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5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1

《經濟發展理論》這部著作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先生在1912年發表的,首次提出了他影響深遠的創新理論,而後他利用該書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機會對該理論進行了不斷的補充完善,使該理論成為了他經濟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理論,並構成了他的許多其他理論的基礎。

熊彼特先生指出,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往往通過創建新的企業來實現,新組合意味着通過競爭消滅舊組合。同時,新組合還意味着對經濟體系中現有的生產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產手段從循環流轉中抽出來,並把它們分配到新的產品或者新的工藝上。熊彼特先生還發現,從投資的角度看,這種新的分配通常要通過信用來完成。在創新理論中,熊彼特先生明確了企業家的職能,認為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也就是創新。熊彼特先生還區分了創新和發明,在他看來,創新是一個經濟學範疇而不是技術範疇,發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discovery),而創新(innovation)則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實施(implementation),雖然發明往往構成創新的一個環節,但創新並不一定需要發明,而發明也只有用於生產實踐之中並且實現了商業利潤才能夠被算做創新。熊彼特先生的“創新理論”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要點:

1、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説:“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為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2、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先生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為,可以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3、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先生認為,這種“革命性”變化的發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創新有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要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4、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先生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5、“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熊彼特先生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實現這個“新組合”為職業的人稱為“企業家”。“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熊彼特先生説:“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説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從專門意義講的社會階級”。

6、創新同時意味着毀滅。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的組合意味着對舊組織通過競爭加以消滅。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隨着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轉化為一種經濟實體的內部自我更新。

在“創新理論”基礎上,熊彼特先生又提出了他的“經濟週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在擴散過程中,能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經濟高漲;經濟高漲導致價格下跌,一旦投資機會消失,經濟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波動或“經濟週期”。熊彼特先生理論的精華在於對創新和企業家作用的闡釋,熊彼特先生提出的“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在今天人們解讀信息革命的影響時仍然是一個關鍵的詞彙。

熊彼特先生的理論正確地強調了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然而卻低估了科學家、發明家和普通羣眾在產業革命中的作用。實際上,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推動社會前進的主力是不同的社會羣體。在技術革命時期,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是科學家和發明家,在草根革命時期,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則是人民大眾,只有在商務革命時期,企業家才擔當革命主力的角色。企業家也並非是創新唯一的實施者,按照創新的本質含義,科學技術人員的研發活動也可以算作創新,因為他們把大量的社會資源投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活動中,並沒有重複以前的工作。就連消費者也可能成為創新的實施者,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也創造附加價值。

總而言之,馬熊彼特先生的企業家創造歷史的觀點在經濟學發展歷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我受益匪淺。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2

從中小學管理的現實問題出發,根據楊教授《學校常規管理學》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論指導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學常規管理工作的經驗和智慧,筆者認為,目前中小學管理中必須貫徹以下六大原則,緊緊地抓好常規管理學在實踐創新主要方面的問題解決。

一、貫徹思想領先的原則,總覽學校常規管理規劃。

一是要堅持學校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學校管理工作應保證學校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育人場所,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服務,使培養的學生同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合乎黨和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合乎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二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學校管理活動體現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執行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來實現的。三是要堅持思想領先。學校管理要自始至終加強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指導學校工作,解決各種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

二、貫徹內外協調的原則,開展學校公關常規管理。

要把學校視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必須通過內外協調,充分利用社會有利條件,盡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學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內外交互影響作用中不斷提高。注意處理好學校與社會的五種關係:一是學校管理工作與方針政策、法令法規的關係。要正確貫徹有關政策法規。二是學校管理工作和社會各條戰線的發展水平、工作狀況的關係。要採取措施,使之相互協調。三是學校管理工作和學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機關的關係。學校要主動利用校外的條件,統一校內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四是學校管理工作和學校所在地周圍環境的關係。要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協助學校管理活動的順利開展。五是學校管理工作與科學理論及科學技術發展的關係。要從學校實際出發,運用科學理論和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學校管理工作。

三、貫徹教學為主的原則,落實學校教學常規管理。

學校管理工作應以教學為主,因為教學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處於中心地位,教學在完成育人任務中是一條基本途徑,它佔用的時間也最多。歷史經驗證明,不以教學力主,不抓住這個"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學校總體工作效能就無從取得。第一,學校領導管理人員要深入教學第一線,通過聽課、查閲教與學的資料和調查研究等渠道,以瞭解教學;通過親自兼課,以參加教學。第二,要跳出教學第一線。

學校領導在參加教學的同時,要指導教學,把握教學工作的方向,提出教學研究的課題,組織教學改革試驗,以推動和改進學校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第三,建立教學指揮系統,組織教學工作全過程。建立健全的教務行政和教學研究系統,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科學地組織教學工作的全過程,保證教學工作在學校總體工作中處於為主的地位。第四、繼續完善並做好教學常規檢查的管理與創新等。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3

最近,我閲讀了《讀懂世界的第一本經濟學書》一書,從中學到了許多有關於經濟學的知識,深感此書是一本好書,特此與大家,。

本書的優點一是在於其語言的樸實易懂,能把經濟金融方面的一些專有名詞以通俗的語言轉化,或是以簡單的事例來解釋給讀者。二是將經濟學的內容分為一個一個小節,每小節的篇幅都不長,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經濟來寫經濟,這使他不像其他經濟金融類那樣宂長又枯燥。所以,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生來説,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書,也可以是學習經濟的入門書。

在本書中,我最喜歡名叫《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的那一節。當今,時常會有報道:“xx研究所聲稱經濟將在xx年趕超xx國家”此類言論屢見不鮮。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這種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長遠預測是的。將這種行為戲稱為“畫今天的餅,充明天的飢”。長遠的未來充滿隨機變量,經濟發展的快慢隨着這些隨機變量而。

天災人禍,不可抗力都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趨勢,於是在這種未知的狀態下,對未來的任何長遠預測都是不負的。作者提到,比長遠未來預測好的多的是短期預測,或者説是短期。有了短期的規劃和目標,我們才能腳踏實地地走得穩。老老實實做今天的餅,總比不着邊際地畫明天的餅好的多。

所以我認為,國家若想要經濟發展,高喊“xx年超過xx國家”這樣的口號是無意義,規劃和目標不會把國家經濟向前推動分毫。而是應該清醒地自身經濟發展的優劣勢在哪兒,該怎樣揚長補短,這才是正確的方式。誠然,經濟的規律在發揮作用,引導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序運行,我們有個大目標固然重要,作為研究機構,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力氣在刀刃上,用他們的去指引經濟發展,他們這些研究機構應該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能夠從根本的機制制度上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我們今天的經濟,缺少的是創新,缺少的是一種推動創新的温牀,能夠讓經濟發展的創新動力。未來很遠,我們嚮往,把握當下,完成當下應該承擔的責任。

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經濟二字與常人的太遙遠,讀了之後才發現,經濟二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貨幣、GDP、與市場是我們生活的基礎,而我們都是經濟社會運作的一員。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4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於軾老先生寫下的一本淺顯易懂的經濟學書,尤其以美國超多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案例來解釋説明其中的經濟性原理,讓我深受感染,書中運用了很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來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十分生動形象。我們此刻正在學習微觀經濟學,存在必須難度,透過閲讀此書,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微觀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忙!另外,相對於宏觀經濟學來説,我雖然還沒接觸,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現象能夠用宏觀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因此,此書不僅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而且對我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觀經濟學知識上,書中所舉的美國人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美國人在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尤其也是美國電影,很多的情節就是一家人開着車,搭着帳篷,燒烤架出去旅遊。當時美國就是夢中的天堂,我都難以想象,當時美國人是多麼富有。然而,美國人卻是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進行一年一次的旅遊。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有很大的衝突,如果是中國人,很少有人會如此的“浪費”,即便是他算是較富有的。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有着固有的傳統消費觀念,而美國人是比較潮流的消費觀念,就好比中國人存錢買房,美國人買房存錢。旅遊雖然消費了一個月的工資,當時這些資產很可能就轉化成了另外的人半個月的資產,實現了市場的流通。對於時間,我們就應向美國人學習。在“節約時間創造財富中”,作者比較強調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一些習慣上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喜歡用電話紙,節約時間節約金錢,創造財富。而中國人還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看街頭熱鬧上。相對於國人的時間觀念差,美國人卻還在為消除排隊帶來的時間浪費做出努力。我們是不是就應加強時間觀念呢

講到宏觀經濟學,我們就要關注一下國家及世界的整體經濟形勢。中國人在北宋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紙幣,在我們四川成都,被稱為“交子”。然而近代,當美國的銀行業發達的時候,我們卻卻是固步自封。我覺得這並非壞事,中國人講究實在,美國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錢上虛無縹緲的浪漫。最終,也得到了印證,就是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就通貨膨脹而言,大家都厭惡甚至痛恨通貨膨脹,但如果和中國比起來,美國人厭惡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國人那樣厲害。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的收入來源於市場,當物價水平上升時,他們的收入隨着上升,水漲船高,所以他們的購買力並不受多大影響。而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拿固定工資的國家職工,如果工資不相應調整,漲價就等於降低生活水平。中國現今的收入雖然高上去了,但是這完全沒有按照時代的應當有的規律發展下去,人們不覺得幸福,我覺得很大一部分職責歸咎於房地產。

本書中很多講的實例都展現的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學差異,我覺得造成這種差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經濟學中,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就應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據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點,選取性地吸收西方現今的經濟學知識。但是,並不需要完全把我們的否定,因為此刻美國好的經濟模式,不必須將來就好。就算將來好,也不必須對我們就好。所以我們要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學。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力求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規律,利用經濟學原理來看待身邊的現象,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5

經濟學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上的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假設都是似是而非的。隨着歷史學民俗學統計學的發展一個又一個假設被推翻。我們不禁要感歎經濟學的基礎發生了動搖。博蘭尼説土地勞力金錢都是虛構商品永遠不會徹底實現。歷史上從不存在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不存在一個獨立於社羣文化生活純粹以市場供求最大化物質慾望和利潤等邏輯來運作甚至能夠自我調節的經濟體。

1、"以物易物與交易"等個人行為僅偶爾出現在原始社會。經濟學是最強調個人行為的不過人類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從來不是以單個人的身份出現的。馬克思對物物交換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階段割裂了開來。這樣的情況幾乎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2、貿易並非出現在社區內部它是不同社羣之間的外部事物是從羣體之間的交易擴展到個人之間的交易。

3、貿易並不依賴於市場它起源於單向的運送無論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場是所有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第一課但市場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市場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古希臘市場功能主要是通過海盜等非和平手段實現的。

4、市場存在與否並不是本質上的特徵地區性的市場並沒有擴張的趨勢。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國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納很高的最優分工水平時國際貿易就會產生。這不符合民俗學的實證研究。

5、分工並非起源於貿易而是起源於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經濟的事實。斯密認為人類獨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換的傾向因為這對個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場範圍大小的限制。但在資本主義興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性別地理因素等原因勞動生產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錢並非是一項決定性的發明金錢存在與否並不必然造成經濟類型在本質上的差異。金錢並不是所有社會必然的產物很多發展到相當高程度的社會羣體排斥使用貨幣。

7、中古時代鄉村與貿易無緣。城鎮與城鎮之間的`貿易也從來不是公平的。貿易的差異是地方實力的體現。

8、重商主義迫使國界之內的城鎮和省份的貿易更為自由並將自治市鎮的制度擴展到全國。重商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一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現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9、15世紀以前從來未曾有過國家保護政策。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是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形成的。在此之前並沒有很明確的國家概念更沒有對外封閉的國家保護政策。如日本中國。

10、壟斷是資本主義的常態競爭是特殊和少見的。資本主義的成就是限制市場的產物。積累大量資本的能力依賴於創造壟斷的能力而每一次偉大的技術進步都為壟斷部門創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資本家總是試圖做一切事貿易生產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門他們才有望獲得壟斷優勢。只有二流的貨色才會去專攻一門才會是商人或工業家。(布羅代爾)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6

最近又翻閲了下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小例子,從產品設計、成本效益、供求關係、價格體系、市場信號、行為心理學等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淺顯易懂而又貼近生活,可以引發大家對周圍事物的思考。因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國外的例子我們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釋的較為牽強,但無論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讓人豁然開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論點的記錄,值得今後學習和應用。

產品設計既要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也就是説,要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如牛奶一般裝在方形盒裏,而可樂裝在圓形盒裏,因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價定律“指出,適合試圖利用富人願意花錢的供應商,都會給競爭對手創造出直接的獲利機會,也就是利用價差進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錢而花生免費,因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關係。

從長遠來看,新技術所節省下來的成本,並不會給生產者帶來更高的利潤,而是降低了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受惠。

勞動力市場原則:僱員的工資與他們為僱主在盈虧平衡點上所創造的價值成正比。

技術的高速發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個人優勢,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漲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壟斷者向特殊買家索取高價的能力,所以商家的應對之道是,允許顧客以低價購買,但前提條件是客户必須首選躍過某種門檻,如搶購、限時促銷、改變包裝等。

價格敏感消費者,價格第一,時間體驗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種形式的購買門檻都是為了擴大這一消費羣體;而價格不敏感消費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時間便利體面等更為重要的羣體。擴大整體份額而不是使這兩個羣體價格衝突,會提高總體銷量而降低成本,如樣品、瑕疵品的銷售。

對個人是好事,對羣體來説可能沒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為了內鬥而對狼羣無用。當個人效益超過個人成本時,個體會採取行動,可能導致對羣體有害的結果。

亞當史密斯認為,個人的回報只取決於絕對績效。但事實上,生活裏大多數事情都是以相對位置定高下的,因為整體資源是固定的。如春運火車票的座位有限,網購只會引起再分配;好學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顯然比分數重要。

商家習慣於利用各種措施向消費者釋放錯誤的市場信號,從而影響決策。如律師都穿正裝而教授則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產生高收益,職場中的個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點而長期高收益;二手車不確定的質量可能有問題,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車價格也較低。

一般來説,一旦遇到隨機性成功,必然會出現“迴歸平均”。如業績不好,炒掉領導後,業績立刻反彈,則不見得一定能推論出“炒掉原來的領導是正確”的結論,而然大眾可不這麼看,足球教練的更換就是個好例子。

從理論上來説,金錢獎勵最優最方便,但實際上人們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獎勵,如獎勵汽車等,或者朋友之間護送禮物,這是典型人力資源激勵的心理學應用,無論金錢和實物,最終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們所做的選擇,源於一種想要構建、保持個人或羣體認同的心理動機;而商家需要了解並滿足客户的這種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