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2W

讀書筆記不僅能提高閲讀書、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學研究和寫作能力。美術類書籍的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美術類書籍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1

我閲讀的是《美術》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有許多有關美術教學的文章,通過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我對有關欣賞課教學的文章進行了重點的閲讀,通過閲讀,使我深刻感受到了美術欣賞教育的重要性和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的一些方法。美術欣賞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良好藝術素養的形成。而且對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比如有利於開闊孩子的視野,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的情感態度。

書中説,美術欣賞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創造力,回想起以前上過的欣賞課,不正是缺少對美術欣賞課的重視和單一的教學方法才使欣賞課變得索然無味。

根據書中的教學理論方法,在本學期,我設計了《奇特的視覺圖形》欣賞課,書中説到,沒有足夠的準備工作,往往很難上好欣賞課,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灌輸,學生無法完全集中注意力,教學效果,學生的吸收率都將是很低的。於是在本節課中,課前我引導學生收集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資料,為學生製作精美的課件,讓學生有備而“賞”,通過收集資料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課堂教學一開始讓學生觀看課件,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身邊豐富的形形色色的世界中,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從畫面中的色彩、造型中細細的體味,學生興趣濃厚。

書中説,欣賞與動手相結合,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立體化,全方位的揣摩、體驗作品,它能夠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增強學生對美術欣賞的全方位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心靈與作品產生共鳴融合。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於欣賞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評議,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讓學生動手用圖形卡片拼一拼的環節,來進一步感受色彩和造型。

只有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斷地調動其相應的感覺經驗,情緒記憶,並使他們的感覺、想象、情緒相互協調發展,才能表現出對美的主動追求,發現和創造。在本節課中通過看、説、拼、論等環節,讓本節欣賞課生動起來,並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讀書也讓我認識到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吸收新信息,取長補短,充實自己,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2

有幸在暑假中讀到了屠美如老師撰寫的《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這本書,通過閲讀,使我深刻感受到:美術欣賞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良好藝術素養的形成,而且對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一、有利於開闊兒童的視野。

在美術欣賞教育中,兒童接觸到不同歷史年代和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的材料,也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瞭解歷史事件、社會生活、東西方文化差異和人類複雜情感的材料。它有助於開闊兒童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幫助兒童積累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

如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法國的拉斯科洞穴壁畫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畫。原始人所描繪的野牛、野馬、野豬、麋鹿等動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則帶傷掙扎。在欣賞這些壁畫之前,教師曾與兒童簡單討論有關原始人和原始社會生活的問題,如原始人生活的時代、原始人的樣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開闊了兒童的視野,也為兒童理解壁畫打下了基礎。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動物的.各種姿態和作品生動有力的線條,討論畫面及畫面以外的種種問題。如在欣賞“拉斯科洞穴的馬頭”時,孩子們提出了不少疑問:“馬頭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樣的線條,這是動物的鬃毛還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為什麼用彎曲的線條畫了一匹行將倒地的馬?為什麼只刻畫動物而不太畫別的東西?他們為什麼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裏畫畫?”通過討論,孩子們瞭解到這一切都與原始人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有關,是原始人重視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認為,畫出被擊中或被捕獲的動物形象,就等於是擊中或捕獲了它所描繪的那種動物本身,而且描繪得越逼真,顯現的魔力就越大。通過欣賞,兒童不僅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而且加深了對原始人和原始社會生活的瞭解。

二、有利於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藝術欣賞是藝術作品本身、藝術家的生活和社會背景等與欣賞者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情緒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藝術欣賞過程實際上是欣賞者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藝術作品就象一台發動機,它把欣賞者潛在的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而欣賞者則動員自身所有知識經驗和個性情感來進行創造,使藝術欣賞對象帶上獨特的個性和創造色彩。在當代接受美學理論看來,藝術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個人提供同樣信息的客體,而是一個有待讀者、聽者或觀者參與並與之對話的特定的、開放的文本。藝術文本中有許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它們呼喚和等待欣賞者運用想象力來補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許多接受方式,欣賞者融入作品的任何東西都合法地成為意義。這一理論在兒童欣賞現代派大師的抽象作品時體現得尤為突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兒童對抽象作品作出反應的熱烈程度,對線條、形狀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圍繞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開的想象能力,是絕大多數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為兒童提供了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創造的廣闊空間。如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兒童在欣賞時創造習慣地表述了自己對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説:“這幅畫説的是沙灘上有個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看到一隻小鳥嘰嘰喳喳叫,就投了一顆石子。”有的説:“我感覺是一個人在變魔術,他把自己的一隻眼睛、一隻腳變沒了,把沙灘變成了一條直線。”還有的還説:“我閉上眼睛感覺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後搖晃,因為這個人的身體是歪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自己設計和創作“變形的臉”,他們對臉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頭髮等進行了誇張和變形,變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愛心、水滴、花、火箭、葫蘆、蝴蝶、字母和各種水果的形狀,有的還把五官移位或改變其距離。這種變形、掛帳聯繫充分調動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三、有利於培養兒童語言表達能力。

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需要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它包括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對話,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等幾個方面。無論是哪種對話,都要藉助語言這一中介來實現。對於兒童來説,這幾種對話是互相交織的。一方面,作品通過色彩、線條、形狀、構圖以及所描繪的事物或情節等因素向兒童發出信息,兒童則靠敏鋭的直覺和審美經驗,不斷地獲取這些信息,並作出情感上的迴應。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與教師、同伴的對話、討論乃至爭論,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傾聽別人的感受。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兒童不斷豐富着自己的內心感受,並希望將其表述出來。通過這種發自內心的、言之有物的表達,兒童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快速發展。這種發展不僅表現在表述的流暢、長句子的經常出現、各種詞語特別是與情緒情感有關的詞語的大量運用上,還表現在兒童樂於表達,並能自然地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活動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於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態度。

兒童在感受力、領悟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良好發展,有利於兒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歸根結底是由藝術的無錯特點以及它給兒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所帶來的。如他們善於獨立思考,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人云亦云;他們能大膽發問,並積極嘗試解決和回答;他們會就某些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常用的句式有:“我認為……”“我覺得……”“我有一種感覺……”“我不同意某某的觀點……”,等等,這些都表現出孩子們積極的情感態度。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3

看過很多國內教育名家的專着,假期特別找了一本外國的教育書籍《德國美術教育》,書中介紹了在德國文化大背景中,德國的藝術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辯性、有序性的特點,又吸收了寬容性、多元性等優點,形成了具有相當伸縮力的教學模式。從我們的美術教育的角度看德國的藝術教育,它具有很強的個性,深受啟發:

一、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以啟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達到大學本科畢業外,還得用2—3年的時間來專修教育理論,通過教學實踐才能確定。這樣決定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完成具有相當伸縮性的藝術教育成為可能。在小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面對剛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學校對一、二年級實行包班,教師明確所教學科的教學大綱和內容,不設日課表(但應要求教師儘可能地向一個學科內容為一課時過渡),教師所教內容可隨機應變,如:課堂內突然出現了美麗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隨蝴蝶而轉,這時教師的教學內容隨蝴蝶而變,讓學生觀察蝴蝶飛的動態、形狀,介紹有關蝴蝶的種類、習性等常識,然後要用語言來描繪蝴蝶;用彩色筆畫蝴蝶。把常識、語文、美術等課結合起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兒我體會到學科的橫向聯繫,教學的靈活性,頗像我們的綜合實踐課,但在國內似乎缺少一個過渡的階段,讓教師從一個循規蹈矩的狀態突然轉變到一個隨心所欲的狀態,結果必然是混亂失敗的。

二、重視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給孩子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獨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應首先注意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以發散性思維為特徵的。關於發散性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指的是重新組織觀念,而產生新的結果,並且在面對一個對象時,做出各種選擇的假設。”在德國藝術教學大綱中從小學到中學始終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中着重研究創造的行為過程。與自己的教學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學生的作業效果,在以後的課堂上應該找到更好方法,既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現。

三、師生之間提倡“幫助我,讓我自己來做”,淡化教師的權威性,使教師由權威變為顧問,創造平等對話的關係。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啟發學生如何感受和發現,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美的潛在性,尊重學生對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現。從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根據不同對象具有多樣選擇的可能性。這一點與我們的教學觀念不謀而合,淡化教師的權威性,與學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髮現美,表現美。

四、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得新的知識。

對於色彩的基本知識,在德國的美術教學中表現為有序而輕鬆,色彩以心愛的事物為對象來認識;色環通過色板的遊戲找色彩之間的關係;色調的聯繫通過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來出現。如:“一座房間夜裏着火了”,(既形成色調,又認識暗與亮的關係);“公主希望城市變成紅色”;“綠色宮殿裏的紅色巫師”等。表現有興趣的內容促成知識掌握,不至於太理論化。

組織參觀當地的一些博物館和參加一些傳統節日,結合這些活動來表現印象最深、最喜歡的事。如參觀汽車博物館,畫出不同時期汽車的風格;汽車比賽的場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動;為狂歡節制作臉譜等。這些對學生來説,有生活體驗,豐富了知識,又能生動地在畫面中體現。

這些靈活有趣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甚至加以考試,還要在他們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記錄上一筆,不是學生沒興趣不愛學,是我們硬把學生踢出了藝術的大門,不是老師們教不好,而是我們赤足站在燒得火紅的石頭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無力顧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國藝術教育同時強調藝術教育的學科性,體系框架十分清晰,學科色彩很濃等等。總之,藝術教育始終是圍繞最高教育目標,學生不僅是學會畫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審美力、動手能力及個性的發展。努力使藝術教育與工業發展和科技發展相適應,把美術造型觀念和能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與一切領域的活動相聯繫。德國對藝術教育的理解及其觀念,對我們的藝術教育深受啟發,值得我們借鑑。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4

聽説此書寫得不錯,值得去看一看。

《美術學科教育學》讀書筆記。我當時聽了不以為然,因為印象中諸如教科書之類大多枯燥乏味,難有激發人的讀書欲,何況此書“貌不驚人”。學習歸來,順手把書往書架上一放,時間長了,也就漸漸淡忘了……

直到在備課查找資料時發現了這本《美術學科教育學》。所謂“用到書時方恨少”,因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認真細緻。先是整體劉覽一遍,感覺挺好,再逐章逐節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嚴謹的邏輯層次、準確的概念界定、融合時代性的教育觀、藝術觀,系統而又全面地闡述了美術學科教育學。無論是學科教育的本質、特點、功能、目的,還是學科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等,作者都一一展開探討,逐層分析,層層深入。同時運用大量的實例圖片,相關數據加以説明,做到圖文並茂。使讀者“觀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問:書中哪些地方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我覺得對美術教育功能目的的闡述和美術教學方法的分析,感觸是最深的。因為前者使我全面認識和了解了美術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樹立起科學的教育觀;後者使我明瞭靈活多變、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術教育的功能目的來説,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階段。認為教學中只要落實美術知識的傳遞和技能技巧的傳授便可,對其潛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視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書中特別強調指出:美術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綜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學生的學識視野,豐富其知識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促進人格優秀特徵的個性發展。此外,美術教學應確立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目標。任何單項價值取向的教育目標,都不符合現代教育觀念,不能充分體現美術學科的教育價值。可見,美術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為美術教師對自己執教的學科有一個系統正確的認識是多麼重要!

“教有法又無定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向活動的體現。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比較注重教法的選擇與設計,對學生的“學法”往往考慮得不多。通過閲讀“教學方法”這一章節,加深了我對學生“學法”的認識。比如演示法,對學生的學法要求如下:

1、按講授思路注意觀看演示;

2、模仿、記憶地看;

3、理解、審美地看;

4、觀摩汲取地看。

簡要的幾句話,道出了“看”的契機,解決了授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看、怎麼樣看的難題。可見,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是互為一體的。教師的教法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與學生的學法契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才能學有所得。

“美術學科教育的關鍵是美術老師”。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從業務文化素質、教師能力、心理品質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喚所有從事美術教育的老師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到博採眾長,“一專多能”。不斷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為社會和時代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美術類書籍讀書筆記5

《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一書,由瑪琳。嘉伯。林德曼(美國)著。那到手的時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論的教育叢書,而更像一本實用的教學手冊。

此書一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美術課程的基礎。

其中闡述了美術在我們世界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詳細記敍了各學段學生學習目標,美術特長學生教學計劃等等。

二、美術的構成:

美術元素,構圖原則以及藝術創作。這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分,因為其中涉及到線、形狀、明暗、陰影、空間、設計原理、構圖、構思等等幾乎所有美術教學中的關鍵點,最有意思的是,每個關鍵點中,都有“學習動力小創意”這一部分,如“線”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鉛筆,試着用一下別的工具,鋼筆或者炭筆等等,如果用力壓着這些工具來畫,會發生什麼?如果輕輕地畫又會怎樣?一邊畫一邊扭動畫筆呢?你能不能發明一種新的握筆方法,比如握着一邊或者頂端?”又如“肖像畫”章節中,作者為孩子們練習畫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種方法:“當你悲傷、快樂、生氣的時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會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吃飯、睡覺、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噴嚏時、表情又會有什麼變化?情緒對面部表情有何影響?當你感冒的時候看上去是怎樣的?”“從三個角度觀察模特頭像,畫三幅輪廓線畫或動態素描,然後將三幅畫疊加,讓畫面相互交叉”……

這讓我想到了,一年級中《畫自己》這一課,我着重對抓住自己五官特點這一方面,通過觀察幾個不同小朋友的臉,或者照照鏡子仔細觀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來感受每個人五官的不同特點,但是,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的表情不同時,五官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書中的內容深深啟發了我,為何不來一個喜怒哀樂的表情對比呢?在課前可以收集一個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課堂中,假如有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在課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學,並發現原來人的表情是這樣有趣,畫自畫像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表情畫出來,這是多麼生動有趣啊!

從作者的這些小創意看,美術作業彷彿如同遊戲一般有趣、隨性,結合書中插圖來看,教學活動更在意着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習動力、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地對作品加以成人的審美觀來看待。

三、美術欣賞:

觀賞美術作品並作出迴應——歷史、分析、審美。這裏也包含了各時期,各派別美術作品的簡介。其中從古代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當代美術直到現代美術作了簡要的記敍,包括各個時期藝術家的簡介和作品介紹。

這一章節中,作者還為老師們提供欣賞作品的方法,一幅畫,怎樣去欣賞?欣賞些什麼?評判是否有標準?怎樣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包括作品主題、視覺結構、歷史意義、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駕馭各種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的?注意觀察作品的線條、圖形、色彩、明暗、空間、圖案和質感,以及它們與平衡、比例、主次、節奏、和諧、統一和對比的構圖關係。這些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

我想,這些問題的思考在我們的美術課堂上,也會有借鑑作用。很多學生在到了高年級美術課堂上就彷彿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會去思考而只是等着老師為他灌輸知識,而我感到,我們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他們應該要能説、敢説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級,學生應該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師通過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從線條、圖形、色彩、空間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談出自己的想法,欣賞才有意義。

四、小學美術課程的建設:計劃、評價組織、提問。

在全書中,作者還很貼心地設計了各種實用附錄,供教學時使用,如:著名藝術家、博物館及其他資源、靜物畫參考素材,肖像畫比例等等。雖然是關於美國小學、美國式教學的書籍,但是對於我們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參考、學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