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馬説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説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説教學反思

馬説教學反思1

一、做好預習工作,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這裏所説的預習,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回去把課文讀兩三遍就算完事了,我在教授《馬説》這一課的前一天利用兩三分鐘時間給學生們講作者韓愈這個名字由來的故事,學生們一下子就對這個從小就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少年所吸引。中學生的好奇心都很強烈,我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特徵,及時引導:“對於這樣一個少年英才,你們想知道他後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嗎?”學生們異口同聲説“想”,我告訴他們自己回去上網查資料,同時佈置他們回去查“伯樂相馬”的典故。在授課時,我給學生們講劉翔是如何被他的教練孫海平發現的故事,之所以用劉翔的例子導入,是因為劉翔在中學生中人氣很旺,甚至是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用他的故事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也較有時代的氣息。我説:“如果説劉翔是一匹千里馬的話,那麼孫海平就是發現這匹千里馬的伯樂,劉翔很幸運,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劉翔一樣幸運,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馬説》作者韓愈。”很自然地進入介紹韓愈的生平際遇、寫作背景、“伯樂相馬”典故的介紹這些環節,學生們根據自己回去查到的資料互相交流。這些都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我想這是讓學生快樂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二、注重朗讀,讓朗讀貫穿於文言文教學的始終

對於作者、寫作背景以及“伯樂相馬”的典故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進入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對於文言文,我非常注重誦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授這一課時,朗讀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在教課之前,我已經佈置學生回去熟讀課文。在課堂上,我先範讀,學生聽讀,注意語句的節奏停頓,然後讓學生自己讀,讀給同桌聽,請個別同學起來朗讀、其他同學點評。疏通了句子的意思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比較熟悉了,再朗讀,我發現,這時候朗讀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三、合作探究,質疑互解,以學代教

教授文言文時,傳統的教法——教師串講,這勢必會讓學生以聽記為主而忘記思考,《馬説》這一課篇幅短小,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完全有能力自己疏通意思。所以同樣,教授這一課的時候我沒有逐字逐句地給學生疏通意思,而是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小組討論,一起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疏通意思,並圈點出有疑問的字句,以便出示在課堂上一起討論解決。這樣就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經過思考,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哪個字還不懂是什麼意思,然後當堂解決,對於這個字的意思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馬説》這一課,學生問題比較多的主要是幾個“其”字、“雖”字、“之”字的不同的意思,幾個“食”字的不同讀音和意思。根據學生的疑問,我加以引導,一一解釋了這幾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為了鞏固,我佈置他們在課後把這幾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作為作業都歸納出來。學生通過自己歸納總結,印象自然深刻得多,記得也牢。這樣既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又解放了老師,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根據文章語句分析,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在疏通了文意之後,教學的第三個環節就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作者的感情,由於有了前面導入的鋪設,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大的方向上已經把握了,根據文章語句進行具體分析也就不難。而對於“伯樂”“千里馬”“飼馬者”的象徵意義,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由於第二單元學過《雷電頌》《海燕》等篇目,學生把握得也較好,大多數學生都能敏感地説出“伯樂”“千里馬”“飼馬者”的象徵意義,文章採用的是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但是對於象徵和託物寓意這兩種手法我在課堂上面沒有給學生分析,我想這個地方有學生會有疑問。

五、聯繫社會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語文課堂不能是一潭死水,只拘泥於課本決不會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結合課文的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三題: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多出人才,人盡其才?對於這一個拓展延伸的題目,一看到這個題目,許多學生就很調皮地説:“現代社會就需要我這樣的人才!”抓住他們的這個回答,我順水推舟,“那麼,你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有些學生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我繼續點撥,“也就是説,你身上有哪些優點,你的這些優點,這些優秀的品質肯定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這樣一説,問題就淺顯了很多,許多學生都説了自?荷砩系撓諾悖比如:創新、誠信、講義氣、文采好、英語口語好、算術……等等。“怎樣才能多出人才?人盡其才?”對於這兩個問題,學生也能從多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有從個體自身努力,發掘潛能來談的,也有從完善社會機制來談的,學生們各抒己見,回答精彩紛呈。可是,由於時間比較倉促,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還是稍顯草率。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們總體上對內容掌握得較好。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上面分析的各個環節的缺憾,但是正是因為有遺憾有距離,才更讓我不忘探索,不懈追求,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將不斷探索,力求不束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愛學、樂學文言文,並能夠真正做到學有所獲。

馬説教學反思2

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的《馬説》是一篇經典篇目,教材幾經改革依然保留,足見其思想性、藝術性的深遠影響。“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百年來,這個聲音一直迴盪在歷史的天空,讓那些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世人流下同感的淚水。

本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反覆朗讀,以引發學生情感上的投入,同時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

我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1、積極培養學生自學探究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唱“獨角戲”、“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學生成為了裝知識的容器,這種教學模式和公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利提高。新的課改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這一學習方法,轉變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由“灌輸者”變為“指導者、點撥者”。學生學習由被動者變為了主動者,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了“我要學”。鑑於這一點,在這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少講,如果講,要講到“點”上,要精要。許多知識點,主要通過學生間的討論來完成教學任務。我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討論,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例如:在教學中設計的五個問題,都是學生討論完成,我只起到引導的作用。

2、課堂上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辯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多年的課文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目前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言之無物,言之無序,言之無理”,更談不上“通順、連貫、得體”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課堂教學中我特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收到了預想的效果。學生就“究竟是千里馬重要還是伯樂重要,説説理由。”這個論題展開討論,有的同學很有創見,提出新的見解,博得了全班同學的好評。可惜的是在“三讀課文,讀順文本” 這

個環節中,節奏把握不夠好,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拓展”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學生審美能力沒有很好的表現,共鳴之音不強烈。

在和諧課堂裏,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有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夠充分、自由地彰顯個性,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不論對與錯,盡顯個人所思所想,敢於向教材和老師質疑,不用擔心老師的責備,不用擔心同學們的嘲弄,只在乎將自己的言論作為課堂交流、討論的一部分,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老師給予學生應有的指導與呵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面”的坐下。我的這節課正體現了這一點。和諧在我的課堂裏開了花,這正是值得我炫耀的地方。 總之本節課有的有失。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注意把握好課堂的各個環節,深入文本,啟迪孩子對生活和生命的獨到認識,無論是學習課文時的拓展,還是作文中的體驗,能力的培養都重於學習知識本身,這是動手、動腦、動心的一種生命的體驗。

馬説教學反思3

網絡環境下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變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中學語文的教學改革中發揮了顯著的優化功能。首先它改變了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始終處於被動學習地地位,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任意點擊任何網頁都有相關的豐富的知識信息。生動形象的畫面,悦耳動聽的音響讓學生趣味無窮,進而產生較強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馬説》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看有關“馬”的影像資料。學生自然趣味盎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第二,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能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知識的同時進而拓展學習,積累豐富的知識。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搜尋能夠提供相關信息的網站,如名人名言,精彩語段以及相關圖文資料,這就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拓寬了他們的學習的視野,以點帶面為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我在教學《馬説》一文時,就可以大大發揮網絡的優勢,放開手腳,讓學生邁出課堂,走進網絡,在網絡天地裏自由馳騁,主動獲取與課文相關的有效信息。比如可以查尋瞭解“馬的來歷”,“馬的世界”,“馬的成語及讚譽”。有關馬的成語少説也有幾十條,還有配套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大開眼界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還可以上網查閲“名人論人才”的參考文章,如《相馬與選人》、《相馬不如賽馬》,這對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既要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又要突出信息技術;即要表現作者思想,又要突出現代觀念;既要傳授課本知識,又要拓展學習外延。要把信息技術運用於學習的全過程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思想,利用網絡無限廣闊的豐富資源,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辨證是觀點去解讀作品,用現代人的理念去審視作品,使之形成有利於自己成長的道德標準、思想方法和學習技能。

開放學習語文的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是拓展語文課學習外延,直接、快速、經濟獲取語文信息,深化學習內容,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切實有效方法。 它的特點是 “發現──發散──形成──創新”的學習模式。其內容為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自己設計的問題,利用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進行交互學習和協作學習,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獲取信息,篩選出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來解決問題。並從中得到啟示,進一步聯想拓展,構建新的理念。其中“發散”是關鍵,它是學習方法的重大改革,指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無限鏈接,在有限的時空內無限地獲取信息,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這種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有更大的學習自主權,真正做到個性化學習,並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並深入探究,逐步形成研究的品質。

本課件利用無限的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馬對人類的貢獻,瞭解馬文化,閲讀關於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的文章,增進對馬的感情,由此贊同作者的觀點,同時也樹立新的人才觀。

【教學反思】

運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運用“網頁”製作“課件”,通過在線學習,發揮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手段所表現出來的優勢是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其特點如下:

1、學習資源豐富:“網頁”製作“課件”可以將文本、聲音、圖畫、影像集合在一起,並可“超級鏈接”相關的站,如“馬與人”“馬的世界”“馬的故事”“馬的圖片”;“韓愈”的詳細介紹及其著作;名人“説人才”及其他“論人才”的文章。“網上資源庫”是多庫之“庫”,無庫之“庫”,學生利用“超級鏈接”無限延伸、拓展,隨心所欲地使用信息資源,極大地豐富學習的內容,課文的主題也得到深化和昇華。

2、學習速度快捷:如通過“成語詞典” 在線學習,可以在1分鐘內搜索出106個關於“馬”的成語來。通過網絡搜尋,速度比到圖書館查閲要快得多,也要容易得多,經濟得多。

3、學習反饋及時:學生迅速將課堂作業提交到教師機的指定文件夾中,讓教師檢查。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可以選擇全體切換監看,也可以指定個別監看,還可以遙控修改學生作業,師生雙向及時反饋信息。

4、學習評估準確:通過網上投票,可以即時準確地統計出學習效果的評價,並將結果排列出來,使教師準確地判斷學生的得失,便於及時矯正和彌補。

【學習研究體會】

感覺這模式是學生、教師獲取信息資源、語文資料快捷、經濟有效方法。體會如下: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教師主宰一切,課堂教學內容枯燥,方法單一,使學生處於一種被動學習地位。經過“寒曉在線”的網絡學習,讓學生思維由“發現──發散──形成──創新”,使學生能自主學習,如在語文教學中的“講讀”學習,學生可以結合“網絡”進行查找資料,擴大知識面,不再像過去依賴教師提供資料。

二、“網絡”教學充實了內容,擴大教學空間

三、教師提高了業務水平

在網絡教學中,教師需要動手先學習,學習錄像、錄音、文字處理、網上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學習過程,提高了教師業務水平,同時也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變為指導學生如何搜尋相關資料,無疑對教師帶來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

馬説教學反思4

【教材依據】

《馬説》,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對於學生熟悉各種體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義。

【內容標準

1、 ?馬説?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教學中應注重分析。

2、?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短小精悍,寫得曲折而暢達,有雄辯氣勢。

【學情分析】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地處邊遠山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人數少,八年級只有兩個班,學生共三十九人,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一半同學總是因為家裏的農活而耽誤學習,學生學習基礎挺差。但是本文易懂的特點加上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也許這一課的學習沒那麼難。

【教學設想】

1、積極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課前預習,查詢有關資料書以助於本文的學習。

2、課堂上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師生互動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動畫走進課堂,達到聽覺視覺雙重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到達更加直接立體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1、能夠熟讀並背誦課文,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

3、體會文中傳達出的人才意識。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課前預習——熟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章中不會認讀的字詞,並做好標記以備課堂中解決;

(2)、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寫作背景製作成小卡片;

(3)、蒐集與馬有關的成語,摘抄在成語收錄本中;

2、教師準備:提前分析課文內容丙並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本課內容,找到各種與本課有關的圖片和聲音片段。

【教學方法】

情景創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文體,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過程】

一、 趣味導入

1、讓學生自己上來表演馬的各種叫聲,做着各種馬的動作!(活躍課堂氣氛)

2、投影各種馬的圖片

(更加直觀的`展現馬的形態、動作、聲音和自己剛才做的作作比較)三、正文學習:

(一)、投影學習小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讀音和不同意思。

2、熟練誦讀文章,整體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託物寓意”寫法。

5、培養敢質疑,會質疑精神。

(讓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曾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道合一,反對駢體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三)、文體介紹

説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法上不拘一格,更現代雜文頗為相似。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為“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四)、讀一讀

1、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

2、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以小組為單位,互讀課文,對照註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3、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誤讀字詞,並讓學生進行精讀。

(大屏幕顯示易誤讀,會不讀的字詞,讓學生認讀)

4、自由讀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而後小組之間進行比拼,看哪一個小組讀得準?讀的感情充沛?

(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前預習以及資料書串譯本文。

馬説教學反思5

《馬説》是一篇經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長,字詞的理解也比較容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就將誦讀、背誦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反思本節課,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需要説一説:

一、導入環節

讓學生講《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引出課題“馬説”,這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給課文教學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在誦讀中感悟

以讀為本是學習語文的一條規律。聽範讀只是拋磚引玉,更多的是學生自讀體會,自然而然地讀出句子的語氣,學生只有在這種想、讀、聽、評的過程中才能學會朗讀,真正感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是此理。尤其是對古詩詞教學,必須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調,反覆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課文的朗讀上,我從字音、語句的節奏、輕重音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初步感知課文,將學生引入到課文情感的波濤,從中讓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我抓住三個自然段結尾的“也”字,引導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感受,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對學生感知文章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注重的方面。《馬説》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在預習環節中,我依舊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重點詞句掌握環節採用學生質疑的方式,在時間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後拓展延伸的環節時間不夠,另外,朗讀時也還未充分實現全員活動等等。高二上學期英語教學反思《鄉愁》教學反思英語課堂教學反思

馬説教學反思6

通過《馬説》一文的教學,並結合自己平時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談一下幾點反思:

 1、在反覆誦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我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反覆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2、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馬説》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説》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鑑於此在設計導學案時,我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中以小組為平台,能組織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學習小組圍繞問題,踴躍討論。討論到高潮,各學習小組圍繞“誰來為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展開深究, 以小組為單位蒐集的資料進行智慧碰撞,這樣,學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為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爭論、探究,達到讓學生深層次感悟作品主題。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經過三個回合的朗讀後,讓學生在積累文言詞語時,大部分同學還很生疏,錯誤率比較高,課前的預習指導很不夠;課堂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也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字詞方面的比較;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繫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當堂背誦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馬説教學反思7

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的《馬説》是一篇經典篇目,幾經教材改革依然保留下來,可見其思想性、藝術性的深遠影響。《馬説》通篇運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表達作者心中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也獲得天下人的共鳴。

除了內容上積極的現實意義,語法上文言虛詞的用法也是其中重難點。尤其“之”的用法也是説法各異同,各執一端。“之”是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不僅出現的範圍廣泛,而且用法很複雜。由於受具體語言環境的影響,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靈活多變,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馬説》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不能通其意。”中第三個”之“的用法就引發不同説法,在此與大家商榷。

翻開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無論文下注釋,還是 “有關資料“部分都回避了鳴之中“之”的明確解釋,顯得含糊其意。這樣就給 “鳴之”的準確理解留下了無盡空間。

一種看法認為“鳴之” 中的“之”依然是代詞,代馬。理由是與前兩句的結構保持一致。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分別翻譯為鞭打它,餵養它,所以“鳴之”自然理解為代詞,指馬。即便教學參考書譯文也譯釋“鳴之“中的之為”它“的意思。其表述為“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另一種看法則是; “鳴之”中的“之”在這裏調音節,無實在意義。理由在於,的確從結構上看“鳴之”是要與前面的“策之、食之”結構保持一致,這也遵循了駢文的句式整齊對應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與“食”分別是鞭打與餵養的意思,兩個都是及物動詞,動作的發出者為餵馬者,所以翻譯前兩個“之”為它,代表“馬”理所當然,也順理成章。而”鳴之“中的”鳴“本身是指鳴叫,動作是由”馬“發出的,不是餵馬者所施。要區分清楚這裏前後動詞動作發出者不是同指一人,這裏的”鳴“是不及物動詞。所以不能牽強把”鳴之“也翻譯為鳴叫它。顯得不合理,也不符合語法規則。這裏的“之”就是用在不及物動詞“鳴—鳴叫”後起協調音節、舒緩語氣的作用,不用翻譯。何況”之“本身也有”調音節“的作用。許多例子也可見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裏討論“之“的用法並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語法現象的境況下似乎也顯得多餘了點。對這裏”之“的

探討,只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瞭解和掌握一些基本規範的語法規則,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閲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更規範地在生活中運用語言。

馬説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馬説》,它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文中充溢着憤懣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選此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古文閲讀能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徵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瞭解而做出的:

(1)學生是陝西省興平丰儀一中八年級學生;

(2)學生經過初一、初二上學期的學習,對古文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知識。

(3)通過本章前幾課的學習一對“託物寓意”的寫作方法有所瞭解。

(4)本篇文章為一篇雜文,對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

2.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正確認識成就人才的內外因素,努力充實自我,把我機遇,創造機遇,是自己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感性朗讀、理解性朗讀、品味性朗讀,真正實現以聲傳意、借聲傳情的美讀。

2.把握思維訓練契機,以一人之心推之天下所有不得志者的抑鬱憤懣,探究成就人才的主客觀因素。

3.培養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力求從文章中讀出問題,讀出自我。

三、知識與技能

1.認識文學常識,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體會文中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2.深層體味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悟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馬説教學反思9

首先關於導入的設計。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我想了好幾種導入。

可以從陶淵明無法施展抱負採取了逃避的辦法,隱居避世入手;也打算從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入手。但最終我選擇了從題目理解入手,開門見山地引出所要講的課文。因為我覺得在45分鐘裏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將課文分析透徹是很緊張的。於是我決定直接從解題開始。從效果來看,學生一開始愣住了,不知“説”是什麼東西,後來在我的點撥之下,記起了《愛蓮説》,也就明白了“説”就是説説、談談的意思。一開始沉寂的課堂也就活躍了。

但可能因為是公開課,顧忌的比較多,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在接下來的關鍵字的解釋上稍嫌潦草,特別是文末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其”字,我只是簡單地肯定了一下學生的答案,簡單地説了一下是個反問句,沒有問個“為什麼”,沒有讓他們品味揣摩,更沒有讓他們通過大聲朗讀來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這裏能再多花幾分鐘,並且能結合課後練習四來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此也就不會有結尾的鬆懈了。

關注的第三個細節是作者在文章中語氣的變化,這種語氣的變化濃縮在幾個“也”字上,那怎麼讓學生通過讀這個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這在當時確實是煞費苦心。最後我試着讓幾個朗讀能力很好的同學來讀這幾段文字,並且要求讀準這個“也”字,其他的同學仔細聽,並對朗讀的效果進行點評。幾個點評得比較好的,我還當面叫學生示範性讀出來。學生對作為評委這個角色很感興趣,點評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頭痛的問題交到學生手裏竟然變得很容易,這確實是我意想不到的,這塊環節也成為了這節課的亮點。

馬説教學反思10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為簡單.也因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昨天我上了《馬説》,依照慣例我也讓學生們進行了翻譯,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後,我提了個問題:你覺得作者對千里馬和食馬者的態度如何?為什麼?你覺得作者分別把他們喻指了什麼人?學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會賞識人才的統治者後,我也簡介了韓愈的人生經歷,也便順理成章的為他們歸納了一下: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淺薄的統治.(忽略了對文章第三段中食馬者形象"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釋 )

此後學生在作業本和考卷上對食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為愚蠢無知的統治者或者是不能發現人才的人.雖然我在其後也多次重新補充分析,也讓學生們重新探討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別,但依然還有孩子會用錯.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儘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於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後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為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範,所以我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