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司馬光》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司馬光》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司馬光》教學反思15篇

《司馬光》教學反思1

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調學生進行自主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教學中要充滿着有個性和積極思維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幹、學做人。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5》中的《司馬光》是一篇傳統教材,教學時怎樣才能體現新大綱的精神呢?針對本文的教學重點,我對《司馬光》做了如下教學反思:

一、讀一讀、演一演、問一問

課文中司馬光是怎樣救掉進缸裏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關“怎樣救”的段落。讀一讀,畫出“怎樣救”的句子,點出重點詞語。(“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體會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看誰把司馬光的表情、動作演得像。(表演、評議)

3、再讀第5自然段,對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的表現提出問題,想想、議議。(教師可從學生實際出發,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再讀第5自然段後提出:司馬光為什麼“沒有慌”?當時他會怎麼想?他怎麼會知道“舉起一決石頭,使勁砸那口缸”?石頭是哪裏來的?為什麼要“幾下子”把缸砸破?使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充分思考的餘地,培養學生逐漸養成會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對司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險時“沒有慌”,沉着冷靜,急中生智,動腦筋、想辦法,化險為夷會有更進一歲的理解。)

4、引讀第5自然段,説説你從司馬光的表現中明白了什麼?你會對司馬光説些什麼?(讓學生從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説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見。)

5、引讀第4自然段:當看到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裏。別的小朋友是怎麼辦的?

6、大組對比讀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馬光、掉進缸的小朋友、眾小朋友)看誰演得最像。再説説“都慌了”和“沒有慌”的不同結果。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讓我們來看看司馬光為什麼“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讀讀課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裏?是口什麼樣的水缸?用“____”畫出有關句子。(第二自然段)

2、認真讀第二自然段,觀察插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投影儀將課本中的插圖放大,集體現察。)

小組討論:一個小朋友掉進那口水缸裏,司馬光為什麼要“砸破”缸救那個小朋友?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認真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圖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寫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們的個子還高。而且體積大,能裝許多水。學生在讀讀、看看、議議中弄明白,那樣“大”的水缸,又是“裝滿”了水,説明小朋友掉進缸以後,整個兒會被淹沒,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司馬光要“砸破”那口缸,讓水流出來,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設計

你認為還有什麼辦法能救掉進缸裏的小朋友?

(可讓學生充分地想象,允許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辦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樹枝伸下去讓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拉住樹枝眾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説一齊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給予充分肯定,也鼓勵有爭論。)

四、擴展活動

在學生已充分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安排一些“難題”讓學生想一想,如:家裏炒菜時油鍋突然燃起來了怎麼辦?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麼辦?熱鬧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麼辦……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張,要積極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在説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説通順,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

《司馬光》教學反思2

第一次教學小古文,這也是選題的最主要原因,一直想上這樣一節課。但是真正上下來,卻發現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一節小古文教學,短短30字看似思路清晰、簡單,看似章法明顯、易教,其實並不容易。

司馬光這節課在語文教學系統中是第一次出現的小古文,因此,認識小古文、初步瞭解它的語言特點並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這樣一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着眼於單元導語:美好的品質猶如温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設置了“課前準備”環節,讓孩子們温習背誦日積月累裏優美的詞彙和諺語,然後以“優美的語言猶如悦耳的鈴鐺,喚醒人們對美好的嚮往”開場引領孩子們齊讀單元導語“美好的品質猶如温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力量和希望”,然後切入課題,引出具有美好品質的人物——司馬光。本節研討課主題是“傳統文化”,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加入了“司馬”——複姓——温習姓氏歌以及介紹歷史上這一姓氏名人的環節。

接下來就是教學重點之——“讀”的環節了。但是,讀有讀的難處,越是簡單的讀,越要把讀的層次掌握好。本單元要求孩子們初步掌握“默讀”,因此,我在“初讀課文”前出示自讀提示,對“默讀”作了具體要求。接下來,教師範讀,生字讀寫教學,層次分明,由淺至深逐步過渡。在設計第二個環節讀出節奏的時候,我先以第一個環節的最後一句話“光持石擊甕破之”引出在讀的時候要注意詞與詞之間的停頓,然後引導孩子觀察停頓符號,從而發現不同停頓符號停頓時間不同的特點,然後讓他們依據這樣的規律來練習朗讀。課後題中明確提出讓孩子在跟讀的過程中讀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這一點,沒有準確把握住學情,直接指名生起來讀,又跟讀,師生合作讀,齊讀,順序是錯誤的。看似這樣不起眼的一個讀,但是錯誤的順序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有可能給孩子造成不舒適的朗讀體驗,這是我在細節處理方面的顧慮不周。讀的體驗裏,我加入了配樂誦讀,帶給孩子們“古典文章+古典樂曲”的美的感受。

為了讓孩子們結合情境體會這篇首次接觸的小古文,我精心準備了“連環畫”,設置了遊戲環節,並用事先分發的連環畫卡片教具引導孩子們結合課文註釋分組探討故事內容。小組討論後派代表給大家逐張講述圖片內容。接下來我設計的師“我是故事大王”環節,這是引導孩子們完整陳述故事內容的重要環節,但是由於前面過於宂雜拖沓,造成時間比較緊,而我對學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讀不足,居然臨時起意刪除這個環節。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我還有很多的缺陷,我會在磨練中不斷改變和完善自己。將每一節課都當作優質課來上,將每一次反思後的發現作為再起航的動力,不斷蓄力,不斷成長。

《司馬光》教學反思3

備課組 一 年級組 下 冊 執教人:

共案部分

課題:《司馬光》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紮紮實實的加強寫字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讀書,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着、勇敢、果斷救 人的品質。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課文故事的VCD、課件等。

自主預習:通過讀書

提練主線:指名分段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如:小孩子是怎樣掉時缸裏的?當時情況怎樣?是誰救了他?是怎樣救的?等等。

教學過程:

個案部分

一、素養訓練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着、勇敢、果斷救 人的品質。

 二、合作探究

討論交流

司馬光沉着機智,救出了小夥伴。你能想出別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嗎?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好。

1.學生自己想辦法。

2.分組交流,推選出好的辦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適時評議辦法的優點和不足。也可以與司馬光的辦法比一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瞭解在當時的情況下,什麼辦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讀課文,並説説司馬光給你什麼樣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麼做呢?

1、談話:

這節課我們來拜訪一位古人,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這個人你瞭解嗎?相機教認生字“司”,介紹複姓“司馬”以及司馬光。

思路:創設談話情境,引發提問,組織學生談話交流,瞭解學生對人物及課文內容的感知,為新課展開做鋪墊。

2、觀察:

出示插圖,從圖中你看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

思路:把觀察與談話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的放矢。

〖對話平台

一、自讀(掃清字詞障礙,打下讀悟基礎。)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讀準字音。

思路:培養自我讀書能力,確保讀書活動有效,應該從一點一滴抓起。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識字(多種方法鞏固識字,促進學生記憶。)

1、同桌利用字卡,互讀檢測。藉助“我會認”和“我會寫”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如換偏旁、猜字謎、組詞識字等。

2、開火車讀生字,讀詞語。隨機選擇生字擴詞或選擇句子指導朗讀。強調重點字“玩、司”的讀音,同時引導學生注意“一”的不同讀音。

思路:課標指出:識字和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二年級語文教育的重點。多形式的識字與交流識字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三、寫字(突出重點字的指導,培養良好寫字習慣。)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我會寫”中的六個字,發現六個字的規律:左右結構。組織學生討論在書寫中應注意什麼?

2、自由練寫,教師有意識地指導難點字:如“那、都”兩字中的“右雙耳”的寫法。

3、書寫展示,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把不好寫的字多寫幾遍。

思路: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紮紮實實的加強寫字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四、討論(讀書交流,理清故事內容。)

1、指名分段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如:小孩子是怎樣掉時缸裏的?當時情況怎樣?是誰救了他?是怎樣救的?等等。

2、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讀懂的問題。

思路:充分發揮學生自讀交流的優勢,實現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閲讀、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課後反思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裏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要教小孩子遇事要機智沉着應對,但到底會教給學生怎樣的“素質”,也實在很有疑問。課文説,一個小朋友掉進缸裏後,“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只有司馬光沒有慌,把缸砸了。我想,砸缸固然機智沉着,但嚇哭了也是正常反應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當做法,有的砸缸,有的去叫大人,並沒有矛盾,何況如果司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會如何呢?

許多專門講給孩子們聽的勵志故事,都是這樣不知所云。比如用功的人一邊讀書一邊吃飯,把饅頭醮着墨汁吃下去了啦,讀書時為了不打瞌睡把頭髮系一根繩子吊在樑上,大腿上扎一把錐子啦,分明有讀書強迫症的跡象,比“惡補症”還要病態三分,卻拿來作為教孩子刻苦努力的素材。努力的人就要不去睡覺,不怕失火,吃墨汁,這樣的素材,與其放到現在來讓孩子們學習其“精神”,不如交到哪個人手裏去編寫《儒林外史》之類的小説。

“素質”教育,總要選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行來進行,並且在其中明裏暗裏夾帶着對正常行為的嘲弄和鄙薄,這種把孩子不當正常人來教育的素質教育,是否足以培養學生對人類行為的正常理解,是否足以使學生獲得正常的學習趣味與生活趣味,實在不能讓人樂觀。

《司馬光》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故事。

3.緊扣重點詞句,感悟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着冷靜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

參考註釋、抓住重點詞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説説全文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着冷靜的美好品質。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誦讀《孔融讓梨》和《道邊李苦》。

一、導入新課,感悟語言。

1、老師説一句話,同學們説意思。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同學們説出老師説的話和現代語言不一樣,

教師小結:像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簡練,有時一句話就只有一個字,但細細品味,隱藏着很多意思在裏面。學習文言文要會想象,把一個字讀成好多字,把一句話讀成好多句話。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司馬光》。(板書:司馬光)。

3、學生齊讀課題,師介紹“司馬”是複姓。

二、初讀課文,培養語感。

1. 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司馬光

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wèng),足跌(di)沒水中。眾皆(ji)棄(qì)去,光持(chí)石擊甕破之,水迸(bèng),兒得活。

後出示讀音易錯字:登甕 水迸

2. 有節奏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讀準停頓:

(課件出示)

司馬光

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3. 師生承接讀

師:羣兒/戲於庭,

生:一兒/登甕,

師:足跌/沒水中。

生:眾/皆棄去,

師:光/持石/擊甕/破之,

生:水迸,兒/得活。

4. 你問我答讀

讀:羣兒幹什麼? 誦:羣兒/戲於庭,

讀:一兒幹什麼? 誦:一兒/登甕,

讀:發生了什麼? 誦:足跌/沒水中。

讀:其他小孩子的反應如何? 誦:眾/皆棄去,

讀:司馬光又是怎麼表現的? 誦:光/持石/擊甕/破之,

讀:事情結果怎麼樣? 誦:水迸,兒/得活。

5.變換格式讀(ppt上豎着排列,由右往左讀)

6.記憶比拼讀

羣兒戲於庭,( ),( )。眾皆棄去,( ) ,水迸, ( )。

7.去掉標點讀。(配樂)

司馬光

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三、理解課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談話引入: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下面同學們就來説説你讀懂了哪些詞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註釋、插圖、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已積累的經驗等方法理解文中詞句。

2.交流彙報

句式:我讀懂了 (詞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對譯讀。

古文:羣兒戲於庭, 現代文:一羣小孩在庭院裏面玩,

古文:一兒登甕, 現代文: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沒水中。 現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

古文:眾皆棄去 , 現代文:其他的孩子都離開了,

古文:光持石擊甕破之,現代文: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

古文:水迸,兒得活。 現代文:水從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兩翼對對讀。(帶文)

主:羣兒戲於庭, 兩翼:有幾個小朋友

圍呀圍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調皮又歡暢

主:一兒登甕, 兩翼:撲通通一聲響

足跌沒水中。 有人掉進了大水缸

主:眾皆棄去 , 兩翼:大家全都嚇壞了

慌裏又慌張

主:光持石擊甕破之 兩翼:有一個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馬光

搬起一塊大石頭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兒得活。 兩翼:呀 哐噹噹一聲響

流水嘩啦啦往外淌

夥伴鑽出那破水缸

5、學生複述故事。

6、想象補白,豐滿故事。

一羣小孩在庭院裏面玩,他們(怎麼玩?),一個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裏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那個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張,(有的······有的······還有的······)都跑掉了,司馬光靈機一動,(他心想:?)拿石頭(怎樣?)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馬光會説些什麼?)

7.讀了課文,説説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樂於助人.、機智勇敢、沉着冷靜)

四、延伸拓展,以文帶文。

1. 自由誦讀《你讀我誦》中的《孔融讓梨》(p132)和《道邊李苦》(p134),用橫線畫出表現主人公美好品質的句子,在邊上批註上合適的詞。

2.交流

3.作業

自選《你讀我誦》中的《孔融讓梨》(p132)或《道邊李苦》(p134),利用豐富的想象,把它改編成一篇現代文。

【教學反思】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為了激發孩子們熱愛文言文的興趣,不讓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我設計了“讀一讀”“譯一譯”“説一説”“編一編”四大板塊,在教學中進行層層推進,特別是在“讀一讀”上下足了功夫,通過劃分節奏讀、你問我答讀、變化格式讀、記憶挑戰讀、去掉標點讀等多種形式的美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因為《司馬光砸缸》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同學們基本上都聽過,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時,我沒有一詞一句地去解釋意思,而是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利用以往理解詞語的方法去翻譯,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見效果還可以。最後説説課文大意,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訓練重點,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複述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補白想象的創編,目的是為學生平時學會抓細節寫一件具體的事而服務的,課後練習的佈置也是這種指向。縱觀同學們的課堂表現,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挺高漲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課堂上我對個體學生的關注還是不多,對學生的評價語也缺少針對性,對於個別偶發細節處理得不夠機智,這些方面都是以後我需要在教學中大力去完善的。

《司馬光》教學反思5

初次拿到課文《司馬光》,因為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第一次需要教學古文,而學生也是第一次學到古文。我想,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讀和理解上可能會有些無從下手,但生活中也有過一些積累,如國學誦讀當中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句子,所以也不會太陌生。所以我決定採用圖文對照、結合註釋、查找工具書、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大意,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羣兒”中的“兒”指“小孩子”。還有“登”、“持”、“擊”等,教學中我讓孩子藉助註釋學習,如,先舉出註釋中有的“庭”,再讓孩子去研讀。也許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學生的“先學”很重要,但初學時應當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和點撥。

小古文還是要以誦讀為主,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於是範讀,跟讀,接龍讀,師生互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興趣非常濃厚。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越讀越流利,斷句也非常恰當。讀得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朗讀,而是入情入境地品讀。

文章很短,內容也很好理解。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在讀通課文之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分組飾演羣兒,一人飾演司馬光,一人飾演落甕兒,一人旁白。果然,通過演一演能夠幫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學生們大部分都能夠按照課文內容演出來。

在對比現代文與文言文的區別時,學生們都能夠説出自己的感覺。有了這次學習的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繞着看的當兒,我發現學生再讀文言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是非常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藝術。

學完此文,我又為學生們推薦了了一些簡短的文言文,孩子們學古文的興趣可濃了,而且也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他們有收穫我心應足矣。

《司馬光》教學反思6

司馬光這篇課文是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是統編教材的編排很好的幫助老師們來解決了這個難點。統編教材在選擇文言文的時候,從學生兒時就熟知的歷史故事為出發點,引入文言文故事。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對這個故事有了瞭解。這樣,在課堂上,老師帶着學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時候,就容易多了。特別是不少孩子在獨立閲讀的情況下,就能夠了解文章的大意,這樣為學習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起來非常輕鬆。使得本來應該令學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為學生樂於、易於接受的文字。特別是當學生了解到這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語言表達方式的時候。不少孩子對此也產生了興趣。

記得課堂上有一個環節,就是對比一下現代文和文言文的特點的時候。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點——言簡意豐。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第一次對文言文有了瞭解,而且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嘗試去讀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覺得,統編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時候,還是做了深入的考慮,結合了孩子的年齡特點,的確是不錯的教材,這是從教材的角度來反思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況。

那麼從數字教材的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這篇課文,在數字教材裏邊,它呈現了和語文書一樣的圖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沒有過多的視頻信息。

當時我在設計的時候,加入了一些適合學生特點的材料。將這些材料與數字教材上所給的內容進行了融合,那麼這樣就更好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所以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摸索,能夠使數字教材的內容更豐富,更便於自己今後的教學。

那麼在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什麼呢?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去學習藉助課後註釋,查字典、組詞、課文的插圖等一些方法,去解釋文中文字的意思,這樣來幫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練習。這樣學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麼以後他自己在進行文言文學習的時候,也可以藉助於這樣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統編教材裏邊安排了不少這樣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老師也給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那麼這樣兩者結合起來呢,學生就能夠很好的進入到文言文學習的狀態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學習。不容易成為自己古文學習中的絆腳石。

對於數字教材的摸索,我覺得自己只是剛剛開始,那麼隨着以後對數字教材的使用越來越頻繁,我想自己會探索出一些更適合於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內容的好的材料來服務於教學。

《司馬光》教學反思7

對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並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教學目標,透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到達。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夥伴一不留意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夥伴、司馬光分別是什麼反應?

板書:

別的小朋友司馬光

慌不慌

(嚇哭了,舉、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透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着冷靜。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麼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夥伴?經過討論:

方法1:我叫小夥伴們一齊把水缸推倒。

生1:但是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裏面裝滿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們只有幾個小朋友的,推不動的。

生2:而且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還有力氣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3:他們在花園裏玩,不必須有繩子的,有可能等繩子找到了,那個小夥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給他繩子他不必須抓得到。

孩子們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這樣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覺得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好!這樣,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8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大部分學生都對這個故事略有耳聞。課文通過描寫年僅七歲的曹衝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稱出了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讓學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動腦筋,多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將知識靈活運用。雖然這個故事學生大多耳熟能詳,但對於曹衝的這個辦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卻不是很清楚。而這也正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重、難點,我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思考。以下總結了幾點教學心得:

1、在學生讀課文時,我不做任何要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比如我設計説話練習“曹衝稱大象的四個步驟是什麼?”學生積極性很高,各抒己見,課堂上一片議論聲。

3、我把第四小節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用多種説的形式讓學生練習説這個故事,如:自由説、指名説、同桌互説、集體説。起初學生不太會説,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當學生對於這個稱象過程有了深刻了解後,我趁熱打鐵,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這時的學生表現較為興奮。我想通過這樣反覆的語言訓練和直觀欣賞,學生對於為什麼能用這個方法稱象應該理解了。

4、在課後沒有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這是一個欠缺,通過親自實驗,學生可以又動手又動腦,在感性上的認識更加深刻。

《司馬光》教學反思9

一年級下冊《司馬光》教學反思

對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並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夥伴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夥伴、司馬光分別是什麼反應?

板書:

別的小朋友 司馬光

慌 不慌

(嚇哭了,舉、砸 叫着喊着找大人)

通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着冷靜。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麼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夥伴?經過討論:

方法1:我叫小夥伴們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裏面裝滿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們只有幾個小朋友的,推不動的。

生2:而且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還有力氣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3:他們在花園裏玩,不一定有繩子的,有可能等繩子找到了,那個小夥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給他繩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們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這樣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覺得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好!這樣,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10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學習有難度,因為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問題,通過教師的兩次範讀,示範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願意去親近文言文。之後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後,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後的第一題要求。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

《司馬光》教學反思11

本課講述了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並通過朗讀課文,體會司馬光遇事沉着、機智過人的品質。所以,這節課中,我將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而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

對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並不陌生,課文內容相對來説,也較為簡單,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將內容説出來,因此,在課的一開始,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但是突破課文的難點,也並非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根據一年級的學生特點,我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向學生提出問題:“有個小朋友爬上假山,怎麼會掉進大水缸呢?”請你們讀讀課文,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學生就從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學生很快便找到了答案,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下水缸的,也有的學生就對前面的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了延伸,他們説:“是呀,所以我們要聽老師的話,玩耍時要時時小心,要注意安全。”厲害!想不到學生會這樣回答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之後,我又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提問,並且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演,模仿司馬光的動作,同學們都表演得活靈活現,他們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而且讀起課文來也是有聲有色。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輕鬆地理解了課文,而且也掌握了課文,突破了難點,又完成了教學任務,從而使他們更深刻地瞭解了司馬光,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12

【教學目的】

1、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的能力。會寫“別、到”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方法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能從課文插圖中學習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 蒐集有關司馬光的資料。

⑵ 認讀字卡片。

2、教師:

⑴ 吹塑紙剪成假山、水缸。

⑵ 課文插圖,第4、5自然段的文字。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出示司馬光的圖片)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一位古時候的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光。他是一位有名的人。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寫的就是他小時侯的事。

(板書課題 20、司馬光)

(從圖入手,引出課題,激起學生對司馬光了解的願望。)

二、自主識字,初讀感知

1、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認字,讀通課文:

⑴ 藉助拼音。

⑵ 問別人。

⑶ 聯繫上下文猜字。

⑷ 聽別人讀。

2、同桌互讀正音:

3、指名讀課文。其他小朋友認真聽,評一評讀得怎麼樣。

(學生評價訂正讀音,教師隨機利用卡片指導學生鞏固認讀字。)

4、運用遊戲,檢查學生識字情況。

師:現在我們要把生字朋友從課文中請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還認不認識?

出示生字卡片,用“摘字”的遊戲識字。

(方法:把字貼在黑板上認識哪個字就摘哪個字來讀,其他學生跟讀。)

讓學生在小組裏摘字,説説用什麼方法認識這些字的。

師:誰來説一説哪幾個生字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記住的?

叫──收 球──救

師用“開火車”的遊戲檢查學生識字情況。

5、把生字朋友送回課文的家中,全班齊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司馬光幹什麼?用簡短的話説一説。

(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識字,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出示了四種識字方法,這樣既複習鞏固了原有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同時為了讓學生識起字來饒有興趣,在教學中引入遊戲。這樣能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效率,鞏固識字效果。)

6、四人一小組讀課文,可以齊讀、分段讀、表演讀。講講自己讀懂了什麼?

(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以自主閲讀為主,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7、小組彙報交流。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學習“到、別”兩個生字:

1、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記憶字形。找一找兩個字的相同點。

(學生知道這兩個字是同部首的字 ,學習立刀旁)

2、教師範寫,生描寫

3、請寫的好的學生説一説怎樣才能寫好。

4、生練寫,同桌互評。寫的滿意的畫一個。

《司馬光》教學反思13

一、導入

這篇課文是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聽過。所以課開始我出示三張圖片,讓學生猜”誰是司馬光“。一張為司馬光本人圖,一張為現代人的圖,一張為將軍圖。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書上第一句”古時候,有個小朋友叫司馬光。“找出線索。但學生似乎還不能領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現代人圖“。這裏也讓我感受到學生平時的生活體驗太少,或者説根據文本判斷的能力還欠缺。

二、教學過程

1、識字

這次生字我採用給生字標序號,根據序號讀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讀,學生的興趣還算高漲。接着我請同學上來校對,這樣的方法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但今天因為第一次這樣做,還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夠細緻。到後面,還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勁“等字。

2、寫字

這節課的六個生字有兩個”口子旁“,兩個”利刀旁“,兩個”右耳旁“。所以我也是兩個兩個教,讓學生髮現左右結構注意”左窄右寬“。但在教學中還是發現有些小朋友急於完成作業,不好好寫字的情況。

3、讀

這節課的讀還是做得不夠,就初讀了一次。中間讓學生根據詞語大概説説故事內容,也就叫了三個小朋友,我應該叫更多的同學起來嘗試。再同桌互相講一講,這樣能將內容更加鞏固一些。

《司馬光》教學反思14

司馬光是我國宋代偉大的史學家。這篇課文講的是他七歲的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節生動,敍事性強,有利於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課文淺顯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沉着、機智、勇敢、聰明的小司馬光形象,對學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樣感召作用。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説,課文內容相對熟悉,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抓住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突出以讀為主的線索,促使學生在讀中熟悉,讀中感悟,讀中思考。在課文學完,我設計讓學生討論: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麼?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説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麼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麼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並結合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説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司馬光》教學反思15

俄國曆史學家克柳切夫司基有這樣的名言: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彎,不會思考的人則暈頭轉向。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突發事件。這節課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種方法,使學生能輕鬆地理解課文並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有個學生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2、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裏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主人公的比較,做新時代的司馬光,讓學生在瞭解安全知識的同時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

3、新的嘗試。

記得以前,每次教學完《司馬光》後,我總是在拓展延伸階段問:你還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進缸裏的小朋友嗎?此問題一經拋出,小朋友們便嘰嘰喳喳地連比帶劃談論開了。可,每次在班上彙報交流時,小朋友們的臉上便會被沮喪之情籠罩着。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孩子年紀小,思維較單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馬光的"砸缸"作比較,還是遜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喪嗎,連老師也覺得異常掃興!

這次,我再教《司馬光》一文時,大膽作了新的嘗試。我設計了3個安全知識讓學生説出解決的辦法!真沒想到不讓"小司馬光"繼續"缸"後,反而湧現了更多機智勇敢的小司馬光!

4、板書設計新穎。

我特別畫了一口大大的、會被砸壞的“缸”,讓學生在砸缸的過程中體會當時司馬光救人時的氣氛,並且達到熟悉課文的目的。

5、同學積極配合,課堂氣氛較活躍。

不足有:其一,今天我早早來到學校,因為要安裝課件,可是一直到快上課也還是沒辦法,好在後來謝玄老師幫我把辦公室的主機換過來,才得以正常上課,但是自己的情緒也多少受到了影響,尤其讓領導和老師們等實在不好意思!怪自己準備不充分啊!

其二,整節課安排有些緊湊,閲讀提示中問題和時間的安排上有欠妥當!忽略了可以延展的環節。

其三,開始的生字認讀環節可以省略,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品讀課文!

最後,感謝大家的聽課,也真的希望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