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35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精選5篇)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

《索溪峪的“野”》是北京版課改教材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索溪峪的自然風光的特點——“野”,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和遊人的野;最後,寫自己暢遊索溪峪的感受。現將我教學這一課的過程做如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

假期備課時,我只是根據教參提示的重難點對教案進行了設計,把重點定在瞭解課文圍繞“野”字寫了哪幾方面資料上,沒有設計深入研讀文本,理解語文文字和文章表達方法的環節。進修時教研員張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分析和介紹,我認識到“野”字在課文中的解釋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所以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第一次修改,把重點放在了對“野”字在課文中的理解上。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主線:藉助朗讀、文字感悟、互動對話來充分感受索溪峪的“野”,從中領悟野的真正含義。

開學後,我們組內的四位老師一齊進行了單元教學的整體研究,我們在確定了單元教學重點的前提下,對《索溪峪的“野”》這一課的共同認識是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課上應重點分析描述“山野”的部分。之後我們根據自己班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各自的備課,由於時間關係,在講課前沒有再次進行交流。

再次備課時,我首先思考到既然前兩篇課文都是寫景的文章,兩篇文章的結構、表達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學生也已經充分的瞭解了《桂林山水》的結構和寫作手法,在學習第二篇寫景的文章時何不放在一齊進行一下比較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表格,想透過表格幫忙學生把本單元的兩篇寫景的精讀課文進行系統的整理,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寫景文章的特點。因此,設計了結構、資料、特點和寫作方法這四方面資料的比較。學生在見到表格之後在頭腦中構成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今後的寫作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接下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野”字的理解上:在安排學生學習“山野”的部分時,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生思考:一是問索溪峪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二是“野”字在本段就應怎樣理解。在學生默讀批畫之後,很快認識到與別處的山相比,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透過這樣的比較得出的結論,也就幫忙學生解決了第二個問題,“野”字的解釋也是和別處的山的“人工的美”相對的,也就是“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雕琢的美。”這兩個問題設計到達了幫忙學生理解“野”字含義的目的,降低了學生理解“野”字的難度。文章中具體中“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的句子是學生品讀的重點,於是我安

排了自讀句子,談自己的理解、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結合圖片進行理解這幾個步驟。理解了野字的含義後,讓學生再次讀課文,感受文章的寫作方法,此時學生就不難得出結論。高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自學潛力,此篇文章也較長,我採取了扶放相輔的方式排學生從“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自主學習,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野”字,鼓勵學生自主去學習、去思考,最後透過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給孩子們學習、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的自主性得以發揮。學生談完自己的認識後,再把四個“野”字的含義出示出來,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了“野”字。

以上是我在做教學設計時一些淺顯的想法。

二、授課後的反思

20XX年2月19日,我進行了《索溪峪的“野”》第二課時的教學。感受到如下不足之處:

1、對於文章描述“水野”“動物野”“遊人野”這三部分給學生感悟理解的時間明顯不足,只是蜻蜓點水,流於形式。

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上,對於語文課以讀為主的思想落實不足,沒有安排學生盡興的讀,課堂上對朗讀的重視不夠,讀書形式比較單一,只有默讀、自由讀和指名讀。讀朗讀缺少評價,沒有給足讀書的時間,難以讓學生在朗讀潛力上真正有所提高。

3、比較之後沒有讓學生進一步談一談透過比較給了我們什麼啟發,老師也缺少適當的小結,沒有幫學生構成系統的認識,使教學目標顯現得不夠清楚。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三、聽評課後受到的啟示

1、批註是小學生務必具備的一項潛力,學會批註對學生的總結概括潛力、動筆潛力、自主學習潛力甚至審題潛力都有很大幫忙。我們課堂上的批註往往流於形式,學生的批註沒有實際好處。今後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批註,指導學生批註,要麼不批註,要做就要做的有價值。

2、語文學習離不開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高年級教學在關注文章整體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要幫忙學生利用工具書、藉助想象、結合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藉助圖片和視頻資源等多種方式理解。學生説理解時,必須要讓學生説透,不能含含糊糊,學生説不清楚時要及時讓其他人補充,不能一帶而過。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作為語文教師,缺少激情是我自身很大的一個缺點,今後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改善。例如在感受“驚險的美”、“磅礴的美”時,我自己並沒有進入情境中,頭腦中想的不是那些畫面,而是接下來我要説些什麼,下面的教學環節是什麼。

4、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小手如林,但靜下來想想: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嗎?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有提高?課堂上的問題有價值嗎?有人曾這樣説: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那不叫有效問題?那隻會教學生學會懶惰。這一連串的問題提醒着我:需要更加透徹的鑽研教材,更加深入地瞭解學情,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多研讀課標,深入研究教材教參,豐富自己的理論思想,多和組內老師交流,多聽他人講課,在實踐中不斷歷練自己。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2

《索溪峪的“野”》作者選取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的美景,表達了暢遊於大自然時愉快的心情。文意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在謀篇佈局時,採用了先概括後具體的描寫方法,在概括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山、水、動物、遊人四個方面具體描寫。從而,使學生感受索溪峪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有序地描寫出了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

由於本課是略讀課文,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課前導讀,梳理清楚自讀的要求。

1、認真讀讀下面的短文,想一想“野”在課文中的意思。

2、你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了索溪峪的“野”?對於這兩個問題,表面看都不難,這就關鍵看學生能不能靜下心來帶着問題閲讀思考了,接下來,我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同學們,一般説野是來説誰的?那如果説景物野,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想不想知道,相信讀了課文,你會有一番新的發現的。”引導在老師的引導下,饒有興趣地邊讀邊思考。

經過同學們認真閲讀,仔細思考,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這兩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看來,在學習略讀課文時,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很重要。

不足之處,在本課的學習中,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對於個別沒有認真閲讀的同學,尤其是欠缺思考的同學,關注度不夠,有些學生沒有達到真正的領悟方法,今後應該在這方面多加琢磨,力求讓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提高。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比較老的課文,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説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文章思路清晰,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難在讓學生透過文字的描述,想象索溪峪的野性風光。好在此刻多媒體很發達,我只需要給學生找一些索溪峪的圖片讓他們欣賞就行了。而不少孩子竟然在家裏就找到了很多圖片,課堂上小組之間能夠互相欣賞。最後的工作就是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的品味賞析。課堂上,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讀山的野。讀水的野,讀動物的野,讀遊人的野,喜歡哪部分就讀哪部分。讀出野性的味道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朗讀比賽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本課教學抓住文中“野”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資料,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資料,以到達“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此,上課伊始透過播放張家界索溪峪的錄像,引導學生去看一看,聽一聽,理解文中的詞語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讓學生説説在此過程中自己的感受。這樣有選取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形象,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為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議論紛紛,課堂氣氛活躍。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之後,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能夠是自由輕聲讀,能夠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同,所以要獲取更多的.語文學習資源,關鍵是教師要有強烈的開發意識,善於捕捉課內與課外、教材與生活的聯繫,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惟有如此,才能使語文教學進入生動活潑的境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此,當學生讀懂了課文資料後佈置作業:假如你是導遊,你是畫家,你是詩人,你是歌唱家,你會怎樣讚美索溪峪呢?欣賞文章後在欣賞《神奇的九寨》,讓文字美與音樂美交融在一齊,給學生以美的薰陶。學生憑藉文本,吸收、內化語言文字,自主選取“喜歡的方式”將自己的閲讀感受透過歌曲填詞、繪畫描述等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出來,這是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碰撞,是對全文閲讀感受的再昇華,學習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你讀,他讀,同桌讀,小組讀,然後全班一齊讀,喜歡這段的就站起來讀。孩子們興趣盎然,讀出了韻味,讀出了個性,讀出了特色。讀得感興趣了,再試着背一背。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發出來,將一發不可收。這節課,我上得很簡單,而孩子們很快樂。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閲讀課文,但是執教者並沒有按閲讀課文來處理,看來是覺得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美,內涵很深,想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這就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縱觀本課的實錄,感覺老師教得非常輕鬆,老師並沒有講什麼美,也沒有用微言大義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我想所有的學生都會有很深刻的感受,並且這種感覺是源自內心的,是令學生難忘的。之所以能夠這樣,我覺得是教師處理好了幾個問題。

第一,語文究竟怎樣學的問題。言語作為一個承載物,必然承載很多意藴,然而這種意藴不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就完全可以傳遞。需要學生非常投入的去學習,就像教師説得“神遊“一樣,學生必須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而這種溝通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教師設計了幾次讀,每一次都有目的、有反饋,並且體現了讀書的層次。朗讀整體感知,接讀檢查效果,瀏覽理清層次,默讀充分感受。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還是提議讓學生去研究課文。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課時中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感受,不管是“猜詞”,還是“我來創造”,都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從小組彙報學習成果也可以看出來,教師先讓彙報小組説創意,然後彙報,彙報以後讓他們自己找人評價,等其他學生評價完了,再讓彙報小組評價自己。教師很多地方都使用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生説得不好的地方也能及時引導。教師把學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

第三,充分體現了三個維度。教師重視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讀書中理解課文。更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評價自己,評價他人,讓學生和山水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人和自然的關係。激發了學生的情緒體驗,要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和語文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和學習的夥伴產生共鳴。讓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就必須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作者的情感表達之間建立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就是情境。教師就要在閲讀的過程中,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文本表述的世界,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着,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説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以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描寫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在教學設計中,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位主線,讓學生自主感悟。學生的自學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教師引導他們在讀中領悟索溪峪的自然美。在感悟山野以部分時,抓住“磅礴的美、驚險的美”來領會。當學生為驚險的美而動攝魂魄、為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時,我藉助旅遊照片讓同學們置身其中來體會,並請去過張家界的同學談見聞和感受,同時,再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詞語來想象畫面。學生感同身受,朗讀起來聲情並茂、入情入境。

本課教學,處處迴盪着美的旋律,基本做到了美文美讀,美文美學。在此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並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發現美和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