝歷代湧現了不計其數的大愛無私之人,他們以自己的光風霽月般的義舉絢爛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天空,憑自己的拯弱扶貧的精神温暖了千千萬萬顆悲冷的心靈。這些不計回報的饋贈,這些挺身而出的義舉讓我們活着有意義、有方向、有力量。因此孔子的弟子奮不顧身下水救人後收取貴重酬謝引來大大家的紛紛議論,也在情理之中。但孔子對他弟子的這種行為卻大加表揚。

孔子的態度為什麼總與大家相反呢?因為他明白,義而不利,行而不遠。對一個人而言,實現一項義舉一件善行,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多做一些,不間斷地做下去。畢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間,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權利。非功利的行善仗義,付出精力與財力,內心固然得到了慰藉與充實,人格與靈魂因為無私無悔而變得飽滿而鮮活。但人終歸是社會之人,他不免受制於現實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絕不能苟求一個人總是犧牲自己奉獻自己。也正是由於這種犧牲和奉獻使得許許多多的人視行善舉義為畏途,從而他們只是感動感激只是欽佩敬仰,卻不效仿不加推廣。

如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成一些有識人士,也包括那些在別人的善行義舉中獲得利益和受益人,能夠主動且真誠地對善行義舉的實施者給予合適的回報,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因為自己的本不圖報的行為獲得了精神與物質的補償,讓他們真正的發現,自己的行為與其説是幫別人幫助社會不如説是在幫自己,是在為自己為親人為社會積蓄生活的美好,惟其如此,有愛有善之人就會更加努力地去施愛使善,他們不會再有後顧之憂或世薄之歎,讓義行能夠得到精神或者物質的回報,對此,政府機構有責任去建構一種機制,形成一種常為規範,始以規範,終以風俗。

我們要讓好心人有好報,這樣好心人才會層出不窮,義善之行才會蔚然成風,我們發自內心地贊同咱們傳統的義利價值觀,重義輕利,但我們不排斥利。我們更欣然地接受施恩之後的回報。只有這樣,這些神聖而美好的品行,才能光而大之,才會使我們明白什麼叫高貴什麼叫做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