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和自由》的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精選7篇)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1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説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説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説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譬如,我們班上的妮妮(兩歲兩個月)剛入園時,妮妮的情緒特別不穩定,哭鬧的厲害,只要什麼事情不依着她就躺在地上嚎哭。初入一個新的環境孩子都是安全感十分不足,只會用哭鬧來發泄情緒。為了使她不哭鬧,情緒可以穩定下來,起初我們採取放鬆措施,上課時妮妮可以不進入教室,只要有老師陪着不讓她受傷她到哪裏都可以。可是很久以後我們發現妮妮在院子裏有老師專門陪玩之後索性吃睡玩都不進教室了,經過討論和反思我們知道,對待很小年齡段的新生我們沒有把握好自由的尺度。自由和界限永遠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容的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説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麼他就會接受什麼。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説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己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説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

這本書表達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因為愛孩子,而付諸行動上的,如何愛。包括讓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尊重孩子,讓他學會獨立思考、行動。

1、合理的自由:這本書並非説一定要讓孩子為所欲為,它仍然是有界限的。比如打擾別人、野蠻不禮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並不是打罵,而是把孩子抱走,讓他明白,這樣做,是不被允許的,然後他自然不這麼做。

2、尊重孩子:這本書讓我很感動的是,對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這個詞。其實想想是這樣,操作教學用具,畫畫,玩沙,對那麼小的孩子的意義不亞於後來的作業大人的工作。用這個詞,真正體現了作者對孩子的尊重。尊重他的興趣,愛好,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專注的發展自己的愛好。

3、獨立思考行動:這是在前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真是有自由寬鬆的環境下,通過專注的工作,慢慢養成對實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邏輯關係,從而對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並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總體,是一本很好的書,講述的是思想,是精神。掌握這種精神,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個規則,在規則內,讓他自由的成長。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3

這是本文作者孫瑞雪老師特別鍾愛的一首詩,《愛和自由》始終貫穿着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關係,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並不是溺愛、縱容、沒有規則,給孩子“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用愛的情感喚醒孩子成長積極性;以自由空間確立孩子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用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彤彤出生後,媽媽在家休了一年產假,沒有離開過一天,等要上班時,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沒有見到媽媽,沒想到他竟然適應的很好,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症,當時不是很明白,怎麼跟大多數孩子不一樣,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書才明白孩子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會對新環境產生恐懼,這一點在他剛入園時也得到了體現。

很多人都認為彤彤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更是個開不起玩笑的小孩,開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臉,就會惱,發脾氣,甚至還會哭。但是周圍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無論怎樣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經常會有人私下跟媽媽説,這孩子遺傳誰呀,你們兩個性格都挺好的,怎麼他的脾氣這麼大,媽媽也大惑不解。看了這本《愛和自由》後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中專門講了這種狀況,原因是媽媽對彤彤説到做到,也要求爺爺、奶奶言出必行,欺騙孩子會造成他對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不經逗。大多數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貫方式就是逗,但是他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大多是源於兒童時期的“逗”。

彤彤上幼兒園選擇的是蒙氏班,那時媽媽對蒙氏理念還是模模糊糊,選擇是因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師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顧。上了幾天後,老師向媽媽反映彤彤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課,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隊,他站在一旁觀看。還好是蒙氏班,還好老師受過蒙氏教育培訓,雖然老師認為他自由過度,但是也沒強加干預,漸漸的彤彤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了。看了這本書後,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慶幸當初的選擇沒錯。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以欣賞、讚美的眼光看着獨一無二的寶貝,漸漸長大以後,欣賞、讚美被越來越多的批評、指責、約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説的,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每翻看一次總能得到新的收穫,好書真的是要不斷翻閲學習的!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4

對蒙特梭利教育瞭解得不多,暑假裏,翻閲了《愛和自由》,才對其教育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説:“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們遵循的“規則”特別少,比較主要的三條:第一,不傷害自己;第二,不傷害他人;第三,不傷害環境。孩子們在遵守這三條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他們有權利為自己做決定,他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每一個生命的發展都不一樣。就拿敏感期來説,蒙氏教育講究要在兒童敏感期來臨時,抓住這個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孩子6歲才出現數學邏輯的敏感期,但這並不説明他要比5歲就出現數學敏感期孩子笨,只不過他的數學敏感期來的晚而已。一個孩子要畫畫到凌晨,也不要打擾他,因為他正是處於繪畫的敏感期。他要通過持續、反覆的操作來達到認知和發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喪失了這麼一次發展的機會。有可能他終生不再繪畫,終生都不能感受到繪畫的美。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發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5

人的品格從兒童期發展而來,蒙特梭利説:“兒童是成人之父。”

是不是有些誇張?蒙特梭利認為兒童自己在3—6歲間所進行的一系列長期而緩慢的活動構建了自己的品格。人對周圍世界的適應能力在生命的頭6年就開始了,如果頭6年兒童按照內在的指導正常發展,他自然而然就是一個品格完好的人,不用任何人來教育,別人就是打他、罵他、不讓他追求完美,也是不可能的,他就是要追求完美。

人類中那些品格完好、比較堅強、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佔據小部分;違法者、精神病患者也佔小部分;絕大多數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尚未達到正常程度的人。

真善美的人是人們都熱愛的人。比如貞德、林肯、甘地……傑出的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優秀的工人、教師等。沒有人願意做壞人。大多數的人是傾向於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的,也有一部分人則傾向於滑向犯罪的道路。這些人容易受到引誘,他們需要不停的與自己惡的那部分做鬥爭,他生命的能量只能消耗在這上面。

我們所謂創造世界的人,是説對這個社會有推動作用的人,是愉快的人,是自我完善的人。比如林肯解放黑奴,曼德拉解決種族歧視問題。如果兒童能夠得到自然發展,每時每刻都沉浸在自己的內在發展中,那麼他對和自己內心發展無關的外界事物就不感興趣,他會專注於自己內在人格的完善上。

稱職的父母不要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上就媽媽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機四伏。正常的孩子應該是,我愛我的媽媽,我依戀他,我離不開她,但我常離開她,能常離開她,我離開她的時候,我依然能發展我自己。

兒童在整個成長期不懂得什麼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順應自己內部的發展,他追求完善是一種自然狀態,不費任何力氣地趨向完善,他們對完善的追求不是種犧牲,而是他們的生活本身。

大多數的成年人的人格上帶有一定的缺陷,完全來自於0到6歲受到了成人的控制,長大成人再用很多時間和精力不斷的自我完善。所以成年人對兒童的教育有時候是適得其反,沒有障礙的人身上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驅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這件事辦好。

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取消對兒童的限制,讓兒童完全自由地聽從內心的驅動去做他的事,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孩子就會發展得非常好。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6

愛,是包容。他要我們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孩子的一切錯誤與失敗,接納他們所有的創造與破壞。

愛,要不忘初心,學會等待。等待孩子在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中自我成長、自我蜕變,完成生命的自我創造!

愛,是理解與尊重。正如孫瑞雪在他的《愛和自由》中所説:“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她用“仰視”一詞將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推向至高無上的境界。

愛,是相信。相信我們的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不可複製的,是有能力成長的,是比我們更強大的!

愛,是平等。我們沒有權利命令與干涉,即便是我們的孩子。從他生命誕生的那一天起他與我們就是平等的,他有獨立的人格與思想,而不是附屬於某個生命。要嘗試着蹲下來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讓孩子仰視我們,請相信我們的每一個或好或壞的舉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靈產生巨大的影響。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成長的一切”,無論你知不知道什麼是愛,它就那樣簡單而又複雜的存在。我沒有更多的財富留給我摯愛的尚尚,我這一生唯一能給予他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7

《愛和自由》讀下來,沒有第一次那麼費力,邊讀邊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讀下來,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一方面與他人分享,一方面見證自己的成長過程。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如果你不嚴謹和科學,你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輩子。為什麼説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是幼兒教師呢?有一個朋友説:”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國際上幼兒園教師在最賺錢的職業排位上位居第三。“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牙科大夫比較掙錢,律師比較掙錢,實際上在國外幼兒教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畢業直接就去帶孩子。人們把最優秀的人放到了幼兒教育上,是因為零到六歲決定人的一生。”

最初認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種謀生的方式,在卡迪亞從事三年幼兒教育事業後,發現它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更是一種成長方式。怎樣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亞工作,感覺自己是永遠且完全被接納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認且不接納的)但仍被卡迪亞接納。

自己也願意不斷地完善自我,追隨幼兒園成長的步伐,從內心真正地順從。而且工作中時常會反思,當發現自己狀態不夠好,處理問題不夠那麼有愛時就會反問自己“愛在哪兒?”工作中的困惑是由於不理解產生時反問自己“理解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