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談判力》讀書筆記範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85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判力》讀書筆記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判力》讀書筆記範文

《談判力》讀書筆記1

借回這本《談判力》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哈佛大學的教授,名氣應該還不錯,另外是因為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書一般都還不錯,偏向經管類的,也算是行業中定位非常好的出版社。

第一遍粗粗略過,文章結構很好,而且作者所推崇的“原則談判”,寫述的非常簡單,沒有那麼繁瑣,而且後面的每一小節都是生活中談判會遇到的普遍問題。感覺應該還不錯。

第二遍是詳細翻看,結果卻有點令人失望。談判遇到的問題每一個都提及到了,但是作者一直不忘初衷“原則談判”,所以幾乎將所有的解決方案最後都歸咎於原則,與“説服”有點界限模糊了。

書中第二部分提及到的四個問題:1、把人和事分開,具體應用實踐的方法並沒有提出,現實生活中卻到處存在是因為這個人做了這件事,另外一個人也做了這件事,但遇到的待遇卻截然不同;2、着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這點算是比較新穎的一點,圖片我們通常認為的立場與利益的交鋒,而是更加看重利益,現實生活中確實團團轉轉分不清;3、為共同利益創造選擇方案:作者的觀點是放棄贏得談判,而轉為獲得雙贏;4、堅持使用客觀標準:有一個問題,何謂客觀標準?每個人的衡量都不一樣,雖然第四部分作者就這個標準問題進行討論,並説道不需要去尋求一套統一的最佳標準,也不存在什麼最佳,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在實際中的應用並不是很好,只是把實際生活中的談判案例用原則談判這個概念圈起來,具體執行的步驟什麼的參考價值不大。當然這是基於我目前尚未接觸到商務談判所得出的粗淺的結論,也許這對於在實務工作中經歷非常多的人很有幫助,畢竟三位作者都是商務談判中的專家。

《談判力》讀書筆記2

斷斷續續看了兩個多月的《談判力》,今晚終於看完了。有一度實在看不下,因為是非常嚴肅而又縝密的語言邏輯。你不得不用心投入,甚至得記些筆記,否則總會因為不是連續閲讀而忘記前言。堅持看過前幾篇,慢慢的,就順利多了。開始在研究那些邏輯嚴密得言語之外還有心思想着將某些案例與自己平時工作生活中對應上來。

看完這本書,感覺頭腦都是漲的,非常多的信息量。

看這本書的初衷,我是在想着,平日裏與甲方的溝通其實就是各種大大小小的談判,看完了是不是我就能更好對付那些甲方了。但是看完這本書,我卻在反省自己。

書中提出“原則談判”手法,圍繞原則談判展開了一系列技巧原則等等闡述。然而整本書中離不開對“人”的關注。談判的對象首先是人,人是有差異,是不同的,是有情緒的。我們需要對此有認知,需要溝通,需要交流。

人的因素是如此重要,因此瞭解談判中的“人”,其實更是為了讓“人”能與“談判”分離開。

書看到最後,我反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談判力”,而更多是反省自己平日對待“人”這個角色的輕忽。

一時居然無法繼續寫下去,不知如何寫起。

先讓我談談別的話題。最近連着看了好幾集的《奇葩説》,是一個由馬東,高曉鬆,蔡康永主持的辯論性談話類節目,每期都有一個論題,然後有正反雙方展開辯論。辯論這件事從初中高中以後,我已經好久沒接觸,感覺是很遙遠的事。也不明白為何要死活死活的去辯論,辯論既無法改變客觀真理,而因為人是有差異性的,所接受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所以根本就無需辯論。因為根本就是各執一詞,無法融合。辯來何用。

但是看了幾期,因為一些辯題我早已心中有自己的決斷,但是同時聽着高曉鬆的言論,蔡康永的論點,我又不知不覺在修飾着,補充着自己原來的想法。或者就算想法不一樣,有時候聽到他們談及一個我想都沒有想到的點,又覺得非常有意思。

《奇葩説》這個節目讓我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想法。但是這一些不同反而是帶來了更多的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並非都是無意義的爭論。

還有《鏘鏘三人行》這類談話節目,共有三個人,由竇文濤起話題,兩位嘉賓各抒己見。因為人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認知差異,所以可以帶出更遠更有意思的話題。而這正是是我以往總是不去考慮的一個點。

我以往總是非常刻意的去看不見“人是不同”的這一回事。

我堂而皇之的知道人是不同的,但是我故意去迴避它。正如對待辯論,我給它的結論就是“因為本來就是不同,所以辯來何用”。我拒絕溝通,拒絕交流,心中只有自己一把聲音,用自己的一把聲音是衡量其他的聲音。只有覺得聲音頻率與自己相似,才肯相互去交融。

自以為是的做出牴觸,造成太過的決斷和不解趣味。雖然看《談判力》初衷不在此處,卻讓我深深反省自己身上這個毛病。

我承認”人是不同的”,卻從未認清這樣一個事實。進而也不知道這個事實其實可以是很有趣的。為什麼説“別處風景美好”,不正是因為別處有不同的人嗎,彼此或交流或碰撞,都可以帶來新的認知和思想。為何我之前如此排斥“不同”,其實這也許是顯示出自己本身素養和包容力的不足夠。

由此而自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