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精選5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9.53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書筆記(精選5篇)

《邊城》讀書筆記1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説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着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説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書筆記2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了沈從文,之前在腦海中,記憶深處似乎有過這個人的出現。不過印象甚是模糊,似乎有聽過他,似乎又沒有。《邊城》這一文章好像有在身邊出現,不過這也只是好像,總得來説,沈從文先生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能機於巧合吧,《邊城》一文選入了高中生必讀的書籍,這是我和沈從文先生的第一次邂逅。一次面對面的,美麗的邂逅。

人們看了這文章的都説,《邊城》寫的很美,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每一段,都是那麼的優美,動人。但是《邊城》給我們的,卻絕不僅僅是“優美”,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了,那種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那種理想的人生模式,那種種深邃的文字,滲透出的,是種種的無奈,人性的美,她在哪裏?人性的魅力,她又在哪裏?

打開《邊城》這本小書,開始我與她那美麗的偶遇。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是文章的第一段,不得不説,每一個字都是精華。文章一開始,就把我帶入了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裏。這是一座沉默的邊城,沉默到人們的夢想只能隨着那淡淡的歌聲,那緩緩的小溪,那淺淺的犬吠,那深深的白塔,縈繞在這座沉默的邊城裏。那個老人,那個女孩的夢呀,她如今在何方?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小溪,一條靜靜的小溪,它緩緩流淌。山路十八彎,它也跟着蜿蜒盤桓,這種輕輕的淡淡的文字,讓我一下嗅到邊城那淡淡清清的芳香,那種不加任何修飾的美。自然,淳樸,這方土地有着它獨特迷人的樸素。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着耳朵,聽祖父説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着迎親送女的曲子。”閒適的生活,靜靜的聽着那微微的風聲。迎着細風,看着驕陽,那暖暖的陽光靜靜的灑在臉上。耳邊,祖父在那津津有味的咀嚼着戰爭的故事。那竹子做成的小豎笛,別有韻味。那悠揚的曲子,能否在心頭盪漾?這種閒適的,淡然的生活,在沈從文先生筆下,又是顯得那麼的美好,寧靜。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我十分的喜歡並慢慢欣賞着這句話——“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看了這句話,總有着一種説不出來的滋味,如此簡潔的一句話,竟有着如此奇妙的感染力,刻畫力。城牆就像條長蛇,一條禁錮靈魂的長蛇,它吞噬了人們的夢想,束縛了人們的行動。那座城牆呀,厚厚的,無邊的。它存在,存在在一個沒有夢魘的地方。它毀滅,毀滅了一對又一對心靈的羽翅。這邊長蛇,蜿蜒在這座沉默的小山城中,顯得又是那麼的悽婉蒼涼。我不知道,那個老人,那個女孩的夢想。我只知道,那句句簡潔而又富有刻畫力的文字,出自沈從文先生的筆觸。句句讓人若有所思,發人深省。

“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不得不説,沈從文先生筆下淡淡的小山城在此時,又是多麼的美妙動人,先生筆下的湖濱四季,是多麼的平和美好。水中游魚,山中細竹,家中桃杏都是春天裏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夏季中那紫花布衣褲,在夏天的'日光中又是格外的奪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是秋冬時節在懸崖上的房屋具有的獨特特色。先生彈指筆觸間滑動的景色,是我們學習的又一盞絢麗的指示燈呀。

通篇讀完整篇文章,深知翠翠和以撐渡船為生的祖父在那遙遠的山城裏相依為命。還有那當地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也就是大老和二老同時愛上美麗温柔的女孩兒翠翠。但是,翠翠那純真的心裏喜歡的是二老。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保很不幸的死去,讓翠翠和二老的婚事無奈中耽擱了下來。年邁質樸的老祖父因為孫女的婚事而過於擔憂,在一個風雨之夜雷聲將息時離開了人世。在這一切晴天霹靂般的變故面前,翠翠並沒有選擇倒下,而是繼承着爺爺的渡船事業,守候着二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文章結尾的最後一句話。先生選擇了這樣的一個結局,既不給人希望,也不給人失望。這個結尾是無奈的,最後的結尾居然不是堅定的充滿着滿滿的希望,而是一個渺茫的不可期的“希望”。或許這樣也好,畢竟大佬和二老之間,愛的選擇是多麼的難以抉擇。更何況是大佬的意外死去,祖父的去世。選擇了會失去一個,沒有選擇會失去兩個,不過話又説回來了,無論是怎麼去選擇,都會有所傷害。還不如同時放棄,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美好的自由。

先生這樣寫也從側面突出了,人世愛情的種種無奈,淒涼,無助。是啊,這種愛情故事也常在當今社會發生呀。處理不好,麻煩接踵而至。畢竟兩全其美實在太少,這就是種無奈;或許吧,一旦邁入錯的一步,現實的殘酷會讓你欲罷不能,這就是種淒涼;面對這,不如説是面對自己,束手無策時,這就是種無助。

不得不説,我們是時候面對現實了。現實的殘酷,讓人感到困窘,變得庸俗。何不以自我直面現實,畢竟灰姑娘的愛情故事不是總是發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劇倒是常常上演。現實的生活中,人人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誰都不願意去承認,也不敢去承認。此乃不敢面對“醜陋”的自己。茶桐人民給人的淳樸清新,是別人難以達到的。純粹的自我,在現在很難去挖掘感受。個人利益永遠高於天的今天,現代人始始終終面臨着兩個難處,迴歸自然已經變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

人生呀,究竟要怎麼去彌補你的殘缺,面臨兩難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被命運扼住喉嚨的我們,還能否放開死神的手?此時,人生煥然就像一場夢。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悵然無所助的人們,你們願意去等待那漫漫無期的夢想嗎?如果願意,那我們就攜起雙手,共同努力去撐起這條小舟,爭渡爭渡,能否驚起那一灘鷗鷺?

我想,也許“明天”會來。

《邊城》讀書筆記3

早在高一的時候,就接觸過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只是覺得書中對環境的描寫挺不錯的,但還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什麼自己的想法,僅僅是把它當成是一個發生在鳳凰古城的故事。現在借這次讀書活動,我又重拾這本書,把它再讀了一遍。《邊城》寫得真的很美,字裏行間都流露着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以及當地百姓的淳樸,還有這個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淡淡的憂傷。

這本書的故事是發生在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這個美麗的依山傍水的小山城中。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翠翠和她的祖父。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都説《邊城》寄託着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説中刻畫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性美,都有淳良的心靈。翠翠的爺爺老船伕是個淳樸厚道但倔強的老人,首先他撐船從不收人錢,反而經常請人喝酒,買東西時互相推錢,可見他是個多麼豪爽的老人呀!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然後,他很疼自己的孫女,一心想要她能找到一個好歸宿,也許是性格因素以及對順順的愧疚,在天保溺水身亡這一令人心碎的時刻,他在吃了掌水碼頭順順“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書中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她則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在這個依山傍水的自然的氛圍中,孕育出了優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女,可能由於從未有過母愛以及從小聽父母之間的故事的緣故,心裏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在此處,沈從文先生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純情朦朧的心理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對於和儺送的一見鍾情,翠翠她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憂鬱等待,這是最後導致悲劇的一個原因吧。再説説書中其他的人物吧,比如説作為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兩兄弟在對翠翠一見鍾情後,都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地毅然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在他們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總順順更是不計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沖走的翠翠。還有熱誠質樸的楊馬兵等等,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茶峒的美德在這些茶峒人中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不發揚的光大,無不令人神往。沈從文先生正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的風土人情,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先生筆下描繪的這一副詩情畫意,又怎麼會不孕育出一輩輩純樸、誠實、勤勞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但是,沈從文先生卻偏偏給這樣一個無邪的女孩一個悲慘的結局:天保大老這樣一隻“水鴨子”竟就那樣的淹死在了河裏,白塔坍塌、田地衝毀、祖父去世;就連翠翠最心愛的儺送二老也離她而去。然而她無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作者在這看似美好中設置了這樣的悲劇,從另一方面看來,也是一種遺憾的美。翠翠如此純真善良的孩子,卻失去了自己所珍惜的東西,這不能不成為遺憾,但這遺憾絲毫沒有損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失去的遺憾正好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餘地。“維納斯正是失去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的確,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就如《邊城》這個故事,因為有遺憾才顯得豐富多彩,耐人尋味。平凡中往往因為遺憾才會喚醒珍惜;而人往往由於挫折的遺憾才會變得更理智成熟。正如一位偉人講:遺憾不僅僅是一種缺陷,也是一種美!因為一份遺憾的存在,便多了份懸而未決的門,也許門開了的同時,遺憾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對待生活,對待自己,我們也不要做急功近利的選擇,面對眼前的迷,保留一份遺憾,就擁有着遺憾美,何嘗不好呢?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説,像是在敍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世外桃源,在那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故事的細膩感動超出我們的想像。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向來氤氲著一種與世隔絕的氛圍,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説,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樸、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裏,人情變得淡薄如水。太多人戴着偽善的面具,太多人為了追求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真心。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太多的真性情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社會的進步一定會伴隨着人性的缺失嗎?難道隨着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會取代精神生活嗎?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反思的問題。就像以前出現的老人摔倒扶不扶和小悦悦等等的問題,都是一些讓人心寒的事。難道現在的社會都是世態炎涼,現在的人們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社會上發生的事嗎?我不願相信這是真的。我們擁有了追求的自由,卻不再擁有那片盛放心靈的淨土,我們也有一座城,卻是把自己內心封閉起來的圍城。打破堅冰擁抱陽光吧,為心靈尋一片淨土,或許我們都可以活的更加輕鬆,觸碰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座“邊城”,有一片淨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所以我還是願意相信,即使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不了人內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樸實的感動。

再讀《邊城》,帶給我的是感動和心靈的觸動,讓我產生對人生的思考,更讓我放下物質世界的喧囂,感受着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

《邊城》讀書筆記4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它以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作者沈從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着。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與人來往的邊。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數的清楚。在如今,城鎮的建設雖然顯得飛黃騰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們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禁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這麼大了,本來應該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生活分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忠實的在那裏守候着。”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祖父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祖父,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無論是“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有沽酒”的早春,還是“再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的初夏,都顯示出遠離人事糾葛的和諧氛圍。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徵着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

《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位讀者在掩卷之際,內心為優美而感傷的希冀所充滿,盼着二老儺送的歸來,並盼着美麗的翠翠戴上紅色頭蓋出嫁的日子。

“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是他遠離“邊城”而作於都市的夢。

《邊城》是一篇小説,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説散發着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閲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

《邊城》讀書筆記5

《邊城》以其獨特的“牧歌田園詩”風格,用寧靜清新的筆致將我們帶進了青山綠水的茶峒,帶到了誠摯淳樸的人們中,讓我們隨着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

沈從文説過,我們生活中到處是“偶然”,生命中還有比理性更具勢力的情感。一個人的一生可以説是由偶然和情感拼湊成的。雖然與是否迷信命運無關,但在沈從文的世界中,新的偶然和情感,可能將形成你明天的命運,決定你後天的命運。《邊城》也似乎在印證這個人生的頓悟,簡樸的愛偶然的命運所支配的人生形式儘管帶有悲劇性,仍然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邊城》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邊城》所展示的不僅是湘西的山靈水秀,不僅是翠翠憂傷的結局,更多的是顯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藴含這沈從文嚮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説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構建的湘西,有着美好品質的人們的生命是閃耀着光芒的。

船總順順的兩個出色的兒子天保大佬和儺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孫女翠翠。這兩個年輕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城裏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作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兄弟兩個“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善良,熱情,有勇氣,具有良好的秉性。雖然因為翠翠的確產生了矛盾,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是作出的可笑行為。”兄弟兩人對愛的執着決定了他們“遵照當地的習慣,很誠實與坦白去為一個‘初生之犢’的黃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決比不上山歌唱得極棒的弟弟,同時也為了成全弟弟,便主動退出,遺憾的是大佬終於不幸身亡。作為手足的二佬對哥哥的死抱憾終生,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就帶着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他所愛的翠翠。天保和儺送對愛的執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現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過分的奢望,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們為了別人可以放棄自己的想望。這就是中國人自古相傳並引以為傲但現在卻即將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兩人所愛的翠翠對人生的責任勇敢承擔,對愛情的理想執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種温柔而又剛毅的美。她是一個“光人”,然而卻贏得了茶峒兩個最優秀的青年。雖然她的樣貌很美,但通過天保大佬和老船伕的交談可以看出,真正打動人的是翠翠內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執着。初次見面,儘管翠翠並不十分明白那種情感,但她已經認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種浪漫的邂逅中,度過了一個“屬於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質樸很純真的,對於愛情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一旦認定之後,就不會改變,矢志不渝。老船伕曾對翠翠進行四次婚姻問題的詢問,翠翠總是“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是也無理由哭”。也許她自己並不明白,但不難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儺送身上的。在儺送的歌聲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其時,《邊城》中對人性美的展現,又豈是僅在他們三人呢?説着“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皆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的老船伕,堅持着“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的船總順順,又何嘗不體現了人性中的勇氣與義氣呢?在湘西那片靈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質的人們,是多麼令人嚮往。所有這些未被現代文明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從文所要表達,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極致啊!

沈從文是一位很特別的作家,在他看來,“誠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認為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樸的,不帶政治功利色彩的優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觀複雜又充滿矛盾,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對人性的執意追求。沈從文將人性放到了一個幾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説過“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地做基礎,用堅硬的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體型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於這種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們認識了那些忠厚善良、重義輕利的人們,才有了詩一般優美的《邊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研究的課題,即便是宣揚“人性本惡”的荀子,不也是執着地找尋美好的未來嗎?《邊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從文對於人性的思索與嚮往。那是對漸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對現實道德淪喪的憂慮,也是對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設計。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徵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象徵了衰敗的社會的終結,同時也是對未來的美好的渴望。仔細想想,沈從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則美矣,卻過於虛假。那種自然的狀態無論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誰都不能阻止社會發展的腳步,所以那個湘西世界只能是夢想。

雖然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可能永遠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狀態,但也不必因此而泄氣。即便不能如想像中的湘西一般美好,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在發生着足以令人感動的故事:對寶貴的生命的領悟,對無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對他人的理解與信賴…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不是人類退化的根源。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因嚮往幻想中的美而對現實失去信心,所追尋的,應該是屬於人類的美好的本質,例如善良體貼温柔,這些一直深藏在我們的內心。

人類本身藴含着無限的可能,人性中一直有着美好的東西,捨己為人,執着夢想,這與我們身處的環境無關。我們人類努力着,堅持着,不就是為了看到周圍人們的微笑嗎?那麼,不論是否處於自然的包圍,只要我們熱忱的心靈還沒有泯滅,只要我們還有着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我們的生命也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人性的美麗!

帶着這份美好的希望,人類將迎來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