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文言文

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

欄目: 文言文 / 發佈於: / 人氣:1.7W

文言文虛詞有很多,在高中語文複習時,我們一定要重點複習這一部分內容哦!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講解,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

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於【1】

⑴對,對於。例:①貧者語於富者曰。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③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②乃設九賓禮於庭。③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⑶與,跟,同。例:①幻者而同於真邪?真者而同於幻邪?②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③燕王欲結於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⑸從,自。例:①子墨子聞之,起於魯。②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⑹在……方面。例: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③青,取之於藍,而青而藍。(本義項是指後一個於。)

⑻被。例:①君幸於趙王。②受制於人。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⑼受。例:不拘於時,學於餘。(本義項指前一個於。)

⑽向。例:①不拘於時,學於餘。(本義項指後一個於。)②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11)給。例: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

「於是」

⑴在這時。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⑵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⑶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⑷在這種情況下。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⑸對此。例:於是餘有歎焉。

⑹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於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齎盤纏,於路投奔人。不想日卻在這裏撞見。

「於是乎」於是。例:餘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於是乎書。

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之【2】

一、用作代詞,在句中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我們”。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説》)之:代“我”。

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他們)”“她(她們)”。

如:“遂使之行成於吳。”(《勾踐滅吳》)之:代大夫文種。

3.近指代詞,可譯為“這”。

如:“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説》)之:這樣的。

4.代事。

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5.代物。

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勸學》)之:代木。

6.代軍隊。

如:“子犯請擊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秦軍。

二、結構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1.賓語的標誌。用於賓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不譯。

如:“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之:可譯為“的”。

2.賓語前置的標誌。為了強調賓語,有時藉助“之”把賓語從動詞後提到動詞的前面。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之”把動詞“有”的賓語“何厭”提前到了動詞前。

3.定語後置的標誌。通常情況下,古代漢語中定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中的一樣,用在中心語之前,但為了強調定語有時將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後,有時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用“之”連接。翻譯時應將後置了的定語調整到中心語之前。與“之”有聯繫的定語後置格式有兩種。

①“中心語+之+定語”的格式。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利”“強”分別作中心語“爪牙”“筋骨”的定語。

②“中心語+之+後置定語+者”的格式。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説》)“千里”作“馬”的定語。

4.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第二個“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種情況。

①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主謂短語在句中作賓語。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踐滅吳》)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賓語。

③用在複句的一個主謂式分句裏面。

如:“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6.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者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之”用在動詞“鼓”(擊鼓)後,無實義,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謂也”,表總結性的判斷語氣,譯為“説的就是……啊”。

如:“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該句句意為:“俗語有這樣的説法,’聽到過上百種道理,便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説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時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鞏固練習]

閲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後練習。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隨之③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④,妻止之⑤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類,最恰當的一項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參考答案]

B。①⑥結構助詞,“的”的'意思。②動詞,“到”的意思。③代詞,代曾妻。④代詞,代彘。⑤代詞,代曾子。⑦代詞,代曾子的兒。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所"的用法【3】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蒲松齡《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户口,而又無所賠償。(蒲松齡《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説》)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李密《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司馬遷《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説》)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所謂】所説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説》)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湯顯祖《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蒲松齡《促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