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剃光頭髮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剃光頭髮微>教學設計 

剃光頭髮微 教案教學設計

 

剃光頭髮微

一 導入

以前在舊式的小街上閒逛,看到這麼一幅對聯:

提起刀人人沒法,

拉下水個個低頭。

大家猜猜看,這是寫哪個行業的?為什麼呢?

提示:

此為舊日理髮店店聯,聯語採用諧音雙關法,上聯在“法”字上大做文章,粗讀“沒法” 即沒有辦法,又指沒有頭髮的意思。下聯雖無諧音字,依然一語雙關,“拉下水”會被人誤解為受人賄賂、動搖思想之意;這裏則是説洗頭時,無論地位貴賤,你都得聽理髮師的。品味此聯,一定會對我國漢字的妙用歎服不已,同時又讓我們覺得理髮師好象也有點不小的權力。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看一下著名雜文作家何滿子對此有何説法。請大家把書翻到52頁。先把文章熟讀一遍。 

二 解題

我發現咱們這篇文章的題目有點意思,似乎有好幾種理解,大家能不能試着分析一下。

例:剃光頭髮。微。意思是,剃光了頭了,就沒有了,因為“微斯人,吾誰與歸”中“微”就是“無”的意思。還有一位同學讀成了:剃光頭髮!微!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張微,這又變成命令張微理光頭了。他們大笑。

    師:你們一定不會錯了吧?他們齊答:發微,就是探究奧祕的意思。“剃光頭髮微”,就是要探究剃光頭一事中所潛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後的內在本質。換句話説,本文是採用了我們常説的以小見大的寫法。

看到剃光頭三字,你聯想到什麼?

    生1:和尚。

    生2:尼姑。(你的回答也太沒有創造性了。)

    生3:葛優、陳佩斯。

    生4:體育比賽被對方以幾比零戰敗時,或是考試沒有一個考上,叫做“剃光頭”。

    生5:理髮師。(哦?)因為光頭是理髮師剃的,他手裏有理髮權,就可以決定給誰理怎樣的髮型。

   師:(對着前排的男生)那他要是給你剃光頭,你樂意嗎?

生5:那是對我人格的侮辱!

師(板書:光頭--人格的侮辱):為什麼光頭有這種意味?

三   分析課文內容

請大家齊讀第五自然段。

頭髮、光頭到底有何歷史淵源呢?

古聖強調: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

隋唐以前:“髡鉗為城旦舂”,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差池的象徵

   師:可是這種刑罰很久以前就廢止了,為什麼人們還是不願被人剃光頭呢?

   生:時至今日,為了保護頭顱和美觀上下班的講究,這才有人不願剃的。那個“鄉下佬”就是為了怕剃光頭後太冷才想剃平頭的,那麼他剃平頭的要求有沒有得到滿足呢?

沒有。

課文裏面是怎麼説的?

“鄉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

“悻悻”可以怎麼理解呢?誰來説説看?

悻悻,是無奈憤恨的.樣子。(那三個有什麼分別?)第一個應該是懷着無奈憤恨的心情,而後兩個是指表現出憤恨的樣子。

我們常説“顧客是上帝”,就算理髮工人沒這個觀念,也不應斷了自己的財路啊,那麼,這位理髮工人是憑藉什麼拒絕這一要求的呢?

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裏。

請大家聽老師把第七段讀一遍,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段文字寄寓了作者什麼樣的情緒?

不滿,諷刺。

       “幸虧他只有這麼點小權,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權,分配房子的權,乃至更大的權”。理髮師明明沒這麼大的權,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假設?

    理髮師就這麼點小權,他要想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還對我們構不成威脅。可是如果其他有權的人都跟他一樣,有權就弄權,那麼我們這些小百姓就虧大了。這樣,作者就把主題從對理髮師的批評深化到對社會醜惡現象的批判了。所以做這樣的假設,是為了由此及彼,由小及大,為了將矛頭指向社會上有權力的人。

   “如果有權就想弄權,就想順自己的意思胡來,那麼,至少要在‘讀者來信’欄裏讓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為什麼要在“讀者來信”亮相?

  因為,讀者來信意味着這些當官的要接受羣眾監督,而輿論力量是反腐敗的重要措施。

 “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連(甲乙兩種説法同時連説時,趁便就用甲項的説法所適用的詞來表現乙項觀念的説法。如“這水流進了瓜地,更流進了瓜農的心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上“有權就耍”的人的深惡痛絕和對糾正不正之風的迫切呼聲。

回到我們前面所提的以小見大的寫法上來。那麼本文的“小”和“大”是指--?

板書:

小:理髮師--握刀--拒絕理頭

大:當權者--掌權--辦事沒門

本文就是這樣從平凡的小的生活現象中引發對重大的社會問題的思考。

本文是寫於1983年,那麼現在還有沒有有權就弄權的現象呢?(有)舉個事例説説。

有的同學值日,關係好的就不記名,關係疏遠的動不動就記名。

可見,這篇雜文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