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7.85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談美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

談美讀書筆記 篇1

《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裏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於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麼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麼的深邃;眼光是那麼犀利;觀點是那麼獨到。都説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並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美?

什麼是美?朱光潛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於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説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説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説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聖·奧古斯丁:"什麼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麼,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時還要着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瞭解那麼多有意義嗎?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遊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悦時,我們會説,這裏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説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説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説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麼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説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説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着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

對於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後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説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並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併成功開發出漢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裏不是想説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着我。每當一看到《文藝心理學》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談美讀書筆記 篇2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書中,老先生"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整理",也算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在《談人》裏,老先生指出"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於原始民族休養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美學,原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其實,冥思細想,美無處不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傳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國畫、筆酣墨飽的書法、國之精髓的京劇、名揚四海的瓷器工藝……

現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生態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於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文學美,就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中間許多個性鮮明飽滿的人物更是成為了美的代表。《巴黎聖母院》中年輕貌美的吉卜賽女郎在危急時刻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給他救命之水。奇醜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之後屢救吉卜賽女郎,為她報仇雪恨。你能説卡西莫多不美麼?《老人與海》中窮困交加的聖地亞哥終日與海為伴,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奮戰兩晝夜,並擊退啦鯊魚無數次的攻擊,雖然最後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們能説他不是美的代表嗎?還有《弱種子也要發芽》裏的老農,得知"我"的孩子聽力受損,看到他把弱種子拋棄很難過後,"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誇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讓它們"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裏",此刻的老農在震撼人心的感動中能説不美嗎?

什麼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麼?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築美,都可歸於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

談美讀書筆記 篇3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着不可測度的奧祕。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於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麼,瞭解什麼。或者必備什麼認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於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於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儘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於美的界定和價值。

對美的判斷力並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着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繫着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於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並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並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麼,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

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複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

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

藝術敍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儘管在過程中存在着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迴歸於生活。

談美讀書筆記 篇4

什麼是"美"?用莎翁的話説:"這是一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沒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任何一位大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類對美的認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見解,但卻從未揭開"美"的面紗。其實在我看來,"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為很少會有人對美的認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説,"美"是無定義的。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懷疑是作者本人)給"美"下的定義,並對其刻板和迂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朱光潛先生也是反對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給"美"鑄一座密不透風的牢籠的。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同時,美也是屬於社會價值範疇,它的適用主體是人。這便是説我們要去認識美。

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定義,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點上,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對"美"的理性認識,又要注重對"美"感性認識。 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決不能只強調美的客觀性而將審美與人的思考力、情感與意識割裂開來。審美活動應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因為它具有目的性並且與人類的情感息息相關,所以審美必然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去進行。否則,就如"形而上學"一樣,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這顯然與主客觀結合的審美以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相矛盾。 認識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習一些美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審美實踐,多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多與他人交流自己對美的看法。在審美的過程中,探求美的真諦未必是我們最終的追求,但享受這個美妙的過程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驗。

而對於《談美書簡》這本書,朱光潛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將自己平生對美學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並對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向美學的入門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而這本書相比較其他美學著作易懂。他在美學問題上對我們的幫助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談美讀書筆記 篇5

已故的北京大學教授朱光潛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他從事美學研究六十多來著譯宏豐,他的早期美學著作有《談美》、《文藝心理學》《談修養》,翻譯的《歌德談話錄》、克羅齊的《美學》、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特別是翻譯了黑格爾的110萬字的美學鉅著《美學》,在學術界贏得非常高的讚譽,他的學術生涯可以説是現代中國美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刊稱為我國美學史的一代宗師。

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係上。

朱先生在《談美》一書中寫到:一棵古鬆長在園裏,任何人一看見它都認為它是一棵古鬆,古鬆在我們的腦海裏已經形成了表象,古鬆的形象與古鬆的美,每個人在古鬆的形象見到到不同的美;也就是見出古鬆的不同形象。

一棵很美的古鬆長在園裏,無論我們看見與否,它都是很美地在那個園子裏,這種美並不存在我們的主觀意識中;醜是美的殘缺,那棵古鬆是美或是醜,審美標準都不是由古鬆自己決定的。

在此,朱先生把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以較高的美學理解力做出刨析,給後人在閲讀和賞析做出了傑出的藝術貢獻。如: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大家都知道這是失寵於漢成帝之後班睫妤書寫的詩,通過對這首詩的分析,看到詩中的詞句“奉帚”、“金殿”、“徘徊”、“玉顏”、“寒鴉、“日影”運用運用種種聯想擬人式的想象喚起意象,並且採用《詩經》中比、興手法,託物沿志,對情景人物刻畫地入木三分使得讀者受意非淺。

由此看來,他的對詩的獨到理解,無不看出他有着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把洗練和精粹都凝結在他的《詩論》中,並運西方美學理論詮釋中國古典詩歌所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朱光潛的人生美學認為沒有脱離人生藝術的人生,應當以指向審美的存在提升品格。

在《談美》一書的開場白中這樣寫到:“在這個危急存亡的年頭,…… 我現在談美,正因為時機實在太緊迫了”。給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中寫到:“要洗刷人心,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做到免俗。也就是説:人要以最高的境界來提高修養、完善自我,去投入社會人生,從而達到服務社會和改造社會人生的最終目的。

讀大師的《談美》感觸頗多,怨自己才疏學淺,只能潦此幾筆了,但是,我還是奉您之囑託,給等在天堂的您寫這封回信吧。叩首!

談美讀書筆記 篇6

俗語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斷的追求美,無論是外表的美,還是心靈的美,只要能被認可為美的東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的加深對美的理解,對美的解讀也在變化。但無論怎麼變,美的核心卻是始終如一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就有一本叫做《談美》的書,以自己的認識來談對美的理解。而這裏的美,當然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麗了。“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作者朱光潛為人的準則也是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認為本書<談美>的一個落腳點就在於如何來“出世”。就像他自己説的,他是在談論美學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礎上將“美”推及到人生萬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獨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鬆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顆古鬆,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顆古鬆做成精美的傢俱,或者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顆孤鬆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學識等聯繫起來,都把古鬆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繫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鬆獨立於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獨立性體現在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只有用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間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則就如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一般,多麼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會裏,能真正“獨立”卻又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在學校,有一整套的教學計劃,所有的老師學生都必須按部就班的按照這個計劃來,每一個題老師都會教給你好幾種解答方法,每做一件事老師都會告訴你哪些可以想,哪些不能想。進入社會就更是如此了,過於的特立獨行只能帶來異樣的眼光,而這樣的後果就是你被排擠在他們的圈子之外。多少人在工作之餘有思考過,他這一整天重複的行為對他的人生、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意義。我們的社會只不過在一羣機器的操作下循環往復罷了。

我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積極的訊號,在對美的追逐中,我們的生命也會變得絢麗多彩。在我們的生活中,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坎坷,特別是我們這些剛涉世的“學生娃”,無論是生活或是事業,都是剛起步的時候,總免不了碰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困頓,總會感覺到為什麼幸運之神為何總是遠離你,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讓你不知何為,不只為何,迷茫、困頓、沮喪、鬱悶時常伴隨着你我,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種生活,這種狀態,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你把你自己從你的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去看你的生活,去欣賞,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閒自在的玩味於另一人的生活,並從中的得到美感。

你可曾遇到過“美”敲響你家的門?你能夠欣然的將美接近家門麼?別想了,真正的美只存在於未來,只存在於我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中。所以,對美心存敬畏之心,願意窮盡一生,把“美”當成一種夢想來追逐,永遠也不要停下追逐美的腳步。

談美讀書筆記 篇7

這本書作於朱光潛35歲的時候,另有一本《談美簡史》則作於85歲高齡。這一篇來看看年輕時的朱光潛對美是如何理解的。

開篇中説:”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對此我很是認同,人總是應該懷有一些崇高的追求,因為單純的熱愛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的名利物質,事實上常常會作為附加獎勵而獲得。

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而要想看到美,需要意識到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因此需要把事物擺放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書中有個觀點是打破我固有觀念的,作者認為所謂自然美這種説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因為自然中本身沒有美,是經過我們藝術化之後才產生的。因此,是“美”就不“自然“。而這裏所謂”藝術化“是指人情化和理想化。事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而很多時候我們欣賞一件事物,都是在欣賞事物所喚起的聯想,因此欣賞中都含有幾分創造性。

書中舉例法國畫家德拉特洛瓦所説,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説自然美就像是説字典中有《紅樓夢》一類的作品在內一樣,顯然是荒謬的。就算人人都有一部字典,但要做出好的文章,還要看個人的情趣和才學。

藝術的雛形是遊戲,遊戲是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如過家家一類的遊戲,也包括了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遺憾的是,越長大,越是難以像孩童在遊戲時那麼鄭重,那麼專心,那麼認真了。

藝術的創造,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藝術最忌諱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藝術家的腦裏都要先翻譯成具體的意象,然後再表現於作品,具體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而藝術創作中靈感的產生,常常出自長期留心積累而形成的潛意思的短暫爆發。

作者主張人生的藝術化,意思是主張對於人生的嚴肅主義。坦白説我想當然的很少將藝術和嚴肅關聯起來,但顯然作者眼中的藝術創作和我所理解的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態度是一致的。因為對於藝術的不瞭解,所以固有印象覺得藝術像是激情的愛戀一樣,出彩的部分是無腦的,是不理智的。但其實恰恰相反,藝術是像科學理論研究一樣的需要嚴肅對待的學科。

我記得之前看歌手李健的採訪,記者問他作曲的時候是否是像文思泉湧一般的靈感爆發流淌的過程。李健説,其實所謂靈感來了常常只是短暫一瞬間的事情,而寫歌常常是個耗時的工作,靈感是很重要的,但靈感更多的是開了一個小頭,或埋了一顆種子。後面大量的工作都和靈感無關,是理性的腦力工作,需要Hard work。

由此可見,不論是發現美,看美,創造美,都是需要下些功夫的。美,來之不易啊。

談美讀書筆記 篇8

理解了“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原理。熱戀情侶戀上的往往不是對方本身,就是説我們很難“絕對客觀”地去喜歡一個人。你愛上的是一個“人情化”和“理想化”的對象,有的人明白這一點,即便之後當幻想的泡泡逐漸被現實擊破之後,也明白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半夢半醒之中,這樣的人會逐漸理解對方和最初想象中不一樣的現實,而懂得真正地接納對方真實的樣子;但有的人不明白這一點,單純地把“審美”當作只有一方參與的事情,那就是:如果不美了,都是因為對方、這個被審美的對象不美了,而完全忽略了自己作為欣賞的一方,對被欣賞對象所加的“美好濾鏡”。

看不清這一點的人,可能戀愛會屢屢受挫,並非常無助無奈地認為自己戀愛運氣不好、或遇人不淑。如果你能理解,你以為的愛,可能是建立在空中樓閣基礎之上,很容易消逝、很容易破碎的。學會愛的第一步,是認清楚你是否在對方身上投射了太多並不實際存在的美好幻想,你是否明白,你的愛到底包含了什麼,是否包括看到事實之後的坦蕩和釋然。

我們説“自然美”時,“美”字有兩種意義。

看到這裏,內心止不住小激動,一是很有共鳴,一是覺得朱老先生寫得真好。我們常常在心裏醖釀一些模糊不清的理解和見地,看到有前輩清楚條理形相地將它們轉化成優美的文字,實在是一大享受的事情。

許多人欣賞不來藝術,主要都是卡在這裏了。以為“常態”是美,不符合常態就不是美,直接pass,也不多作思考。這樣的人可能最欠缺的就是創造力,最有可能在生活中隨波逐流、中規中矩。

想真正地開始理解藝術,一定要理解這一章的內容,“一、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件事。二、藝術的美不是從摹仿自然美得來的。”

這也讓我想起了阿蘭·德波頓在《藝術的療效》裏寫到的,關於我們如何藉助藝術來幫助自身記住大自然的建議:“畫家並不是在周圍看到什麼就把它畫下來,考慮到畫布大小有限,畫家需要突出某些特徵而忽略其餘,這就會以特定的方式來引導觀者的注意點……

所謂風景畫家的風格就是畫家對自然關注點的記錄。觀看藝術的目的不是要我們跟某個藝術家的反應一模一樣,而是要從其深層方法中得到啟發。這就意味着我們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歡某片自然景色中的什麼,認真看待我們在其中的經驗感受,在所熱衷的事物中有所選擇,這樣大自然才會在我們的想象中成為更加持久、更能治癒心靈的力量。”

談美讀書筆記 篇9

從本質上講,我喜歡讀書,喜歡與文字有關的一切,但是我卻是一個懶於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經開始讀研了,不論現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擴招有多麼厲害,我想我都應該做一些該做的事情,認真踏實的儘自己所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開學了,沒有以往的興奮和新奇,心裏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只希望不辜負所有人的熱切期盼,不辜負自己心中的信仰。開始認真的讀書思考。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驚歎於先生那融貫中西的學識和過人的思考能力,對自己頗有啟發。朱光潛先生在研究文藝美學之時,將西方的文藝美學思想和中國古典的美學思想融會貫通,並提出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學思想,對我國現代當的美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思維方式,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深受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影響。但是不同於克羅齊的文藝心理學的研究,朱光潛先生更是把視野放在了文藝活動這個大框架來進行文藝美學的研究,其中朱光潛先生提到文藝活動不僅僅是心靈的瞬間感受,是形象的直覺,文藝活動過程從直覺到傳達才是一個階段的完成,而文藝的傳達活動更是藝術家區別於普通人,優秀藝術家區別於一般藝術家的不同之處。文藝的傳達有賴於藝術家的匠心獨運,更和日常的學習密不可分。

藝術家除了要有不同於常人的形象的直覺之外,還需掌握以下知識:一是掌握有關媒介的知識,二是模仿傳達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錘鍊。藝術家所進行的模仿傳達,實際就是藝術家的勤學苦練的過程,藝術家勤於練習才會形成相關的模仿習慣,下筆時才會水到渠成。而這模仿習慣,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種藝術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寫字、繪畫、雕刻、圖畫、彈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戲、吹簫、説話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詩文的創作也需練習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氣為主”,這氣就是一種肌肉的技巧。

這是我頗為關注的地方,文藝活動中的傳達過程竟和人體的筋肉活動有着密切的聯繫,而這些聯繫是如何發生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釋的地方,我還需要進一步的拜讀作品,才能瞭解朱先生的文藝思想,讀書之少,導致所思之淺,現在彌補也許為時不晚。加油吧!

談美讀書筆記 篇10

花了我近一個寒假的時間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談美》,不容易啊,先給自己來點掌聲鼓勵一下,畢竟這並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學,更何況本書的內容結構如此嚴謹,使我在閲讀過程中多次自覺力不從心,但時間並非是虛耗的,收穫暫且不談質量,就數量而言還是有個數字的。

《談美》主要是以回答讀者的來信為方式,雖不是系統的美學研究著作,不能從中見識到朱光潛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潛先生以一名導遊的身份,成功地引領我們步入美學的殿堂,並從一些關鍵的角度為美學的入門者進行了解説,極富啟發性。

例如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説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 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閲讀外 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但時代的變遷,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潛先生即使功績碩大,但也早在1988年與世長辭了。當然,我在此並非是想否認他老人家的什麼,僅想説:”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改進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則輝煌也將只能是曾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