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精】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1.4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邊城》讀書筆記【精】

《邊城》讀書筆記1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邊城為什麼以邊城命名

應該是受到這部小説“邊城”的小説抒發鄉土之情然後命名的。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書筆記2

沈從文的小説給人一種很清很淡的感覺,但這種清淡又異於那種陰柔做作的情愛文學,使得它只能是沈從文獨有的作品,別人輕易模仿不來。

《邊城》作為沈從文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忽視的。我常感到驚訝,一篇中篇小説作品何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況且這作品又與傳統文學作品有相異之處,它的開放式的結尾既讓人有所幻想,又讓人有所失望。但正是這樣的作品,激勵了一大批青年文學作者,使他們拿起筆,投入到文學創作當中。

《邊城》的那種樸實的帶有鄉音的語言,使人感到特別親切,更為奇妙的是,這種親切感並不侷限在沈從文的家鄉,我作為一個山東人讀到這樣的文字,都覺得特別温暖,温暖的像是自己正好生於桐城一樣。這其中的緣由大概是,《邊城》中處處有温情,裏面的人都是淳樸可愛的人,他們的淳樸使得你無論來自何方都很容易融入進去。我猜想,沈從文先生最想表達的是邊城人的質樸,其次才是一個以悲劇為結尾的愛情故事。有人或許會問,既然邊城人是淳樸善良的,那麼為何邊城的結局並不美好呢?我想,沈從文先生是想以這樣悲慘的結局來説出他心中的苦澀:邊城變了,再也不是原來的邊城了,人們變得虛偽做作,失去了原有的質樸與純潔;這種巨大的轉變給作者帶來的衝擊,又有幾個人能懂呢?所以,邊城的結局必然是沒那麼美好的。

《邊城》讀書筆記3

《邊城》以其獨特的“牧歌田園詩”風格,用寧靜清新的筆致將我們帶進了青山綠水的茶峒,帶到了誠摯淳樸的人們中,讓我們隨着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

沈從文説過,我們生活中到處是“偶然”,生命中還有比理性更具勢力的情感。一個人的一生可以説是由偶然和情感拼湊成的。雖然與是否迷信命運無關,但在沈從文的世界中,新的偶然和情感,可能將形成你明天的命運,決定你後天的命運。《邊城》也似乎在印證這個人生的頓悟,簡樸的愛偶然的命運所支配的人生形式儘管帶有悲劇性,仍然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邊城》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邊城》所展示的不僅是湘西的山靈水秀,不僅是翠翠憂傷的結局,更多的是顯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藴含這沈從文嚮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説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構建的湘西,有着美好品質的人們的生命是閃耀着光芒的。

船總順順的兩個出色的兒子天保大佬和儺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孫女翠翠。這兩個年輕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城裏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作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兄弟兩個“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善良,熱情,有勇氣,具有良好的秉性。雖然因為翠翠的確產生了矛盾,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是作出的可笑行為。”兄弟兩人對愛的執着決定了他們“遵照當地的習慣,很誠實與坦白去為一個‘初生之犢’的黃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決比不上山歌唱得極棒的弟弟,同時也為了成全弟弟,便主動退出,遺憾的是大佬終於不幸身亡。作為手足的二佬對哥哥的死抱憾終生,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就帶着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他所愛的翠翠。天保和儺送對愛的執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現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過分的奢望,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們為了別人可以放棄自己的想望。這就是中國人自古相傳並引以為傲但現在卻即將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兩人所愛的翠翠對人生的責任勇敢承擔,對愛情的理想執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種温柔而又剛毅的美。她是一個“光人”,然而卻贏得了茶峒兩個最優秀的青年。雖然她的樣貌很美,但通過天保大佬和老船伕的交談可以看出,真正打動人的是翠翠內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執着。初次見面,儘管翠翠並不十分明白那種情感,但她已經認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種浪漫的邂逅中,度過了一個“屬於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質樸很純真的,對於愛情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一旦認定之後,就不會改變,矢志不渝。老船伕曾對翠翠進行四次婚姻問題的詢問,翠翠總是“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是也無理由哭”。也許她自己並不明白,但不難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儺送身上的。在儺送的歌聲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狀近似>

其時,《邊城》中對人性美的展現,又豈是僅在他們三人呢?説着“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皆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的老船伕,堅持着“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的船總順順,又何嘗不體現了人性中的勇氣與義氣呢?在湘西那片靈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質的人們,是多麼令人嚮往。所有這些未被現代文明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從文所要表達,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極致啊!

沈從文是一位很特別的作家,在他看來,“誠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認為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樸的,不帶政治功利色彩的優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觀複雜又充滿矛盾,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對人性的執意追求。沈從文將人性放到了一個幾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説過“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地做基礎,用堅硬的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體型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於這種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們認識了那些忠厚善良、重義輕利的人們,才有了詩一般優美的《邊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研究的課題,即便是宣揚“人性本惡”的荀子,不也是執着地找尋美好的未來嗎?《邊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從文對於人性的思索與嚮往。那是對漸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對現實道德淪喪的憂慮,也是對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設計。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徵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象徵了衰敗的社會的終結,同時也是對未來的美好的渴望。仔細想想,沈從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則美矣,卻過於虛假。那種自然的狀態無論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誰都不能阻止社會發展的腳步,所以那個湘西世界只能是夢想。

雖然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可能永遠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狀態,但也不必因此而泄氣。即便不能如想像中的湘西一般美好,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在發生着足以令人感動的故事:對寶貴的生命的領悟,對無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對他人的理解與信賴…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不是人類退化的根源。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因嚮往幻想中的美而對現實失去信心,所追尋的,應該是屬於人類的美好的本質,例如善良體貼温柔,這些一直深藏在我們的內心。

人類本身藴含着無限的可能,人性中一直有着美好的東西,捨己為人,執着夢想,這與我們身處的環境無關。我們人類努力着,堅持着,不就是為了看到周圍人們的微笑嗎?那麼,不論是否處於自然的包圍,只要我們熱忱的心靈還沒有泯滅,只要我們還有着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我們的生命也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人性的美麗!

帶着這份美好的希望,人類將迎來美好的未來。

《邊城》讀書筆記4

《邊城》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説文本”,它所呈現純淨的感情帶給人們恆定而久遠的感動。

《邊城》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小鎮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養育了一方兒女。這個名叫茶峒的山城裏。在西邊白塔下住了一户人家,但是,家裏只有外祖父,翠翠,還有一條大黃狗。

《邊城》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鄉土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刻畫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生活中難以逾越的倫理桎梏。

邊城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如願以償、如醉如痴、如坐鍼氈、任重道遠、依依不捨、依依惜別、一往情深、取長補短、熱火朝天、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載難逢、事倍功半、失之交臂、詩情畫意、輕描淡寫、受寵若驚、受益匪淺、人心所向、榮華富貴、洗耳恭聽、如虎添翼、榮辱與共、小巧玲瓏、飲水思源、歎為觀止、如火如荼、山盟海誓、胸有成竹、雄才大略、與日俱增、與眾不同、天經地義、添枝加葉、同心同德、神通廣大、神魂顛倒、脱胎換骨、脱穎而出、網開一面。

邊城讀書筆記摘抄好句:

1、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賞析:這句話有點兒宿命論的意思,説的是我們遇到的事情往往是那樣的湊巧,但結局卻又並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這邊是宿命的必然。

2、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賞析:這個句子是對社會現象中某個特定人羣在思維層面的總結,換句話説,龍生九子各有所好,而真性情的人算是一類人,他們的思維自然也是有獨特之處的。

3、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賞析:俗話説“鴕鳥的幸福——一堆沙子”,意思就是説鴕鳥這種動物沒什麼智商,懂得的事情少,因此很容易就獲得幸福感,而人作為高級動物,本身就是智慧的,加之懂得的知識太多之後,就會傷春悲秋了,自然有對人生等各種思考,也是不幸福的表現吧。

4、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賞析: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叫做“作繭自縛”,一般是用來形容壞人的行為受到了懲罰,實際上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營造的環境中生活和生存,最終又不得不依賴這個環境,自己也被困在其中,也是可憐的。

5、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賞析:這句話用類比來表達愛情的可貴和力量之大,影響力之大,水、火、月亮都是無情之物,但愛情卻是真情實感,因此更加偉大。

6、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賞析:這段話寫出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活動,處在掙扎的狀態,但精神的力量總是很強大的,勇敢和理性會超越這些哀傷,最終會戰勝困難,迎接陽光和美好的明天。

7、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賞析:這句話寫出了翠翠的思念之情,他的歌聲就可以打動翠翠的靈魂的,深深地印在了翠翠的腦海裏,埋下了深深的印記,這是震撼靈魂的歌聲,表達了離家出走的年輕人對翠翠的人生的重要性。

8、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賞析:邊城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就是作者將湘西的景色寫進了愛情,讓讀者讀到的不僅是愛情的純真和原始的淳樸美感,更有湘西的美景映入腦海,兩者相得益彰,讓這本書的文字更加具有自然的美,因此也給小説增添了獨特的魅力。而我們應該學習沈從文這種對景物的刻畫能力,當然也展現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9、黃昏時天氣十分鬱悶,溪面各處飛着紅蜻蜓。天上已起了雲,熱風把兩山竹篁吹得聲音極大,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賞析:又是一處對景物的極致描寫,寥寥數筆變刻畫出了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畫卷,讓我們似乎在閲讀一副圖畫,而這幅畫又是極美的,自然、和諧也佈滿其中,這種美感是寫景的高手精練所成,對作者的文筆佩服至極。

10、他們生活雖那麼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裏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處,不過是這些人更真切一點,也更近於糊塗一點罷了。

賞析:雖然這羣人生活在鄉村,與外面的熱鬧、現代化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正是這種淳樸的情感,質樸的民風,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的美,一切都是真情實感,摻不得半點假,邊城的文字之美更是因為有真實存在的湘西的美,因為這一切都是原始的刻畫。

《邊城》讀書筆記5

“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記數。”

《邊城》中的人也是淳樸,勤勞,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渡着船載過多少過溪的山裏人。雖然年紀很老,但他不願意停止這份辛苦卻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自己的生命能帶來哪些價值,只是靜靜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總順順大方灑脱,喜愛交結朋友,扶危濟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長在純淨的自然,她天真活潑,調皮善良,像只乖順的小獸物,黃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又兩個兒子,都喜愛翠翠。翠翠愛着儺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給老船工提親。當兄弟倆發現彼此都愛着翠翠時,互相呵護着兄弟深情的同時敞亮動人歌喉在深夜使單純善良的翠翠感動飲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時落水身亡,順順便不太願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婦。儺送生老船工的氣,為什麼那麼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儺送還是深愛着翠翠,又不願意向金錢利益妥協,接受新碾坊,便賭氣離家了。爺爺心中紛亂,怪自己因為太擔心孫女而做了錯事。責怪着自己,擔憂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鳴夜晚悄然離去。

爺爺突然離去,翠翠堅強的一面支撐着她弱小的身軀。從此只有小黃狗陪伴可憐的孤單的翠翠。他們只能在等待中相依為命。船總順順終究是個善良的人,也許他也深知兒子的痴情,便將翠翠接回家照顧,準備作儺送的媳婦。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愛的倔強的儺送在哪兒?

“也許明天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邊城像是一曲傷感的音樂,緩緩激起我內心的惆悵淒涼。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誤解,老船伕的去世……無情的突變破壞了原來碧水溪岨平靜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難道她的一生終將是個悲劇?她的孤獨令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想説:也許天保明天就回來,明天會回來的……

《邊城》讀書筆記6

“有一小溪,溪邊有做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很是純樸,很是簡單啊。

在這樣一個純樸的人家、鄉村小鎮中,充滿了“美”與“愛”。這,便是沈從文的《邊城》給我最大的感想。

一個天真善良、温柔清純的女孩和一位保有着中國傳統美德的老人,祖孫倆相依為命。他們以擺渡為生,不管晴朗炎熱還是大雨磅礴,爺爺總是為別人擺渡,女孩翠翠也總是陪着爺爺。祖孫倆的情感令我羨慕,但他們的家境也令我很是心寒。

平凡純樸的生活,怎麼也抵擋不住愛情的闖入。

每個人的愛情都會有萌生、覺悟、執着三個階段。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的翠翠在小鎮看龍舟時,她的愛情種子萌芽了,因為她見到了儺迭。第二年,在小鎮看龍舟,他們再次相遇,但這時儺迭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就這樣,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開始了。

天保與儺迭倆兄弟知道了對方的心思之後,公平地展開了對決,但哥哥天保知道自己會輸,也為了祝弟弟幸福,選擇了去闖灘,卻不幸遇難。故事到這本以為會有一段美好故事開始,卻不是這麼如人意。儺迭獨自離去了。

在那以後得雷雨天氣裏,爺爺去世了。這使原本還沉浸在悲傷中的翠翠,不得不轉瞬成為一個大人。最終,她像爺爺一樣,以擺渡為生,一直守在小溪邊。

每個守護在一個地方的人也許是單純的盡職,但,也許是等待。等待一個重要的人,這樣的等待也許會有效,但,也許只是徒勞罷了。

邊城,茶峒,同是一個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俗純樸的地方。這裏,沒有利和益、權和勢,這裏有的,只是真誠相待、友愛、純樸、善良和天真。面對如今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那裏,是人們嚮往的天堂吧。

《邊城》讀書筆記7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閒暇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重點讀了《邊城》一文,感想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説,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揭示一種源自湘西古樸原始的“愛”與“美”。這種愛與美在小説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説所表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樸原始鄉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戀情,它青春、陽光、清新、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瑩透明。

縱觀小説描述的不僅是唯美的戀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一種善良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類最高尚的心靈之美嗎?

雖説小説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為之惋惜的,但它又讓我懂了美好的愛與情有時並不能完全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屬性的另一面,以致這中間或有悲情、或有無奈,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歎,當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衝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説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愛與情?又有多少人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愛與情呢?也正因為這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邊城》讀書筆記8

 一、 名段點讀

 1、茶峒風情

【情節概要】茶峒憑山依水築城。貫穿各個碼頭的是一條河街,街上的吊腳樓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築。春水上漲時,茶峒人便搭了梯子進城,待水退後再從城門口出城。若大水特別猛,茶峒人便在城頭上呆望,若見水中有被飄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兩岸多山,山中翠竹叢立。河邊住户自然隨意,黃泥牆,黑瓦頂,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邊地風俗淳樸,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義氣,相熟了有錢無錢都無所謂,如果遇見相愛的,便會全身心地投入。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雖然有錢,卻對經過的“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人”,“莫不盡力幫助”。老船伕便會裝出生氣的樣子,實在推辭不掉,便會買來煙葉送給渡人,或者買來茶葉泡出茶水供過渡人消暑。

【內容解讀】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順應自然而又勇敢義氣。作者將邊城寫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託了自己對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更令人嚮往的是邊城人的仗義淳樸,即便做妓女的也讓人生不出一絲的鄙夷之心。而老船伕的不收錢、買煙葉、買茶葉的行為也許更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這樣的風俗人情、自然美景,才會孕育出翠翠、儺送這樣純美至善的湘西兒女。

 2、端午初遇

【情節概要】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進城看賽龍舟。祖父因記掛着家中替他擺渡的朋友,便打算趕回去換那朋友也來看看熱鬧。但回去後朋友卻願意一起喝酒,兩人喝得醉倒了。爺爺便不能進城接翠翠了。天漸漸黑了,人們也回去了,可翠翠還不見祖父,又從喝酒的船上聽到水手傳來的一些粗鄙的談話,心中有些着急。這時二老儺送從水裏捉鴨子上岸看見了翠翠,便讓她去自家的樓上等爺爺。但翠翠因為剛才聽到了船上談的有關樓上妓女的閒話,便誤解了儺送的好意,輕輕地罵了儺送。儺送只好便和她開玩笑説“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邊走回去讓家裏的夥計送她回去。從夥計口中翠翠才知道剛才邀請她的是二老儺送。想起剛才罵他的話,翠翠又驚又羞。回去後便沉默了一個晚上。

【內容解讀】這是翠翠與儺送的初次相遇。作者憑藉高超的寫作技巧將男女之間無意中發生、朦朧含蓄而且純淨似水的愛情美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翠翠即將與儺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無意”中聽到兩個水手關於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為下文翠翠誤解儺送而“罵”儺送作鋪墊。更為下文翠翠得知自己“罵”的是“岳雲二老”後又驚又喜的心理作鋪墊。而儺送被“罵”了卻安排夥計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儺送的善良和仗義。正是有了這些情節,翠翠才有了“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心事,並且讓她“沉默了一個晚上”。而且經過兩年的時間之後翠翠仍然覺得新年的熱潮“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3、心掛青浪灘

【情節概要】又是一個端午節。上一年端午節和儺送相遇的情景一直是個甜美的記憶珍藏在翠翠的心間。因此翠翠又和爺爺到城河邊看賽船。祖孫倆到順順吊腳樓上避雨村時遇見了送翠翠回去的那個夥計。夥計看到翠翠笑着説起去年的誤會。翠翠抿着嘴直笑。但翠翠這次卻沒有見到儺送。聽夥計説儺送去了青浪灘。不過翠翠卻認識

了大老天保。回家時,爺爺開玩笑問翠翠願不願做大老的媳婦。翠翠很不高興,只是問爺爺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爺爺只是唱着歌。兩個都記起二老的船隻正在青浪灘。

【內容解讀】《邊城》總共寫了三次端午節,每一個端午節都和翠翠的愛情緊密相關。第一次端午節,翠翠等爺爺巧遇二老儺送外出,兩人心有靈犀,暗中生情;第二次端午節,翠翠因為惦記着儺送,再去看賽船,沒想到儺送外出,卻認識了大老天保。第三次端午節,儺送邀請翠翠去看賽船,誰知翠翠碰到了王團總的女兒,而且知道了王團總想讓女兒嫁給儺送,還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最重要的是翠翠知道儺送真心愛着她。 第二次端午節作者安排二老儺送“缺席”,使得翠翠的純真情愛世界展現得含蓄、細膩。端午看船,忽落行雨,祖孫二人避雨到順順家,遇到了上次送翠翠回去的夥計,遇到了大老,偏偏沒遇上翠翠一直惦記的二老儺送。翠翠內心對儺送的愛意此時仍處在朦朦朧朧、似有若無之間,而且整部小説中翠翠愛情的基調是自然恬淡的,沒有濃情蜜意,沒有大喜大悲,這正是作者要歌頌的自然、樸素的人性美。大老愛上翠翠確實是這出愛情悲劇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然而大老對翠翠的感情卻是真實自然而不帶一絲雜念的。因此這種悲劇更顯人性之美。

作者採用了一種類似於中國山水畫留白的藝術,只是稍加點染幾個細節,將更多的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如翠翠未見到儺送如何遺憾失望,大老如何驚豔於翠翠的美麗而一見傾心,這些都省去未寫。翠翠遇見上次送她回家的那個人,那人説了一句玩笑話,“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説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裏河中的魚,現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話也不説,只是抿起嘴笑着。讀者儘可想象翠翠笑容背後的甜美。回家時翠翠突然問爺爺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祖孫倆卻再也不説什麼了。天真含蓄的愛情就這樣一直盪漾在翠翠的心間。

二、人物鑑賞:

(一)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着擺渡的崗位,苦戀着並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着柔中有剛的美,她懷着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二)其他人物:主人公老船伕忠厚老實,重義輕利,一副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伕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總順順儘管有財卻不吝財,他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伕死後,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係的孤女翠翠到家裏安住。他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都“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儺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天保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三、作品鑑賞:

1、思想內容:

《邊城》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説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沈從文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沈從文在後來曾經表白:“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説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這裏的人民保持着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就連吊腳樓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邊民的淳厚,儼然是一個安靜的平和的桃源仙境。這裏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這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説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2、人物的塑造:

《邊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顯然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寫意傳神筆法較深的薰陶,它的人物更具東方式的`恬靜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靈氣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純潔、活潑,柔情似水,翠翠在風吹日曬里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3、語言及結構: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説。沈從文在文中寫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陸,一半在水,因為餘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僅用純粹不加修飾的行字,就把觀眾帶進那樣一個至純至善的生活環境當中。隨着作者的筆鋒一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樸實無華的當地建築,還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説的,“在春水漲進街頭後河街上的人家,便會用長長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牆上,人人皆罵着嚷着,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裏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生活在這樣一個艱難環境中的人們才是最貼近自然,反樸歸真,“茶峒”中的人會共患難,相互扶持一起度過最困難的時候。

《邊城》是一篇小説,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説散發着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閲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idyllic(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咀華集》)。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邊城》讀書筆記9

今天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整個小説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這裏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伕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給人方便而快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裏幾乎是不存在,現在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鬥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從某種程度來説,《邊城》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嚮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於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通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邊城》讀書筆記10

初看《邊城》,僅僅覺得是個無聊的故事,只想着草草了事,但細看下去,才覺得頗有獨特的韻味兒。

開頭寫道“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道,這條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我們所看到的邊城的第一眼就是這樣,沉默中帶着一絲憂傷。翠翠的故事也從這兒開始。

全書敍寫了翠翠生命中的三年時光,這三年也是她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而這三年也彷彿凝聚在了那三個端午。第一年,翠翠第一次遇到了二老,但不過是一面之緣。時間慢慢過去,兩年時光轉瞬即逝,“翠翠長大了,無意中提到什麼時,會臉紅了。”天保和二老都對翠翠表達了情意。但生活卻也就是這樣,天保被淹死,爺爺也在一個雨夜離開人世。最後二老離開了茶峒,“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故事的結尾好似還有一絲期待,但不過是幻想罷了。其實就像是失去了的美好事物,再也不會回來了。白塔已經坍塌,時間一直流動着,惟有翠翠似還在等待。

此書名為《邊城》,但這“邊城”又應該是何處。當時中國正值動亂,外敵入侵,內部混亂。這“邊城”也許就是人們所向往的一處平和、安寧的世界,有悲傷、有快樂,沒有漫天的硝煙。於是在這時期創作這一作品,在人民疾苦之時描繪出這樣一個如畫的世界來,則有了更加明顯的時代印跡。

同時,作者也選擇了自己的家鄉作為故事背景,那小溪,白塔,渡口,無一不是作者內心深處的回憶,沈從文先生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記憶中的湘西世界。也將自己無比誠摯熱愛的情感融入其中,展現給讀者人性的力量,純情的力量……

作者心中的“邊城”是家鄉,人民心中的“邊城”是一個沒有紛擾的世界,而我們的邊城又是什麼?所以讓我們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心靈的一隅,那曾經感動自己、屬於自己的“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11

《邊城》的好詞:

欣喜 安詳 坦然 靦腆 害羞 優美 努力 愛心 甜蜜 積極 友好 自信 勇敢

堅定 整齊 俏麗 端莊 文靜 動人 典雅 豁達 美滿 和諧 尊敬 快樂 舒心

整潔 温暖 舒服 稱讚 簡潔 秀麗 嫵媚 可愛 勻稱 標緻 喜悦 感激 欣慰

甜美 魅力 優秀 幸福 興奮 英俊 關切 堅強 清淨 歡喜

《邊城》的好句及感悟:

1.世上再也沒有比時鐘更加冷漠的東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盡情地摘取青春幻夢的花朵的時刻,它都是同樣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爾基《時鐘》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象徵擬人等手法,寫出了時鐘的無情,提醒我們珍惜時間。

2.人行秋色之中,腳下踩的,發上戴的,肩上似有意無意飄墜的,莫非明豔的金黃與黃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紋》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落葉比作黃金,生動形象。

3.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感悟】:這句話運用疊字,展現了文字的音韻美,表現了雪的冷豔與悽麗。

4.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豔奪目,如同一隻奉上祭壇的大鳥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壯烈的悲歌離去。——張抗抗《牡丹的拒絕》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現了牡丹卓越的風姿。

5.桔紅色的房屋,像披着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着雨底洗禮。——張愛玲《秋雨》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寫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當,會在美麗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紋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消磨掉. ——張愛玲《心願》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和象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對時間的看法,時間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個巴掌,鮮紅、鮮紅;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開的鮮花,永不凋謝!——《秋葉》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葉的顏色形狀和姿態,表現了秋葉和秋色的美好。

8.幾個小夥伴,藉着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畫,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豐子愷《竹影》

【感悟】:寥寥數筆,寫出了幾個小夥伴作畫的情景,幽默風趣,用筆簡練而獨到,充滿了豐子愷作品獨特的魅力。

9.麗日當空,羣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

【感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語言精緻優美,富有感染力,言語間充滿了對桐花的喜愛,讓讀者也彷彿一起看到了這漫山遍野的桐花開放的勝景。

10.他悲慼地舉目遙望蒼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靜的湖面上。

【感悟】:這句話運用比喻的手法寫星星非常傳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乾淨純潔,把夜空比作湖面,寫出它的平靜美好。然而這樣的美景下,我卻要死去了,反襯出我的懊悔。

11.這時,一個鳥兒是一片樹葉,一片樹葉是一個鳴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裏,老槐樹就是一首歌。

【感悟】:該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將停在樹枝上的小鳥比作樹葉,將鳥鳴比作音符,將老槐樹比作一首歌,生動形象的表現出冬天老槐樹的熱鬧、充滿生機的景象。

12、沒有捕捉不到的獵物,就看你有沒有野心去捕;沒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沒有野心去做。

【感悟】很讓人熱血沸騰的句子,有句話叫“狼子野心”,是貶義,不過在這我們可以參考下狼的野心。我們可以先不考慮有心無力的問題,而是先去尋找這個心,這個心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夢想,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達到。

13、沒有獵物我們就去尋找獵物,發現獵物我們就去追逐獵物。尋找、發現、追求、獲得———這就是狼的生活要素。

【感悟】這是一種及其積極的心態,尋找、發現、追求、獲得獵物。我們在生活中的獵物是什麼呢?可以是知識,可以是幸福感,可以是快樂,總之,要行動,要努力,要追逐。

14、儘管面對上萬只的黃羊,面對兇猛的老虎,我們都毫不退縮。但是面對人類的槍口,適當的轉移是明智的。我們不缺乏成功的信念,但是我們絕不是痴心妄想只會送死的傻瓜。

【感悟】這對生活法則同樣適用。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形勢,做出最正確的決策。這也是生存法則之一。

《邊城》的好段

1、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

2、老船伕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有人過渡時,便略彎着腰,兩手緣引了竹纜,把船橫渡過小溪。有時疲倦了,躺在臨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

3、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着耳朵,聽祖父説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着迎親送女的曲子。

4、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

《邊城》讀書筆記12

曾經,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邊,正飲着葫蘆中的酒。

“爺爺,爺爺。”

老人緩緩的放下了葫蘆,不遠處的小船上一個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隨他撐船。

他,彷彿已經習慣了孤獨。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着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着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着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裏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並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裏。這竹林更彷彿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徵。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説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種莫名的喜悦,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歎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書筆記13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悽美的愛情。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裏,也使那條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説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説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説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説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讀書筆記14

《邊城》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在依山傍水的邊城碧溪咀的白塔下。住着一個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公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女翠翠,他們過着勤勞而安閒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為活潑可愛的翠翠找個好婆家。掌管水碼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同時都愛着翠翠。大兒子天保託人捎話給老船公提親,而翠翠不愛老大,卻很愛他的弟弟儺送。船總有意讓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夠和有一座嶄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團總的女兒結婚。當兄弟兩人發現都在愛着翠翠時,哥哥天保就主動退讓,乘船離去,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暗中愛着翠翠卻得不到她的理會,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於是賭氣之下就離開了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地雷電暴雨襲擊的一個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業,繼續撐船擺渡客人,她懷着對老人的哀悼和對儺送的掛念,帶着“軟軟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一出健康純潔又情絲纏綿的愛情悲劇。作者並非想以曲折複雜的三角戀情來招徠讀者,而是借這一曲愛情的哀歌歌頌湘西勞動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靈魂。

《邊城》讀書筆記15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

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

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