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6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1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課文寫了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3年時間,寫成輝煌鉅著《史記》的事。圍繞這節課,我談談以下幾點:

一、課題入手,問題導學,感受早年發奮的司馬遷。

課文的題目非常清晰地展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凸顯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如同人炯炯的雙眼,文題提綱挈領,引人關注。尤其是“發憤”更是司馬遷人格精神最精練最充分的體現。於是,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課文題目”進行縱向、橫向的展開,力求在不斷深入的品讀中,在不斷昇華的情感中讀出“發憤”的內涵,讀出“司馬遷”這個歷史人物的厚重與深意,懂得人為什麼活着,懂得人的精神存在的價值,這是在豐富人的內心世界中喚醒學生的靈魂深處對於人性真善美的嚮往。

教學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為這節課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

1、司馬遷是怎樣勤奮寫《史記》的?

2、司馬遷為什麼要勤奮寫《史記》?

3、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

二、緊扣“發憤”,用心感悟,解讀發憤著史的司馬遷。

通過這樣的問題“課題中的‘發憤’除了有勤奮、努力、刻苦的意思,其實還有更深的含義,讓學生自己到課文第三段中去找。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對人物更深層面的解讀與感悟。結合資料理解酷刑給司馬遷身體、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傷害。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憤”!化屈辱為動力,化悲傷為動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記》。教學中,我抓住“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句話,讓學生通過朗讀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地體會着“發憤”的內涵,每讀一次,都會受到心靈的震撼。

三、表達心聲,激發情感,回味一生偉大的司馬遷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情感的薰陶、感染”,注重教師語言,以情促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情節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為此,我設計了煽情的教師過渡語,旨在帶領學生進入情節,進入人物的內心!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遷入獄受了酷刑後“悲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而宮刑是其中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一種。它不僅僅摧殘人的身體,更侮辱了人的尊嚴,它使正常人身體殘缺,心理殘缺,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聽了我動情的話語,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激動,這時的朗讀,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司馬遷的內心!因為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他們也憤怒了!此時出示: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

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讓孩子真正品讀司馬遷的心聲,從對“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的詮釋,從一次又一次的吶喊中感受到司馬遷的不屈、堅強、勇敢、頑強、堅定……接着,我設計了一組想像型的語言實踐:“大雪紛飛的寒冬,司馬遷伏在冰冷的竹簡上……烈日炎炎的酷暑,”通過引導孩子仔細看圖,想象司馬遷是怎樣堅定地寫《史記》,引領孩子走進司馬遷的悲壯人生,真正理解與體會“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的深刻內涵。此時,司馬遷的“忍辱之心,負重之意,堅貞之情”通過文字盡情流瀉,溢滿課堂。

以上就是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的一些思考,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2

我懷着對司馬遷的無限敬佩結束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堂課,感覺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適當拓展

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祕無窮的大自然、紛繁複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鑑於學生歷史知識貧乏,對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司馬遷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記》內容都知之甚少。教學前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查閲相關資料,瞭解司馬遷有《史記》。

通過課前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較好的理解了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的可貴品質。在課前給予相關資料、文章的閲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充分閲讀,學生心中的司馬遷形象漸趨生動,引起情感的共鳴,教學效果好。課後推薦相關讀物或指導課外活動或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練筆,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閲讀能力。這樣,既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以情促讀,以情感人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薰陶、感染”,注重教師語言,以情促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情節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為此,我設計了煽情的教師過渡語,旨在帶領學生進入情節,進入人物的內心!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遷入獄受了酷刑後“悲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而宮刑是其中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一種。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它使正常人身體殘缺,心理殘缺,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聽了我動情的話語,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激動,這時的朗讀,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司馬遷的內心!因為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他們也憤怒了!

第三,精心設計,整體把握

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是什麼原因使司馬遷選擇了“忍辱偷生”呢?這個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很自然地聯繫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親的臨終囑託”,是第一段裏“從小聽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勵。我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追問學生:“除此以外,司馬遷可能還想到了什麼呢?”這時,我又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周文王被關在羑里(yǒu,古地名),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寫了《國語》;孫臏被剜(wān)掉膝蓋骨,竟寫了《兵法》……

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憤”!化屈辱為動力,化悲傷為動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記》。這樣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教學過程也行雲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