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校園欺凌主題手抄報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校園欺凌,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手段也在不斷翻新。下面是校園欺凌主題手抄報,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校園欺凌主題手抄報

應對校園欺凌,專家開出哪些“藥方”

兒子在學校男廁所被同學用有廁紙、尿液的垃圾筐扣在頭上,被同學取不雅綽號,出現失眠、情緒激動、恐懼上學等症狀,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醫生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近日,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説NO!》的文章在社交平台流傳,文中關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二小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目前事件仍在調查中,但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再度引發熱議。

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來就有26起。校園欺凌頻發的原因是什麼?出現校園欺凌事件如何追責?面對校園欺凌,社會還有哪些短板有待補齊?

“上小學的孩子是一張白紙,發生校園欺凌這樣的事情,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該檢討,有沒有從小給孩子一個自尊自重自強的教育,重視孩子內心的成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阮齊林認為,校園欺凌案件頻發背後應探討的並不是一己之責。

阮齊林提出,校園欺凌主要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該類行為的發生存在一個氛圍,即以多欺少或是恃強凌弱。阮齊林稱,從心理層面上説,欺負者與被欺負者對“欺負”這件事情是認可的,欺負者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被欺負者通常也因害怕而默默承受和不敢反抗。“校園欺凌涉及到人性中潛在的野性,關鍵是看家長、學校和社會有沒有及時發現並加以引導。”

心理教育工作者鍾秉穎表示,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並不是一個偶然的行為,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應該關注發生欺凌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如何產生的?”

鍾秉穎舉例稱,小孩之間以“玩笑”“惡作劇”之名發生相互推搡摩擦時,一般會發生兩種情況:一是一方在無意推搡後進行了道歉,另一方及時表達不願被這樣對待,雙方的矛盾得到化解;二是在一方推搡後哪怕説了“對不起”,另一方也要反推回來以牙還牙,矛盾不斷升級,並種下一些“惡與恨”的因子。“在這些小事上,老師與家長往往會以為是孩子間正常的打鬧,但在孩子心中會不斷積累委屈與不公,又沒有成人的干預,等下次一方找到另一方的弱點時,就會進行有目的的報復。”

專注於反校園欺凌的“減低校園欺凌”公益項目負責人沈旭認為,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時,我們是否可以不要那麼快判斷孩子是惡意還是非惡意,而是去了解過程,分析每個步驟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沈旭曾經接觸過一個有校園欺凌行為的孩子,這個孩子存在智力發育障礙,行為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只要看到比他弱小的同學,就會上前進行挑釁,並觀察對方反應進行下一步的攻擊,或用腳絆倒同學,或向同學吐口水,老師一度勸其退學。“我剛遇到這個孩子時,就在想為什麼這個孩子有那麼強烈的攻擊行為?”

沈旭通過與孩子的父母溝通後得知,這個孩子由於智力原因,從小時常被小區裏的同伴惡作劇,上一二年級的時候被女生欺負,被同學脱褲子,等他長大一些後,就有了要欺負女同學的意識。沈旭説:“怎麼判斷目的是惡意的?欺凌行為背後一定是惡的嗎?產生惡之前發生了什麼?這值得我們重視。”

在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看來,處理這類事件要遵守一個原則:“以保護孩子為前提,教會孩子成長,教會他們怎麼去面對生活,而不是讓他們受到懲罰和傷害,讓他們感到害怕,害怕並不能解決問題。”

“要把孩子當成孩子。”李玫瑾談到,家長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學之間相互欺負的事件在全世界都是不可避免的,家長要做的是教會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時有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與處理。

阮齊林也認為:“校園欺凌不是存在於一個國家的現象,也不是當下才有的行為,想要得到改變,家庭和學校進行基本的仁愛教育是基礎,小學時期正是樹立和培養素質文化的重點階段。”家長在此階段應關心孩子的行為變化,老師應避免對學生使用“熊孩子”“笨孩子”等稱呼,對班上成績優秀與處於下游的同學都要進行表揚和鼓勵。

沈旭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在解決校園欺凌問題時,他們的經驗是先對老師、家長進行培訓,開設“老師和家長責備孩子的藝術方法”課程,協助雙方共同構建與孩子相處的模板。

除了需要進一步加強仁愛教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校園欺凌事件隨處可能發生,這是個有普遍性的問題。但對於校園欺凌,我國目前還缺乏健全的懲戒機制。

此外,熊丙奇提到,校園欺凌案是校內事件,也是公共事件,同時是法律問題,需要司法機關的介入。“如果被侵害的一方家長有訴求,學校就應該配合家長起訴施害人家長,追究相應的民事責任。”

如何避免校園欺凌現象

事件回顧

12月8日晚,朋友圈一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説NO》的文章劍指北京中關村二小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引發社會熱議。一名學生家長稱,自己10歲的孩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欺凌”,甚至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此後,因為學校處理不當,孩子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並被診斷成急性應急反應。中關村二小13日凌晨表示,認定其為“偶然事件”,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

校園欺凌事件存在已久,在網絡上可以檢索到各種觸目驚心的事件。我國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政策有哪些,以往校園欺凌事件又是怎樣解決的。

我國對於校園欺凌事件對應措施

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一份《關於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中,對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100件校園暴力刑事案件進行了梳理。這100起法院審結的案件涉及到未成年被告人159名。其中,已滿十四不滿十六週歲的被告人55人,佔34.59%;已滿十六不滿十八週歲的被告人104人,佔65.41%。

但事實上,法院受理的校園暴力傷害案件主要以故意傷害罪追責,而構成故意傷害罪又要求致傷達到輕傷以上程度。由此導致,對不滿十四周歲的兒童故意殺人、已滿十四不滿十六週歲的青少年實施毆打、欺辱等輕傷害的行為難以追究刑事責任,甚至也不能進行治安拘留處罰,相當一部分校園暴力事件只能由教育機構內部處理。

就在一個多月前的11月11日,教育部聯合最高法、公安部等八部門印發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時報告制度,一旦發現學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學校和家長要及時相互通知,對嚴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並迅速聯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

《意見》指出,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學校和家長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情節較重的,公安機關應參與警示教育。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並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

部分國家校園欺凌問題解決之道

校園欺凌是個全世界都面臨的頑疾。各國相關部門以及學校從不同角度尋找校園欺凌的解決之道,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美國一直面臨着嚴重的校園欺凌問題。聯邦政府由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組成了“聯邦預防欺凌委員會”,督促各學校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並指導各州制定反校園欺凌的法律或政策。如果學校未能對學生相關權利履行保護職責,則由司法部或教育相關部門來一起保護學生的相關權利的實現。

目前,全美有約40多個州頒佈了反欺凌法,主要針對學校欺凌,把欺凌和其他的騷擾區分開來。在校園槍擊案頻發的今天,這些法律要求學校職員見到欺凌時必須立即報告和干預,調查並懲罰加害者,通知家長,還需要提供心理諮詢援助,以防欺凌升級到槍擊。

日本校園欺凌現象出現早、問題多。為了應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日本國會在2013年通過了《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法案規定,在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等重大傷害時,學校有義務調查相關事實,並告知學生監護人。該法還規定,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者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

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學校教職員工接受相關培訓,還將應對校園欺凌的表現納入教師的評估系統。文科省還會組織學生會和兒童協會開展道德教育和交流活動,並舉行面向監護人的科普講座。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都設立了“校園欺凌問題對策委員會”等第三方機構。當學校中發生因校園欺凌問題而出現自殺等嚴重事態時,該機構具有自行調查的權力,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調查,防止學校或教育部門犧牲學生的利益。

澳大利亞當地的校園欺凌現象也比較嚴重。2003年,澳大利亞相關政府部門根據常見的校園欺凌、暴力、騷擾等問題,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NSSF)。這是澳大利亞及全世界第一份國家級別的安全學校建設指導政策。它不僅以法律為前提,更強調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團體和民眾的參與和全方位的合作,提供評估標準以及提供關鍵措施和實施策略,幫助解決安全學校建設遇到的實踐操作問題,分別從學生羣體、教師羣體、學校管理層、校本政策、校園文化、校本課程等9個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園建設的核心標準。

韓國政府分別於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連續出台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對策方案,並開通了舉報校園暴力的24小時電話117熱線。

2014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了《人性教育振興法》,正式以法律形式規定人性教育成為韓國幼兒園及中小學的必修課,韓國也成了世界上首個推行義務人性教育的國家。根據法案,各級政府和學校將人性教育設立單獨預算並制訂相關教學計劃,所有教師也必須參加人性教育培訓,以確保義務人性教育落到實處。

校園應當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避免校園欺凌,各方共同保護學生的成長環境,校園才真會成為被美好和希望浸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