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96K

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歡迎大家參考!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當老師這麼多年,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捧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細細品味,反覆思量,只覺如春風撲面,又覺如醍醐灌頂。李老師以不加粉飾卻飽含智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一幅幅真實動人的教育圖景。讀來平實而親切,如友人促膝談心,細嚼則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全書共分四個篇章,李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認真思考。第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介紹了他進行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李老師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講述了他自己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到教育家的成長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變化與實踐。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教育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捧讀此書既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一、關於他的語文教改觀的思考

李老師指出,“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認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於是,在教學中,他從履行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做起,以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改革為依託,開始了對教育的實踐與感悟,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非常動人的語文教學藍圖。他在語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在他看來讀書與實踐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源泉,讀書,能給人智慧和力量,能開闊人的視野和博大的襟懷,也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哪裏有教育,就應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

他要求學生每天閲讀十分鐘: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蒐集可閲讀的材料,歸類整理,加上閲讀提示,打印後,每天定時發到學生手中。材料的內容多樣,獲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選擇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這項活動進行了好多年,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這一改革他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

為讓閲讀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項改革就是他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閲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説你想説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他的語文教學改革雖然冒着極大的風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改革中他發現,一些課堂中充斥“假問題‘以求熱鬧,卻沒有注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行為,只顧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其實是不健康的,正因為他有了這一發現,才有了他的語文教學改革。他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顯示了閃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關於他的學生觀的思考

李老師認為,教師心中不應該有“壞孩子”,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能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高一男生,從失修的磚牆縫裏向學校女廁所偷窺。這樣的行為,按照常規肯定被認為問題嚴重。但是,李希貴老師沒有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沒有盲目批評教育,而是從關注學生心靈出發,實施了保密、充實校園生活、調動家長的教育力量、安排優秀教師和他們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渡過了危險的河流。這個案例正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語解釋的淋漓盡致。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寫的是一個雙休日,作者在公園門口碰到了一位帶領上高一的兒子逛公園的朋友,感到非常驚奇。經過了解,得知這位家長是用逛公園的方式獎勵自己的孩子。作者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想到了我們的評價問題,想到了我們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這就是考試成績。返校後,作者和老師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評價問題。這一年,在作者的堅持下,高密一中破格錄取了一個叫賀明的學習成績很落後的學生,錄取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國畫畫得特別好。進入一中以後,老師們發現,賀明是一個不守紀律的學生。有的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師並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找賀明拉家常,幫助他樹立學習信心,並讓賀明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國畫懸掛在校園的顯眼處。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從次,他加強了自我約束,發奮學習,進步很快,被評為“百優中學生”。後來,他考取了一所美術學校。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過人的長處,在這一點上,人人都是最好的,個個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揚的武器,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鼓勵,從而堅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師的心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能從一開始就着眼於失敗去做工作,應當把預期的失敗轉化為成功,應讓每個學生都能説“我能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希貴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老師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把孩子們當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們去品讀。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一本書,打開了思維的空間,曾幾何時,未靜下心來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了。也只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好奇不斷,驚喜不斷。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對教育的認知還真是沒有過深入的思考,是你幫我打開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讓我知曉,教育的真諦在於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不是車間生產商品,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性,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優劣之分、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其個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評價一個人,不能拿一把成績的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善於學習、有的學生善於畫畫、有的學生善於設計、有的學生善於組織。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去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去發掘自己的獨有的人生潛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養,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養考試機器。那麼在現實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對犯錯了的學生不是一味地批評懲戒,而應以平等的身份去處理,弄清來龍去脈,找到錯誤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讓犯錯了的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對品困生,更應該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因為他們的發展更需要教師的關注與引領,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結合,更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對應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發展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讓我知曉,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肯給學生髮揮的舞台,再難的問題拋給學生,總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難的活動,只要交給學生,總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裏,我看到了校園裏整個都是學生的舞台,學生自己設計考評制度、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級、學生自己進行自修課堂,好生熱鬧,好生自由,就行擁抱自然的呼吸,舒暢省人。教育就是要回歸本位,以人為本,讓學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內涵,讓學生自己去品嚐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樣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樣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樣的收穫才是銘記的、那樣的成長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點指手畫腳,多點你們自己來,膽子要大點,小學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親子活動,小學生的智慧就會迸發,一次次樹葉貼畫活動,小學生的美妙世界會讓我驚歎,只有讓學生的思維自由了,教育的發展才會百花齊放,自由不代表放縱,自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也是你讓我懂得閲讀真的很重要。很欣賞你對兒子的啟發教育,那麼小,已博覽羣書;那麼小,已會洞察秋毫;那麼小,思維已深邃到不可及。通過看書,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過看書,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過看書,可以與古人對話,與未來暢聊。讀書需要大腦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傳遞對於人的思維深度都要高,讀了再寫,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為自己的思想,讓我們一起閲讀下去吧。

為了自由的呼吸,願解開思維的枷鎖,放飛思維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初讀這本書時,油然而生的是心靈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動。再次沉浸其中,給我帶來的則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奮鬥的慾望。 真的,就如李希貴老師在書中提及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後的切實感受:“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蘇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長者,與我們促膝而坐,娓娓敍來,你絲毫覺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臨下,他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説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着的事情,講了許多令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那時我的感覺,猶如置身霧氣瀰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徑,看不清方向,忽然間,雲開日出,陽光明媚,我這才驚喜的發現了雖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卻視而不見的真實的教育風景……我終於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領者。”

這也正是我閲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的真實內心寫照啊!文章語言樸實真切,道理深入淺出。李希貴老師將抽象的理論、先進的理念融會到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細節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無痕的.藝術魅力和個人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讀罷讓人感歎不已。在本書中有幾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為四十歲作準備!”這是李希貴老師在介紹高密一中的時候提到的該校校訓。“為四十歲作準備!”心中豁然一亮,同時又萌生一種緊迫感——越來越接近四十歲了,我準備好了嗎?列寧説:“四十歲以前的面容歸上帝負責,四十歲以後的面容歸自己負責。”—聯想到由於年少時沒有好好讀書,工作後又總是給自己找這樣那樣的藉口,導致文化底藴欠缺,教學業務不夠紮實而帶來的無窮遺憾。此時,每每沉浸於書中,就猶如置身於生命的林子,震撼與感動,激情與希望時時湧上心頭。

通過閲讀的深入,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讀書對一位老師的個人成長起着深遠的影響。李希貴老師告訴我們:“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抱着學以致用的思想、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當下,着眼一生,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閲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

可每當動起筆來,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樣的笨拙,有時心裏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常常會很苦惱。後來靜心細想,這文字吐納的過程也應該是文筆漫長的、艱苦的修煉過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長,我在寫,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定會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命形態,找到一條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書中,李老師以他最為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教育案例。每一個案例中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無痕的藝術魅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犯錯,他沒有用成人的是非觀念判斷學生,也沒有用道德的標尺衡量學生。而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深入的瞭解,以寬容的心態,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採取各種方法,幫助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改正了錯誤。他告訴我們: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經歷過的一個教育案例,那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向來喜歡男孩子打扮,下課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報復心很強,誰要是得罪了她,她就會千方百計的找機會報復一下,或語言打擊別人,或向老師打小報告。在我發現這個現象後,意識到這個孩子可能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於是找到孩子的家長,原來她的父母四十多歲才晚年得女,對她自是溺愛異常。家族裏的兄弟都寵着她,不但帶着她瘋玩,而且極度偏愛,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強頑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長還告訴我,上了幼兒園後,因為她個頭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負,就告訴她:“別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現在每天放學,總有幾個家長向他們告狀:“你們家孩子欺負人。”搞的他們現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來,問題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負,別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這樣的一句話上。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教育態度。一方面是寵愛、溺愛、“不能被欺負”,導致孩子與人相處,形成不吃虧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別認同問題,社會對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對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堅強。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點偏向於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這個方向發展。

瞭解這些情況後,我採取了相應對策:參加小組活動,讓她多和班裏表現出色的女孩子一組,互幫互助,從她們身上多發現優點,老師也相機的表揚這些孩子,無形中給她樹立榜樣。善於發現她的閃光點,在表揚的同時,再給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議,這樣她就很樂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訴她的父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從自己的言行上影響孩子,愛和管要分清。經過大半學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條漂亮的裙子上學了,我從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們對教育不僅要付出滿腔的摯愛,還更應以理性、期待的目光關注着每個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看到一朵朵花兒次第開放的美麗風景。

“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這是李希貴老師引領我們以另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內涵,加深對成功的理解。是的,當我們在工作中的某個階段取得些許進步或成功時,往往心情是那麼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靜的思考不足之處,而這在以後的工作中就隱藏着無形的危機。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將會給自己每一個新的起點前,作一個善意的提醒,讓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其實這也是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徑呀!

“管理,應當從提倡什麼切入。”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並嘗試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式。記得我剛到一所農村小學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來的作業,大都是髒亂的頁面,屢次三番的要求學生書寫要認真,頁面要保持乾淨。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惱火。究其原因,大多數低年級孩子課間喜歡玩拍紙牌遊戲,玩的那個盡興呀,等一上課再看看他們的小手,都已經是髒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對策。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規定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在一次檢查家庭作業後,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禮物,對孩子們説:“我要把這個小禮物送給郭子葉,我呀最喜歡郭子葉的手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嗎?”看着孩子們滿臉的疑惑,我叫郭子葉走到講台前,舉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對孩子們説:“郭子葉的手最乾淨,最漂亮,所以每次寫作業也最乾淨、最認真!這就叫‘字如其人’”。此時,我把小禮物放到了郭子葉的手裏。看到班裏學生臉上都流露出羨慕的神情,我趁熱打鐵:“其實,我們班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美麗的手,我要看看誰最聰明,讓我在批改下次作業中,彷彿看到你乾淨漂亮的手”。從那以後,上課之前,孩子們都爭着到水池前洗手,髒亂差的作業在我們班逐漸消失了。此時我真切的體會到了“只有當規定演化為學生髮自生命自覺地習慣,教育管理才能達到它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塊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戰線上的你我他,它給我們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們也必將傳遞着力量,和着行動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任何一個房子,都不能沒有窗户。書之於人,猶如窗之於屋。而讀書猶如開窗。”畢業後,很少拿起書本的我終日忙於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見這樣一句話,心靈那股激流奔湧而出。身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丟棄讀書這一習慣?作為學校的領頭人,我深感慚愧,於是重新拿起墨香書本,開始了我的讀書旅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書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萬物生靈之本也,難道無生命的教育也須如此嗎?如何讓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貴老師用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感悟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答案。用心讀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師知識的淵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談談幾點體會:

一、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善於在實踐中思考總結,常動筆頭寫體會。

我想李希貴老師也正是這樣才有了今天的博學,才成為了一名教育專家。他善於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領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領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多麼有哲理的話語!在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同時,心靈被洗滌被陶冶,也是一種人生樂趣!不光要讀,還要把讀來的知識內化到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寫反思和總結經驗,李希貴老師正是這樣做的。這讓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人,蕭山銀河小學的章建平校長,在一次校長論壇交流中我有幸聽了他做的報告,對我震撼很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藴,有底藴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有靈氣的話語才能給人心靈上的震撼與吸引。我也許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斷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團隊要這樣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動必然會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蟻般渺小。

二、要讓學生幸福地學

新的課程改革讓教育本身越來越人性化,老師的尊嚴與威嚴早不是從戒尺與嚴厲的訓斥中而來。“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僅是對孩子進行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身心的培育與關注,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快樂地學習,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利於其終身發展的目的,要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樣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喚醒、張揚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正如李希貴老師所説:“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然而在一切教育行為中,我們都不能忘記要給孩子幸福的體驗,有的學校開展了以幸福教育為學校的特色或是亮點工程,或許正驗證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讓孩子在幸福的情緒中成長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舉個李老師的教學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時,為了搞好成績對學生“嚴”字當頭。但學生對老師的“好心”、“苦心”並不買賬,在老實聽話的背後,隱藏的是怨憤和叛逆。以致幾個學生在週末偷偷爬牆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師逮住訓斥時,學生憤怒地喊出:“老師,除了學習,你到底還允許我們幹什麼?!”學生的反問,對李希貴老師觸動很大。是啊,除了學習,我們還要那些活潑好動的學生幹些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些學生不喜歡的事情?恰在這時,李希貴老師讀到了那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渡過自己的一生。”

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老師在下課前問了一句:“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的快樂嗎?”當時覺得很有啟發,是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是快樂的,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讓我們的孩子在愛與寬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長!願與老師們共勉!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7

01、心中有人 眼中有愛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貴校長《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從57頁讀至106頁,在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現將所讀所思一一道來。

1995年7月5日,李校長新任高密一中校長。在他上任的第一週便連降了兩天大雨。由於學校地勢落差大,校園北邊地勢低,排水系統也不完善,處在北邊的食堂深受影響,一到下雨天,就會形成一個最深處近一米的大水灣。學生打飯時,紛紛捲起褲腿蹚水進食堂。這一道風景線,苦煞了李校長。他找炊事班的班長,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師,聽他們的言辭好像都沒有辦法解決。於是,李校長把他們都召集起來開會,同他們一起算了兩筆賬。

第一筆賬:一頓飯過“河”的人次。如果把飯提前運到“河”對岸,只要十個人過“河”就可以了,而按原來的過“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過“河”。

第二筆賬:濕掉褲子的數量。一次降水,是隻濕我們炊事班人員的十條褲子,還是讓全校一千多條褲子全濕掉?

李校長的這個會,在我看來,他涵有兩層含義。從表層來看,他是向大家傳達在自然災害下,我們的損失怎樣降至最低。他在教會大家用經濟學的頭腦分析效益與損失。當然,這兩筆賬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從深層來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師有學生。也從側面看出他有一顆仁心,這顆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師和學生為了吃頓飯使褲子濕漉漉的去上課,他能體會到那種難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遠。李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變得靚麗可尋,暖意融融。

就這樣,經他的點撥與開發,學校的工作者們順利地站在了以“學生在我心中”為主題來思考工作的着眼點。我們提倡適合學生的教育,不就應該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着眼點嗎?我看李校長做的就很好。

説到這裏,我就想起令我感動及尊敬的白沙中學。恰好我們學校與李校長筆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較多的季節,我們白沙中學的校園裏低外高,所以,我們的主幹道以及左右兩邊道路的積水不易排出。我們學校領導班子和後勤老師們在開學前兩週就着手動工清理雨水、污水、電線、電纜等工作,為我們順利開學創造了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當然,這都是他們竭盡全力努力付出換來的。而今我腦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現出我們白沙中學的老師們在正能量羣裏為他們無私的付出紛紛點贊、深受感動的畫面。

學校站在方便教職工和學生生活、學習的角度來管理,這樣的管理本身就體現着為公、為善、為人的光芒,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怎能不愉快!怎會不幸福!

02、放開孩子的手和腳吧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這句話是李希貴校長在《無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同時,我也看到在他後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證了這句話是十足的正確。

在沒有家長與老師的約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藝術節全權交給孩子組織策劃與舉辦、無人監考、足球會、李大為的“意外收穫”,全程都沒有老師的引領、插足與幫助,孩子們淋漓盡致地得到了身與心與腦的鍛鍊,他們收穫失敗與挫折,他們也收穫堅強與無畏;他們收穫自信與信任,他們也收穫新奇與活力。

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應該給他們更新的機會、我們也應該給他們成長的平台。讓他們自己去領略生長中的陽光與霧霾、風沙與雨雪、電閃與雷鳴,箇中的成與敗、興與哀、喜與怒,一遍遍去體驗去承受去打磨,然後一次次去總結去完善去豐盈自己。

我為什麼會有這般觸動?首先緣起我的兒子一森。他在一歲七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他買了一套牙具,剛開始我和嶽剛教他怎麼刷牙,他那時候能聽懂我們説的話,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擔心他不會刷,於是我從他手裏奪了過來,説:“媽媽幫你刷。”可一森立馬就回駁我説:“不!我刷!”後來,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再後來上廁所提褲子、退褲子、吃飯、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勢——“我弄”!直到現在,我若插手幫他幹什麼的話,他會反過來問我説:“不是我弄嗎?”“給你説了我弄,你還弄!”每每聽到被兒子訓斥的話,我心裏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從一森他樂於嘗試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後還要再誇一誇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體驗到的是自信。一個內心充滿自信的孩子,對生活也一定充滿了嚮往。

其實,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學生是一樣的道理一樣的路徑。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在自由與尊重的大天地裏,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綻放自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本書是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李希貴的嘔心之作。全書共分四個篇章,由三條主線貫穿始終。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這三條線都體現了人文化的管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與學生、教師、學校的零距離共呼吸中,李希貴先生逐漸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把能夠交給學生的活動組織權,全交給學生做,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結果學生把各項活動都搞得有聲有色,老師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羣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有《尋找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一節。讀罷該節,感觸頗深,對我的語文教學很有啟發。

“語文呀,你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課上搞的那一套統統不頂用。”這是一位剛考入大學的學生給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寫的一封信中的話。這封信深深刺痛了語文教師。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備課、批改作文、試題訓練等,到頭來瞎忙,淨做的是無用功,有時還起反作用。這讓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會感到沮喪。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為了説服老師,身為校長的李希貴讓兩個初中生參加高三的語文考試。結果讓教師們大吃一驚,他們的成績接近或超過高三學生的平均水平。為什麼初中學生和高三學生考分相差不大?原來是他們有自己的大量是閲讀。中外名著,著名童話等都在他們的閲讀範圍,有了深厚的文化積澱,當然他們的語文成績很好了。

這給我們語文教師一個啟示,語文課講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師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多閲讀,擴大知識面,加深文化積澱,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陶淵明曾説他的學習方法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好讀書”就是廣泛博覽羣書,多看書,勤讀書,讀好書。這是語文學習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鑽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以設計習題,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好讀書不解甚解”是語文學習的正確途徑,然而現在語文教學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讀書,求甚解。這或許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這樣教語文的嗎?對一篇課文不厭其煩的分析,一篇課文用上兩、三節課在所不惜,殊不知,學生寶貴的時光都被浪費掉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非但沒有得到提高,而且應試能力也不會提高多少。

於是,在李希貴校長的領導下高密高一中開始了“語文實驗室計劃”。讓學生從語文課堂上解放出來,進行大量的閲讀。這是一個冒險的計劃,有教師擔心起來。事實證明,這樣學習語文成效非常明顯,學生的語文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貴説,“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

但願我們也能從繁瑣的分析講解中解脱出來,讓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堆裏解脱出來,把學生的閲讀當成重中之重,把時間還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9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主要寫了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終貫穿了教學、教育、學校管理三條線索。一切都是那麼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讀完這本書,我想用袁振國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讀後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事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是造福於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獲得幸福的偉大事業。”特別是最後這一句,李希貴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實踐向我們詮釋了怎樣使孩子獲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師怎樣從辛勤勞動中體驗工作的快樂。

善於學習,是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對李希貴的第一印象。李希貴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於對讀書的執著和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體驗、領悟和反思。家庭的影響使李希貴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結合自己的在教學中的經驗和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使他越來越認識到讀書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讀書,伴隨了他46歲人生,也影響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一個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藴,有底藴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從李希貴的身上,使我們深知,真正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的人,是不允許自己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這麼一條使教育迴歸本質、迴歸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書的“後記”中引用瑪麗?凱的話説:“我誠摯地相信,生命是一連串的企圖和失敗,只有在偶然的機會中,我們才能體驗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 這既是李希貴先生從教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其成長為著名教育家的法門。

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歷過的小故事,字裏行間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筆記本電腦的桌面上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那麼,他如何讓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李希貴老師説:“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改變我人生的哲學命題。”

李老師辦學有着與眾不同的過人之處,正是他管理思想的靈魂所在。作為校長,李先生語重心長地説:“一個組織者,更應該欣賞才華,使才華最大限度地升值,這裏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樂的事情。那麼,怎樣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師的根本目標是教書育人,關愛每一個學生既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書育人的歸宿。從這個目標出發,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眼中無差生,牢固樹立共同發展和差異發展相結合的觀念,正確處理分層教學與關注全體的關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強責任,走向成功”。

但是,這種本應屬於每個學生都擁有的愛並非像陽光那樣均勻灑向每一個學生,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有問題的學生。班主任常常要處理學生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佔用了班級管理中絕大多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任課教師上課最費心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如何維持好課堂紀律,如何讓問題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搞小動作,不交頭接耳。對問題學生的關心和教育,我們無可厚非,但對絕大多數同學的忽視卻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平的原則,但面對教室裏幾十名生動活潑但性格迥異、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呢?每個班級裏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他讓你費心費力、焦慮不安。我們應積極想辦法應對,不忽略每一個小的進步,不放棄每一次積極的努力,坦誠相待,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我們的班級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勢羣體”,他們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獨感。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勇氣,在集體中缺少表現自我的資本,好像比別人矮了半截,平時少言寡語,不願合羣。在不少老師、家長、同學甚至他們自己眼裏,他們不聰明,智力不如人。其實,這種看法是錯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智能,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弱勢智能,從而為每一個學生取得最終成功打好基礎。

首先,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每個人都有展示自我的願望,以期待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學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學,正是學校的“紙杯DIY社團”活動讓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這個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喚醒,內驅力被激發。多給學困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品嚐獲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時,點滴的進步就會使他們體驗到自尊、自信,從而逐步培養起樂觀進取的心理素質。

其次,我們要敏鋭地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以此為突破口促成學生的進步。學生的轉化過程,就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擴大的過程。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使其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及時對自己作出新的認識評價,從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礙,邁出前進的步伐。

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發光點,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學生。不宜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用過激的語言訓斥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懂得欣賞,懂得欣賞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個性,欣賞豐富多彩的生活,善於發現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與成功,為他們的真誠喝彩,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支持他們充滿信心的走向下一個人生驛站。

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我們的學校才能成為使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温馨校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讀了當代教育家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來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從平等開始

學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師完全可以向學生道歉,和學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師生關係才是有助於教育成功、有助於學生髮展的師生關係,教育活動應當建立在平等的人際關係框架裏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師的民主意識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有裨益。

二、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每一位善於思考的老師,都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

書中講到學習語文時“讓學生當一當老師”,讓學生把語文課當成自己的自留地,讓學生參與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從備課、講課、疑難問題解答、命題考試、講評,全有學生自己“演戲”。年底考試,語文成績卻非常好!在語文課上試驗的“包產到户”,解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問題。由此看來,一切的教育都應當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我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在課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語文到底是怎麼學會的?不正是因為沒有了教師“口若懸河”的分析講解,沒有了教師填鴨式的機械訓練,才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嗎?就像幼兒學走路,的確需要扶持,但決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學會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鬆開扶持的雙手以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教育家李希貴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着我,一連串的問題冒出來“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就這樣,我懷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慾讀完了這本著作。每讀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給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洗禮,彷彿我在與大教育家促膝長談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斷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懷揣着夢想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我的教學經驗雖然尚淺,但我卻擁有着無限大的激情。學校領導信任我,任命我為四年級的班主任。但或許是我低估了四年級的教學難度,沒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準備,有時真的覺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機器,要面對處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來的“糾紛”。面對41個古靈精怪的小傢伙,我居然開始有些束手無策了。無奈之下,我學着“偽裝”自己,戴上“嚴厲”的面具。孩子們每一個細微的小動作,都會立刻盡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動動鉛筆,諸如此類的“小細節”我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我漸漸發現自己的方法有些顧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的他們,好動、好玩兒、都是他們的特點。在這一時期,我若硬是要求他們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他們自然無法達到我的要求,這不僅會讓孩子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也會使我和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和隔閡,百害而無一利!

而李希貴老師所説的“有點落葉怕什麼”卻使我茅塞頓開。是呀,樹葉,隨風而落,會飄到屋頂、會飄去湖邊、哪有撿完的道理!試想一下,一名年輕的教師怎麼還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來育人呢?太落後了!再試想一下,有點落葉怕什麼,那麼孩子們在課堂上有點不違紀的小動作又怕什麼呢?

素質教育,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可開發可創造的地方。我們班的學生是多才多藝的,但我把優秀的標準單純定為學習,導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畫畫、摺紙。李希貴老師再次為我帶來了一方清泉:哪裏閃光就打造哪裏。我們班有一名男孩,特別調皮,甚至有些多動,我疲於對他錯誤的糾正,對他特長的開發很疏忽,但有一點,這個孩子畫畫非常棒,在班裏數一數二。現在想來,這名學生不正是未來的達芬奇嗎,我評價學生的標尺太窄了,差點扼殺了他。

教育是一門藝術,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師,擁有書本上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細節要慢慢體會、琢磨,在實踐中慢慢成長。努力使我的學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長,使我的學生成長為幸福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閒暇之餘,虔誠地拜讀了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我欽佩於李老師對教育改革的魄力與智慧,也欽佩於他對教育的深層次的獨到見解。掩卷沉思,李老師的一句話一直在腦海中呈現,“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是啊!沒有愛,哪有教育。

正因為有愛,才會“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才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才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才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因為有愛,才會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給予信任與尊重,才能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擁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最大軟肋就是缺乏對學生的關愛,對人格的尊重,以及對錯誤的寬容。面對一個個鮮活而充滿朝氣的生命個體,我們教育者應該更多的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與感悟,而非自己的功成名就!

愛的教育是寬容與尊重。把孩子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護他們的自信心,保護他們的求知慾。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自內心愛上學習,教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的教育是賞識與激勵。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而教育的責任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莎士比亞説過“讚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都渴望得到陽光。教育應該多些賞識與激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首先要有愛,更要像李希貴老師一樣會愛,才能奏響愛的旋律,教育才能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當我看到《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時,就被書名所吸引,更讓我內心激動。通讀後更讓我堅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

這是一本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親身經歷過的小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會讓我們讀出李希貴老師對教育的獨特思考與感悟,更可貴的是李希貴老師從自己失敗的案例中得到啟示,例如“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等,這些細節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沉澱的,在瑣碎的小事裏形成的。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提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約束學生,管制學生,而是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形成一種習慣。作為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地呼吸。”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而不是告訴學生真理,那麼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與眾不同的興趣,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腳了,他們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來,我們又何愁學生前面不會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實際上,就像李希貴老師所説的那樣“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教育也是一樣,貴在堅持,在生活中老師不再以成績為唯一評價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觀點去看待孩子,讓孩子在充滿自信、充滿陽光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原以為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為自己立傳罷了,其實不是,書剛剛翻開幾頁就被李老師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深感動了。書中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説教,而是用最樸實的語言,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故事,展示鮮活的教育理念。就像書的一開始李希貴老師就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教育:“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講到“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同齡的夥伴互相影響之外,一定要有那麼一兩位亦師亦友的長者,用他們的人格、用他們的人生智慧、用他們寬闊的胸襟、用他們那種對後生真誠的欣賞和尊重,來引領年輕人開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對一個成長中的生命來説,這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對此,我感悟尤為深刻,李老師説用長者的人格、智慧、胸襟、欣賞和尊重去引領年輕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們平時所説的言傳與身教嗎?由此,我想到我們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表現。許多家長和老師為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費盡口舌,但由於自己言與行不一致,結果事倍功半。

比如,我們教師平日教育孩子升國旗時要行隊禮和注目 禮,而我們個別老師做到了嗎?三個兩個在那講話,這讓學生怎能做到?再比如我們教師天天教育學生要注意保持衞生,見到果皮紙屑要彎腰撿起,而我們老師見到主動拾起了嗎?或者讓學生撿起,甚至有些老師視而不見,着無形間就給個別學生留下了鑽空子的餘地。“XX老師見到廢紙都不撿,我也不撿。”試想,如果老師都能夠以身作則,或許不需要費太多的口舌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覺得孩子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你在這張白紙上塗上什麼顏色,便是什麼顏色。可以説他們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模仿家長、教師言行的過程。其實,你的一言一行正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你的孩子。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需以身作則,用我們的人格,我們的人生智慧,我們寬闊的胸襟,來引領我們的學生及自己的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尊重選擇與張揚個性”章節中,李希貴老師這樣寫到“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特長;尊重了孩子的個性、特長,也就意味着為孩子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當讀完這段話後,我將教室中的“寫字專欄”換為了“我有情我就抒”大專欄,。自從這一專欄開設後,學生的積極性空間高漲,精神面貌隨之煥然一新。就這樣,教室裏的一塊牆壁,成了學生書寫個性的場所,成為他們展現靈性的陣地,成為回説話的教育資源了。我們要妥善引導、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情感得以展現,就像李希貴老師所説的那樣,“尊重選擇恰恰使選擇者發出強烈的內在的責任感,使之真正清楚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這樣他才能不斷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那我們何不尊重學生的選擇,張揚他們的個性呢?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 這是老師對" 管理" 一詞的詮釋。作文一名小學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班級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大班級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管理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 語文實驗室計劃" 和" 自修樓裏自主學習" 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著提高,最主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小學同樣適應。讓孩子廣泛地閲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蘇霍姆林斯基説:" 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讀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靈的震撼非常強烈。作為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我們誰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而且這種事情總讓我們左右為難: 如果揪出" 小偷" 無疑可以在班級中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又擔心會傷害孩子以及家長的自尊心,況且很多孩子只是覺得好玩並沒有意識到" 偷" 的嚴重性; 任其不管又沒辦法對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級中形成不良的風氣。

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瞭解,尊重學生,對學生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學生。老師的話語應是催人奮進,激發向上的,如同和風細雨,春日陽光般地撒在學生的心田裏。

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