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精】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8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讀書筆記【精】

邊城讀書筆記1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作者用細膩,平滑的手法描繪了又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車馬的喧鬧,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閉塞,但依舊有着它的悠閒自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着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着令人嚮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

不由的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不由得為祖孫間的關愛,兄弟間的情誼,男女間的感情而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這樣一批有着淳樸,美好心靈的人。

邊城讀書筆記2

“豪華落盡見真淳”,相比於繁華熱鬧、功利枯燥的大都市生活,邊遠城鎮的生活更加體現了它特有的風土人情、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著名現代作家沈從文的筆下便有這樣一座邊城,他用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故事,呈現了邊城小鎮的和諧與美好,表現了邊城人的友善與真誠。

平凡而美好的邊城生活不僅僅是一幅繽紛多彩的畫,還是一幅含有豐富韻味的畫。沈從文先生在他的邊城世界裏,用一曲質樸動聽的愛情之歌喚醒了我們中華傳統的靈魂,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美好的生活象徵着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邊城小鎮風光秀麗,邊城人生活幸福、其樂融融,透露了一種和諧的氣息。友善強調公民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係。細讀文章,我發現,《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温馨的“邊城”世界,這裏人性皆善、皆真、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這裏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着、扶持着。“邊城”人的友善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倡導和學習的。

美麗的邊城就是一個有着良好的社會氛圍的國家的縮影。邊城人的品質美化了其自身的社會生活環境,例如老船伕去鎮上置辦節貨,人們非但不會貪圖小利還非常熱情大方;老船伕堅決不收過渡人的小費,讓翠翠攔着人也要把錢送回去;儺送沒有因為一座新磨坊就違背本心去娶團長的女兒。邊城人民正直、善良、率性、真誠,視榮華富貴如浮雲。

攜一本《邊城》,讓思維去浪跡天涯,我們會感受到“邊城”所有的温暖、質樸。讀着讀着,我們彷彿看到端午盛大熱鬧的景象,彷彿看到水手們在強勁有力地划船,彷彿聽到老船伕對翠翠的慈愛召喚,彷彿聽到青年人那動聽美妙的歌聲。不知不覺中,我們便融入了“邊城”這個小鎮。他們的生活亦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人與人之間是那麼的真誠,人與環境又是那麼的和諧。

讀完此文,我深深感悟到:生活在和諧的社會、富強的國家裏很重要,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能夠構築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但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因此,新時代的我們,絕不應該被物質和利益的狂潮吞沒,而更應該保持邊城人民的質樸心靈,去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美麗的祖國獻上一份微小的力量。

邊城讀書筆記3

 一、 名段點讀

 1、茶峒風情

【情節概要】茶峒憑山依水築城。貫穿各個碼頭的是一條河街,街上的吊腳樓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築。春水上漲時,茶峒人便搭了梯子進城,待水退後再從城門口出城。若大水特別猛,茶峒人便在城頭上呆望,若見水中有被飄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兩岸多山,山中翠竹叢立。河邊住户自然隨意,黃泥牆,黑瓦頂,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邊地風俗淳樸,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義氣,相熟了有錢無錢都無所謂,如果遇見相愛的,便會全身心地投入。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雖然有錢,卻對經過的“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人”,“莫不盡力幫助”。老船伕便會裝出生氣的樣子,實在推辭不掉,便會買來煙葉送給渡人,或者買來茶葉泡出茶水供過渡人消暑。

【內容解讀】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順應自然而又勇敢義氣。作者將邊城寫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託了自己對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更令人嚮往的是邊城人的仗義淳樸,即便做妓女的也讓人生不出一絲的鄙夷之心。而老船伕的不收錢、買煙葉、買茶葉的行為也許更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這樣的風俗人情、自然美景,才會孕育出翠翠、儺送這樣純美至善的湘西兒女。

 2、端午初遇

【情節概要】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進城看賽龍舟。祖父因記掛着家中替他擺渡的朋友,便打算趕回去換那朋友也來看看熱鬧。但回去後朋友卻願意一起喝酒,兩人喝得醉倒了。爺爺便不能進城接翠翠了。天漸漸黑了,人們也回去了,可翠翠還不見祖父,又從喝酒的船上聽到水手傳來的一些粗鄙的談話,心中有些着急。這時二老儺送從水裏捉鴨子上岸看見了翠翠,便讓她去自家的樓上等爺爺。但翠翠因為剛才聽到了船上談的有關樓上妓女的閒話,便誤解了儺送的好意,輕輕地罵了儺送。儺送只好便和她開玩笑説“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邊走回去讓家裏的夥計送她回去。從夥計口中翠翠才知道剛才邀請她的是二老儺送。想起剛才罵他的話,翠翠又驚又羞。回去後便沉默了一個晚上。

【內容解讀】這是翠翠與儺送的初次相遇。作者憑藉高超的寫作技巧將男女之間無意中發生、朦朧含蓄而且純淨似水的愛情美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翠翠即將與儺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無意”中聽到兩個水手關於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為下文翠翠誤解儺送而“罵”儺送作鋪墊。更為下文翠翠得知自己“罵”的是“岳雲二老”後又驚又喜的心理作鋪墊。而儺送被“罵”了卻安排夥計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儺送的善良和仗義。正是有了這些情節,翠翠才有了“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心事,並且讓她“沉默了一個晚上”。而且經過兩年的時間之後翠翠仍然覺得新年的熱潮“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3、心掛青浪灘

【情節概要】又是一個端午節。上一年端午節和儺送相遇的情景一直是個甜美的記憶珍藏在翠翠的心間。因此翠翠又和爺爺到城河邊看賽船。祖孫倆到順順吊腳樓上避雨村時遇見了送翠翠回去的那個夥計。夥計看到翠翠笑着説起去年的誤會。翠翠抿着嘴直笑。但翠翠這次卻沒有見到儺送。聽夥計説儺送去了青浪灘。不過翠翠卻認識

了大老天保。回家時,爺爺開玩笑問翠翠願不願做大老的媳婦。翠翠很不高興,只是問爺爺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爺爺只是唱着歌。兩個都記起二老的船隻正在青浪灘。

【內容解讀】《邊城》總共寫了三次端午節,每一個端午節都和翠翠的愛情緊密相關。第一次端午節,翠翠等爺爺巧遇二老儺送外出,兩人心有靈犀,暗中生情;第二次端午節,翠翠因為惦記着儺送,再去看賽船,沒想到儺送外出,卻認識了大老天保。第三次端午節,儺送邀請翠翠去看賽船,誰知翠翠碰到了王團總的女兒,而且知道了王團總想讓女兒嫁給儺送,還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最重要的是翠翠知道儺送真心愛着她。 第二次端午節作者安排二老儺送“缺席”,使得翠翠的純真情愛世界展現得含蓄、細膩。端午看船,忽落行雨,祖孫二人避雨到順順家,遇到了上次送翠翠回去的夥計,遇到了大老,偏偏沒遇上翠翠一直惦記的二老儺送。翠翠內心對儺送的愛意此時仍處在朦朦朧朧、似有若無之間,而且整部小説中翠翠愛情的基調是自然恬淡的,沒有濃情蜜意,沒有大喜大悲,這正是作者要歌頌的自然、樸素的人性美。大老愛上翠翠確實是這出愛情悲劇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然而大老對翠翠的感情卻是真實自然而不帶一絲雜念的。因此這種悲劇更顯人性之美。

作者採用了一種類似於中國山水畫留白的藝術,只是稍加點染幾個細節,將更多的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如翠翠未見到儺送如何遺憾失望,大老如何驚豔於翠翠的美麗而一見傾心,這些都省去未寫。翠翠遇見上次送她回家的那個人,那人説了一句玩笑話,“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説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裏河中的魚,現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話也不説,只是抿起嘴笑着。讀者儘可想象翠翠笑容背後的甜美。回家時翠翠突然問爺爺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祖孫倆卻再也不説什麼了。天真含蓄的愛情就這樣一直盪漾在翠翠的心間。

二、人物鑑賞:

(一)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着擺渡的崗位,苦戀着並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着柔中有剛的美,她懷着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二)其他人物:主人公老船伕忠厚老實,重義輕利,一副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伕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總順順儘管有財卻不吝財,他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伕死後,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係的孤女翠翠到家裏安住。他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都“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儺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天保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三、作品鑑賞:

1、思想內容:

《邊城》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説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沈從文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沈從文在後來曾經表白:“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説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這裏的人民保持着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就連吊腳樓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邊民的淳厚,儼然是一個安靜的平和的桃源仙境。這裏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這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説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2、人物的塑造:

《邊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顯然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寫意傳神筆法較深的薰陶,它的人物更具東方式的恬靜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靈氣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純潔、活潑,柔情似水,翠翠在風吹日曬里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3、語言及結構: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説。沈從文在文中寫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陸,一半在水,因為餘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僅用純粹不加修飾的行字,就把觀眾帶進那樣一個至純至善的生活環境當中。隨着作者的筆鋒一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樸實無華的當地建築,還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説的,“在春水漲進街頭後河街上的人家,便會用長長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牆上,人人皆罵着嚷着,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裏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生活在這樣一個艱難環境中的人們才是最貼近自然,反樸歸真,“茶峒”中的人會共患難,相互扶持一起度過最困難的時候。

《邊城》是一篇小説,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説散發着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閲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idyllic(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咀華集》)。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邊城讀書筆記4

讀邊城有感曹潔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它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它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波瀾曲折的情節,給我們的只有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這就是邊城。翠翠,一個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只能在夢中品嚐到愛的甘露的一個女孩,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他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

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直到最後他還是帶着滿心的不捨與無奈離開了她的孫女,那種無盡的憂慮與擔心,還有那洶湧的愛,都隨着那一夜的大雨嘩啦啦的下着,下在了那小孫女的心裏,會永遠的甜着的吧!

天寶,一個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的老實男孩,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濃重的手足之情,失敗的落寞在那一刻主宰了他。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多好的一個小夥子啊!

儺送,一個翠翠深愛着的男人,他英俊他瀟灑他能幹,他也是那樣的愛着翠翠,甚至為了翠翠願意獨自守空船而不要一座磨坊,堅貞的愛情的力量就在這裏。可是外界的一切還是不能讓他們彼此維持着這份深深的愛,最終帶着對哥哥的歉意,他離開了翠翠離開了這個他所愛的人他所愛的地方。

每次讀到那段文字“那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眼前又出現了那樣淒涼的畫面,她_翠翠,默默地守在船頭,心仍在被那晚的歌聲牽絆着,她守着那承諾,那愛的信念在湘西水畔永遠地守侯着他的回來。可憐一個好孩子,真的好心疼她呀!沒有了爺爺,沒有了疼愛,獨自守着那份朦朧的愛情,卻不曾知道是否會有結果,黑夜裏如果再打雷,她害怕該怎麼辦?

寂寞了沒有一個人可以説説話,沒有人替她的船,也許再也不能在端午節去看賽龍舟。那是多麼的淒涼的畫面,常常一閉眼就能看見那船上的人影,獨獨一個人,注視着遠方,肩上的白緞在風中飄拂着。

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美麗善良的人最終卻不能得到他們的幸福?若是大難不死,要是沒有以碾米房招親的事,要是翠翠能在最後一次二老渡河的時候為他撐一次船……那結果又是怎樣呢?美麗的湘西畔啊!綠樹叢陰的你,民風質樸的你,青山綠水的你,在這段唯美愛情的渲染下,似乎又平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我相信,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翠翠和二老的邂逅,總有一天,二老會回來的,因為情未斷,愛不會滅,二老忘不了翠翠,愛會讓他們在一起的,不是嗎?美麗的地方終會迎來美麗的結局,樸素的人們中會找到屬於他們的幸福的,在這裏我衷心的為他們祈禱,明天就回來吧!

邊城讀書筆記5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悲劇能夠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此刻誰會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下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應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感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書筆記6

“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帶着這個遺憾的結局,我結束了第三次閲讀《邊城》的歷程,那股強烈的複雜感湧上心頭,心裏像是被風吹了整整一個通宵後清晨的藍天,空曠的發痛。沈從文給了我們失望,同時,又給了我們希望,儺送,明天,你會回來嗎?

那些由浮雲記錄下來的花事,那些由花開裝點過的浮雲,都在這一個無盡漫長的等待中變成荒原的旱季。當潮水湧上年代久遠的堤岸,夏天連接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麼時候回來?當大雨席捲了茅草屋後的那個白塔,夏天淹沒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麼時候回來?跳過綠春悲秋忍冬和下一個夏天,你會不會出現在那個渡口邊站着的翠翠面前,眉眼低重,轉身帶走一夏天的雨水,再轉身帶回染上顏色的積雪,你有沒有想念那個岸邊純真的翠翠呢?

在我心裏,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邊城》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翠翠苦苦等待的那個人,那個走馬路為翠翠唱歌的那個人,那個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人,帶着他未了的心願站在那張熟悉的、純真的臉孔面前,在那個和平安靜祥和淳樸的田園裏,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正如沈從文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對人類誠實美麗的讚頌。

翠翠——那個乖巧伶俐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天空下剛長着青枝翠葉的嫩竹,這個純真的女孩對愛情的到來又嚮往又擔憂,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她“會有點薄薄的淒涼”,她覺得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麼,情竇初開的少女心裏既幸福卻又擔憂着、羞澀着。

至於儺送和天保,岳雲二老英俊瀟灑又能幹,大老沉穩正直,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天使般的純潔的翠翠,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同時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當兩兄弟約定在對岸為翠翠唱歌時,做哥哥的堅持讓弟弟唱,自己一晚上都沒開口,第二天就下灘去了,他心裏為弟弟高興,同時又為自己失落着,所以他好多天沒有開口講話,而不幸的的事接踵而至,這個熟識水性的水鴨子為了救人淹死了,儺送的心裏滿滿的裝的都是對哥哥的內疚,他沿河灘找了幾萬裏,為了找到哥哥的屍體,他不辭辛苦,那是對哥哥的不捨、內疚和難過回來後,他的心裏更加矛盾,一邊是對哥哥的內疚,一邊是對翠翠那深深的愛,加上父親的壓力,他不得不選擇逃避,可是即使是逃避,他還是很堅定的告訴父親,自己不想當碾坊的主人,他歡喜的人是渡船的外孫女是那個純真的翠翠!就這樣,他走了,義無反顧的離開了家,離開了翠翠。而爺爺也因為一連串的打擊,在順順那裏又得不到證實和肯定,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去了天堂。

我幻想着翠翠一直哭、一直哭,爺爺走了,再也沒有人帶她去看端午的賽龍舟,再也沒有人陪她度過以後的風風雨雨,再也看不到那個養育自己的惟一的親人了,讀到這裏,心口那裏像是揉進了一把碎冰,凍的發痛,就像是夏天突然咬了一大口冰含在嘴裏,最後只能凍得吐出來,可是,揉進心裏的冰怎麼吐得出來?於是那些叫做悲傷的情緒,像是成羣結隊的螞蟻,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慢慢的爬上自己的身體,朝着最深處跳動着的心臟爬去。

反覆的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眼淚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爬上臉頰,逆光裏黑色的剪影,沉澱出悲傷地輪廓,抬頭仰望天空,幾朵寂寞的雲停在天上一動不動,那句“儺送,你回來吧。”就這樣漫過胸腔,爬上舌尖,跳過脣瓣被輕輕地釋放出來。

看到結局那句“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我合上書,心像是一張白紙被輕輕的揉起來,再攤開後就是無數細小的褶皺。不甘心的翻開最後一頁,狠狠地看了那後半句“也許明天就回來”,欣慰的笑了,我想,我會把這本書的結局記成:儺送,明天就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7

從圖書館借來《邊城》,幾乎是一口氣將它讀完。掩卷閉目,已是深夜時分,一股莫明的悲傷淡淡的襲來。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翠翠的祖父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説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説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翠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説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説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中的女主角翠翠雖然沒有美麗的外表,但是她那個純真而簡樸的心靈卻是深深的吸引

了我,翠翠她是堅強的。她自己的.戀情無果,最愛她的親人,且是她唯一的親人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對着她的祖父哭得多無助,捨不得親人的離去,而心中的那個他也離翠翠遠去了。翠翠抹把眼淚,哭過後她堅強的站起來,走上渡船,繼承了她祖父的衣缽。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保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保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保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從圖書館借來的《邊城》,幾乎是一口氣將它讀完。掩卷閉目,已是深夜時分,一股莫明的悲傷淡淡的襲來。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翠翠的祖父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説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説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翠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説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説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中的女主角翠翠雖然沒有美麗的外表,但是她那個純真而簡樸的心靈卻是深深的吸引了我,翠翠她是堅強的。她自己的戀情無果,最愛她的親人,且是她唯一的親人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對着她的祖父哭得多無助,捨不得親人的離去,而心中的那個他也離翠翠遠去了。翠翠抹把眼淚,哭過後她堅強的站起來,走上渡船,繼承了她祖父的衣缽。

邊城讀書筆記8

《邊城》故事很美,美的驚心動魄,卻終未擁有。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這官路靠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説從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純粹的裙裾,盡情而含蓄的漾出一隻蒙朧悠遠,哀傷無尾的調子。它緩緩漾出,淌入人們的本質世界,如一縷柔美的青絲交揉着內心最聖潔的角落。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遙遠,與世無爭的地方,一個人性閃耀的夢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處,升騰起一股自然之氣。霧靄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温情恬靜。溪上清涼的曉風,使竹林晃盪,如激起千層綠的漣漪,直逼人的眼。獨特的吊角樓,精緻的籠燈,一幅寧靜致遠的詩意圖卷。“吱呀——”一聲,木窗被開啟,勤勞的當地人民開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霧裏水中的仙子,清新脱俗,不染塵世分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翠翠在這兒成長,觸目為青山綠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邊的小黃狗亦如翠翠般可愛真誠。可親可敬的爺爺挺直了一輩子腰板,支撐着渡船,如一株風雨中的葦草,顫動卻堅穩。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儺送,翠翠,命中註定的相遇……

天保與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也許二老先種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澀的悸動,使翠翠時不時的出神。爺爺問:“想什麼?”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説:“我想的很遠……”

隨着時間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個健康美麗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爺爺有意無意的説些新娘子的話題,翠翠,只是臉紅。

十五六歲,年少懵懂的年歲,在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動。

大老走的是車路,聘人説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對唱。大老沒有得到迴應,二老也沒有得到迴應。可沒得到迴應並不意味着沒有迴應啊。翠翠在夢中聽到一種歌聲,又軟又纏綿。她説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多真切的迴應,卻跨不過那條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與儺送真實的為愛努力吧。大老真誠執着,不願二老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給翠翠,絲毫不許做作。但聽到二老竹雀般的歌聲時,他認輸了,不,他不認輸,他只是心裂了。兩顆純淨如水晶的心,一顆已碎。第二天,大老對爺爺説:“你把寶貝孫女送給竹雀吧。”他心裏隱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歡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與二老沒有過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個端午吧。

“悖時砍腦殼的!”

“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這幾句充滿童稚的話,便讓翠翠失了神,讓二老堅定的對大老説:“她的心裏必定有人了。”“我命裏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信任與純真如碧溪溪水一樣澄碧,透明。讓人難以甚至不敢觸碰,彷彿一碰便會染上污濁,毀壞這潔淨的靈氣。

碧溪上,渡船來來往往,卻依然平靜依舊。正如人心般温暖柔和。有人説,感情總讓人憂愁。大老天保為成全弟弟與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儺送,愧疚萬分,離家遠走。兩個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憐的翠翠,只能無法抗拒的接受命運的宣判。

一夜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爺爺的生命。爺爺,一個愛翠翠至深的人,而過分的愛卻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動了翠翠的命。遲疑與木訥,善良與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遠走。爺爺是愛翠翠的,他老了,不能,決不能讓翠翠的母親的故事重演。他已無能為力再釀一汪眼淚像哭翠翠母親一樣哭翠翠。他無法在再揹負任何東西了,他累了。

《邊城》,一個發生在美麗邊緣的故事。悽美動人,無華麗的辭藻,無絞纏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淚的人性真實感。人們認為《邊城》是悲的,是悲劇。但我堅決的説:“不!”悲劇是把美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邊城》昇華了,美已注入人們的內心,沉澱成一顆天然永恆的珍珠。

翠翠,一個無知無慾的女孩,就這樣與幸福擦肩而過。她的命運會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復嗎?無人回答。從此,翠翠與渡船在流動如淚的碧溪上,孤獨而執着的守望着……萬千錯綜的情感有時像一綹糾結的發縷,需人來解。翠翠的命誰來解?大概,一定只有儺送吧。呼喚歸來,呼喚人性本質。什麼時候解,無人可知,正如那無結局的結尾: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9

15歲的花季,每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的腦中充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幻想。在她們不願向別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竇初開的悸動和遇見心上人的抨抨心跳,這是每個少女共有的祕密。中國京派小説代表人物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描寫了一位15歲妙齡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邊城》這部小説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嬌氣,孝順的翠翠;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苗族老船伕;豪爽,正直,與人搏鬥時敢於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的天保,儺送兄弟。這四個人的行為,感情便成了《邊城》的線索。《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體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部小説的主要內容是: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與世無爭的70歲擺渡老人和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美麗純潔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邂逅,並對他一見鍾情。沒想到船總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虐人的陪嫁,正託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竭力奔走,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儺送兄弟也約好以唱山歌的方式來贏得翠翠的心。結果,天保不敵儺送,不幸敗北,又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儺送和船總順順都誤以為是老船伕的錯。儺送被逼賭氣下行,老船伕因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末尾不禁令人傷感。回頭想想,在這裏面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從現實來講,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一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裏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衝突有着密切的關係。

在這部小説裏,人性之善展現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於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得來的一些錢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去報答。老船伕身上的閃光點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輝不可泯滅!

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是《邊城》所強調的重點。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態,讚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

當我們步上這個已經有些渾濁的社會,表面的交際應對能力我們應完善具備,但離開各種需要應酬的場合之後,褪下偽裝的面具,用真實的一面面對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濁的社會,讓自己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在偽裝的生存利殼下永遠保持着一顆善良的心,並不斷滋潤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續下去,這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揹負的責任。所以,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揹負起這個重任,人性的光輝不能滅,中國人民的光輝更不能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殘忍社會,金錢,權利,慾望已漸漸控制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漸漸被覆蓋,行屍走肉已不足為奇,真正的淳樸的人們卻被排擠。從現在開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輝!

邊城讀書筆記10

小説主人公是擺渡船的老船伕及其孫女翠翠。故事圍繞翠翠的愛情糾葛展開。茶峒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大老和灘送老二同時愛上翠翠,翠翠只鍾情於老二,祖父只知大老曾來求親,不知孫女心事。兄弟兩相約以唱歌爭得翠翠的心,哥哥自知非弟弟敵手而自動退出後淹水而死。順順和老二由此對翠翠祖父產生誤會,順順要老二另結一門富家親事,老二的心卻仍在翠翠,遂賭氣沿河下行,祖父已察覺此事,心中鬱悶旋於某夜雷雨中去世了,而翠翠則一直等著老二。

邊城讀書筆記11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説,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説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 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 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 “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閲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

一個世界是不能沒有愛情的,因為愛是人類活着永遠不可泯滅的永恆的主題!《邊城》的世界當然少不了愛情。有人説,《山渣樹之戀》是史上最純美的愛情故事,可是與挪送和翠翠的相比,相信你會有一些新的看法。至今我的腦海裏仍時常會浮現翠翠隻身一人站在渡口邊守望的情景,“他或許明天回來,或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我時常孩子氣的抱怨到“為什麼作者不直接寫出結局呢?”這也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它留給我們美麗的想象空間,或許這也表現出作者當時矛盾的社會心態吧!

從《邊城》的世界裏我窺出了許多現實社會沒有的東西,當然我不可否認的是那裏也有一些和現實世界相似的東西,如他們傳統封建的觀念,可是,這並不影響這個世界所展示的美麗主題。社會發展的腳步是前進的,我們如今已無法阻擋物質橫行這個主流世界的發展,這就好像很難從現實世界與《邊城》世界中區分誰是天堂,誰是人間一樣。可是,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的想象呢,我們為什麼不將現實與《邊城》相結合,將人間與天堂相融合,共同構築一個“人間天堂”呢,也就是一個精神與物質同行的世界!從《邊城》中窺影,窺出一個理想世界的美麗倒影!

邊城讀書筆記12

作者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純與透。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文中翠翠與二老之間的愛情故事完全沒有城市裏的俗氣,不論是翠翠心中二老的影子與歌聲,還是二老對翠翠的一見鍾情,都沾不上一丁點兒瑕疵,都是那麼的純,那麼的美好。

文中作者甚至寫到“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善良,單純,充滿了愛,這樣的地方,怎能不讓人有歸屬感?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説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透,茶峒的透不是簡單的透,它透到了人心底,它讓茶峒“靜靜的水即使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讓翠翠“眸子清明如水晶”。

而故事的結局確實悲哀的,如此悽美的愛情故事卻發生在如同世外桃源的茶峒,這似乎有些怪,但換一個角度想想,將這麼悲哀的愛情放在這麼美好的茶峒,結合起來,倒也挺合適,因為我認為,這種悲哀,它是淡淡的,又是若有若無的,放於茶峒這樣的地方,更可以體現它的純與透。

邊城讀書筆記13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果香,冬有雪飄。季節如此,人亦然。

説到巴金我們會想到《家》,説到老舍我們會想到《駱駝祥子》,那説到沈從文呢,您是否想起一個温暖的名字《邊城》?從某個角度看,《邊城》就是沈從文的標籤。

作者以湘西的小鄉村為線索,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在這幅畫面裏,描繪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簡單幸福的生活,描繪着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深情地謳歌着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之情的讚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邊城》所寫的故事簡單。老人年逾七十,身體很硬朗;翠翠十五歲,初識感情之事,爺孫倆相依為命。他們和所有邊城人一樣,熱情、淳樸、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節賽龍舟時邂逅了船長的二少爺儺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儺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幾乎是同時喜歡上美麗淳樸的翠翠。結果命運弄人,天保與弟弟互道心曲後,就駕船遠航不幸遇難。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對渡船老人產生誤會,後來下桃源遠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個人,還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讓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後來,她依然擺渡,守着渡口痴痴地等待着沒有歸期的儺送……

《邊城》裏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淨。“有一所小溪,溪邊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有二十丈,河牀為大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這個小城有一種靜謐美。就連老人死後的天空作者都描寫的那麼美好,“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站了一會兒,耳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星星前進在天空裏,非常沉靜温柔。” 這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的世界。

《邊城》裏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為外公愛着翠翠,他還承擔了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不只是關心着翠翠的衣食住行,還得操心翠翠的感情歸宿。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着感覺温暖,卻又有着淡淡的憂傷;天保與弟弟儺送在面對同一個愛的對象時展現的手足情;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愛情;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關懷……無一處不展示着那份難得的真情。

《邊城》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到温暖,但是文字裏也浸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義的天保溺亡,深愛着翠翠的儺送出走……沈從文説:“事實上卻等於把我那小小地方近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和悲劇結局加以概括性的記錄。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實關於《邊城》我們可想的還很多。作者為什麼安排擺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為什麼要坍塌的白塔修復?那個把翠翠的心帶走的老二會回來嗎?

走進邊城,重拾那遠逝的夢,去追尋夢裏那書,那景,那情。

邊城讀書筆記14

清瑩的河水擺動着,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説着,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裏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於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説,這裏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説着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着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伕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彷彿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讀書筆記15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户人家。獨門獨院裏,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脱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秀拔出羣,叫儺送。小城裏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説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大老唱的,大老講實情講出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他聽説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着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説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