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2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

正式教學《司馬光》一文之前,我們班的小朋友幾乎都已經知道了有這麼一個:機智果敢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瞭解到學生對故事梗概的意識已經存在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領他們進行文本挖掘。藉助教學掛圖,我通過幾個細節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觀察掛圖中的花園,並且重點引導注意到那口缸上:(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師:那是一口怎樣的缸?

生:那口缸上有很漂亮的花紋。

師:你真有藝術的眼光,一眼發現它很美。

生:那口缸很大。

生:可能有一個小孩那麼高,缸口嘛很大,可能有我們的桌子(的長)那麼寬。

師:你還能用其他事物來進行對比,真不簡單!

生:我想這口缸是用來澆花的,它裏面一定裝有水……

師:只是裝了一點水這麼簡單嗎?作者看到的是怎樣的水?

生:不是。是“裝滿”了水的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何種方式讓他們體驗文本是教師思考的問題,但是,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收穫包括文本基礎在內的一切知識點的源泉。學生的眼觀、手摸等親身體驗是打開他們學習知識的一個突破口。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2

《司馬光》是一篇具有很強教育意義的文章,以小故事的形式的告訴孩子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那麼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達到教學目標:《司馬光》教學反思

一、反覆朗讀課文。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以多種方式來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理解感悟課文,是學習語文很好的辦法,也是頗有效果的一種方法。在朗讀中,孩子們不僅識記了生字寶寶,而且理解了課文。

二、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別的小朋友與司馬光的反應時,我讓孩子們先自由讀課文,然後請幾個小朋友來演一演,通過模仿他們的動作,讓孩子們真實感受理解課文。

三、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在這一課中,別的小朋友的反應跟司馬光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孩子們很容易就可以體會到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沉着冷靜,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以上幾種方式,孩子們相對輕鬆就做到了“會認、會讀”,但是在説話訓練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雖然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如用“有的···有的···”説話。但是孩子們的思維還比較侷限,視野不夠開闊,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應該更加註重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説通順,説完整,把意思表達清楚。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3

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詳,故事的情節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在三年級的課文中,首要任務便是在誦讀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其次,要幫助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瞭解文言文大意,繼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品質。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善於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一、示範朗讀,識文斷句。

學生初識文言文,對自主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讀時的斷句、節奏等,仍需要教師“牽手引領”。範讀之後,學生通過反覆誦讀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精練和韻味,結合對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測到詞句大意。

二、創設情境,識詞識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質。因此,我不單要求學生利用註釋識詞,也結合了圖片、動作演示、生活體驗等,深入淺出,幫助他們打通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界限;利用引讀、想象讀、講故事等形式,體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質,最後熟讀成誦。

三、比較感知,瞭解古文。

學習需要及時反饋,學完課文之後再回頭引導學生比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差異,能使學生對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4

一、導入

這篇課文是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聽過。所以課開始我出示三張圖片,讓學生猜”誰是司馬光“。一張為司馬光本人圖,一張為現代人的圖,一張為將軍圖。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書上第一句”古時候,有個小朋友叫司馬光。“找出線索。但學生似乎還不能領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現代人圖“。這裏也讓我感受到學生平時的生活體驗太少,或者説根據文本判斷的能力還欠缺。

二、教學過程

1、識字

這次生字我採用給生字標序號,根據序號讀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讀,學生的興趣還算高漲。接着我請同學上來校對,這樣的方法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但今天因為第一次這樣做,還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夠細緻。到後面,還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勁“等字。

2、寫字

這節課的六個生字有兩個”口子旁“,兩個”利刀旁“,兩個”右耳旁“。所以我也是兩個兩個教,讓學生髮現左右結構注意”左窄右寬“。但在教學中還是發現有些小朋友急於完成作業,不好好寫字的情況。

3、讀

這節課的讀還是做得不夠,就初讀了一次。中間讓學生根據詞語大概説説故事內容,也就叫了三個小朋友,我應該叫更多的同學起來嘗試。再同桌互相講一講,這樣能將內容更加鞏固一些。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5

這節課我像往常一樣,根據課堂設計,按計劃朗讀課文《司馬光砸缸》。當孩子們讀完課文以後,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説着,一直到把這一課的生字全部學完。我讓學生同桌相互講一講這個故事,大家開心地講了起來,看着他們,我想這一節課的計劃不就泡湯了。就在我猶豫不決時,孩子們像突然長大了似的,自己已經安靜了下來,那神情是少見的。這時,我按原計劃檢查學生的接受情況時,發現孩子們掌握的非常好,每一位同學的回答都是那麼完美無缺,有些同學的回答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自習課上,孩子們在做練習冊時也做得比往常好。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學生想研究什麼問題?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研究這個問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去接受新知識。我這堂與原計劃完全不同的課,由於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按照學生的意願展開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學生學得特別積極主動,聰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們身上所具有的潛在的不可估量的創造力。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6

《司馬光》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第8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假山下的大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交流,引導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一、從課題入手,激趣導入

新課伊始,我工整地板書課題——司馬光,讓孩子們一邊同步書空,一邊思考:司馬光姓什麼呀?

孩子們根據平常所見到“張、王、李”等都是單姓的慣性思維,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擺擺手,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又疑惑地盯着我。我用紅粉筆在“司馬”兩個字下面重重地劃了的一條線,孩子們將信將疑地説“姓‘司馬’”,我微笑着點了點頭,在“司馬”旁邊寫上了“複姓”二字。然後適當拓展復興的來歷,“司馬”這個複姓是用官職名稱作為姓,司馬是掌握軍事的官職,並讓孩子們中午回家也用這個問題考考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點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找出司馬光救小朋友的語句,看圖模仿司馬光的動作演一演。一年級孩子,愛動,也特別愛表現,我就利用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在表演中輕鬆愉快地理解詞語和句子。

緊接着,我問孩子們:司馬光為什麼這樣使勁?學生立刻想到:他想快點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較之中,攻克難點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看圖對比:引導學生看左面一幅插圖,直觀感受面對掉進大水缸裏的同伴,其他孩子驚慌失措的樣子;再仔細觀察右面一幅插圖,兩相對比,感受司馬光遇事時的沉着、機智和勇敢。

(2)讀課文對比:當一個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裏時,別的小朋友是怎麼做的?先讓孩子們找一找相關語句畫下來讀一讀,再出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這樣做的後果會怎麼樣。

孩子們説這樣耽誤了時間,掉在大水缸裏的小朋友會淹死的。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用不同的標記畫出相關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掉在缸裏的小朋友得救了”反覆讀一讀,細細體會司馬光救同伴時的沉着、機智、勇敢。

四、延伸拓展間,體驗快樂

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裏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聽完孩子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表示鼓勵,使孩子們感受到動腦筋的快樂。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7

對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並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教學目標,透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到達。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夥伴一不留意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夥伴、司馬光分別是什麼反應?

板書:

別的小朋友司馬光

慌不慌

(嚇哭了,舉、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透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着冷靜。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麼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夥伴?經過討論:

方法1:我叫小夥伴們一齊把水缸推倒。

生1:但是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裏面裝滿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們只有幾個小朋友的,推不動的。

生2:而且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還有力氣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3:他們在花園裏玩,不必須有繩子的,有可能等繩子找到了,那個小夥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給他繩子他不必須抓得到。

孩子們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這樣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覺得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好!這樣,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8

一年級下冊《司馬光》教學反思

對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並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夥伴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夥伴、司馬光分別是什麼反應?

板書:

別的小朋友 司馬光

慌 不慌

(嚇哭了,舉、砸 叫着喊着找大人)

通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着冷靜。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麼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夥伴?經過討論:

方法1:我叫小夥伴們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裏面裝滿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們只有幾個小朋友的,推不動的。

生2:而且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還有力氣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3:他們在花園裏玩,不一定有繩子的,有可能等繩子找到了,那個小夥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給他繩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們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這樣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覺得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好!這樣,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9

這節課我像往常一樣,根據課堂設計,按計劃打開了電腦,讓學生跟着課件朗讀課文《司馬光》。當孩子們讀完課文以後,我隨手關掉了電腦,正準備提問時,孩子們大喊大叫起來:“老師,別關!”“老師,再放一遍!”,有的孩子甚至着急地站了起來。看着孩子們焦急的樣子,我便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又打開了電腦。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説着,一直到把這一課的生字全部學完。當我再一次準備關機時,還沒等我的手伸到電腦跟前,孩子們就又大叫起來,仍然不讓我關機。這下可難壞了我。

關吧,看着那一道道期盼的眼神,聽着那一聲聲焦渴的童音,我實在下不了這個決心;不關吧,這一節課的計劃不就泡湯了。就在我猶豫不決時,孩子們像突然長大了似的,自己已經安靜了下來,專注地看着下一課,那神情是少見的。於是,我便打消了關機的念頭,一直到臨下課前十分鐘時,我徵得孩子們的同意才關掉了電腦。

這時,我按原計劃檢查學生的接受情況時,發現孩子們掌握的非常好,每一位同學的回答都是那麼完美無缺,有些同學的回答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自習課上,孩子們在做練習冊時也做得比往常好。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學生想研究什麼問題?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研究這個問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去接受新知識。我這堂與原計劃完全不同的課,由於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按照學生的意願展開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學生學得特別積極主動,聰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們身上所具有的潛在的不可估量的創造力。我們不應該輕視它們,而應該挖掘和激發它們,讓這些神奇的創造力爆發出來,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創造出奇蹟。只要老師在教學中真正地關注學生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學生的每一點變化,就會不斷地找到靈感,不斷地從學生身上覓到新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就會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0

《司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兩個亮點:

一、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裏,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後分組比賽讀,最後老師出示無標點課文和豎排課文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二、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後,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昇華。

兩個不足:

一、在對課文進行感悟時,橫向指導不夠。

學了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學生的回答都侷限於:我們遇到危險時,要學習司馬光沉着冷靜,善於動腦筋思考問題;

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學完課文後,沒有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通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為教師輕鬆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1

《司馬光》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這是一篇以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文章,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引導學生説一説對司馬光的瞭解,並且引導學生想一想這篇文章會寫有關司馬光的什麼事情呢?學生紛紛説,司馬光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放手讓學生盡情地投入到文章的朗讀當中,首先讓學生自己讀、同位讀,同時還讓學生邊做動作邊認真讀,想象讀等等,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增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通過司馬光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現,能夠感受到司馬光的確是遇事不慌張,沉着冷靜處理問題,最終能夠將落入水缸中的小朋友就出來。接下來繼續提升同學們的朗讀能力,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進一步讓學生內化自己的思想認識。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由於過於注重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學生的課上的寫字時間略顯不足,尤其是對於個別寫字稍差的同學,他們寫得不夠好,並且寫字速度稍慢,課上沒有寫完,因此就缺乏老師的指導,只能再另外找時間進行檢查,今後要做到課堂的高效性。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2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大部分學生都對這個故事略有耳聞。課文通過描寫年僅七歲的曹衝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稱出了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讓學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動腦筋,多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將知識靈活運用。雖然這個故事學生大多耳熟能詳,但對於曹衝的這個辦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卻不是很清楚。而這也正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重、難點,我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思考。以下總結了幾點教學心得:

1、在學生讀課文時,我不做任何要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比如我設計説話練習“曹衝稱大象的四個步驟是什麼?”學生積極性很高,各抒己見,課堂上一片議論聲。

3、我把第四小節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用多種説的形式讓學生練習説這個故事,如:自由説、指名説、同桌互説、集體説。起初學生不太會説,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當學生對於這個稱象過程有了深刻了解後,我趁熱打鐵,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這時的學生表現較為興奮。我想通過這樣反覆的語言訓練和直觀欣賞,學生對於為什麼能用這個方法稱象應該理解了。

4、在課後沒有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這是一個欠缺,通過親自實驗,學生可以又動手又動腦,在感性上的認識更加深刻。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3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請幾位小朋友來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時候誰在哪裏幹什麼。部分小朋友在初讀課文時就可以用自己的話説出來,使得小朋友熟練説出完整的句子。但是我這裏犯了一個錯誤,我提的問題是把兩句話合併起來説,這樣的問題毫無必要,在師傅那邊受教了,以後要注意這一點。第二自然段中,主要強調別的小朋友在遇到危險時着急的動作表情,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着急的感覺。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對這句話進行表演,指名學生上台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情景,注意“使勁”、“搬起”這幾個詞語,小朋友們舉手非常積極,表演得也很到位。最後總結課文,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裏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本課的教學我沒有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理解課文,這是很大的一個失誤。我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經過本次師傅們的指點,我學會了很多細節問題的處理,在教學課文前一定要深入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才能將課文講通講好。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4

這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經過以及解決的方法。那麼我也主要是從心理活動方面作為切入點。

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就是,水缸為什麼會危險?學生們往往只是抓住一個特點:大或者是裝滿水。很少有人能夠一次就將兩個特點全都講出來,練習起來看。這個就是他們目前的分析課文的一個很大的毛病,總是比較片面的看問題,不會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從整體看問題。於是我就引導他們先從單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進去才會淹沒,才有危險;只有又裝滿,水缸才顯得那麼危險。這樣一説,他們都會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來,我們又主要圍繞個個人反映來讀書。我問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麼啦?孩子們也是對單獨的表現找的比較準: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問書上用了一個此概括是什麼呀?這下子就瞎找了,後來好不容易才找到慌。

現在,全班分析課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較大。有的能力很強的,他們喜歡願意動腦筋去想我提出的問題。而同時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時喊到他們回答問題就會很木吶的站在那,有時是不會,有時看得出來就是不願去想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將這些人大積極性調動起來。

司馬光教學反思範文15

在本課的拓展延伸環節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用怎樣巧妙的方法救出水缸裏的孩子呢?學生頓時進入了情境,一個個小腦袋裏轉眼間就冒出一個個好辦法:“我可以找一張漁網,像我爸爸打漁一樣把水缸裏的小朋友網上來。”“我會找一根粗繩子,把那個小朋友給拉上來。”“我們幾個小朋友可以疊起來,那樣就能把那個落水的小朋友扯上來了。”“我打算用臉盆把水一盆一盆刮出去”……孩子們的創意如河水氾濫般層出不窮,有的甚至還想到了用《烏鴉喝水》裏的裝石子的方法。

聽了他們的回答,我首先給予了肯定,接着又拋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請大家再開動腦筋,想一想,比一比,你覺得是司馬光的辦法好,還是我們想出的辦法好呢?”孩子們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一個個興奮的小手又舉起來了:“要是等我找來漁網,那個小朋友就該沒命了”。“我們疊起來救人的話太危險了,説不定我們也會跌進水缸的”。“用臉盆的話太費時間,而且我的個子也不夠高”……大家一致認為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管用。我有隨機引導孩子們:“那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機智、勇敢、聰明、團結……”聽着孩子們的回答,我不僅對他們投去了讚許的微笑:“你們不但懂得思考,還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你們和司馬光一樣棒!”

在本節課裏,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通過認真思考從而獲得答案,使個性之花欣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