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教學目標: 

1,  讀懂小説。把自己在閲讀過程中不明白的問題拿出來,和同學、老師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啟發,試圖理解小説作者的敍事意圖--他講了個什麼故事

2,  體驗小説。看慣了“全知全能視點”的傳統小説,這種“受限制視點”的小説給了我們一種嶄新的體驗歷史的切入點,努力去感受小説中的“我”的困境--“我”的悲劇性在哪裏?

3,  積累一些鑑賞評價現代小説的術語、方法和經驗。

教學方法:問題引領下的合作探究與文本研習

教學設計

零,課前交流:

上課前,大概用3分鐘時間,先和學生聊會天。使聽課者和我都瞭解學生的閲讀接受情況。

事實上,我上週末已佈置過預習作業,叫學生們梳理一下小説情節、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提出點希望在課上討論的問題。從作業反饋來看,學生有部分可能沒耐心看完小説,大部分看完了,但沒明白小説到底在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或者説,其實看明白了,但以為自己沒明白。學生提出的最多的問題是--小説裏為什麼有那麼多環境描寫

1,昨天回去又把小説讀過一遍了?

2,感覺怎麼樣?(難?易?小説很高明?哪些地方看不明白?……)

一,梳理情節,互助答疑,讀懂小説:

同學都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篇小説不好讀明白,看來我們這節課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懂小説。

這樣,我們先一起按照傳統小説的閲讀方式,來梳理一下小説的大致情節,然後把我們自己在閲讀過程中讀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和同學、老師交流交流,看看在相互的幫助和啟發下,我們是不是就能夠理解小説作者的敍事意圖,也就是弄明白,海因利希伯爾到底給我們講了個什麼故事。

1,梳理小説情節,誰來開個頭?(學生合作串講故事)

“我”受了傷,被汽車運到一所學校(臨時醫院),將被抬往美術教室(那裏是簡易外科手術室)。在去往美術教室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景象。最後,“我”證實,自己所在的正是“我”的母校(三個月前,“我”是這所文科中學的八年級學生),同時“我”發現,“我”失去了雙臂和右腿。

2,在閲讀過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明白?

學生自由提出問題,記錄好,找到自己能回答來幫助啟發他人。

估計學生的提問包括:A,比爾格勒是誰?B,“我”為什麼最後喃喃地説“牛奶!……”C,“我”為什麼2次問自己在哪個城市?D,“我”為什麼覺得炮聲優雅?E,為什麼反覆出現畫上的人的名字?F,老師為什麼要他們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句話?G,為什麼那麼多筆墨寫環境?

問題A:P41,#45,門房--戰時,消防隊員打扮

問題B:P50,聯繫上文,我認出了比爾格勒(我曾在他的門房喝牛奶),多種解讀,我認出了門房,我對以前的生活有種留戀……

問題C:要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在故鄉。

問題D:P47,#35,“確實是圖畫書裏打仗的模樣……”,這種看法來自書本。看到小型陣亡將士紀念碑的時候,“我”有什麼想法?同樣這種想法來自哪裏?

問題E:畫上都是些什麼人?根據你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書上的描述中留下的線索,推測他們都是些什麼樣子的人?介紹美狄亞--希臘戲劇中的復仇女神形象,為了愛情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後來又為報復丈夫的不忠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老弗裏茨--使普魯士變為專制主義軍事大國的人。尼采--他的超人哲學,權利意志論,通常被認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牀。你的學校裏掛着什麼樣的畫?小説中的“我”的學校掛的這些畫,對“我”以及所有在學校裏的學生潛移默化着什麼?

問題F:這句話本來什麼意思?幹什麼用的?P50 註釋①。在小説裏,“我”為什麼要寫它?P50 #50,“必須寫下”,估計是規定的。就像學校裏掛什麼畫像一樣。

問題G:這些環境描寫是怎麼嵌入小説的?--通過“我”的眼睛,“我”一路被抬向美術教室,在擔架上看到了很多景物。這些環境描寫和小説情節有何關係?--這是這些熟悉的景物,讓我產生了一大疑惑,我是不是在自己的母校。而最後,確證自己就在母校的,也正是寫在黑板上的那幾個字。

3,    小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個小説,講的是:“我”--三個月前還是德國一所文科中學的八年級學生--受了傷,被汽車運到一所學校(臨時醫院),在被抬往美術教室(那裏是簡易外科手術室)的路上,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景象。雖然“我”發着高燒,渾身疼痛,最後,“我”還是認出了自己的字跡,由此證實,“我”所在的就是“我”的母校,同時“我”發現,“我”失去了雙臂和右腿。

4,引進一對歷史學研究概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一個人的遭遇》難讀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不是我們多見的“長時段”小説,“長時段”小説因為敍寫的故事歷時間很長,所有小説通常有跌宕的情節,讀者很容易把握故事的來龍去脈。而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小説只選取了一個歷史時刻的“橫截面”,然後一下子把讀者投入到一個特定的場景中,沒有交代,就像看電影那樣,因為歷時相對很短,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它也沒有複雜的敍事,更多地是在進行那一刻的心理變化的描寫。應該説,後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樣的,更具現代小説的特點。

二,歸納概括,發現困境,體驗小説:

1,    小説中的“我”是一個悲劇人物,剛才在梳理情節的過程中,其實同學們已經説到了很多。我們作個整理工作,同時再挖掘一下,這個人身上,到底有多少矛盾、困惑、痛苦,他的悲劇性體現在哪裏?

2,  學生自由作答。 

A,3個月前,我離開,那是我是一個健康的8年級學生,學校還能算是個學校==》3個月後,我回到原地,學校成了臨時醫院,周圍有很多死人,城市在火海中,我失去了雙臂和右腿。

B,我想名垂青史,事實卻是,我沒陣亡,卻成了殘廢,而且即使陣亡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而陣亡?名字留在紀念碑上是件崇高的事情,可是紀念碑又哪都能領到,按一個格式成批生產,崇高的意思被這種機械複製消解了。

C,我在學校的時候,過着“絕望”的日子,雖然活着,卻必須寫下斯巴達戰士墓碑上的銘文。斯巴達戰士為保家衞國為犧牲,我不知道為什麼。

D,我受傷了,很嚴重,周圍的人對我卻那麼冷漠。

F,我覺得炮聲高雅,自己卻極有可能是被炮彈炸成了殘廢。

G,我在德國的土地上受了傷,我不是保衞國土,也不是侵略他人,我是為什麼呢?

3,              設想一下,如果這裏的“我”,就是我們自己,你覺得自己在這樣的處境中,會比他更聰明、更理智、更有美好結果嗎?。學生自由表達。

4,    引進一個概念:受限制的視點。閲讀完這個小説之後,我們知道很多,比如這個是學校,是戰爭,是德國快戰敗了,知道他是不幸的。現在我們看這個小説的時候,是多麼的具有道德優越感,覺得自己譴責戰爭,站在正義的一方,儼然覺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這種道德優越感在歷史性的,它在實際的存在中是多麼的捉襟見肘。生活在那時那地的“我”的視野就被限制的。所有當代中國青年具有的想法,包括反對戰爭、需要和平等等都是小説中的“我”不知道的。其實現代人一直處在這樣的“受限制”的無奈和悲劇中,無論戰爭與否。

5,    説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小説重點是寫戰爭、戰爭狀況,還是寫其中人的存在的窘境和他受到歷史、時代等等限制的命運?學生自由表達。

我也比較同意後一種觀點,也就是覺得這個小説是在寫人存在的窘境,寫人受到歷史、時代等等限制的命運。而戰爭小説只是人類荒謬的存在境遇的一個特殊案例和某種放大吧。

6,    第二專題,名為“和平的祈禱”,第一個板塊“遭遇戰爭”又安排了2篇表現在二戰中分屬兩個陣營的人的命運遭遇的小説,編寫者的意圖已經十分明確。我想補充的是:如果我們看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部小説,知道存在本身的複雜性,不是簡單的譴責戰爭,那就是對作者的最大尊敬。“多元”和“複雜”是一種重要的文明心態。小説是有血有肉的,是尊重複雜的歷史現實的。簡單的將“和平”與“戰爭”二元對立,有違文明的心態,也容易使我們落入一種過時的思維範式裏面。

7,《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海因利希伯爾,參加過二戰,當做俘虜,戰後開始寫小説。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瑞典皇家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伯爾。

8,有關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獲獎作品以及獲獎理由,包括今天我們在小説分析中,所運用的敍事學原理,大家都可以參看我的個人網站上昨天新添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