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2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2篇)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1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説: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説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大學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説:“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説。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2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但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3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裏有幾樣不可缺少的東西-----------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孔子到孟子以及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讀了這一套書以後我真是感慨萬千,它讓我知道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似一個知識庫,點亮了我的心靈。“仁”裏面的《美金的價值》、“義”裏面的《大義橋》、“智”裏面的《無心的鹿》……其中我最喜歡“信”這本書,我能從中體會到“信”讓人受益非淺,那一句句簡練的語言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今中外誠信使人們走向文明。季布大家一定都熟悉,他只要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多困難他都想辦法辦到。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大將,曾幾次打敗漢軍。劉邦當皇帝后下令通緝季布,季布只好化裝到山東一朱姓家當傭人,朱家知道他是季布後收留了他,而且幫他向劉邦説情。劉邦後來封季布為中朗。季布有個朋友叫曹丘生,專愛拍馬屁,聽説季布當了官便來巴結。季布見曹丘生來就虎起了臉,罵了他幾句。誰知無論季布態度多嚴厲,曹丘生照舊陪着笑還説:“我聽説楚地有‘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聽後很高興就待他為上賓,曹丘生走後到處宣揚,季布的名生就越來越大。這就是一諾千金。

誠信是不分國界的,在美國一個莊園主的家裏有一把新斧子,莊園主的兒子看見了十分喜愛,他想試試斧子快不快,就對準一棵櫻桃樹砍去,只聽“咔嚓”一下樹被砍斷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進了小屋,但後來因為‘誠信’還是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就是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還是華盛頓,在他們身上都有個共同點“信”,我們必須要以誠待人,正如李嘉誠的所説“我們要以誠代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

國學,是你使我的知識一天天充實,是你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聲對你説:“謝謝你”!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4

週三下午,學校舉行了國學誦讀展示活動,邀請家長與同學們一同欣賞優美的經典詩文。精彩的誦讀表演,多彩的表現形式、撼人心魄的場面。同學們深情傾心的演繹,奏響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和諧旋律,師生共同感受着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國學經典,世界瑰寶。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極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瑰寶,承載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記載着聖賢偉大的思想光輝。

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梁啟超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更有木蘭代父從軍的感人故事。一首首悲壯豪情的詩詞,譜成了一篇篇美妙的樂章,彷彿把我們每個人都帶到了詩歌的世界,讓我們每個人都沉醉其中,再加上同學們精彩的表演,使這次誦讀活動變得更加引人注目。

誦讀經典活動,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詩詞,喚起了同學們心中滿腔熱情,我們將帶着這份熱情,投入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知道了學習詩詞 ,就要走進作者的心裏,瞭解作者的處境,這樣才能把詩詞演繹到極致。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用心學習國學經典,用心體會其中的韻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詩詞的精髓,掌握中華文化的精髓,弘揚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5

人生在世一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

時光流逝,年華短暫,有多少經典流逝於指縫之間,又有多少韶光可供你細細的品讀經典。

品讀經典,把握現在。你參多少次感歎《紅樓夢》的傳奇;你參多少次沉醉於《巴黎聖母院》的`哀傷;你參多少次徘徊於《飛鳥集》的意境,品讀經典,讓我們生命靈動,然我們靈魂流光溢彩!

很喜歡杜牧的“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於瞬間見永恆,生命,一場既定的旅程,你我皆是旅程中或匆匆或慢踱的行人,那一條漫長又迂迴的道路從遠處綿延而來,又於或深或淺的腳步中蜿蜒向更靜謐的遠方。旅途中,當我們選擇品味經典的方能感慨於杜牧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方能探尋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現實生活裏一片狼藉,物慾橫流,流盡了血汗;彩燈閃爍,爍幹了安寧。《詩經》中素琴吟風的高雅不再,《繁星》中短笛賞月的古韻難留,現代人創造的物質文明中心靈的安逸難以尋求。經典這種集聚成功的大資產,讓你的文學字符如樂符一樣靈動地跳躍着,品讀經典,於問聲中創造了永恆。

川端康成淺淺的一句“今晨四點鐘,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同樣是經典文學的化身,他瞬間感動了多少人的心靈,這是夢與現實最完美的結合,讓那些俗世之物頃刻間土崩瓦解,讓多少在現實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心靈得到温暖。是的,品讀經典不單單是華麗的欣賞,讓人擁有心靈的慰藉才是品讀經典最好的饋贈。

其實,經典就在我們身邊,經典不僅影響着個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經典更影響着個人的發展,莫言説《鋼鐵是怎樣煉成》場景還歷歷在目,我説這就是莫言延續歷史,走向成功的華麗轉身。我們需要保爾·科察金的信念,我們更需要他的意志力,因為那是詮釋成功的最好載體,更是延續經典的最好憑證,未來,我們會以更新的姿態來面對經典。未來,我們必是經典的傳承者。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經典,人生之支柱,不滅之光芒!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6

説到國學,給我最初的感覺是深奧又難懂的深層次文學,不是一般人可以領悟的。而現代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明白國學是什麼。看到網上説現在很多中國人乃至外國人都興起了一陣“國學熱”,那麼多人熱衷於孔子、老子,現在《易經》、《論語》等等也特別受人們的追捧,本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就很感興趣的我也開始關注起這方面來。

懷着好奇與興趣,我借來了由章太炎老先生撰寫的《國學概論》一書。首先,讓我解釋一下國學指的是什麼: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所以它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普通人比較常接觸到的國學書籍有《論語》、《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大學》、《百家姓》以及《三字經》等等。

理解完國學的內涵以後,現在回到章太炎先生的《國學概論》。這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作者是怎樣看待國學中的內容的以及國學的派別。首先。章太炎先生認為要理解國學關鍵是要自己用心去看。對於不同的事物,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理解;對於同種事物而言,每個人還是會有自己獨特的態度或想法。在《國學概論》這本書裏,章太炎先生首先談到了他對國學本體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在古代書籍中,有些看起來很怪誕的記載雖然是神話,但是絕大部分的經史絕非神話,即“經史非神話”;大部分的經典諸子是沒有涉及到宗教方面的內容的,即“經典諸子非宗教”,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薄於宗教思想,而把重心放在政治上的緣故;此外,對於那些史書的文辭,章太炎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由於古時候的人記敍或寫文章的習慣、方式的原因,有些史書雖然看起來好像跟小説一樣生動,甚至有些誇張、不切實際,但是真相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即“歷史非小説傳奇”。為了説明這些,作者列舉了很多的事實加以説明,這裏我不想過多地闡述。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7

中華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燦爛歷史,而國學經典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讀了《國學經典》這本書後,讓我受益良多:

寬 容

“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別人有些摩擦,在這時,我們如果與之相持不下,則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僅會越來越差,甚至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反之,若我們各自退後一步,寬以待人,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韓信忍一時的胯下之辱,最後卻成就自己光彩照人的一生。“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寬容對待他人人,別人也同樣會寬容對待你。

毅 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大事者必有毅力,無毅力者則一事無成。有毅力做事才有始有終,才會有所成就。就如孔子讀《易》一書。當時的書都是用竹簡編成,翻閲不易,耗時頗多,但孔子不怕困難將這部書三遍,都有不同的收穫。這件事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毅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惜 時

“讀書不覺已早春,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中學生,學習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時間也就成了我們學習的強有力的保障。我們青春正茂、朝氣蓬勃,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就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要造成“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放會讀書遲”的遺憾。

節 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應從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總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是我們黨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法寶。經過歷史的積澱,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徵。

讀了《國學經典》,我知道了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應繼承中華民族寬以待人、有毅力、珍惜時間、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並將其發揚廣大。這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成功的墊腳石。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8

最近在班級內掀起了閲讀《國學經典》作品的高潮,學生們讀得津津樂道,我也是樂此不疲。,每每端起這本書,就會開啟我一天的好心情。

打開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歷史上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 這裏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裏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裏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鑑》;這裏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國學經典》作品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論語》。但是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説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範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隨後,我又讀了于丹教授的精闢講解,她的講解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後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9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説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後不住地誇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裏能聽進去,由於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裏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裏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x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鬥的經驗和教訓,正是由於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髮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裏感悟真諦吧!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10

中華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燦爛的歷史,《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裏就融匯着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們小學生閲讀,每首古詩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使繁宂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

剛開始讀《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時比較累,但堅持下來發覺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讀多了,讀書的速度就變快了,讀完一本書後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讓我更加喜歡經典了。

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第五單元“四時田園”這一部分,它用許多古詩來教育我們:做人要勤勤懇懇,不能懶惰。以前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懶惰,什麼事都讓別人幫我做。值日時,我是組長,我就讓那八個組員打掃,我則坐在凳子上悠閒地唱着歌。最後,由於組員不合作,沒打掃乾淨,老師批評了我一頓,我心裏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湧上心頭。哎,都怪我!讀了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今以後,我漸漸變得勤勞了。就説去年吧,學校有縣裏領導來檢查衞生,我們組由我負責打掃衞生,在我的牽頭下,我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為此,還受到縣領導的表揚呢。當然,這得歸功於經典誦讀!

經典誦讀中,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言論也讓我們值得去學習和借鑑。在《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又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雖然我成績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試驕傲情緒不斷滋長。對於身邊學習比我差的同學總是不理不睬,家長、老師説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當我讀了孔子的話時,又反省了自己,覺得很慚愧。連知識淵博的孔子都那麼謙虛,何況一個小小的我呢?從此以後,我變得很謙虛,經常向我身邊一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百萬綠絲中的小苗吸收營養的成分。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我會讓它永遠伴我前行……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11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這本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

通過學習《國學》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這本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篇12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批判傳統文化的風潮。總之,王小波先生那時發表的文章是很合時宜的。即使放到現在來看,那些道理也未免過時,在一些人眼裏依然正確。

《沉默的大多數》是暑假翻的,基本上把感興趣的篇目都看完了。這本書涉及的主題很雜,國學,知識分子,道德,信仰,科學等等。筆記中全面的涉及和討論是不現實的,礙於讀書太少,見解也不甚完善。這裏摘其對國學的一些看法,雜糅個人評價,漫談一二。

在《我看國學》一文中,王小波用辛辣詼諧的筆觸談了對孔孟程朱的看法。他説孔子是個一本正經的説大實話的老天真,雖然學不到什麼真正的東西,但是嚮往那時的學習氣氛。又説孟子是個兇巴巴令人討厭的人,甚是偏執,動不動就稱人禽獸。王小波一點都不喜歡他。他還説程朱的格物致知和陰陽五行雖是民族寶貴遺產,卻失之於簡單。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無法相比。研究倫理學和政治哲學(説白了就是人際關係)的古代儒士們更是無法與擁有天才的思維能力的牛頓愛因斯坦相提並論。一門學問研究了兩千年,即使內容本身不值得研究,也足以挾之以自重。而那被研究的東西和研究它們的人,實在難以想象變成了什麼樣子。

在《智慧與國學》一文中,王小波説中國人對待學問一大問題就是太過於重實用,看重“器物之用”而不關心背後的方法與技能以及對自然的瞭解。這點大概在晚清“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時最為明顯,在天朝皇帝眼裏,西方的器物只是器物而已,沒有任何別的價值。這荒謬已經達到了令人同情的地步。反過來説,古代中國人也不知道除了“實用”還能有什麼。為何讀書,不過是做官。而做官以後,早已不在做學問的範疇裏了。

四書五經注來注去,注出來的是什麼?王朝的覆滅?寫滿恥辱與黑暗的歷史?如果問國學能給人來什麼,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君不見皇帝的庫房,外國使臣送來的落滿塵土的科學儀器。君不見國人曾經極端的愚昧與迂腐。國學給這個受苦受難的國度帶來了什麼?誠然,有的人會辯解,中華千年的歷史之所以得以延續,正因為有這門學問得以維穩。但這門學問能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孕育先進的文明?這恐怕就難以回答了。

恰恰相反,西方人總有一種想讓自己聰明和獲得真正智慧的勁頭和興趣,所以從古希臘人開始就有辯論的傳統,所以他們研究看起來沒什麼“用”的科學。在他們眼裏,中國人研究了兩千年的東西不過是些包裝起來的廢話。

在中西方不同的學習過程中,也形成了對學習不同的看法。對中國人來説,學海無涯苦作舟,懸樑刺股、十年寒窗。學習從來不可能是快樂的事情,至少在古代,熟背四書五經就是真正的學習了。因為中國人不知道什麼叫追求真正的智慧。我一直覺得,博大精深這個詞,主要是漫長曆史的必然積累,而非真的有許多精妙之處。

他還説到中國人研究學問就像“大山臨盆”,壯烈過後生下的是一隻耗子。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太妥當,但是也説明了一點東西。歷史課上講到蘇格拉底,他説他知道的唯一東西就是他一無所知。而從孔子開始“知天命,不逾矩”,後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中國人早覺得已經懂得了一切,就等萬國來敬仰和皈依了。他們覺得自己擁有了超級知識,沒有不知道的東西。在無盡的考據和訓詁後,只剩無所事事的閒着。

坦白地説,讀王小波的文字我是有共鳴的。有的人會説這是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感情。但無法清醒的認識民族文化就是熱愛嗎?有的人説這是科學主義,但我只能説你錯解了科學主義。

我一直以為,國學就是一個“史”字。考據訓詁基本概括了它的內容。弘揚傳統文化,重振國學之風,最近幾年也是頻頻強調。我想,也許我們尊敬的,應該是那股勤奮與鑽研的民族精神,應該是民族頑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意味着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什麼是真正國學,明白我們擁有的,也清楚我們失去和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