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72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1

1、教材中選用大象運木頭,猴子摘桃,這些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在課堂中,沒有像一般公開課改情境,還是應用這兩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剛才的教學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

2、在學生的交流中,我一直引導學生對同伴的方法進行理解,讓大家欣賞不同算法的精彩,達到思維的相互溝通和方法的相互融合;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類、優化,在此基礎上作出選擇和自我調整,使學生的建構活動富有意義。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尊重不放縱、自主不自由。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葉瀾教授説:“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剛才教學中,既追求解決方法的多樣化,也重視方法之間的溝通和優化。教學優化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這時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比較,使其將自己的算法與別人的算法作比較,並認識到差距,產生修正自我的需要,從而捂出屬於自己的最佳方法。在教學3×20後,很多小朋友認為用3×2=6,推出3×20=60最簡單,但有一個女孩認為用20+20+20=60簡單。這時,我還是尊重這位同學的相法,沒有強調讓她和其他同學用同樣的方法。在算8×20時,我再問她:“現在你認為哪種方法簡單?”她通過再次比較,因為8個20相加太複雜,所以認為由8×2=16推出8×20=160最簡單。

因為學生的個人差異,解決同樣的問題又想出了不一樣的方法,接着帶領學生選擇其中的最佳方法,這一點十分必要,也就是優化過程。學生思維開放以後,必要的選擇是一種科學探究的態度。這一態度也要從低年級培養。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2

本課是初次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和筆算。進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有不同的算法。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時,在學生自己探索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乘法的筆算方法。結合計算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天聽了束雙文老師的《兩位數乘一位數》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

1.複習鋪墊與情境創設

數學的來源,一是來自數學外部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數學內部的矛盾,即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新課前的複習準備,一是為了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二是為新課作出鋪墊或分散難點。教學中這個環節,創設情境,通過複習數的組成,喚醒並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思維細胞,為新知學習作好準備。

2. 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

在學習不進位的口算時,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後通過交流和彙報,展示學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許學生有多樣化的算法,讓學生自己比較,選擇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再結合例題計算20×8,讓學生説思考方法。

3.估算與精確計算

在練習鞏固環節中,通過商場裏購物的情境,請小朋友幫老師估算一下帶的錢夠不夠、大概要帶幾十元等問題,發展學生估算的能力。最後通過自由選擇幾個同樣的玩具算算要多少錢進行精確計算。

4. 體現學生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豎式計算方法。通過讓學生説,交流想法,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商榷之處

1.重點不夠突出,層次不夠清晰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因此在出示14×2的豎式計算時應該重點強調:“先用2乘個位上的4得8寫在個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個十寫在十位上。”而不是在驗算的過程中強調。

在計算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指向不明,應該先讓小朋友來説20×3是怎麼想的,再説3×20也可以怎麼想。而不是教學中兩個一起看,層次顯得不分明。

2.對教材把握還需加強

對教材的理解,每一環節所要達到的目標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加強。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教學目標主要是經歷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相關的口算和筆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乘法的驗算。

在教學時,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首先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了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只要能夠算出結果都給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優化。在多種算法中,我讓學生選擇一種你認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將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比較、搶答、等形式進行練習鞏固。

第三,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因此在出示14×2的豎式計算時應該重點強調豎式計算:“先用2乘個位上的4得8寫在個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個十寫在十位上。”通過説算理板書書上的分佈計算的過程,再引導學生簡化計算的中間環節,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豎式的一般寫法。重點讓學生説説,豎式一般寫法。

另在隨後的“試一試”中讓學生體會一位數乘兩位數,在豎式中一般我們是先寫兩位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提示學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用手擋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學生一起在算一遍,這樣的形式進行驗算,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在做練習時,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學寫出來再算一遍,心裏驗算也是可以的。

在練習投影反饋時,選擇什麼樣的作業反饋,缺乏一定的機智。隨手拿的幾本發現一個學生把題目抄錯了,在選擇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可找寫的好的作為範例,也可找有典型錯誤的進行比較。這方面還需要多鑽研,多思考,細心觀摩有經驗的老師上課。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4

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進位的與不進位的口算方法相同。學生在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後,應用這一已有知識探索出進位的口算方法對學生而言已不再是難事。我認為在新課的展開時,應注重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我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口算的方法。在學生探究過程中,一些學生已經能用在腦子中列豎式的方法來口算,一些學生能用前一節所學的方法即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時,可把兩位數分成幾個十和幾個一,然後分別乘一位數,再把乘得的積加起來。應該説,除個別學生外,其他學生都掌握了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但是在課堂上,我沒有反思這些學生為什麼會錯,一些學生當然是因為粗心做錯,而有些學生對於算理還是有些模糊。在全班反饋中我沒有抓住學生的錯誤進一步反問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而只是一味地讓別的同學來幫助他正確解決。然後在課後單獨輔導過程中也沒有進一步詢問其錯誤的原因。

我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記得有個社會心理學家曾指出:“我們甚至‘期望’學生犯錯誤”,“因為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便可爭取明天的成功”。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往往不是筆直的,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果把學生的錯誤“隱藏”起來使教學顯得一帆風順、嚴絲合縫,這樣的課未必是好課。“剝奪學生犯錯的權力就等於限制他們自由選擇的意願”。所以,數學教學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嘗試錯誤的權利,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錘鍊自我,培養他們敢於克服困難的堅毅性格,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

所以,我想,在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的同時,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原有的錯誤為什麼是錯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分析錯誤使全班學生都能關注這種錯誤,從而真正理解算理。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5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二年級下冊數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二年級下冊數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本課教學的是幾十乘一位數的口算和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掌握了乘法口訣,能口算表內乘法,能用豎式計算一位數乘一位數。

教材提供了兩個例題,例1中3頭大象運木材,每頭運20根,用圖畫呈現的實際問題能很清楚地顯示出求3頭大象一共運了多少根就是求3個20是多少,並引起學生對乘法的回憶。在列出算式203以後,形象直觀的問題情境又能讓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個20連加得到60,或是從6堆直觀判斷一共運了60根,也會有學生通過2個十乘3得6個十來計算,或從23=6類推出203=60。教材預計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快説出一共運了60根,但會有相當多的學生並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算的。所以,組織學生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學生仔細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體學生都能理解後兩種算法。因為後兩種思考對繼續學習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影響很大。

解決3頭大象一共運了多少根,估計學生能列出320或203這樣的乘法算式,得出3個20,可以用乘法計算。

師:203等於60,怎麼算呢?(引導學生説出各自的口算方法。)

生1:23=6,203=60。

生2:可能會用數的方法:10、20、30、40、50、60,或20、40、60這樣直接數。

生3:20+20+20=60。

生4:106=60。

重點關注第一種算法,師:23=6,為什麼203=60呢?

師:這裏的2表示什麼?(2個十)

師:2個十乘3得?(6個十)

師:6個十就是?所以只要在6後面加個0。

指名説,全班説:2個十乘3得6個十,就是60。

看着算式説説數量關係:每頭大象運20根木頭,乘3頭大象,等於3頭大象一共運了60根木頭。

師:那,照這樣算,8頭大象一共運了多少根呢?(打開書,做試一試)

學生從多種算法中選用比較好的方法需要一個過程。試一試208的積超過100,如果仍然進行同數連加或從一共幾堆想一共幾根會很麻煩,如果想2個十乘8或從28=16類推就很方便,這是教材為學生主動優化算法創造的一次機會。第71頁想想做做第1題設計了三組口算題,每組的上面一題是表內乘法,下面一題是相應的幾十乘一位數。比較同組兩題間的聯繫,從上面一題類推出下面一題的得數,是教材又一次引導學生優化自己的算法。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二年級下冊數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二年級下冊數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一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的教學也充分利用直觀情境圖啟發學生思考,第70頁例題特意把兩隻猴各有的14個桃分裝在兩個籃子裏,其中一籃放10個,另一籃放4個,而且2個放10個桃的籃子上下對齊,放4個桃的籃子也同樣擺放。這樣,學生很容易看出兩隻猴一共有多少個桃,也容易理出自己的思路。例題分三步教學:第一步是看圖説得數、理思路。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整理、表達自己的思考:先算2個10是20,再算2個4是8,然後把20和8合起來是28。教材重視整理、交流思路,為繼續教學豎式計算做準備。第二步是建立豎式的模型。把思考的步驟與過程用豎式的形式呈現。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筆算方法,而且經歷了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不是機械地接受豎式,而是有意義地建構。教師在這裏的任務不是展示和講解豎式,而是和學生共同建構豎式,明晰豎式中每一步的計算內容。第三步是簡化、優化豎式,教學豎式的一般寫法。這是在學生理解豎式的結構、計算步驟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先算4乘2得8以後,再把10乘2得20的2寫在十位上,既表示它是20,又同時完成了20加8得28這步計算,使豎式計算既快又方便。不能讓學生誤解為這又是一種豎式,要充分體會是已有模型的進一步簡化、優化。

師: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數學信息?(每隻小猴都採了14個桃。)

師:2只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乘法算式怎樣列?

生:142或214。(板書)

師:142誰會算?學生交流口算方法。

生1: 14+14=28。

生2:10乘2等於20,4乘2等於8,20加8等於28。

生3:數出來的,右邊一共是8個,左邊一共是20個,合起來是28個。

教師重點引導第2種方法:2乘4,算的是哪邊的桃子?

2乘10,算的'是那邊的?然後把20和8加起來。

師:這種口算方法,還能寫成豎式。

師板書:142,2對齊誰?為什麼?接下來先算2乘4得八(8對齊哪一位?),2乘10等於20(2對齊哪一位?),然後把它們加起來等於28。

師:這樣的豎式有點麻煩,還可以寫的更簡便。

齊説計算過程: 142先算2乘4得八,8對齊個位,再算2乘10等於20,2對齊十位,合起來是28。

第71頁試一試讓學生計算321,這是他們第一次獨立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在寫豎式的時候,把兩位數寫在上面,一位數寫在下面,就能應用例題裏習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還告訴學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這是因為學生尚未認識乘法交換律,也不會計算321這樣的豎式。讓學生再乘一遍,再次體會乘的過程,初步學會豎式的寫法、乘的順序以及積的定位。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6

學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基礎上,探討每一數位上的積都不滿十的任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引出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通過計算使學生懂得任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都是把這個數每一數位上的數分別乘這個一位數,再把所得積相加。

一、提出問題。

1、課件演示例1的情境圖。畫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佈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豔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還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2、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3、T: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麼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1、請同學們説一説:(1)用什麼辦法計算?怎樣列式?(2)12×3表示什麼意思?(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麼不同?

2、T:這道題該怎樣計算呢?

讓小組內每一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算完後,在小組裏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説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全班彙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

【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進行比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學會有序思考。】

三、分類評價。

1、T: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種的算法,我們能否把算法分類?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擺學具求得數。

畫圖求出得數。

連加法:12+12+12=36

數的分解組成:10×3=302×3=630+6=36

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7×3=216×3=18

4×3=12或5×3=15或18+18=36

24+12=3621+15=36

【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總結規律,有助於學生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2、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樣算的,各有什麼適用範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後就應儘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後把幾個乘數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

四、介紹豎式。

1、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麼我們能不能把者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併成一個豎式呢?

2、板書展示豎式書寫過程,突出書寫的步驟和書寫的位置,邊板書邊説明。

3、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

再出示簡便豎式,並説明為什麼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4、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瞭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知道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後再用豎式計算。

第一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説説為什麼用乘法計算?

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同桌互相檢查並説説自己是怎樣算的?

第三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交流這掏題有哪幾種算法?1、練習一第2題。

【通過練習,揭示知識點中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對揭題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之後,通過內化,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快樂。在探索算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擺脱常規思維方法的限制,具體的分析問題。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之後的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體現這一理念,讓學生在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初步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我還重視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應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啟發學生探索多樣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對計算方法有深刻的體驗、思考。筆算的方法對學生來説不是難點,關鍵是讓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正確地進行計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較注重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同時使估算與筆算相輔相成,因此本節課設計時有意地要將估算滲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得到提高,這是其一;其二,計算教學較為枯燥,屬於“純數學”的內容,如何讓這部分的知識“活”起來,變為學生自身的需要,體會數學的價值,使我對這節課的結構動了一番腦筋;其三,本學期進行的是“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的課題研究,如何在計算教學中滲透對學生進行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我要做的一個嘗試。

1、在情境創設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他們將要舉行的冬季長跑比賽,出示問題情境,提出,你讀懂了什麼,使他們感受到“問題”就存在於生活中,就存在身邊,每時每刻都會產生,而解決問題又是我們的需要,拉近了數學問題與學生情感的距離。

2、我進一步強調了乘法計算中的注意事項:進位的數寫在橫線上,記在心上,不能把它遺忘。哪一位上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不可以直接寫在那一位上佔位。算好以後,把得數和估算的積進行比較,進一步確認筆算的結果是否合理?在筆算前讓學生先估一估是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重要資源和手段,估算還能幫助檢查筆算的結果是否合理。我在學生筆算之前,總要讓學生先估一估,學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時,也鞏固了乘法口算。進位乘法的算理和不進位的相同,學生通過知識遷移,獨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進位的處理。尤其在第2步計算,總有進位的,如若學生口算有困難的就存在進位寫法的問題,有的寫在豎式中,顯然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導學生記錄在豎式旁邊。

在提出問題上,放手讓學生提出。創設情境之後,問:根據圖中的信息,誰能提出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口中迸出了一個個問題,其中有價值的就有好幾個個。這使我感受到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的,關鍵是教師的語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去創設空間,那麼學生為自己創設的空間才會更大。

3、在解決問題上,自主探索。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我隨手板書了出來:然後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就第2個問題中隱含的兩個問題進行探索,交流。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大膽嘗試,自主探索計算方法。這樣處理留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很多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去解決。對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大有好處,因為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給了我較肯定的迴應。同時較大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的思想。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8

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表內乘法,能夠正確口算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一堂計算教學課,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口算進行導入,最後出示一道進位口算,以此設疑。學生通過用以前學過的口算的方法説一説計算過程,再通過擺小棒的方式一起來探究進位的過程,因為之前已經學習過加減法豎式的書寫,所以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將豎式寫到演草本上。在此環節中,本來預設學生能夠通過口算的方法寫出豎式的基本形式,但是可能是預習的原因,學生都直接寫出了乘法豎式的簡寫格式。於是我順勢請學生將計算過程直接説出,我做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説出簡練的計算過程,然後將板書寫在黑板上,重點講述進位的由來和寫法,再次強調寫豎式要注意的事項和豎式格式的要求。練習部分,我注意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先由基礎練習開始,完成基本的三道練習,學生和老師共同總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接下來逐步提升難度,進行改錯練習,更高層次的練習,最後出示拓展練習,做到分層練習。

不足之處:在使用小棒探究進位時,可以讓學生都帶小棒來,增加每個學生的參與度,也加深對進位的認識。計算課比較枯燥,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加入一些遊戲性質的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處理基礎練習時,速度可以加快一些,多加入一些其他類型的練習,計算課練習的多樣化,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充分理解。

《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相關的口算和筆算。

在教學時,出示教材情境圖,先找信息、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了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只要能夠算出結果都給予肯定。

在多種算法中,我讓學生選擇一種你認為算的快的方法,注重方法的優化。如:由2×3=6,得20×3=60。將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比較、搶答、等形式進行練習鞏固。

在出示14×2的豎式計算時應該重點強調豎式計算:“先用2乘個位上的4得8寫在個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個十寫在十位上。”通過説算理板書書上的分佈計算的過程,再引導學生簡化計算的中間環節,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豎式的一般寫法。重點讓學生説説,豎式一般寫法。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但學生們掌握的非常好,整節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