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的讀書筆記(精選15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5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的讀書筆記(精選15篇)

邊城的讀書筆記1

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脱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邊城的讀書筆記2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雅、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題記 (沈從文如是説) 湘西是一個美麗又多愁善感的奇妙之地,那裏亦是大文豪沈從文之故鄉。不錯,作家筆下的《邊城》也同樣被賦予了淡淡的哀愁。可以説,所有的哀愁皆來自這片寂寞的山水,也來自那個令人心碎的翠翠。

首次讀這本書是在高二,那時我的心被質樸而又純潔的翠翠所填滿,她讓我對湘西充滿了迷戀與嚮往。她是古典或流水的神聖的化身,她是詩歌或古老的夢境······總而言之,翠翠是美與愛的化身。她善良、熱情、純真,又從小常看着爺爺向那些疲憊的旅人贈飲一杯涼茶,甚至不收過渡者的賞錢,過着勤儉、靜謐的生活。在豆蔻時節,翠翠漸漸情竇初開,因為在一次龍舟競渡時邂逅了船總的兒子儺送,便暗暗地喜歡上了他。沈老人家在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翠翠的懵懂心理和少女的美妙情懷,表現了人類感情極美的一面。在最後,儺送出走,祖父與世長辭,年少的她是極其傷感的吧:一面懷着對祖父的懷念及對意中人濃濃的思念,一面又依舊守着渡船,雖然很孤獨寂寞失落,但她心中仍然充滿着對未來的憧憬。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她仍舊一如既往,平和地生活着、默默守望着。作者塑造翠翠這一人物形象,尤其是翠翠的愛情觀,更是表現了人間淳樸美好的感情。

其次是勤勞堅強的老船伕的身上洋溢着淳樸厚道的人性美。他是一個老船工地位卑微卻堅守做人的原則,體現着中國的傳統美德。他管理渡船五十餘年,無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他都忠實於自己的職責,把渡船當做自己分內之事,毫不懈怠。“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 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他對孫女的愛可謂至深,在翠翠成人之後,他就對孫女的婚事擔憂操勞,他對大老二老兄弟的私下暗示,對老馬兵和團總媒人的探問,他親自上街打探消息,並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翠翠愛聽二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裏等候;當二老在愛神面前猶豫時,他就焦急、盼望,甚至會為孫女連唱十首歌曲。他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憂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無法直接説出來。最後他對於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只能帶着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這些都體現出老船伕的寬厚仁愛、善良樸實。

再者,書中有一個特別顯眼的形象——白塔。白塔是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説的“正直素樸人情美”。在小説開頭這樣寫道:“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結尾提到:“碧溪岨的白塔,與茶峒風水有關係,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個自然成。”“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長大,看着老船伕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裏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訴説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如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説,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白塔起到了烘托氣氛的效果,把小説連結得更緊密一些。

《邊城》主要謳歌了邊城人民的人性美,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表現為誠與義。邊城人民無不坦誠相待,都具有重義輕利的淳樸作風。小説的主要人物身上寄託着沈從文的人性道德理想。其二,表現為美與善。主人公翠翠善良美麗,温柔純情,與二老儺送一見傾心,二老出走後,她靜靜地等待着他的歸來,其對愛之執着於此可見一斑。另外,淳樸厚道的老船伕、大度豁達的大老、篤情專一的二老、質樸熱誠的楊馬兵、慷慨豪爽的順順,都體現了永久價值的人格美、德性美與靈魂美,這使邊城人民的生命形式成為一種理想化的生命形式。其三,表現為人性與神性的內在統一。沈從文説:“美固無所不在,凡屬造型,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無不可見出其精巧處和完整處。生命之最高意義,即此種‘神在生命中’的認識。”邊城人民不僅性格單純,而且信仰也很單純,但在單純之中又顯示出神性光輝。

毫不誇張地説,看完《邊城》,心靈得到了洗滌,情操得到了陶冶,靈魂得到了皈依。

邊城的讀書筆記3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裏,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説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的讀書筆記4

一位老船伕,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据、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麼嚮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裏,老船伕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伕、但老船伕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伕的身上閃耀着多麼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伕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裏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伕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伕相依為命,互相關愛着,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明白自我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向為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裏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願不願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於家裏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後,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後,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伕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着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但是二老在哪裏?他什麼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捨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感情?

沈從文最後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證明自我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我的感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着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説,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的讀書筆記5

這個假期,我欣賞閲讀了《邊城》。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

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為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並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並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於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並不外化為強烈的行為,而表現為朦朧的、隱祕的內心波動。她聽着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徵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並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麼,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恆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邊城的讀書筆記6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的讀書筆記7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邊城的讀書筆記8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小説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靜生活為背景,敍述了一個悲劇故事。

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70歲的擺渡老人和15歲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翠翠美麗純潔,情竇初開,她愛上了城中管碼頭的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麻煩的是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最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女兒的陪嫁,正託人放口風,要求儺送作女婿。

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願意讓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沒有直接答應天保的提親,待天保明白儺送也愛翠翠,同意儺送提出的公平解決辦法,兄弟倆輪流對翠翠歌唱,誰唱動了她的心,她便歸誰。結果,天保自知不敵儺送,賭氣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順天家以為這樣的事發生與老船伕有關,儺送也以為他做事“彎彎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對他冷淡了許多。老船伕陷入了不為人理解的孤獨。

儺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脾性,當年女兒悲慘的死,全部綜合在一起,“命運”彷彿給了老船伕當頭一棒,他終於無力再抵抗,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隨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後來翠翠終於明白了老船伕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着時所不提的許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後,哭了一個晚上。她終於獨守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可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解釋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城人民淳樸善良的心靈。

《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表現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現的一個方面。在這部小説裏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説表現渡船老人,表現順順及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拿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凡是一切的傳統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實於自己的職責。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現出的這種詩意,一個是善,一個是美,這種美實際上是沈從文在《邊城》裏所強調的一個重點——詩意,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如果我們把《邊城》看作是一個完美的詩意的中國形象的造型,那麼這個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它構成了《邊城》的樂園圖式的核心。

《邊城》的結局是悲劇,但這裏也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比如從現實的方面去理解《邊城》的悲劇性,就是作品裏面碾坊和渡船的衝突。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以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裏面,實際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樣一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死去,兩人沒有結合,都有與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的衝突有密切關係。

第二個層面,就是這種命運感,也是《邊城》的這種憂傷和悲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這種宿命感,它在作品裏呈現的是非常豐富的。

悲劇的發生,實際上最顯見的一個原因是一連串的誤會造成的。

邊城的讀書筆記9

如果説《邊城》是一首充滿人性的詩,那麼翠翠就是這首詩的靈魂。她雖然從小失去了父母的關愛,但那些與自然為伍的船伕和淳樸的父老鄉親給予了她無限的關懷,青山秀水滋養了她純潔的心靈。讓她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出落成温柔嫻靜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傾注了作者的理想和詩情,藴含了湘西女子詩意的美。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舉止,她的歡喜憂愁,都摻雜着作者的審美觀點和湘西人特有的情調,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輝,表達了作者詩性的夢。翠翠的愛情幾起幾落,似乎在那若有若無的歌聲中,在那喜憂焦急的等待中,在那亦真亦幻的氛圍中,理想和現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作品中飽含着的人性氣息則又體現出了一種詩意的美,那種美清新自然,讓人心曠神怡!

小説的詩意美還體現在對湘西旖旎風光的臨摹中,小説的開頭便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桃花源”般的美好意境,幾支木樁支起的樓閣,深褐色的雕花窗户邊爬滿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的倒影中見證着歲月的痕跡。靜靜的河水,日復一日地流淌着,幽幽的遠山,渺渺的暮靄,青青的石板路,伴隨着苗家女孩甜美的歌聲在古鎮中漸漸盪漾開來!正是因為這樣恬靜秀美的環境才養育出了湘西茶峒那些純潔善良,質樸厚道的人,也正是因為這羣閃爍着人性光芒的人物才賦予了湘西更深刻、更厚重的文化內涵!

作者用水一般温柔的語言,用平靜的語調,勾勒出了一幅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的景象,文中並沒有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有的只是一種平和與淡然。作者帶給我們一座他自己心中的邊城,一座沉默的邊城。也許,茶峒的純淨與自然是先生心中所追尋的“桃花源”,也許,翠翠的等待也是先生夢想的寄託。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彷彿一切都還停留在昨天,依舊是那隻古老的渡船卻不見了老船伕的身影,只留下孤獨的翠翠繼續地等待着,守望着她的夢!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着平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愛情,最後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邊城的讀書筆記10

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温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閲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説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説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邊城的讀書筆記11

以“夢”代這小城,實不為過。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便給了這古老小城茶峒以無限之神思。

夢,既是美滿的,又是虛幻的。我想,沈從文老先生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初衷,總不及料想換來“魔幻現實主義”的批判吧。

我有幸經歷過類似的生活,因此,《邊城》文字的讀來便水到渠成。

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筆法之高深,繪色之傳神,以及追求唯美的意境,和它深遠的影響,可謂是膾炙人口的。

沈先生所描摹的邊城,註定是個帶有古老神祕色彩的地方。而在這塊古老而神祕的土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古樸淳厚的人。“夢”,就在這兒,從沈先生的思緒中起航。

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小城。

翠翠,爺爺,天保兄弟……正在這兒演繹着沈先生的“夢”。

最吸引人眼球的當然是翠翠了。純正的鄉土氣息始終縈繞着她,與爺爺相依為命。但這個花季少女的命運似乎註定要與她殉情的母親一樣,過早地陷入了愛情的泥潭。

天保,儺送兄弟,鬼使神差地同時愛上了翠翠。這本身就是一個有些悖乎常理的安排,而這鑄就了天保兄弟的一錯再錯。

雖然這個“夢”的結局是個悲劇,但洋溢其間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滄桑,情節之撲朔迷離,是值得深思的。

“夢”帶我飛回了那個的古典小城。雖説不是江南,卻能找到與江南小鎮同樣的情調。社會安定,鄰里和睦,人性在這個時刻顯露出其最本善而光輝的一面。然而,相襯的是當今,確切説是沈先生的那個年代的動盪不安。每每讀到這一段文字,總願意以現實的角度去理解當時社會的種種,結局總是相同的,不是為之一振,就是深感汗顏。這再一次增添了小城的神祕色彩。

神祕的小城同樣賦予了小城人們奇異曲折的神祕人生。當金錢取代真情,當權勢戰勝自由,這樣一個唯美的“夢”便趨於高潮。這些善良的人兒竟最終促成悲劇,這是於情理而不通的。

對小説本身來説,只得歸咎於小城人們的宿命,這又是小城的神祕所在。

天保的殉情,爺爺的溘然長逝,和儺送的音信杳無,既是巧合,巧在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更是定數,註定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拋開這怪圈,也許能夠更好地理解小城細微之處的美,與沈從文先生產生一次心靈的共鳴。

小城的和諧是基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山環水抱的地理優勢薰陶着小城人們的人生態度,改變着小城人們的處世觀念,小城人民與山水同在。爺爺也是以渡船老人的身份出場的,與山、水打交道,決定了爺爺必須是這樣一個憨厚本分的形象。

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更是給小城的和諧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人們淡泊金錢、名利,內心粗獷而不拘小節,正義凜然的勞動者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邊城》又以其獨特的“牧歌氣息”,為讀者帶來更加意味深長的茶峒風情畫。

走出文本,沈從文先生又何嘗不是以鳳凰為自身的驕傲,以鳳凰人為行為之準則?是鳳凰,給了他創作的靈感;是鳳凰,給了他創作的動力。

不得避而不談的是,不禁慨歎今不如昔。至少,我是很難感受到昔日的那一份温存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正在人們心中氾濫,蔓延開來。金錢和權勢的黑暗勢力籠罩着人心,驅之不去,只有人們共同堅定的意念才能消散這片陰霾。

“夢”繼續飛,載着沈先生的憧憬與希望,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入每一個本善的人兒心中,讓希望之花為之綻放,七里香……

夢裏,花香。

邊城的讀書筆記12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秀秀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秀秀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秀秀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的讀書筆記13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可我又總覺得,能夠理解夢境,能夠書寫夢的人,必定是一個真實的人。可能因為夢總是太美又太虛幻,只有經歷過真實的人,才會知道什麼時候是確確實實的真,什麼時候卻只是夢而已。《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給讀者構造的一個美麗而誘人的夢,也只有沈從文這樣經歷過生活的真實的人,才能書寫出如此讓人信服而神往的夢。他有過自由自在探索世界的夢幻童年,他“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以後又有了不平凡的隨部隊展轉的軍旅生活,對於社會這部大書又有了更為真實而深刻地瞭解。所以他筆下的邊城雖只是一個美好的夢,但“這夢既非虛幻,也不拘泥於現實,而是追求一種真實,藝術的真實。”所以小説描寫邊城美麗景色的同時,又透出一份無奈和愁苦,主人公感情雖真摯卻敵不過現實的種種不幸。夢境有了真實的影像,夢境才更能喚起人們的同感。

邊城的讀書筆記14

早在高一的時候,就接觸過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只是覺得書中對環境的描寫挺不錯的,但還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什麼自己的想法,僅僅是把它當成是一個發生在鳳凰古城的故事。現在借這次讀書活動,我又重拾這本書,把它再讀了一遍。 《邊城》寫得真的很美,字裏行間都流露着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以及當地百姓的淳樸,還有這個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淡淡的憂傷。

這本書的故事是發生在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這個美麗的依山傍水的小山城中。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翠翠和她的祖父。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並

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都説《邊城》寄託着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説中刻畫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性美,都有淳良的心靈。翠翠的爺爺老船伕是個淳樸厚道但倔強的老人,首先他撐船從不收人錢,反而經常請人喝酒,買東西時互相推錢,可見他是個多麼豪爽的老人呀!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然後,他很疼自己的孫女,一心想要她能找到一個好歸宿,也許是性格因素以及對順順的愧疚,在天保溺水身亡這一令人心碎的時刻,他在吃了掌水碼頭順順“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書中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她則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在這個依山傍水的自然的氛圍中,孕育出了優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女,可能由於從未有過母愛以及從小聽父母之間的故事的緣故,心裏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在此處,沈從文先生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純情朦朧的心理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對於和儺送的一見鍾情,翠翠她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憂鬱等待,這是最後導致悲劇的一個原因吧。再説説書中其他的人物吧,比如説作為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兩兄弟在對翠翠一見鍾情後,都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地毅然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在他們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總順順更是不計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沖走的翠翠。還有熱誠質樸的楊馬兵等等,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茶峒的美德在這些茶峒人中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不發揚的光大,無不令人神往。沈從文先生正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的風土人情,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先生筆下描繪的這一副詩情畫意,又怎麼會不孕育出一輩輩純樸、誠實、勤勞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但是,沈從文先生卻偏偏給這樣一個無邪的女孩一個悲慘的結局:天保大老這樣一隻“水鴨子”竟就那樣的淹死在了河裏,白塔坍塌、田地衝毀、祖父去世;就連翠翠最心愛的儺送二老也離她而去。然而她無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作者在這看似美好中設置了這樣的悲劇,從另一方面看來,也是一種遺憾的美。翠翠如此純真善良的孩子,卻失去了自己所珍惜的東西,這不能不成為遺憾,但這遺憾絲毫沒有損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失去的遺憾正好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餘地。“維納斯正是失去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的確,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就如《邊城》這個故事,因為有遺憾才顯得豐富多彩,耐人尋味。平凡中往往因為遺憾才會喚醒珍惜;而人往往由於挫折的遺憾才會變得更理智成熟。正如一位偉人講:遺憾不僅僅是一種缺陷,也是一種美!因為一份遺憾的存在,便多了份懸而未決的門,也許門開了的同時,遺憾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對

待生活,對待自己,我們也不要做急功近利的選擇,面對眼前的迷,保留一份遺憾,就擁有着遺憾美,何嘗不好呢?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説,像是在敍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世外桃源,在那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故事的細膩感動超出我們的想像。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向來氤氲著一種與世隔絕的氛圍,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説,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樸、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裏,人情變得淡薄如水。太多人戴着偽善的面具,太多人為了追求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真心。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太多的真性情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社會的進步一定會伴隨着人性的缺失嗎?難道隨着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會取代精神生活嗎?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反思的問題。就像以前出現的老人摔倒扶不扶和小悦悦等等的問題,都是一些讓人心寒的事。難道現在的社會都是世態炎涼,現在的人們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社會上發生的事嗎?我不願相信這是真的。我們擁有了追求的自由,卻不再擁有那片盛放心靈的淨土,我們也有一座城,卻是把自己內心封閉起來的圍城。打破堅冰擁抱陽光吧,為心靈尋一片淨土,或許我們都可以活的更加輕鬆,觸碰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座“邊城”,有一片淨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所以我還是願意相信,即使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不了人內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樸實的感動。

再讀《邊城》,帶給我的是感動和心靈的觸動,讓我產生對人生的思考,更讓我放下物質世界的喧囂,感受着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

邊城的讀書筆記15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就是故事發生的背景。這裏的生活好比世外桃園,猶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那樣的意象與味道。

那是一個沉默的小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像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脱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這是文章的結尾,淡淡的筆墨卻給人帶來無盡的遐想與悲傷。全文筆觸冷靜平淡,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卻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人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讀完邊城,喜歡上了那種樸實而又純真的生活,愛情在那裏通過歌聲來傳達,那裏沒有世俗的勾心鬥角,即使愛上同一個人,一樣可以公平競爭。二老對翠翠的愛讓人感動,而大老的放棄讓人體會到愛一個人的真正含義。邊城彷彿是每個人心中的夢幻之城。

作者在沒有希望的現實中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最終的歸宿,而我們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是否能找到自己心中那個安靜的小城呢?

摘抄

1、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2、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3、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4、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陽的一面去午睡,高處既極涼快,兩山竹篁裏叫得使人發鬆的竹雀和其它鳥類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夢裏盡為山鳥歌聲所浮着,做的夢也便常是頂荒唐的夢。

5、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問祖父:“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象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6、這並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着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一件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切頂荒唐事情上馳騁。她從這分穩祕裏,常常得到又驚又喜的興奮。一點兒不可知的未來,搖撼她的情感極厲害,她無從完全把那種痴處不讓祖父知道。

7、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8、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9、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黒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10、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