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彙編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1W

篇一: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彙編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鬆地理解課文並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導概括內容,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請幾位小朋友來説説課文主要講了誰(司馬光),做了一件什麼事(砸缸),結果(就出了小朋友)。部分小朋友在初讀課文時就可以把課文的大致內容用自己的話説出來。我利用説繞口令的方法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被充分調動,很快走進了文本。

1、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麼會掉進大水缸裏呢?請你聯繫這一段的內容説一説。”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着學生就能説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裏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裏,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幹什麼?誰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話音剛落,就有幾個同學立刻站起來,我讓他到講台前表演司馬光,其他學生做其他小朋友,有的下的喊大人,有的下得立刻就跑了??而表演司馬光的孩子,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

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裏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裏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説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説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説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説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二:《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這篇課文可以説是老教材留下來的一篇經典課文,學生樂學,也易學,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的學生缺失了什麼。

我在介紹完司馬光後,看圖學習了故事的開頭,研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看着圖猜猜哪個是司馬光,並説出你的理由?”學生開始行動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就高高的舉起來了。學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馬光,而要讓學生説理由時,學生又變得支支吾吾了。我沒有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再去讀讀課文,找找答案。過了一會兒,有幾隻小手舉了起來。我請了一個女同學,她説:“因為課文中寫道?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沒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説法。這時,我看到還有小手高高的舉着,他説;“因為是司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邊,所以,他就是司馬光。”我表揚他會讀書,會思考。這個環節可以説進行的很順利,學生説的也很好。接下來,研讀“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時,令我沒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讓學生模仿小朋友們慌了的表現時,“嚇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讓學生做“叫着喊着”時,第一個男同學説:“快來人啊,有人掉進大水缸裏了。”他在説的時候,聲音很急,把兩隻手放在了嘴邊,做喊的樣子,可以説模仿的很像。這時,我卻聽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聲音。於是,我馬上進行了引導:“有一個小朋友掉近水缸裏了,這個時候,你站在旁邊會笑嗎?”同學們紛紛搖頭。“如果你在旁邊,你的心裏在想些什麼?”有小朋友説:“啊呀!

怎麼辦呢?”有小朋友説:“得馬上救他,要不然他會死的。”我及時進行了補充“這個時候,大家的心裏都很着急,不可能會笑”。教室裏又恢復了平靜。我又請了第二個學生來模仿,這個學生模仿的更像,大聲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了叫、喊的嘗試,我留意了一下學生的表情,我看到還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絲的遺憾。

在課堂上,雖説我努力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學着叫、喊,通過角色互換,體會當時花園裏的小朋友的慌亂;在出現意外情況時也進行了引導,可還是有學生卻它當成了一種遊戲,對同學入情入境的模仿報以的是轟笑,我們的學生到底缺失了什麼?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篇三:司馬光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課文主要都是圍繞“只要動腦筋,就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主題來編排的。《司馬光》這一課是很傳統的課文,文中講述司馬光和小朋友在花園裏玩的時候,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裏,在這危急時刻,司馬光沉着冷靜,用水缸旁邊的大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結合低年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特點,以及課前對我班學生的瞭解,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目標:

1.認識司、假”等12個字,會寫“嚇、叫”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課文或背誦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

3.能借助課文插圖學習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

為了達成目標,我在教學時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並在朗讀的過程中隨文識字,提高學生的認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讀組織形式上,有學生個別讀,分小組競賽讀,齊讀,加上動作朗讀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當堂背誦了課文,也感悟到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明白在緊急情況下,不能慌張,只有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整堂課我利用手勢、表情、語氣感染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引着學生完全沉浸在故事當中,隨着情節的推動,學生們一會兒體會到緊急,一會兒體會到緊張和慌亂。當課文進行到最後“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很多孩子長吁了一口氣,高興地笑容綻放在臉上。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裏進行了重點引讀,烘托當時緊急的氣氛。然後讓學生自學四、五兩段,找出其他小朋友和司馬光分別是怎樣做的,進行了比較,並鍛鍊學生的自

學能力和閲讀

能力,讓學生自己找出他們的不同反應。學生帶着感受再讀,整節課,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達成了朗讀的目標。 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

一、這一節課結束後,再一次的回顧整個語文課堂,感覺首先我要精煉自己的課堂用語,讓我的語言更親近孩子們,讓自己的反饋語言更適合低年級孩子,用語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對語文的興趣。

二、掌控課堂還要加油。回顧這堂課,我給了很多時間給個別孩子發言,卻沒有很好的兼顧整體學生的狀態。在以後的教學中,既要照顧學生整體狀態,又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整節課都是讓學生隨文識字,朗讀課文,但是教給孩子的學習方法較少,在課堂上到一半以後,學生就有點坐不住了,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與我的課堂語言有很大的關係。教師的課堂語言非常重要,在課前就應該預設很多學生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應答的準備。課堂生成的'東西很少,這就需要不斷地鍛鍊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語言方面和傾聽習慣的培養也是在平時的學習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要想到是否適合孩子,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特點。

在以後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認真備好每節課,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我要不斷地努力,改善自己的課堂語言和評價語言,在平日的課堂上多加註意!

篇四:司馬光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時,我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課堂上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放結合的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多種讀法相結合,以“讀”促“學”。

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低年級閲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誦,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本課文是一則故事,因此全文要用講故事的口吻進行朗讀,特別是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中的停頓.我採用一種朗讀的方法,一是結合詞句指導朗讀如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話,“有個小朋友爬上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就掉進大水缸裏。”要求學生仔細聽,注意老師讀時哪個詞音讀得比較重,哪個地方雖沒有標點也應略做停頓,再讓學生反覆練習,他們很快就體會了小朋友掉進水缸是因為“一不小心”。所以在讀這個長句時,要讀出對小朋友的擔心及小朋友的頑皮。二是通過表演指導朗讀。第4、5自然段描寫小朋友和司馬光不同的表現,在讀時加上自己的動作,不但理解的快了、準子,而且讀起來也更形象了。

二、激活表演慾,突破重點難點

為了能更生動形象演示課文內容,突破重點難點的學習,我們讓學生們觀看課件,在創設情境,讓他們當堂表演,既鍛鍊了他們的表演,複述的能力,以加深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在表演過後,學生們還沉浸在砸缸救人的一剎那,去討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將小朋友救出。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已見,得出結論,司馬光的辦法最簡單易行,明確了學生學習課文就是學習司馬光遇事冷靜沉着應對這一主題,由衷地對司馬光起了敬意,情感得到了昇華。這也是本節課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三、用“協作探究式”把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

課文的分析理解都是在學生主動積極中自主探索完成的,教師只是領路人,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學生接受知識過程出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討論熱烈,發言踴躍,即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己閲讀的習慣。

總之,我覺得這樣上課,學生愛學,人人動起來,人人蔘與,真正做了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