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文學常識

文言虛詞“之”的常見用法

欄目: 文學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18W

“之”是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用法複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虛詞“之”的常見用法,希望能幫到您!

一、用作代詞,在句中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我們”。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説》)之:代“我”。

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他們)”“她(她們)”。

如:“遂使之行成於吳。”(《勾踐滅吳》)之:代大夫文種。

3.近指代詞,可譯為“這”。

如:“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説》)之:這樣的。

4.代事。

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5.代物。

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勸學》)之:代木。

6.代軍隊。

如:“子犯請擊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秦軍。

二、結構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1.賓語的標誌。用於賓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不譯。

如:“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之:可譯為“的”。

2.賓語前置的標誌。為了強調賓語,有時藉助“之”把賓語從動詞後提到動詞的前面。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之”把動詞“有”的'賓語“何厭”提前到了動詞前。

3.定語後置的標誌。通常情況下,古代漢語中定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中的一樣,用在中心語之前,但為了強調定語有時將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後,有時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用“之”連接。翻譯時應將後置了的定語調整到中心語之前。與“之”有聯繫的定語後置格式有兩種。

①“中心語+之+定語”的格式。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利”“強”分別作中心語“爪牙”“筋骨”的定語。

②“中心語+之+後置定語+者”的格式。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説》)“千里”作“馬”的定語。

4.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第二個“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種情況。

①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主謂短語在句中作賓語。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踐滅吳》)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賓語。

③用在複句的一個主謂式分句裏面。

如:“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6.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者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之”用在動詞“鼓”(擊鼓)後,無實義,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謂也”,表總結性的判斷語氣,譯為“説的就是……啊”。

如:“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該句句意為:“俗語有這樣的説法,’聽到過上百種道理,便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説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時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鞏固練習]

閲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後練習。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隨之③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④,妻止之⑤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類,最恰當的一項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參考答案]

B。①⑥結構助詞,“的”的意思。②動詞,“到”的意思。③代詞,代曾妻。④代詞,代彘。⑤代詞,代曾子。⑦代詞,代曾子的兒。

Tags:文言 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