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馬説教案彙總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5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説教案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馬説教案彙總5篇

馬説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生齊讀、教師正音、學習小組合作掃除字詞障礙,使學生讀準、讀懂課文

(二)通過對課文內容“説、辨、議、想”的合作探究過程使學生感悟課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託物寓意的寫法。

(三)通過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使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通過對“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嘗試翻譯這篇課文。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講“知己”這個詞來源的故事(即伯樂在太行山相馬的典故)。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三)理讀課文,使學生做到讀準、讀懂課文

(板書:一、理讀 1、讀準2、讀懂)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學習小組合作 掃除字詞障礙。

(四)解讀課文的內容與主旨

(板書:二、解讀1、內容 2、主旨)

1.説一説

(1)課文裏面有怎樣的千里馬?

你可以試着這樣説:這是一匹 的千里馬,因為……

(2)又有怎樣的飼馬者呢?

你可以試着這樣説:我覺得他是 的飼馬者因為……

2. 辨一辨

作者所説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板書)千里馬喻指 ,伯樂喻指 ,食馬者喻指 。

3.議一議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們來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告訴我們什麼?

(教師適當補充寫作背景)

(五)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板書:三、品讀 共鳴)

1.教師:品讀首先要和作者產生共鳴。比如説,我讀到什麼地方的時候和作者感到一樣,怎麼樣?説説看。

2.學生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 學生背誦課文

(七) 拓展延伸

1.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2.教師舉例: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鼓勵學生: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成為一匹千里馬。策馬揚鞭,馬到成功。

(八) 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1.基礎題:完成“思考與練習”第二題。

2.拓展題: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馬説教案 篇2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 美育滲透點: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 。(幻燈片展示) 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説》最為著名。

韓愈:字退之…… (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愛蓮説 蓮——人 託物言志 馬説 馬———人 託物寓意

二.正音(學生聽,注音 劃出通假字)

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 駢 槽櫪 一食或盡粟一石 邪通耶 食馬者 (幻燈片 顯示注音)

聽錄音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 (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 (是,這 也,表判斷) 才美 (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 (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1.説 是一種説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嗎? 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後讀

“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展示幻燈——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為什麼説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為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幻燈)

散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還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後發出感慨。

最後寫 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六,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

韓愈當時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寫下此文(幻燈片)

七。 遷移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説説理由

1。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2。如果你懷才不遇 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

C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馬説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説》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説”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説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説》《捕蛇者説》《師説》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 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對你有什麼啟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託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説“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説。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歎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教案從誦讀入手,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後疏通文義,為理解內容做好了鋪墊。最後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再次訓練朗讀,把握朗讀語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處:未能詳盡地介紹韓愈的人生經歷,學生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難以對他的“不平則鳴”有深刻體會,宜在課後強化相關知識的課外閲讀。

馬説教案 篇4

一、説教材

《馬説》採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

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鍼砭時弊的作用。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和中考複習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積累文學常識及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反覆練習,提升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當今社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三、説重點

掌握重點的字詞以及文章內容。

 四、説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準確流暢地背誦全文

準確無誤地按要求默寫

2、自由背誦—→同桌檢測—→指名背誦—→齊誦

3、默寫全文並按要求畫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極寫“食馬者”愚昧無知(“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積 累

1、出示要求:

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積累本課重要的文言詞句

2、 學生自行梳理總結

3、檢測

4、師補充文學常識

①關於“説”

“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

②關於韓愈

韓 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馬説》選自韓愈的《雜説》。

5、檢測對文言詞句的理解:

⑴找出並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⑵一詞多義(理解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雖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詞語

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策而臨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故雖有名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課文主要知識點。

提示:可分別從課文內容、文章結構、表現主題、寫作手法等角度説説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檢測:

生口頭展示梳理的知識點

師小結

⑴寫法與主題

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⑵結構特點

正面提出問題並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強烈的譴責,辛辣的嘲諷。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馬“才美不外見”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

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練 習

1. 本文作者是我國唐代文學家_________。

2、本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把_____比作千里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馬者,反映了古代統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憤懣之情。

3、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可文中為什麼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4、根據文意,説説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千里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馬説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內涵。

2.理解文章脈絡清晰、中心突出的特點。

3.掌握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我們現在常用“千里馬”來比喻什麼?(比喻有才幹的人才)“伯樂”(“伯”,讀bó音)比喻什麼?(比喻善於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寫“千里馬”的文章。

二、解題、簡介作者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標題既突出了文章的體裁,又強調了本文是借“千里馬”及伯樂為喻,來表達中心的。

簡介作者略。

三、熟讀課文:

做到讀準、讀通、讀熟,然後進一步達到“美讀”。要求學生至少讀五遍課文。

(一)初讀。

第一遍默讀:對照註釋,正音,解詞,試譯個別難句;實在不能理解的字、詞、句,請劃上記號,準備質疑。作好朗讀的準備。然後,教師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讀:讀的人要儘量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讀出感情,讀出輕重緩急的變化來;聽的人要注意聽,看讀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裏。朗讀後,師生共同評議:肯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由學生評定其中讀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讀後,教師點示: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敍事敍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葉老講的“美讀”,是一種聲情並茂的吟誦,是以聲傳情、以情動人、能給人以美感的朗讀。要做到美讀,必須經過讀準、讀通、讀熟三個階段。準、就是不讀錯音,不讀破詞語句子(“讀破”可適當解釋),不添、漏字;通,就是讀明白,正確把握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內容;熟,就是讀得連貫流暢,且有一定的速度。剛才朗讀得不好的同學,就是因為沒有讀準、讀通和不熟的原因。現在我們來看看文章寫了什麼,解決“讀準”“讀通”的問題。

(二)初步分析課文,結合詞句瞭解段意。

抽學生翻譯:從“故雖有名馬”到“不以千里稱也”。翻譯後,師生評議。然後,教師補充強調:“雖”,即使;“名”,可譯作“出色”“雄健”;“駢”,本義為兩馬並駕一車,引申為並列、一起,“駢死”,可譯作“(和普通的馬)一起死”。

提問:第一段中的“故”字什麼意思?(所以,表結果)那麼原因是什麼?(是前兩句)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麼?(闡述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抽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中“且欲與……其能千里也”。翻譯完評議後,教師補充強調:朗讀時,這兩句詞語間短暫的邏輯停頓應是這樣的: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讀音:“一食,,(‘食不飽”,均讀shí;“食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讀sì音,通“飼”。“是馬也”的“是”,代詞,可譯作這些、這。

提問:這些馬指什麼馬?(千里馬)千里馬為什麼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導學生由“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推及“食馬者”的無知,並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的無知)

教師點示:第二自然段,從全文看,這是承開篇句而來,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圖在於譴責“食馬者”。

又提問:“策之不以其道”,這句話的主語應該是什麼?(食馬者,但翻譯時不必補出)那麼,“鳴之”句的主語應該是什麼呢?(翻譯時也應該把“食馬者”當主語,作“聽它叫……”譯)“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這句話寫得很形象,表現了“食馬者”的.什麼?(無知之極)那麼,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麼?(着力寫“食馬者”的愚蠢無知)

然後,抽學生翻譯最後兩句。

翻譯完評議後,教師點示:“其真不知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圍繞“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首段指出只有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不以千里稱”是必然的了;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一食,或盡粟一石)出發,進一步揭示千里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於“食馬者”的“不知馬”,揭示了問題的實質;第三段痛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由此導出“其真不知馬”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三)再讀課文。

仍抽第一次朗讀的三人分段朗讀課文。讀後,師生評議:肯定比前面所讀有進步,但仍沒有讀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還沒有讀出來。

教師引發:要真正朗讀好一篇課文,達到“美讀”的效果,先要確定朗讀的基本浯調,有的課文應以莊重、嚴肅的語調讀,有的應以活潑、愉快的語調瀆,有的是貶衝、斥責的語調……這篇文章的基本語調應該是什麼呢?要確定它,必須要了解文章更深層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進一步議論、分析課文寓意。

教師激發:結合作者。寫作此文時的境況和“預習提示”,大家議議,這篇文章是不是隻寫“千里馬”?是不是表現出作者更深層次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什麼?全文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情?

學生議,老師評,邊議邊評,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作者抒發的感情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

接着教師點示:借“千里馬”的遭遇來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是採用了一種託物寓意的寫法。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這種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那麼,這篇文章朗讀的基本語調應是什麼?(悲憤)基本語調確定後,要貫穿全篇,但並不是説語氣、節奏等方面就沒有變化。隨着內容的展開,語句的變化,語氣可有急有緩,聲調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節奏可有強有弱。還要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現在我們來聽聽課文朗讀錄音。

(五)聽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體會: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體會錄音朗讀的語調、語氣、節奏等。

(六)再朗讀全文。

集體朗讀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組分段朗讀。然後,要學生評議推選一位朗讀得最好的朗讀全文一遍。

四、佈置作業。

在做好課文後的練習的基礎上,再補充兩道練習如下:

1.文中五個“也”字都為語氣助詞。在課後朗讀的基礎上,體會五個“也”字的語氣有些什麼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義和用法。

朗讀,確實是幫助學生領會課文內涵,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本設計以朗讀為主線,以此開展教學,正是基於以上認識。

要學生朗讀,在現時的語文教學中,是個普遍採用的方法。然而,因種種原因,對朗讀的具體指導還略顯不足。本設計以葉聖陶先生提出的“美讀”去高標準要求學生,並給予切實的指導和有效的引導。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導。

如本設計提出要達到“美讀”,必須先經過讀準、讀通、讀熟三個階段,接着,提出“美讀”的第一步,是確定朗讀的基本語調,然後,提出“美讀”還要注意語氣、聲調、速度、節奏、邏輯停頓、邏輯重音等方面的變化,從理論上給予指導,使學生明白朗讀好的過程,掌握怎樣才能朗讀好及怎樣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論依據。其次,結合朗讀實踐,給予具體指導,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使理論認識指導與朗讀實踐結合,使之落到實處。

本設計囿於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將具體指導一一點明寫清,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體的操作中,執教者應結合本課,在自己反覆朗讀和反覆聽錄音的基礎上,體會朗讀時應注意的方方面面,預測學生朗讀時可能出現的種種不足,設計出準確無誤的糾正、改進方法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裏有底,在要求學生朗讀時,給予準確無誤的切實有效的具體指導。再次,把朗讀和分析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學生“初讀”後,對學生講清要朗讀好,達到“美讀”的效果,必須切實弄通、理解課文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結合朗讀訓練的需要,分層次逐步引入對課文的分析,如設計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課文”和“進一步分析課文”兩個階段。最後,要學生反覆朗讀,這時的朗讀,既是學生進一步體會本課內容、感情的過程,又是朗讀訓練深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