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86W

 執教人:宜城市實驗中學  魯發福

教學目標

1、 再識韓愈

2、 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3、 瞭解結構,理清抒情線索;

4、 藝術鑑賞:在記敍中抒情、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等;

5、 人文素養:親情的重要。

教學重點

1、 積累;

2、 濃厚的抒情意味。

教學難點

    濃厚的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積累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人間真情有愛情、友情、親情等等。今天,我們學習“古今第一祭文”《祭十二郎文》,我韓愈一起來咀嚼“親情”。

二、題解

學生自讀文注①,把握“祭文”、十二郎、郎等要點。

三、韓愈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並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四、背景

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後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後,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後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五、初讀感知

1、正音正字(文注);

2、聽範讀(多媒體)。

六、翻譯全文

詳見幻燈片

七、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完成下列練習

(一)、一詞多義

1、誠

乃能銜哀致誠。       誠意

誠知其如此。         如果

所謂天者誠難測。     確實、實在。

2、省

不省所怙。    知道

汝來省吾。    探望。

3、致

乃能銜哀致誠 。表達

將成家而致汝 。招致,使……來

4、幸

皆不幸早世。              幸運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希望

5、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代詞,她,嫂嫂。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代詞,他,吾兄韓會。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代詞,他們或她們,汝之子和吾之子。 

止一歲,請歸其孥。                    代詞,你的,十二郎。 

其後四年,而歸視汝。                  代詞,那 。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副詞,同“豈”,表反問語氣,難道。

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副詞,同“豈”,表反問語氣,難道。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副詞,表揣測,將、大概。

其無知,悲不幾時。                    連詞,表假設,“如果”。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連詞,表選擇,“是……還是……”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真邪?      連詞,是……還是……還是

(二)、古今異義

吾去汴州。          去,離開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成長立業。

(三)、古字通假

遠具時羞之奠。       “羞”通“饈”,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           “零丁”能“伶仃”,孤獨的樣子。  

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去世。

斂不憑其棺。         “斂”通“殮”,給死人穿衣入棺。   

終葬先人之兆。       “兆”通“垗”,墳墓。 

以待餘年。           “餘”通“餘”, 剩下的。

(四)、詞類活用

汝之純明宜業其者。       業,名活動,繼承……家業。

蒼蒼者欲化為白矣。       白,形活名,白髮。

長吾女與汝女。           長,使動,使……成長。

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形活動,保全。

吾書與汝曰 。            書,名活動,寫信。

(五)、特殊句式

汝從於東。省略句,“從”後省“吾”。

惟兄嫂是依。倒裝句,賓語前置,賓語用代詞復指,前置。動的賓前置。

何為而在吾側也?倒裝句,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介的賓前置。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倒裝句,狀語後置句。

八、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瞭解結構,理清抒情線索;

2、人文素養:體悟親情;

3、藝術鑑賞:在記敍中抒情、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等。

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

1、概括每段大意。

2、將2-12段分成三部分,歸納大意。

--明確:

1、各段大意:

一段:交代祭奠的時間,地點,關係,方式,這是寫祭文的一般固定格式。用第二人稱“你”,如同面語,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 

二段:訴身世,説家世,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三段:回憶三別三會,聚少離多,竟成永訣,抱恨終身。 

四段:哀歎自己未老先衰,該死而未死,不該死而早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五段:疑死訊,對十二郎的死,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心情慘烈。 

六段:希望自己“從汝而死”,死後與侄兒相見,至悲至痛。

七段:哀後人,悲痛至極。 

八段:究死因,痛悔自己“未始以為憂”。 

九段:推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 

十段:弔慰遺孤,處理後事,以告慰侄兒在天之靈。 

十一段:歸罪自己,沉痛自責,表達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願。 

十二段:全文結束,表達無盡哀思。 

2、部分大意: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2-3):兩人骨肉深情;

第二部分(4-9):十二郎之早死。

第三部分(10-12):安排身後之事。

3、表格歸納

部分 起止 各部分大意 各段大意

一 2-3 兩人骨肉深情 2、説家世,兩人情同手足。

3、三別會,兩人聚少離多。

4-9

十二郎之早死

4、己先衰,侄兒竟然早逝。

5、疑死訊,不信不得不信。

6、我來了,希望從汝而死。

7、哀後人,更加悲痛至極。

8、究死因,痛恨自己大意。

9、推死期,不能確知可悲。

三 10-12 安排身後之事 10、吊遺孤,守喪期擬改葬。

11、痛自責,替兒教子嫁女。

12、言有窮,哀痛情不可終。

二、體悟親情

閲讀三個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一)、第一部分

1、這部分主要抒寫了什麼感情?

2、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寫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3、找出最為感人的細節,在誦讀中體味感情。

--明確:

1、生離之情:

①、幼時為伴,未曾分離;

②、三別三會,聚少離多。

2、以記敍為主,作用:

①、在敍事中飽含感情。憶之深是因為情之切,處處流露真情。

②、敍事是抒情的基礎。這裏敍生離為後面的死別奠定了抒情基礎。

3、細節: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情感:體現出為母為嫂的深切關愛與憐惜;“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僅寥寥八字,卻字字透出嫂嫂的焦慮、期待和悲傷。十二郎遽然辭世之時,韓愈又重提舊事,也流露出韓愈無盡的沉痛與淒涼。 

(二)、第二部分

1、第5、8、9段,依次疑死訊、究死因、推死期,寫這些有什麼作用?

2、第4、6、7段,寫自己未老先衰和子孫們的幼弱,這與悼十二郎有關嗎?

3、第5段在語言上有何特點,在誦讀中體會情感(課後“練習”二)。

4、這部分主要抒寫了什麼感情?

--明確:

1、 侄兒已死,疑似非真,何其悲傷;不明死因、不知死期,何其悲哀。

2、 當然有關。寫自己的未老先衰,意在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

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歿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這不合情理,故更讓人難以接受,側面表現出作者的哀痛之情。而子孫幼弱,幼年喪父,尤其可悲也。

3、這段文字共用了三個“邪”字,三個“也”字,表示不願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願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則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

4、死別之情:

①、驚聞噩耗,  疑似非真;

②、若死有知,  願從汝死;

③、子孫幼弱,  睹之生悲;

④、病因死期,  縈繞於心。

(三)、第三部分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叔侄二人的深情厚誼?

--吊遺孤、擬改葬、深自責、撫遺孤。

(四)、全文

1、全文以悼十二郎為主,寄託着哪些情感?

2、談談你是怎樣看待和對待親情的。

--明確:

1、

①、悲家世不幸,人丁不旺; 

②、悔“旅食京師”,仕途失意; 

③、歎未老先衰,從汝而死; 

④、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  

⑤、哀後輩孤苦,少年喪父; 

⑥、疚喪葬難周,自責悔恨。   

2、骨肉親情,暢所欲言……

三、鑑賞藝術

1、以事顯情,融情於事。

作者把抒情與敍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説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

明代茅坤説此文是“祭文中千年絕調”。

《古文觀止》評論説:“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蘇軾説:“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2、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敍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

清代古文家劉大説:“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3、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

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離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4、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着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

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

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再次表情朗讀全文以咀嚼親情

    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詳見幻燈片8-13張。

五、教學反思

 

魯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