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1

讀完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認識了李希貴老師,瞭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

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成長。

薄薄的小人書本身其實並沒有帶給孩子多少東西,它出現在一個孩子單調而貧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一個年輕生命深處潛在的探究新知的慾望,把一個少年閲讀文字的興趣,充分地點燃和釋放出來了,可以説閲讀兒童書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學習生活的開始。

人的精神成長和生理髮育是一樣的,對“營養”的需求也是分階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該讀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錯過了這個閲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閲讀的慾望,而且難以吸收特定成長階段所需要的“精神營養”。在什麼樣的年齡階段讀什麼樣的書,這應當成為學生閲讀的重要原則。

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那麼,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

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卻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早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麼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

平凡之人,做不平凡之事,打破常規,成為常態。

一般情況下,大家喜歡經營自己的職業,特別是級別、待遇、房子、車子等,我卻經常忘掉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刷新自己,嘗試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給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議的目標,並全力以赴實現它,自己給自己一些驚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獎賞。

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謀其政”而已,但僅僅如此,肯定只能成為一般的人。我必須除此之外,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裏,常常意外地長出個性的花,特別的草,儘管打不了多少糧食,卻往往給你意外的收穫。

不斷的學習之中,越發現自己學問的淺薄,知識的粗疏。一般情況下,人們喜歡把工作與休息區分分明,而我卻經常把它們混在一起,把勞動當休息,把學習當休息,把打掃衞生當成一種休息。把上課當成一種學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事業。

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

現實世界的一個小我,心靈世界的一個大我。改變世界,從改變自我開始,向李希貴同志學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2

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光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的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但是,此刻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以前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就應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期望學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長,更期望他們在最短的時光內成熟,不斷地把自我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期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必須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我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我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我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3

泰格爾在他的詩中説過:“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聲。”是的,自由對一個學生來説,對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管理來説,更是尤為重要。

正因如此,當我看到希貴校長的這樣《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時,我一下子就被這本書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能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呢?曾記得在一本教育雜誌上看到,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只因為喜歡爬樹,在樣園裏也爬樹,而被學校勒令退學。放眼環視我們的教育現狀,在我們的校園裏,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級裏進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級管理中大範圍地存在,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壓抑,學校讓往左轉就得往左轉,學校讓往右轉就得往右轉。於是,孩子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麼。當然,也還有另一些孩子,在這種高壓之下變得叛逆、情緒極度焦躁,身心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最終走向極端的'行為。

細思極恐,孩子的這些表現難道與我們的教育不無關係嗎?我們難道沒有表任和良知去改變這種狀態嗎?希貴校長在他的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説得多麼好呀!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給予他們愛、信任與尊重,這樣才能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擁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教育。

進入到高年級,學生的做事能力越來越強。如果放手把教學工作中的一些事務安排給孩子們,既是對他們的一個鍛鍊,又能減輕老師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負擔,一舉兩得。所以,在開學期,我就計劃本學期一定要好好培養我的語文小班幹。開學第一課上,我就向孩子們宣佈:本學期的語文課代表工作將實行每月輪換制,每月選一次課代表,由兩名同學合作完成。孩子們聽到我的消息,顯得非常興奮,小眼睛裏充滿的期待。其實,我知道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幹部”夢。但是,很多時候實際上很多小班幹是形同虛設的,既在班裏起不到引領作用,又不能給老師很好的幫助,最後很多同學心中對小班乾的工作不滿,但又沒有一個真正的“班幹”橫空出世,導致班裏形成不了一個很好的班風,學生整體消極怠工,羣龍無首。細思原因,其實是很多小班乾的職責不明,職權過大,工作欠具體導致的。通俗一點來説,就是班幹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考慮到這一點,我決定先要明確小班乾的職權。

第一屆語文課代表和組長選出來了,一班是餘展晴和王鐸雲,二班是孫靖雯和臧舜禹。下課之後,我立即把這些“新官”們組織在一起,明確了職責。課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發作業,每天晚自習和週日返校時要將學生的作業收齊,並統計好上交人數、未交人員名單;每天上課之前要組織學生課前三分鐘朗讀,其中一名課代表要提前詢問老師朗讀內容,並負責領讀。另一名課代表則幫助老師做好上課準備,如下發作業本、打開大屏幕、準備好PPT這三項工作。而組長的工作就是負責把作業收齊,統計好本組的作業完成情況,上報課代表,同時在小組活動中起到組織引領作用。另外,我還特設了一個小助手的職位,主要是怕課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負責,這位小助手要幫助我統計上課發言比例以及上課請假、遲到、早退等情況。最後,我將課代表、組長、小助手的名單、工作範疇用A4紙打印好,張貼在班級公告欄裏,既有滿滿的儀式感又利於他們明晰自己的工作。

當然,小班乾的培養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屆小班幹分配下去不久,兩個班的小班幹就明顯表現出不同的積極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項工作都安排得當,很快2班的作業、課前朗讀就得表現得井井有條,這兩位同學在班裏也漸漸樹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鐸雲和展晴就不行了,不僅課前準備無法準備充分,連作業也沒法上交,鬧得我很窩火。怎麼辦?是叫過來大聲訓斥一番,還是另想策略?我把他們訓一通能管用嗎?顯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是訓一頓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再三告訴自己:小班幹是培養出來的,出現問題是正常的,正因為孩子還小,責任意識還不夠強,所以才需要我們去培養。想到這裏,我把1班的兩位小班幹叫到了身邊,詢問了他們這初當課代表的感受,他們竟一下子意識到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令我驚詫。看來他們還是有責任意識的,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缺乏恆心和毅力。於是,我把課代表的任務細分表拿出來,再次指導他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這下他們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來的一個月任期內,這兩名小課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幫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於第一屆課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結果導致一個月後的我非常糾結,第一屆小課代表的培養工作剛剛初見成效,可是開學期我可是承諾他們一個月後要重新選舉的呀!我不捨得了,我猶豫了,因為我擔心第二屆的小課代表不如第一屆的做得好,也擔心因為換屆會打擊第一屆的課代表,從此他們就不再那樣興致勃勃,積極做事了。可是,一想到當我宣佈每月選舉一次課代表時,那麼多閃亮的、充滿期待的眼睛,我決定忍痛割愛,重新選舉,自願報名。當我把這個消息宣佈出去的時候,全班一片歡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兩個得力小助手,我的心裏也有些心疼他們。怎麼辦?突然,我靈機一動,大聲説道:“新一屆課代表選出來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屆課代表的工作結束了,因為,你們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們去完成,那就是——負責培訓新一屆的課代表!希望你們能把這項工作做好!”頓時,那兩雙黯然傷神的眼眸突然亮起來了,驕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臉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頭悄然落地。下課了,新一屆課代表興奮地跑過來問我:“老師,我們要做什麼?”我意味深長地笑了:“你們去找上一屆課代表去吧!”轉眼,他們已經棄我而去,圍在老課代表的身邊問長問短去了……

一學期下來,1班2班的語文課代表分別換了三屆,但是總歸,每一屆小幹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條不紊。反過來,小幹部的工作又促進了這些孩子們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也為其他學生樹立了充滿正能量的榜樣。孩子們自己管自己,從另一個側面又樹立了老師的威信,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堅信了一點,那就是小班乾的培養,重在培養,而不是坐享其成,沒有天生會當班乾的學生。只要我們堅信這一點,我們的工作會更加得心應手的。

有人説,愛情就像手裏的沙子,攥的越緊,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乾脆揚了它。其實,學生又何嘗不是呢?他們亦如我們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緊,他越叛逆,與其這樣,不如放手去愛他。放手讓學生去做,給予他們足夠的愛、信任與尊重,給予他們足夠自主的空間,也許他們會還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的!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4

在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堅持學習。本學期,我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部教育專著,在這本書裏,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探索歷程的評價,體驗感悟的歸納。書中有的只是平實的敍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閲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裏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説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説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應證。

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閲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閲讀,為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着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着我的心靈,影響着我的價值取向,為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他説:“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閲讀積累及對這種閲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裏,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活動,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教師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做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而不是隻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當今這個正在發生巨大的、深刻變化的時代,新學科、新知識迎面而來,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才不會落後,不會被時代淘汰,新的教育環境,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們沒有時間再去重複,去等待,去觀望。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5

捧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細細品味,反覆思量,只覺如春風撲面,又覺如醍醐灌頂。李老師以不加粉飾卻飽含智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一幅幅真實動人的教育圖景。讀來平實而親切,如友人促膝談心,細嚼則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全書共分四個篇章,李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認真思考。第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介紹了他進行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李老師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講述了他自己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到教育家的成長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變化與實踐。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教育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捧讀此書既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一、關於他的語文教改觀的思考

李老師指出,“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認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於是,在教學中,他從履行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做起,以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改革為依託,開始了對教育的實踐與感悟,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非常動人的語文教學藍圖。他在語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在他看來讀書與實踐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源泉,讀書,能給人智慧和力量,能開闊人的視野和博大的襟懷,也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哪裏有教育,就應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

他要求學生每天閲讀十分鐘: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蒐集可閲讀的材料,歸類整理,加上閲讀提示,打印後,每天定時發到學生手中。材料的內容多樣,獲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選擇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這項活動進行了好多年,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這一改革他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

為讓閲讀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項改革就是他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閲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説你想説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他的語文教學改革雖然冒着極大的風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改革中他發現,一些課堂中充斥“假問題‘以求熱鬧,卻沒有注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行為,只顧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其實是不健康的,正因為他有了這一發現,才有了他的語文教學改革。他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顯示了閃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關於他的學生觀的思考

李老師認為,教師心中不應該有“壞孩子”,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能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高一男生,從失修的磚牆縫裏向學校女廁所偷窺。這樣的行為,按照常規肯定被認為問題嚴重。但是,李希貴老師沒有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沒有盲目批評教育,而是從關注學生心靈出發,實施了保密、充實校園生活、調動家長的教育力量、安排優秀教師和他們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渡過了危險的河流。這個案例正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語解釋的淋漓盡致。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寫的是一個雙休日,作者在公園門口碰到了一位帶領上高一的兒子逛公園的朋友,感到非常驚奇。經過了解,得知這位家長是用逛公園的方式獎勵自己的孩子。作者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想到了我們的評價問題,想到了我們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這就是考試成績。返校後,作者和老師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評價問題。這一年,在作者的堅持下,高密一中破格錄取了一個叫賀明的學習成績很落後的學生,錄取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國畫畫得特別好。進入一中以後,老師們發現,賀明是一個不守紀律的學生。有的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師並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找賀明拉家常,幫助他樹立學習信心,並讓賀明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國畫懸掛在校園的顯眼處。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從次,他加強了自我約束,發奮學習,進步很快,被評為“百優中學生”。後來,他考取了一所美術學校。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過人的長處,在這一點上,人人都是最好的,個個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揚的武器,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鼓勵,從而堅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師的心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能從一開始就着眼於失敗去做工作,應當把預期的失敗轉化為成功,應讓每個學生都能説“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