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祭十二郎文》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98W

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高級中學 郭辛林

教學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羞、世、斂、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虛詞(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瞭解祭文的有關知識和本文破駢為散、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理解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敍事和抒情結合的寫法,從而領會此文散發出的濃濃悲情――親情真實的展示。

3、指導學生飽含感情的誦讀文章,培養學生感受悲劇美學魅力的能力和習慣。 

重點難點:

1、鑑賞韓愈散文的敍事中抒情的特點;學習本文破駢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語言。2、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祭文中悲傷悽婉的感情基調;並瞭解文言虛詞(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文,應抓住一個“情”字,梳理層次脈絡,強調預習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加深理解,從而學會在敍事中抒情。――誦讀法。

2、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彙,並延伸閲讀。 3、安排三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1、初讀全文,整體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讀第一部分(1-3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陳情表》中,我們讀過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的一段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可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動祭文。

(2)已經學過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的文化特色,今天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頗受褒揚的祭文樣式--《祭十二郎文》。 

二、解題1、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是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他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並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敍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 , 抒發悲傷情感 , 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悽楚動人,很有特色,後人評價很高。 

2、背景: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後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後,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後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裏,《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3、釋題:祭文――也稱“悼詞”,通常是祭奠死者,抒發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種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內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後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蹟,評價死者的功德貢獻;最後向死者親屬表示弔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精神品質。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盪,通篇追敍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古文觀止》評論説:“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自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三、初讀 1、範讀正音:

聞汝喪(sàng) 及長(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 兄歿(mò)死亡南方 省(xǐng)墳 歸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①匆忙,急②驚慌去萬乘(shèng)之公 相殞(yǔn)其生 窆(biǎn)葬時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臨其穴 尚饗(xiǎng) 汴(biàn):河南開封的別稱 饗(xiǎ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請人享受,一説鬼神享用祭品 孥(nú):①兒女。②妻子和兒女 嗣(sì):①接續,繼承。②子孫,繼承人斂(liàn):同“殮”,給死人穿衣入棺 銜(xián):用嘴含,此文為“懷着”。

2、詞語

羞:“羞”通“饈”,美味食物。 世:“世”通“逝”,死去。 兆:墳地,墳墓。

曷:“曷”通“何”,什麼。 怙:依靠。 戎:軍事、軍務。 尤:怨恨。

果:成為現實,實現。 旅:旅居,在外地。誠:假設連詞,如果,果真。

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難道”。 抱:忍受 。 比:近來。

殞:死亡,這裏指損害。 吊:撫慰。 抑:表選擇關係的連詞,還是,或者。

3、整體把握

1、大意:第一部分(1-3)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後敍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4-9)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敍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問:本文以抒情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麼標誌性詞語。

明確: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標誌性詞語為段首“嗚呼”。

提問:本文並非連續抒情,而把難以抑止悲哀融於家常瑣事中,這種抒情的特點?

明確:本文感情的抒發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積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筆感情便禁不住噴湧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歿南方”“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如今侄兒這童年的夥伴,“兩世”中的“一世”竟又離開人世,這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從中來?於是便自然引發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書:悲情之始

②作者在抒悲慘身世中宣泄感情,後自然轉入對三會三別的回憶之中。板書:三會三別

③韓愈與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別,想起“少青歿而長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讀者彷彿看到作者淚流滿面地哭訴到:‘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嗚呼!其信然矣!”不願信其真,又無法否定的無可奈何,抒發了自古以來有過至悲至痛感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板書:疑訊之真

④通過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後,文章又轉入低沉的敍述。推測侄兒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對侄兒後事、家務的安排及弔慰家屬等。 板書:推測死因.安排後事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話家常,但想到侄兒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責,悲憤再一次噴湧而出。“彼蒼者天,局其有極!”如果説先前之悲還只是悲侄兒之死,而此時已轉而為無限的悔恨和對不公平的上天的詛咒了,並且表示了自己“無意於人世”的沉痛心情。 板書:痛海之極

全文悲起悲結,中間穿插了兩次敍述.抒悲憤是本文的主題,是茂盛枝葉,而敍述則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託。悲情在回憶中不斷加深。這種波浪式的結構使作者的悉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4、研讀第一部分(1--3)

(一)重點字詞句

(1)通假字: 時羞之奠(饈) 不幸早世(逝)

(2)古今異義:明年,丞相薨 將成家而致汝

(3)詞類活用:乃能銜哀致誠(形作名,誠意) 汝又不果來(副作動,實現,成為果實) 莫如西歸(名作狀,向西)將成家而致汝(使…致)

(4)句式:惟兄嫂是依。(賓語前置)

(二)內容提示: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第 1 段:此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係、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説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

第 2 段:訴説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第 3 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後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後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

(三)重點研讀和誦讀:

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研讀第二部分(4-9段)

(一)重點字詞句

1、注意下列加黑的詞語:

(1)通假字:皆康強而早世(逝) 其信然邪(耶)

(2)古今異義:雖然/志氣/幾何/成立

(3)詞類活用:視(名,視力) 病者全乎(形作動,保全) 旦暮(狀)

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名作動,繼承……的家業)夭其嗣(使…夭)

蒼蒼(形作名,黑髮)者欲化為白(形作名,白髮)矣

(4)虛詞“其”: 其能久存乎 其信然(大概) 其無知 (如果)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其然乎?其不然乎?

(5)特殊句式:何為而在吾側也?(賓語前置)

(二)內容提示:寫十二郎之死。

第 4 段:哀歎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第 5 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願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

第 6 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後與侄兒相見的願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之情。 

第 7 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説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

第 8 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

第 9 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

二、重點揣摩第5段虛詞的作用

揣摩文章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體會它們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

點撥:三個“邪”表明作者難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實,所以用反詰的語氣,強化作者極度震驚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實,所以用推斷來排除現實的可能性,整個一句用的是假設語氣。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來表示作者的質疑,不願接受殘酷的現實。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終難以接受事實,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兩個“也”連用,表假設,後一個“也”表反問,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這一切是事實。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連用“矣”來表明自己的不解與迷惑,作者實在無法接受殘酷的事實。

最後兩句末尾用“矣”,相當於“了”,表明天道難測,神機難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壽命難以預知。

第 三 課 時

教學要點:1、研讀第三部分; 2、總結全文,鑑賞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動人的文字都是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大家在讀課文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深摯感情。

一、研讀第三部分(10-12段)

(一)重點文言詞彙:1、通假字:斂不憑其棺(殮) 以待餘年(餘)

2、其它詞語:吊汝之孤 以待終喪 先人之兆 然後惟其所願 窆不能臨其穴

長吾女與汝女 尚饗

3、虛詞“其”:其又何憂! 曷其有極? 吾其無意於人世矣!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4、虛詞“以”:取以來 以待終喪 相養以生,相守以死

5、特殊句式:生不能相養於共居。 其又何憂!

(二)內容提示:  第 10 段:弔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後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

第 11 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懼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 心願而已。

第 12 段:全文結束,“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而痛傷不已。” 

總之,全文 12 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

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着圍繞侄兒的死敍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盪,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後訴説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

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後令人潸然淚下。 

二、鑑賞特點 

1、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思考: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舒怎樣之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師”;-叔侄情深

( 3 )歎未老先衰;( 4 )恨小病喪命; -噩耗傳來

( 5 )哀後輩孤苦;( 6 )疚喪葬難周。――祭奠亡靈 

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語句集中表現什麼情感?試以四字句概括。

至情之文,千古絕調――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無常、宦海沉浮。

(1)在深沉的敍事中傾瀉情感。 

  侄兒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淒涼,父母早逝全賴兄嫂撫養,自己的孤獨全憑有侄兒相依相慰;侄兒死後,其子女幼小無依而自己未老先衰,萬念懼灰。一幕幕一樁樁,回憶過去,面對現實,敍述時不加修飾,不做渲染,訴説瑣事顯得平淡,但字字句句發自骨肉至情,真實而且深沉。在深沉的敍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傾瀉的悲傷之情。開篇是含着眼淚的訴説,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安排侄兒身後事時已是號淘痛哭,直到罪己責己已竟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了。在情感的傾瀉中,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見,作者一面哭一面寫,一面寫一面哭,一邊敍述一邊抒情,百思縈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淚下。  (2)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讚頌死者的功德,評説死者的一生,實際上是講給活人聽,敍事難免誇飾,抒情難免不實在。本文卻敢於打破常式,寫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與自己關係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開篇一個“告”字,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説,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敍家常瑣事如與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安排十二郎身後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説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迴應,聽着二人説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2、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這種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增強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於”,“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並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在這裏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敍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於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覆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

3、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

本文卻不拘格式,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通篇追敍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難以抑制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總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常瑣事的敍述緊密融合在一起,

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歎,其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

點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語言運用。作者首先善於極貼切、生動地使用語言,使其文字不

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寫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場合,便用什麼樣的語言手法使之凸現

出來、活動起來。其次是作者在用語方面擅長變化。人的情感活動本來就處在時刻張馳

起伏的規律之中,所用於表達的語言如果平板單調,就萬不能表現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

奧。而韓愈這篇文章的語調句式隨着自身情感的發展變化段段變、時時變。句式或長或

短、或口語或雅句;語調則或急促或迂緩、或高亢或低迴,真正做到了情至筆隨。從而

使文章收到了情文並生的最佳效果。

附 祭文:

諸葛亮吊周瑜: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丰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説;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鑑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祭十二郎文》譯文

年、月、日,季父(叔父)愈聞汝喪之(助詞,取獨)七日,乃(副詞,表間隔之長,才、這才。作“這才”解時有的表條件,“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能銜(含,懷着。銜恨、銜冤)哀致(表達、獻出,致敬、致謝、致歉、致辭)誠,使建中遠(形作狀)具(備辦、準備)時(形容詞,應時的)羞(通“饈”,美味食物,又“珍”。)之(指示代詞,這、這一類)奠(名詞,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靈(在天之靈):

嗚呼!吾少孤(幼而喪父),及(介詞,等到)長(動詞,長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動結構,所怙=怙的人=父親)怙(依靠,怙惡不悛,失怙:喪父。),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前為前置賓語,後為動詞,翻譯時要調整語序。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惟才是舉、惟你是問、惟馬首是瞻。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憂、惟此之慎、惟魚之念、惟陳言之務去、惟命之從)。中年兄歿(死亡,同沒。)南方,吾與(連詞,和)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不久,後來,是“既而”的省略。)又與汝就食(謀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 吾上(名作狀)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承(繼承、接續)先人後(後嗣)者(助詞,句中停頓),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代)一身,形單影隻。嫂嘗撫汝指吾而(連詞,表修飾)言曰:“韓氏兩世,惟此(這,這兩個人。)而已!”汝時(副詞,當時)猶(副詞,還、尚)小,當(副詞,表情理上應該如次,應當、應該)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副詞,初次、第一次)來京城。其(代詞,那)後四年,而歸視(探視、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探視、省視)墳墓,遇汝從(跟隨,指護送)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探視、探望)吾;止(留居、停留,“望門投止”)一歲,請歸取(接取,“還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兒女,指家屬,“妻孥怪我在”)。明年(古今異義詞,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員死亡)。吾去(離開)汴州,汝不果(複合虛詞,一作未果,表事實與預料不相符合,“沒有能夠”、“沒有實現”。“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來。是年,吾佐戎(輔佐軍務)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詞,…的人)始(副詞,才、這才)行,吾又罷(停職)去(離開),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介詞,在)東,東亦客(作客、客居,寄居他鄉)也,不可以久(副詞活用為動詞,久居);圖(打算、考慮)久遠者(助詞,句中停頓),莫如(複合虛詞,不如,不及、比不上。“莫”為否定副詞)西(名作狀)歸,將成家(古今異義詞,安家落户)而(表承接)致(使……來,招引、引來)汝。嗚呼!孰(疑問代詞,誰)謂(以為、認為,引申指預料、料想)汝遽(副詞,倉促、匆忙、急忙)去(離開)吾與汝俱少年(古今異義詞,青壯年),以為雖(即使、即便)暫相別,終(副詞,終究)當(副詞,表情理上應該如次,應當、應該)久與(介詞,和)相處,故(連詞,因此、所以)舍(丟下)汝而(表承接)旅食(在外地謀生)京師,以求升斗(比喻極微薄)之祿;誠(假設連詞,如果真的、如果確實)知其(代詞,那、那樣做)如此,雖(連詞,即便、即使)萬乘(本義借代大國,此指及其富貴、封邑廣大)之公相(共卿宰相),吾不以(介詞,因、因為)一日輟(停止,指丟下、離開)汝而(表承接)就(動詞,往、到、去,指就職上任。)也。

(3)去年,孟東野往。吾書(名作動,寫信)與(動詞,給)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轉折連詞,可是、但是)視(名詞,視力)茫茫(模糊不清、昏昧不明),而(連詞,並且)發蒼蒼(斑白、灰白),而(連詞,並且)齒牙動搖。念諸父(伯父叔父輩,“迨諸父異爨”)與諸兄,皆康強而(轉折連詞,但是)早世。如吾之(指示代詞,這、這樣)衰者(代詞,…的人),其(語氣助詞,表反問,難道、哪裏)能久存(存活)乎?吾不可去(離開,指去職),汝不肯來,恐旦暮(複合虛詞,表動作行為將在近期的某一時刻突然發生,“不知道哪天早晨或晚上”)死,而汝抱無涯(邊際、極限)之戚(哀傷)也!”孰謂少者(代詞,…的人)歿而(轉折連詞,可是、但是)長者存,強者夭而(但是)病者全(形作動,保全)乎!

(4)嗚呼!其(連詞,與後面的“其”構成選擇問,“是…還是…還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邪?”)信(①形容詞,言語真實、可信,真實;②副詞,確實、真實、果真)然(①形容詞詞尾②代詞作謂語,“是這樣”)邪?其(同前)夢邪?其(同前)傳(動作名,傳來的消息。)之(助詞,取獨)非其(助詞,無義)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德行美好)而(卻)夭其(代詞,指吾兄)嗣乎?汝之純明(純正明智)而(卻)不克(助動詞,能夠)蒙其(代詞,亦指吾兄,為十二郎的先人)澤乎?少者強者而(卻)夭歿,長者衰者而(卻)全存乎?未可以(古今異義詞,可+以+(為)=能夠+認為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報喪的書信),何為(為什麼)而(卻)在吾側(身邊)也?嗚呼!其(代詞,那)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早死)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應該)業(繼承…的家業)其(代詞,他的)家者(助詞,的),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天意)者(助詞,句中停頓)誠(副詞,確實、真的)難測,而神(神明)者誠難明(明瞭)矣!所謂理(天理)者不可推(推求),而壽(人的年壽)者不可知(預知、猜測)矣!

(5) 雖然(古今異義詞,雖然這樣、雖然如此),吾自(介詞,從)今年來,蒼蒼者(代詞,代頭髮)欲(副詞,將要,“雞鳴外慾曙”,“漫卷詩書喜欲狂”,“山雨欲來風滿樓”;另助動詞,“好象要”,“對此欲倒東南傾”、“山青花欲然”。)化而(表並列)為白(形作名,白髮)矣,動搖者欲脱而(表並列)落矣。毛血(毛髮氣血,指身體、體質)日益(複合虛詞,一天比一天、一天天地)衰,志氣(古今異義詞,精神狀態)日益微,幾何(古今異義詞,複合虛詞,多少、多少時間,常作謂語,需調整語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不從汝而(表修飾)死也。死而(假設連詞,假如、如果)有知,其(代詞,那)幾何離(主謂倒裝,即“離幾何”。);其(假設連詞,假如、如果)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代詞,指時間)無窮(形容詞,窮盡、盡)期矣。

(6)汝之子始(副詞,剛剛、方)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幼小需提抱,指幼兒)者,又可冀其成立(古今異義詞,成人自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7)汝去年書雲:“比(副詞,近來、最近,複合虛詞有比來、比者)得軟腳病,往往(副詞,常常、經常;另副詞,表到處、處處,“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而劇。”吾曰:“是(代詞,這)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形式賓語,不譯,“珍寶盡有之”)。”未始(複合虛詞,不曾、未曾)以為(古今異義詞,“把…當成是”、“認為…是”)憂(名詞,可憂慮的事)也。嗚呼!其(副詞,通“豈”,難道)竟以(介詞,因為)此而殞(動詞的使動用法)其(代詞,你的)生乎?抑(選擇連詞,還是,“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子於人歟?”)別(副詞,另外)有疾而至斯(代詞,這,這個地步、這個結局)乎?

(8)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介詞,同“於”,在。“餘以乾隆三十九年…”、“操悉浮以沿江”)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語氣詞,含有不確定、大概的意思)東野之使者(古今異義詞,派卻的人)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副詞,才、這才)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應付)之(代詞,指孟東野)乎?其(選擇連詞)然(代詞,這樣、是這樣)乎?其(同前)不然乎?

(9)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慰問、撫慰、安撫,“形影相弔”)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目的連詞,來)待終喪,則(連詞,那麼)待終喪而取以(同“而”,表承接)來;如不能守以(表並列)終喪,則(那麼)遂(副詞,立即)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副詞,終究)葬汝於(介詞,在)先人之兆(同垗,墳墓),然後惟其(代詞,他們,指奴婢)所願。

(10)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目的連詞,來)盡哀;斂(通殮,裝殮)不憑(臨,親臨、來到)其棺,窆(棺材下葬)不臨其穴。吾行負(辜負、對不起)神明,而(表因果)使汝夭!不孝不慈,而(表因果)不得與汝相養以(連接,表修飾)生,相守以(表修飾)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副詞,確實、實在)為(做、造成)之(代詞,代這樣的結局),其(語氣詞,表反問語氣)又何尤(責怪,“怨天尤人”。“何尤”,賓語前置)!“彼蒼者天”,“曷其(複合虛詞,曷,代詞同“何”,表反問;其,助詞,加強反問語氣。常用來詢問時間、原因,“什麼時候”、“為什麼”)有極(名詞,盡頭、極點)”!自今已(通“以”,即“而”)往,吾其(語氣詞,表揣測,大概)無意於(介詞,對)人世矣!當求數頃之(音節助詞)田於(介詞,在)伊、潁之上,以(目的連詞,來)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希望,“幸可廣問訊”)其成;長(動詞,養育、撫養)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1),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其他問題:一、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紀念十二郎,為什麼要寫自己的身世? 為了表現自己和十二郎之間的深厚親情,從而表達自己的深深思念。

二、第四段寫痛惜諸兄之死,與本文主旨有何 關係? 烘托自己內心悲痛之甚。諸兄死去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況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傷不已,感到絕望。

三、7-9段,一段以感歎結尾,兩段以問句結尾,作者感什麼,又歎什麼?

均是感歎十二郎的去世,抒發自己的悲痛。

四、10-12段從哪些方面體現了作者對十二郎的深厚情誼?

替他處理家務後事;替他教子養女;反覆表現愧疚之意、喪侄之痛。

六、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

為世間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師”; 歎未老先衰;恨小病喪命;哀後輩孤苦;疚喪葬難周。

本 文 線 索 和 思 路

本文12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思路的發展: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前提)→ →圍繞侄兒的死,敍寫了自己的惶惑、悔恨和強烈的感情震盪(發展) → →訴説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至高點(高潮)

中 心 思 想:作者通過一些家常瑣事,表達對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同時也抒發了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藝術特點 1.不拘常格,破駢為散,以自由多變的形式自由抒情。2.真摯的感情、強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催人淚下。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在意外;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

3.樸素自然,不事雕飾的語言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作者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交織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