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質疑《祭十二郎文》的兩處課文註釋(教師中心稿)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02W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收編在高中語文第三冊中,對教材正文下面的兩處註釋,我有不同的看法。

質疑《祭十二郎文》的兩處課文註釋(教師中心稿)

一處是教材對“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乎?”對“如”的解釋。

教材上對“如”註釋為“相當於‘而’”。註釋為“而”,顯然是做連詞用的,表示前後兩句話是並列關係。“如”當“而”用,古漢語詞典上倒是有這個用法,如“見利如前,乘勢而起”(《鹽鐵論世務》)中的“如”當“而”講,譯為“就”,全句意為“看到利益就向前,趁着機會就挑起事端”。

還有資料把“如”解釋為“如同”“就像”,全句意思是孟東野的使者不知道問家人侄兒死的日期就像耿蘭的喪報不知應該寫上日期一樣。這麼解釋理倒能講得通,“如”的確可以講成“好像”。這樣一來,課文上的標點肯定注錯了,“月日”後的兩個問號都不能保留,因為整句話沒有疑問呀!

那麼“如”到底講成什麼好呢?

我們反覆讀句子,就會感覺到,作者的語氣肯定是疑問,編者標註的三個問號是對的,這三句話從語氣上看選擇語氣。全句是選擇疑問的話,“如”解釋成“而”解釋成“就像”是不是不太恰當呀?

我認為此時的“如”應該解釋為“或者”,表選擇。就像“安見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活者方圓五六十里的地方就夠不上一個國呢?)中的“如”一樣。這樣的話,“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乎?”就可以解釋為“是東野的家人不知道問家人月日?或者是耿蘭報喪不知道應該寫上月日?還是東野給我寫信時,才想起來問家人,家人胡編了一個日期來應付他呢?”

第二處是教材對“惟其所願”的註釋。教材的解釋是,奴婢們或去或留,隨他們的意願。這種解釋有待商榷。

“惟其”現代漢語的意思是“正因為”,如“惟其如此”。此處的“惟其”顯然和現代漢語不同。此處“惟”作何解釋?不好確定,當是語氣詞。“惟其所願”這句話的意思的理解關鍵得看“其所願”是誰的願望,教材註釋為奴婢的願望,似乎同上文正好呼應。但我們細想,韓愈侄兒客死他鄉,去世前最大的願望當是把自己埋葬在故土,同父母葬在一起。韓愈“力能改葬,重葬汝於先人之兆”,是為了滿足侄兒生前最大的願望。此處“其所願”難道不能是十二郎的願望。或者我們想,韓愈自感愧對兄嫂,愧對子侄,重葬十二郎於先人之兆,難道不是他對侄兒的承諾?“然後惟其所願”,是指了卻了自己的願望,難道不成?

如果仔細體會韓愈的語氣,覺得了卻十二郎的遺願,或了卻韓愈的愧疚之情,更符合實情,也符合常理。況“其所願”中“其”既可以是“他的”,也可以是“我的”。

這些分析當然不足以推翻課文註解,如果按課文註釋理解,我們不妨在“惟其所願”之後加上“是聽”,“惟其所願是聽”,解釋為任憑他們意願,或去或留,有何不可?

上述淺見,難免不足,懇求同仁不吝指點。

邢台一中0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