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精選13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3.35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精選1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邊城》讀書筆記(精選13篇)

《邊城》讀書筆記1

一位老船伕,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据、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麼嚮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裏,老船伕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伕、但老船伕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伕的身上閃耀着多麼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伕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裏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伕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伕相依為命,互相關愛着,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直為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裏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願不願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於家裏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後,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後,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伕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着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可是二老在哪裏?他什麼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捨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愛情?

沈從文最後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己的愛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着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説,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讀書筆記2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可以寄託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託着哀愁、憐憫和希望。

沈從文對自己説:“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可以樂觀地面對,老船伕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於自己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己職業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己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採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麼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後,自知不是對手便闇然去,最後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於翠翠那執着無悔的等待,比起現在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着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邊城》讀書筆記3

“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帶着這個遺憾的結局,我結束了第三次閲讀《邊城》的歷程,那股強烈的複雜感湧上心頭,心裏像是被風吹了整整一個通宵後清晨的藍天,空曠的發痛。沈從文給了我們失望,同時,又給了我們希望,儺送,明天,你會回來嗎?

那些由浮雲記錄下來的花事,那些由花開裝點過的浮雲,都在這一個無盡漫長的等待中變成荒原的旱季。當潮水湧上年代久遠的堤岸,夏天連接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麼時候回來?當大雨席捲了茅草屋後的那個白塔,夏天淹沒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麼時候回來?跳過綠春悲秋忍冬和下一個夏天,你會不會出現在那個渡口邊站着的翠翠面前,眉眼低重,轉身帶走一夏天的雨水,再轉身帶回染上顏色的積雪,你有沒有想念那個岸邊純真的翠翠呢?

在我心裏,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邊城》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翠翠苦苦等待的那個人,那個走馬路為翠翠唱歌的那個人,那個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人,帶着他未了的心願站在那張熟悉的、純真的臉孔面前,在那個和平安靜祥和淳樸的田園裏,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正如沈從文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對人類誠實美麗的讚頌。

翠翠——那個乖巧伶俐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天空下剛長着青枝翠葉的嫩竹,這個純真的女孩對愛情的`到來又嚮往又擔憂,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她“會有點薄薄的淒涼”,她覺得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麼,情竇初開的少女心裏既幸福卻又擔憂着、羞澀着。

至於儺送和天保,岳雲二老英俊瀟灑又能幹,大老沉穩正直,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天使般的純潔的翠翠,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同時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當兩兄弟約定在對岸為翠翠唱歌時,做哥哥的堅持讓弟弟唱,自己一晚上都沒開口,第二天就下灘去了,他心裏為弟弟高興,同時又為自己失落着,所以他好多天沒有開口講話,而不幸的的事接踵而至,這個熟識水性的水鴨子為了救人淹死了,儺送的心裏滿滿的裝的都是對哥哥的內疚,他沿河灘找了幾萬裏,為了找到哥哥的屍體,他不辭辛苦,那是對哥哥的不捨、內疚和難過回來後,他的心裏更加矛盾,一邊是對哥哥的內疚,一邊是對翠翠那深深的愛,加上父親的壓力,他不得不選擇逃避,可是即使是逃避,他還是很堅定的告訴父親,自己不想當碾坊的主人,他歡喜的人是渡船的外孫女是那個純真的翠翠!就這樣,他走了,義無反顧的離開了家,離開了翠翠。而爺爺也因為一連串的打擊,在順順那裏又得不到證實和肯定,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去了天堂。

我幻想着翠翠一直哭、一直哭,爺爺走了,再也沒有人帶她去看端午的賽龍舟,再也沒有人陪她度過以後的風風雨雨,再也看不到那個養育自己的惟一的親人了,讀到這裏,心口那裏像是揉進了一把碎冰,凍的發痛,就像是夏天突然咬了一大口冰含在嘴裏,最後只能凍得吐出來,可是,揉進心裏的冰怎麼吐得出來?於是那些叫做悲傷的情緒,像是成羣結隊的螞蟻,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慢慢的爬上自己的身體,朝着最深處跳動着的心臟爬去。

反覆的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眼淚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爬上臉頰,逆光裏黑色的剪影,沉澱出悲傷地輪廓,抬頭仰望天空,幾朵寂寞的雲停在天上一動不動,那句“儺送,你回來吧。”就這樣漫過胸腔,爬上舌尖,跳過脣瓣被輕輕地釋放出來。

看到結局那句“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我合上書,心像是一張白紙被輕輕的揉起來,再攤開後就是無數細小的褶皺。不甘心的翻開最後一頁,狠狠地看了那後半句“也許明天就回來”,欣慰的笑了,我想,我會把這本書的結局記成:儺送,明天就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4

最近在閲讀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説集《邊城》,原以為這是一部故事,不想竟是很多篇故事集結,選擇最後一篇名為邊城的故事先讀,這部小説故事描寫的雖平淡卻十分唯美,出場人物雖然質樸卻真誠善良,這是一部愛與美的結合的作品,講述了年輕人們之間熱切,含蓄又無奈的愛,但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從始到終,書寫了命運的無奈。人與人之間的愛恨糾纏從上一代傳遞給了下一代,思念而不得的感受在對幾個年輕人的心理、行為的細膩刻畫中表現出來,這正是作品的點睛之處,發掘人性內心深處的想法。生活中每個人站在自己角度的難言,那些要説卻沒説出的,那些説出又被誤會的,那些為愛相互傷害的……

愛是什麼?愛是關注,關懷,它像歌一樣優美,像詩一般夢幻,動人的文字和歌聲都能夠打動人的內心,讓人無法不心動,故事的結局女主人公翠翠便是被歌聲打動的,歌入了夢,入了心,可是卻因為間接不可控的事情讓原本純真美好的感情成了泡影,一位弱女子,面臨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無依無靠,又不能預知那個心上的人兒何時能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最後作者給了文章善意的結束,“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兩個“也許”有了不同命運的可能。

《邊城》這個名字看似和故事本身並無關係,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是何?僅憑個人理解猜測一下,單字看“邊”代表邊緣,不易得到,不能把握的情感,“城”代表環境,發生故事的一個地方,小城會有些浪漫的味道。總看“邊城”一詞是在一個小的,不起眼的地方發生一件平常的故事,而尋常故事裏往往代表了普通大眾或者一個階級的生活狀況,但是故事無論發生在哪裏,人性的愛與恨都是相通的。

邊城看完後陸續看了本書的其他多篇故事,環境的大段描寫,人的變化多端,對沈從文先生筆下塑造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文中的一種無法言説的大環境下,簡單的對白也不能掩蓋和阻攔人性的複雜,人們千變萬化,多數人走着走着終究失去了初心,而作者輕描淡寫善惡對錯,感到這些都是些平常事,平常人,人性本就是如此而已,但是餘味深刻。

《邊城》讀書筆記5

作者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純與透。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文中翠翠與二老之間的愛情故事完全沒有城市裏的俗氣,不論是翠翠心中二老的影子與歌聲,還是二老對翠翠的一見鍾情,都沾不上一丁點兒瑕疵,都是那麼的純,那麼的美好。

文中作者甚至寫到“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善良,單純,充滿了愛,這樣的地方,怎能不讓人有歸屬感?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説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透,茶峒的透不是簡單的透,它透到了人心底,它讓茶峒“靜靜的水即使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讓翠翠“眸子清明如水晶”。

而故事的結局確實悲哀的,如此悽美的愛情故事卻發生在如同世外桃源的茶峒,這似乎有些怪,但換一個角度想想,將這麼悲哀的愛情放在這麼美好的茶峒,結合起來,倒也挺合適,因為我認為,這種悲哀,它是淡淡的,又是若有若無的,放於茶峒這樣的地方,更可以體現它的純與透。

《邊城》讀書筆記6

初看《邊城》,僅僅覺得是個無聊的故事,只想着草草了事,但細看下去,才覺得頗有獨特的韻味兒。

開頭寫道“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道,這條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我們所看到的邊城的第一眼就是這樣,沉默中帶着一絲憂傷。翠翠的故事也從這兒開始。

全書敍寫了翠翠生命中的三年時光,這三年也是她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而這三年也彷彿凝聚在了那三個端午。第一年,翠翠第一次遇到了二老,但不過是一面之緣。時間慢慢過去,兩年時光轉瞬即逝,“翠翠長大了,無意中提到什麼時,會臉紅了。”天保和二老都對翠翠表達了情意。但生活卻也就是這樣,天保被淹死,爺爺也在一個雨夜離開人世。最後二老離開了茶峒,“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故事的結尾好似還有一絲期待,但不過是幻想罷了。其實就像是失去了的美好事物,再也不會回來了。白塔已經坍塌,時間一直流動着,惟有翠翠似還在等待。

此書名為《邊城》,但這“邊城”又應該是何處。當時中國正值動亂,外敵入侵,內部混亂。這“邊城”也許就是人們所向往的一處平和、安寧的世界,有悲傷、有快樂,沒有漫天的硝煙。於是在這時期創作這一作品,在人民疾苦之時描繪出這樣一個如畫的世界來,則有了更加明顯的時代印跡。

同時,作者也選擇了自己的家鄉作為故事背景,那小溪,白塔,渡口,無一不是作者內心深處的回憶,沈從文先生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記憶中的湘西世界。也將自己無比誠摯熱愛的情感融入其中,展現給讀者人性的力量,純情的力量……

作者心中的“邊城”是家鄉,人民心中的“邊城”是一個沒有紛擾的世界,而我們的邊城又是什麼?所以讓我們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心靈的一隅,那曾經感動自己、屬於自己的“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7

翠翠是個在風日裏長養着,從小與七十多歲的祖父和一隻黃狗相依為命的女孩。她的童年裏只有爺爺與渡船的記憶,這一個水靈的女孩在水邊生長着,在水上發生着自己的故事。老船伕是個盡職的渡船人,無論天晴天雨,必守在船頭。

在兩年前的端陽,翠翠原本與祖父約好一起進城去看划船比賽,可不曾料想卻與祖父失散,留下自己等到天黑之際仍不見祖父。在乾着急的時候遇見了二老儺送,這是故事發生中的第一個誤會。翠翠誤以為二老是語氣輕佻的兩個水手中的一個,以為對方讓她上妓女所在樓層想要欺侮她。因此一開始説話就有點衝,還罵了二老。這個誤會使二老注意到了這個女孩。也使女孩愧疚,內心不安而對二老有了特殊的情感。翠翠回家後整整沉默了一晚,將二老悄悄地種在了心裏。

第二個誤會是老船伕跟翠翠説媒的時候,翠翠誤以為是二老,在滿心羞澀的時候,老船伕卻説出是大老的時候,翠翠是不作聲,心中卻有股想哭的衝動。老船伕誤以為翠翠跟大老是合適的一對,就讓大老去選擇“車路”或者“馬路”來取悦翠翠,但這一開始給了希望給大老最後卻讓大老很失望的做法卻為後文悲劇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大老因為知道二老也鍾情於翠翠,又自覺比不上二老時,就決定從茶峒離開,駕家中那隻新油船下駛,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在這種鬱悶的心情之下,即使是水鴨子的大老也被淹壞了。第三個誤會也在文中出現了,作為大老父親的順順和二老即便知道老船伕想要撮合二老和翠翠的事,但那個死去的大老卻用一個淒涼的印象,鑲嵌在了這兩父子的心中,因此兩父子對老船伕的種種試探與撮合行為都視若無睹,有意躲避。仿若人之常情般,即便知道大老的死與老船伕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心裏卻始終有個大疙瘩,認定是老船伕的拿嬌與不爽快間接造就了這一慘劇。因此對老船伕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冷漠與隔離感給老船伕帶來了莫大的壓力,多次想要解釋,想要與二老父子兩拉近一下關係,卻始終未得機會。最終成了老船伕的一大心事,像一個巨大的石頭一樣壓着他而無法釋懷的心事,他憂心忡忡的心事。最後老船伕在這憂慮與抑鬱中死去了,留下了無依無靠的翠翠。

翠翠與二老間緣分由誤會開啟,同時姻緣也在誤會中被無情的扼殺了。兩人互生的情愫無法在這樣的誤會與情境中得到發展。愛情仿若不單單是兩個人的事情,在感情的過程中可以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很多無法為人所左右的因素,不管你樂意與否,事情自顧自地往前發展着,徒留下個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懸念。我想,即便二老回來,在這種種的誤會中,二老與翠翠也無法心無芥蒂的相愛。這是兩個有緣無分的可憐之人,卻是世上千千萬萬對愛無可奈何的男女青年中的一對而已。

《邊城》讀書筆記8

翠翠的祖父一輩子辛辛苦苦擺渡,從二十歲擺到七十歲,渡了若干人然而唯一的女兒因和一位軍人相愛,經一番考慮,若逃走,一個違背了軍人的責任,一個卻要離開孤獨的父親,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阻攔。結果軍人服毒自殺,而祖父的女兒也就是翠翠的母親因牽掛腹中的一塊肉,忍守在父親身邊,當孩子出生時便自盡,留下孤獨的父親和可憐的翠翠。

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的逼人而來,老船伕便給這孤雛取名叫翠翠。在風和日麗裏養着的翠翠,皮膚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單純無邪十分招人喜愛,這也便有了後來船總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天寶,二兒子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她,都願得到渡船而不願要碾坊。寧願在碧溪岨唱三年六個月的歌,贏得翠翠的一片芳心。

只可惜的是天寶為成全弟弟外出闖灘,結果溺水而死,這正迎合了沈從文的一生讓人,正如其妻妹為他所提的輓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一慈一讓,赤子其人”,儺送滿心愧疚,而離家遠走留下翠翠一個人,隨着祖父的死去,可憐的翠翠更加可憐,只有祖父留下的黃狗陪伴她,一場大雨似乎來的很突然,沖刷了過往,沖走了渡船,沖走了白塔,同時也意味着沖走了祖父的生命。雨停了,祖父也死了,船沒了,只剩下翠翠和黃狗,老馬兵陪着翠翠料理祖父的後事。天真的翠翠甚至不相信祖父死了,還傻傻的想:這是真事嗎?爺爺真的死了?

當然邊城的結尾實在可悲,天寶死了,儺送走了,只剩翠翠一個人孤獨的等待:天保佑你,死了的人到西方去活着的人用保平安。故事到了這裏也算有了個結局,但就我個人而言,天寶不應該死,這樣儺送就不會遠走,他們之間就有人和翠翠結婚。老船伕看到唯一的孫女想好了個好人家,留着幸福的淚而去,試想突然而去的老船伕走得太匆忙,放不下孤獨落寞、無依無靠的孫女,放不下那陪伴自己那大半輩子的白塔和渡船,當然還有那船總順順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兩個兒子明明有着美好的前途,卻同時愛上了一個渡船人的孫女,結果呢?一個死亡,一個遠走。我想這樣的結局恐怕太可悲,讓人不由生出憐憫之心。

邊城中的感情似乎來得有點突然,幾年前的水中偶遇摩擦出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後來又牽扯出天寶。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句話: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而愛情是各處可得到的。

《邊城》讀書筆記9

淺淺淡淡的茶香在茶峒這個小山城裏安靜的飄蕩,深深淺淺的溪水被長長短短的竹篙劃過,漾出一段質樸曲折的故事。

《邊城》講的就是少女翠翠與擺渡人爺爺相依相守、命運變遷的經歷。

翠翠是一個率真活潑的女孩,是一個快樂的湘女,是一個活脱脱的自然之子,就像碧山岨的溪水一樣清澈透明。漸漸地,水面上映出了瑩瑩的燈光,映出了連綿的羣山,映出了皎潔的明月。她的心思便也如溪水一般起了波瀾。從一個熱鬧的端午節開始,她的愛恨喜憂就與碼頭大老“天保”,二老“儺送”緊緊地牽絆在了一起。

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要為翠翠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爺爺深知自己年事已高,不能長久的陪伴照顧她,所以想在兩人之間選出一位值得託付的人,把翠翠嫁給他。

正當翠翠猶豫不決的時候,碼頭傳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大老溺水而死!二老間接對對這個老船伕產生生了怨恨,翠翠的婚事告吹。

老船伕看着翠翠沒有出路的未來五內鬱結,在一個大雨傾盆的的夜裏撒手人寰。翠翠悲痛欲絕,她只好接手了爺爺擺渡的工作。在漫長的歲月裏,獨自一人來往在青山綠水中。只是在藍天碧水間,縹緲夢鄉中依然回憶起那個讓自己牽掛的年輕人儺送和她慈祥的爺爺。

讀完這個故事,好像剛從小山城中走出來,之前做了一個古樸綿長的夢。

這段愛情故事沒有像金庸筆下那麼蕩氣迴腸,也沒有像瓊瑤筆下那麼唯美纏綿,而是用樸素無飾的話語帶着千迴百轉的惆悵向我們娓娓道來。

輕歎一口氣,內心對翠翠的命運走向有無限感慨。

翠翠,親人很少。

媽媽在生下她之後和軍官私奔,她只有和爺爺共同生活。在這十四年中,她就像一隻無憂無慮的小鳥,整天都在自由的歌唱。因為她擁有的東西很少,所以總是格外珍惜。唯獨在意爺爺年紀漸漸大了,她害怕爺爺死去,留下她孤零零的一個人。

翠翠,害羞猶豫。

爺爺為她的婚事舉棋不定,她卻遲遲不肯向爺爺説明,她心儀的對象就是二老“儺送”,害大老和二老捉摸不透,最終婚事告吹。

翠翠,孤獨可憐。

爺爺死了,在這世上,沒有託付的她像一根隨風飄飛的羽毛,無着無落,孤苦伶仃。

似乎從開始看起來,就註定是一個不那麼圓滿的故事。爺爺年事已高註定要離去,只是翠翠那還沒成長起來的心,沒有足夠的堅強承擔親人離去的痛楚,也沒有足夠的果斷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她成長的時間趕不上死神帶走爺爺的步伐,留給她的只有無邊的寂寞和孤獨的等待。

《邊城》讀書筆記10

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它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它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波瀾曲折的情節,給我們的只有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這就是邊城。翠翠,一個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只能在夢中品嚐到愛的甘露的一個女孩,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祖父,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他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直到最後他還是帶着滿心的不捨與無奈離開了她的孫女,那種無盡的憂慮與擔心,還有那洶湧的愛,都隨着那一夜的大雨嘩啦啦的下着,下在了那小孫女的心裏,會永遠的甜着的吧!天寶,一個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的老實男孩,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濃重的手足之情,失敗的落寞在那一刻主宰了他。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多好的一個小夥子啊!儺送,一個翠翠深愛着的男人,他英俊他瀟灑他能幹,他也是那樣的愛着翠翠,甚至為了翠翠願意獨自守空船而不要一座磨坊,堅貞的愛情的力量就在這裏。可是外界的一切還是不能讓他們彼此維持着這份深深的愛,最終帶着對哥哥的歉意,他離開了翠翠離開了這個他所愛的人他所愛的地方。

每次讀到那段文字-“那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眼前又出現了那樣淒涼的畫面,她翠翠,默默地守在船頭,心仍在被那晚的歌聲牽絆着,她守着那承諾,那愛的信念在湘西水畔永遠地守侯着他的回來。可憐一個好孩子,真的好心疼她呀!沒有了爺爺,沒有了疼愛,獨自守着那份朦朧的愛情,卻不曾知道是否會有結果,黑夜裏如果再打雷,她害怕該怎麼辦?寂寞了沒有一個人可以説説話,沒有人替她的船,也許再也不能在端午節去看賽龍舟。那是多麼的淒涼的畫面,常常一閉眼就能看見那船上的人影,獨獨一個人,注視着遠方,肩上的白緞在風中飄拂着。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美麗善良的人最終卻不能得到他們的幸福?要是沒有以碾米房招親的事,要是翠翠能在最後一次二老渡河的時候為他撐一次船………那結果又是怎樣呢?美麗的湘西畔啊!綠樹叢陰的你,民風質樸的你,青山綠水的你,在這段唯美愛情的渲染下,似乎又平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我相信,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翠翠和二老的邂逅,總有一天,二老會回來的,因為情未斷,愛不會滅,二老忘不了翠翠,愛會讓他們在一起的,不是嗎?美麗的地方終會迎來美麗的結局,樸素的人們中會找到屬於他們的幸福的,在這裏我衷心的為他們祈禱,明天就回來吧!

《邊城》讀書筆記11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着,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能夠説是一本淨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裏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我繁忙的學業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忙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而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説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傷痕累累,而此刻的人們又十分嚮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村,可惜這一完美的願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彷彿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期望這和風繼續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

《邊城》讀書筆記12

實在夠不成什麼真正的讀後感,也僅僅是淺讀一遍多了一點自己的體會。

邊城,就是邊城。讀到的筆法,淺淺的讀去,卻盪漾着無限的深意……

我是一箇中文的學生,雖説也將開始自己的人生路,將邊城淺淺的掠去,竟也似乎順應老成起來。心靈如叢林環抱,綠意盎然的湖面上驀然滑落的一粒水滴,淡淡的微波懶散散的在寂靜的水面上盪漾、散盡……

從未接觸過沈老先生的文章這是第一次讀後感倒是看過很多,電影也粗略的看過,不過90年代的音像製品實在是略感粗糙,也是一路而過,降低了品味,增加了懷疑。

好的文章一般是不敢染指的也自然也不敢貿然留下自己的什麼東西自覺才疏學淺,委實不能讀出其中味來。然邊城不同花了半天的時間咀嚼它讀着讀着不禁為老先生清淡的文筆所吸引。情節簡單我這個一貫冷漠的人也不禁隨着情節流動,伴着翠翠和爺爺的喜怒哀樂、起伏起來,一個淡淡的憂傷的結尾讓我許久不能回過神來,陶中其中想着單純、失落、悽清的翠翠……

聽着熟悉的老歌,忘着略顯褶皺的邊城,哀婉悽清!眼睛也潮潤潤的……

邊城一個湘西小鎮一條小溪古老的渡船……淒冷的小屋下發生的人事,那麼平常,那麼澄明……也許此時此刻翠翠的黃狗依舊呆愣愣的看着上天望着那淡淡的雲兒慢慢的散去,消逝。目光柔和,日暮蒼茫……

《邊城》讀書筆記13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白河的深潭映襯着白日,花紋瑪瑙,小白石子點綴着河底,游魚飛似的懸在了兩岸間。山中竹林翠人眼,家家都裝點着桃杏花的芳豔。”這樣的山水注定是要孕育童話的。

童話的主人又好像山水:一個有着風日裏養的黑黑的皮膚,白河水般清明的眸子,好像追逐山頭竹雀的小黃麂。而另一個則在白河中泅水捉鴨,在竹篁裏作竹雀高歌,共同編織着詩一般的童話。

沒有王子與公主愛得轟轟烈烈,愛的生離死別。一切都只是如畫的人在如詩的景中恬靜優美的徜徉。溪邊長着的白色羽毛似的成片蘆葦與盡展着柔美線條的水楊柳交相輝映,綠色草叢裏綠色的蚱蜢與枝頭新蟬比賽着歌喉,兩山的深翠逼入竹簧中。那裏,黃鳥、竹雀和杜鵑正熱鬧地開着演唱會。而我們的翠翠正在桃花色的蒲雲下聆聽着蟲鳴鳥語。岳雲呢,也許在船邊拉着頭纖,吃着乾魚、辣子、臭酸菜,也許在水中追趕着綠頭長頸大熊鴨。

如此的兩個人的愛自然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健康。天快亮了,雲都紅了,別的雀子也歇息了,唯有杜鵑不曾倦累。石頭泥土草木曬了一整天,正散着熱氣,熱熱的泥土味兒、草木味兒、蟲子味兒。安然入睡着竹雀的歌聲,歌聲載着她飄上白塔,飄下菜園,飄下船,又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一大批螢火蟲尾上閃着藍光;流星拖着尾巴劃破天際。

“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個窠”,但並不是每個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都會順順利利、順理成章、順其自然地最終幸福快樂生活在一起。茶峒的月光又美了兩夜:一夜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的竹篁羞澀地在月下皆隱了顏色,只有蟲聲密作如落雨;另一夜極其柔和,溪面好像浮着一層薄薄的霧,霧裏飄着淳厚的歌,隔溪應和。

就像小人與魚去了大海,灰姑娘失去了生母一樣,似乎每個童話裏的公主都要飽嘗疾苦——月藏了,風來了,夜間落着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電光從屋脊上掠過,訇的一個炸電接着便是一種超越雨聲而上的洪大傾圮聲。爺爺走了,小鎮又恢復了平靜,古老祥和。

哭泣過了孤獨,孤獨過了憂傷,太陽升起,西邊的小船又開渡了,勺陽西沉,小船收渡。天上月色極好,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大星子嵌進投藍天空裏,非常沉靜温柔。離開的離開,出走的出走,留下翠翠獨自承受着現實,默默忍受着等待。一個沒有結局的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是期待?是悲傷?在那樣一個明淨的自然中,真善美主宰着人們的生活,我寧願相信一個俗不可耐的結局——“明天”,也不希望翠翠像人魚小姐一樣在王子眼中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