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2W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主備 王思芹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瞭解人物的心靈世界和他們在戰爭中的遭遇,對戰爭與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能説出戰爭對人的精神摧殘和人類文化的毀滅作用。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瞭解不同作家不同的敍述風格格,瞭解小説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對戰爭與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2、瞭解小説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難點:

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肢體,還有人們的心靈,同受傷的肉體相比,心裏流淌的悲傷更加無法醫治和忘卻,也許,看了本文以後,你會對戰爭有更深刻的認識,你會更加熱愛和平生活。

二、作家作品

海因裏希。伯爾(1917-1985年),出生於德國科隆市,誕生在一戰期間,二戰爆發,伯爾被徵入法西斯軍隊服役,先後在法國前蘇聯、羅馬尼亞作戰,1945年被浮,同年12月獲釋,返回科隆。1947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説,1951年開始成為專業作家,他希望通過小説使人們從恐怖的戰爭中認識過去,清算曆史,在痛苦的回憶中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於1949年的中篇小説《火車正點》伯爾認為“戰爭是無聊的”,不管什麼樣的戰爭,它只能給人們帶來死亡,因此他把戰爭歸結為一種可怕的自然現象,人類失去理智的產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説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長篇小説《亞當,你到哪裏去了?》等。它們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戰爭,以被迫充當炮灰的普遍德國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國人民的苦難。這些作品的基調灰暗、抑鬱,把戰爭渲染成一場抽象的人與命運的搏鬥,結果是人的毀滅。20世紀70年代,伯爾的創作出現了新的高峯。中篇小説《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為其贏得了世界聲譽。

三、文題解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個典故原指希臘斯巴達人為保衞祖國而英勇戰死的事蹟;這裏揭示納粹德國給青少年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青年盲從,為法西斯效力賣命的可悲現實。

四、讀課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説的情節結構。

(1)基本要素:

時間:盟軍已經攻入德國,一個夜晚

地點:戰地醫院

場景:火光沖天,炮聲不絕

情節:一個原中學八年級學生,現在的德國傷兵,他始終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麼地方。

(2)情節結構

1開端:(從開頭到“我吸了一口,説了聲‘謝謝!’”)寫“我”負傷到了傷兵醫院後,被抬進美術教室。

2發展:(“這一切不是證據”到“煙草的氣味……”)“我”懷疑傷兵醫院是三個月前自己就讀的學校改建的。

3高潮、結局:(“抬擔架的終於又進來了”到結尾)。“我”終於認出手術室就是自己讀書的教室。

五、再讀課文,品析賞鑑

小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巧妙地把一名德國傷兵安排在臨時改為戰地醫院的他的母校,讓受重傷的他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讀書軍國主義教育的痕跡,從而暗示了民族災難和個人不幸的根源。通過這個傷兵的遭遇,作者真實地概括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從而反映了戰爭的慘無人道,反映了犧牲者所處的絕境,以及被戰爭敗壞了的整個年輕一代的無可奈何。作品對戰爭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讀課文,思考:

1、作者為什麼反覆描寫學校的環境佈置?“我”一直處在怎樣的精神狀態?懸念設置在小説中起什麼作用?

2、從人物的敍述看,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3、主人公對於戰爭的認識是什麼?作者通過塑造這個人物表達了對戰爭怎樣的看法?請結合文中的具體描寫説説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思考、回答)

明確:

1、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成了戰地醫院,原來的學生成了傷兵,反覆描寫學校的藝術環境,就是為了突出這種反差。“我”負重傷後被注射了麻醉藥,一直處在半昏迷狀態,一直想搞清身在何處,疑心傷兵醫院就是自己的學校;從“我”的敍述中可以看出,在主人公的意識中,學生的身份始終比士兵的身份更明確。懸念抓住了讀者的心:傳播人類文明的美術學校怎麼成了充滿血腥的傷兵醫院?17歲的學生怎麼會成作為傷兵進了“簡易外科手術室”?而這間“手術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是什麼傷?為什麼會有點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現的主題在“我”的敍述中得到體現,而小説的結尾,懸念落實,真相大白,命運的捉弄,人的悲慘,產生強烈震撼,作品的主題也在這裏得到了最全面的昭示。

2、從人物的自述話語中,還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獨特性格。“我”是個有點渾渾噩噩的人,一個可憐的小人物。在戰爭環境中早熟,有點玩世不恭,他不滿的是學校的單調的學習生活,對侵略戰爭缺乏認識,他糊里糊塗地上了前線,糊里糊塗地受重傷回來,不知道為什麼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這可能比較準確地概括了納粹德國時期青少年真實的思想狀況。

3、作品中的“我”雖然因傷回到臨時的戰地醫院接受手術,但並未表現出對戰爭的憎惡,相反,在轟鳴的炮聲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隊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鐫刻在陣亡戰士紀念碑上,認為自己是為國捐軀,青史留名。通過這個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軍國主義戰爭。

六、總結全文

七、課後作業:比較閲讀《一個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第二課時

主備 楊紅軍

比較閲讀:

1、兩篇小説都以二戰為題材,主人公分屬敵對陣營,一個為國而戰,一個為法西斯賣命,研讀作品,説説作者試圖告訴讀者的是什麼,它們各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主題的?

明確:《一個的遭遇》是通過一位老兵對戰爭的回憶,講述戰爭的創傷;《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則通過一位青年學生在戰爭中的感受,寫戰爭對人性的毀滅。兩部作品都有很強的衝擊力,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戰爭對人的摧殘:不義的戰爭不僅摧毀了文明成果,也摧殘了人的心靈;正義的戰爭雖然能鑄就英雄業績,但是同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

索科洛夫只想過太平的生活,這個要求並不高,但是戰爭摧毀了他的全部生活;《流》中的“我”根本還沒有長大,就被趕到炮火之中,戰爭奪去了他的肢體,也結束了他的青春。

2、兩篇小説中的兩個人物同樣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請作比較。

 明確:對參戰目的的認識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衞祖國,《流》中的“我”受了欺騙,沒能認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質。

    對遭遇戰爭不幸的態度上――索科洛夫是悲傷的,《流》中的“我”則顯得比較麻木。

在對生活幸福的珍視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視幸福。

 

3、兩篇小説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試作比較。

明確:不同之處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別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內心獨白,是在和自己的心靈世界交流。

4、《一個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許多描寫畫面感很強,根據你的理解和想像,選擇你認為比較能把握的一些內容,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分鏡頭,和同學交流。

明確:如《一個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回鄉面對成了彈坑的故居,向兒子告別,認凡尼亞為兒子,關於“皮大衣”的對話等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汽車到達傷兵醫院,走廊的佈置,消防隊員喂水,黑板上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字樣等等。

5.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願望,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記者或作家。那麼,《一個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請想一想,這些普通人原來的生活是怎樣的,戰爭又是如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曾有人批判《一個人的遭遇》,認為其“渲染戰爭恐怖,鼓吹和平主義”,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麼?請結合本專題文章和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明確:《一個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與世無爭,就想過太平的日子,然而全家死於炮火,只剩孤身一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雖然有點“另類”,但是炮火奪去了他那握畫筆的手。普通人本來都有自己的人生設計,但是戰爭破壞了一切,包括他們最平常的夢想。

   “戰爭恐怖”不是“渲染”出來的,而是客觀存在,這種所謂“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製造的。如果不讓人民知道戰爭造成的災難,就很難制止戰爭的發生。任何戰爭,最終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眾,所以應當維護和平,儘可能地防止戰爭的發生,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矛盾。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