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馬説教案(通用9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8.75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説教案(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説教案(通用9篇)

馬説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説”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敍。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瞭解某些相關句式的特點。

2.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導入本課。

二.介紹“説”這種文體及講解題目。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常用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事某物的見解,與現在的雜文相似。“説”為“談談”之意,“馬説”即為“談談千里馬”。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導學生回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2.寫作背景:這篇《馬説》大約作於韓愈初登仕途,那時的他血氣方剛,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曾三次上書當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見均未被採納。之後,他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的幕下,始終鬱郁不得志。加上當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有才幹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韓愈大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四.老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及節奏。

1.字:駢

pián

槽cáo櫪lì

才美不外見xiàn

邪yé

2.節奏: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學生疏通課文。

五.翻譯課文

1.指出譯文時需要注意的字、詞的翻譯(採用對比法)。

2.學生討論,自主翻譯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脈絡。

六.問題探究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瞭解了本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思考“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比喻含義。

明確:“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奴隸人”比喻壓制、摧殘、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七.拓展延伸

電影《天下無賊》中小偷的頭領黎叔有這樣一句經典的台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本文後,大家覺得在韓愈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假設你是一個有知識、有才幹的人,那麼你要怎樣做才能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此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説、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觀點:假如我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我會充滿自信,積極為自己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會碰壁,但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不氣不餒,即使官位低也要飽含熱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書設計

馬説

韓愈

(一)論述中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二)“伯樂”、“千里馬”、“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九.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的知遇之難,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活于思想開放、有言論自由的新時代,可以做到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説;“天下誰人不識我!”

十.作業佈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點詞語及其解釋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裏馬,你會對食馬者説些什麼呢?請寫在日記本上。

馬説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和“説”這種文體的特點。

2.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正確翻譯並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欣賞圖片並導入:

二、瞭解文體及作者:

1、明確:

説,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雜説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談馬”或“論馬” 。

2、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三、課文閲讀及翻譯:

1.全班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正確的句讀。

2.教師範讀。同學拿起筆將自己剛才沒有讀準的生字圈出。

3.同學根據教師的範讀正音並在課文上注音再讀。

4.指導翻譯:

1)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將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加上點。

2)討論:共同探討並在書本上註釋這些實詞和虛詞。

3)班級討論: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加點的字詞。

5. 試譯全文:

四、課文分析:

討論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説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千里馬”: 寓指人才。

“伯樂”: 寓指賞識才的人。

“説天下無馬的人”: 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討論2:仔細閲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怎樣?

B.千里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什麼地方?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A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討論3: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着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説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五、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2、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3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並釋義。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三)請分別指出下列句中“雖”字的用法:A。雖然 B。即使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

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六、總結全文:

本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一課時。

馬説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1、説的文體特點:奇巧而善辯、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説》的寓意、比喻説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教學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構思。

2、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語言。

3、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等名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馬説》是一篇簡短的議論文,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主要學法】

朗讀法、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查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疏通課文。

【課堂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説(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閲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⑴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為並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見( )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⑶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閲讀課文並思考:

⑴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閲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後練習: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1、檢查複習:背誦全文

2、課文學習指導

⑴ 第一節:伯樂知馬(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着決定作用)首句千古感歎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次句──憤憤不平千里馬倒常有,可沒有伯樂發現,憤世嫉俗。

末句──描寫千里馬的終身遭遇,不以千里稱也也 肯定語氣,寄予無限同情。

⑵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馬的特點特別能吃,因此特別能跑。

次句──全節之關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一頓,作低迴之勢。接着,以不飽,不足,不外見,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層層蓄勢,反問作結。也反問語氣,憤怒譴責食馬者害了千里馬,向讀者尋求公道與正義。

⑶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首句──活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的醜態

神態:執策而臨之洋洋自得愚妄淺薄

語言:天下無馬有眼無珠

末句──發表感歎歸結全文中心不知馬

其真不知馬也( )也推測語氣,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句末可以用!(強烈的諷刺感情)?(推測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而後答,一錘定音)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表看法。

⑷ 歸納寓意,附板書設計,並作課外拓展。

學生思考:本文的觀點是什麼?形象是什麼?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什麼 ?

【板書設計】

馬説

韓愈

全文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奴隸人(食馬者) 不知馬 害了馬

(辛辣嘲諷) (憤怒譴責)

【課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憤出奇文──中國古代懷才不遇文學初探

1、你還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懷才不遇?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山水風景,男女之情,詠史懷古,託物寓意)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古代文人哪一位?

韓愈 懷才不遇文學 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 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將上述你的觀點寫成一篇小論文,下節課交流。

馬説教案 篇4

【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瞭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説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並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瞭解説的體裁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解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多媒體資料顯示)

2、點明本文體裁,介紹説這種文體。

(多媒體資料顯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雜文,屬論説文體。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

2、自由朗讀,結合註釋,理清文意並完成下列練習。

(多媒體顯示)

⑴ 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粗的詞。

① 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②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見。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區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於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體顯示) 倒裝句:

⑴ 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後置定語

⑵ 狀語後置: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分析:於相當於在,於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後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的?

⑵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⑴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託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並背誦。

六、延伸拓展

辯論:當今社會還需不需要伯樂?

七、課堂小結

八、佈置作業

1、古代還有哪些懷才不遇的文人,請蒐集其作品。

2、課外閲讀《龍説》,進一步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背誦課文。

馬説教案 篇5

一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二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才是初二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閲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為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為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四教學過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説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駢(p?an)

一石(da)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註釋後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馬説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一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瞭解“説”的相關知識。

3、通過一些字詞句的使用,體會這些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4、文章使用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確、靈活地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朗讀,體會這些內容如何表達、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去從不同角度理解,體會作者愛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能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現狀,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積極成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進一步理解“説”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本文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二)難點:

1、理解文中“託物寓意”的寫法。

2、理解人才的產生、成長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社會有適合發展的氛圍。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檢查學生可前預習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

(二)學生準備

1、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標出重讀的字詞。

2、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馬説》,看到這個課題,你會想到什麼?

學生可能會答:《愛蓮説》、《捕蛇者説》

2、請同學們回顧以往的知識談談你對課題的理解。

“説説千里馬 ”、“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更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

3、簡介韓愈

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學,二十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等仕途。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旱荒,曾上疏請寬免徭賦,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幾乎處死,被貶潮州(今廣東潮陽)刺史。穆宗時召為國子祭酒,後轉為吏部侍郎,卒於官。諡號“文”唐世稱韓文公、韓吏部,也因其郡望為昌黎,稱韓昌黎。韓愈是唐代文學改革、“古文運動”的領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被列為“唐宋八大家” 之首,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二)初讀課文,順暢朗讀。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教師範讀課文。

3、請一組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字音、停頓、語氣。

(三)再讀課文,通曉其意。

1、和同桌再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文中的重點實、虛詞的掌握情況。

(1)、重點實詞

然後有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辱沒

駢死於槽櫪之間: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食之不能盡其才:食同飼,喂

才美不外見: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樣;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規律,方法。

執策而臨之:馬鞭子

食之不能盡其材:盡,竭盡;“材”通“才”,才能。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鳴,鳴叫;通,通曉。

執策而臨之:執,拿着;臨,面對。

其真不知馬也:知:識別。

(2)一字多義

能 雖有千里之能 名詞,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詞,能夠

食 食不飽,力不足 動詞,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餵養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動詞,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 名詞,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舒緩語氣,無實意

而 而伯樂不常有 可是、但是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卻、可是

執策而臨之 連詞 表修飾關係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馬

其真無馬邪 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表推測語氣

(3)通加字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盡其才: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表現,表露。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幹,才能。

(4)古今異義字

一食或盡粟一石 古 有時 今 常作連詞,表選擇關係

執策而臨之 古 馬鞭子 今 常指“政策、決策”

(四)三讀課文,把握精髓。

1、師範讀句子,讓學生比較差異,説説那種讀法好,並説明原因。

(1)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明確: 全文主旨,説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

(2)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明確:這是作者對千里馬可悲遭遇的描繪,字裏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豈能千里也?

明確:作者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可食馬者卻恰恰“不知”這一點,作者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再用“安求豈能千里也” 將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飽含對愚蠢、荒唐的食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

2、啟發學生在文中找出飽含作者情感的句子,並試着讀一讀。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師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師設疑,引導學生把握主旨。

(作者寫千里馬的遭遇想告訴我們什麼?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人有着和千里馬一樣的遭遇)

作者將千里馬比作人才,將食馬者比作愚妄淺薄的統治者,將伯樂比作聖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和根本原因,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埋沒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四)課堂檢測

1、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懷才不遇的人常慨歎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3、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表面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5、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馬者淺薄愚妄表現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三個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的一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馬説》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這篇文章採用 託物寓意 的寫法。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10、《馬説》一文的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1、、用“/”標出下列句子的誦讀節奏。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個人才?

作為學生成為“伯樂”的機會不多,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千里馬”,在我們遇到伯樂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麼?設置此問題是為了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為成為人才做準備:聰慧的頭腦,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品行,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抓住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如果你的才華未被發現,完全可以毛遂自薦。

馬説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説説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並釋題

説,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諡“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着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後有千里馬

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裏的“食”同“飼”,餵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裏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馬伕)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裏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麼,哪裏)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餵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後置的標誌)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佈置作業

思考書後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並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麼?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並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麼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並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並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麼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麼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麼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説些什麼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願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後,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説: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馬説教案 篇8

【目標定向】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託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説:“您聽説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脱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3。介紹文體

説──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敍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説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為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説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説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悦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説》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説》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馬説教案 篇9

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才是初二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閲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為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為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教學目標

1。 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 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説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説》,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駢(pan) 一石(da)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三 )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註釋後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1)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2)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3)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6)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要求: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用原句回答)

討論明確: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