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保護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29W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護及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的範圍

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保護的論文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護

狹義的文化僅限於意識形態,廣義的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類的偉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夠創造城市的智慧動物。城市文化除了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獨特的歷史與傳統。城市文化不僅是城市之間的區別標識,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標識。隨着全球化的推進,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變得趨同。經濟發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徑,但是以犧牲城市特色文化作為代價的建設,極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隨着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大踏步前進,中國各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片一片的舊城區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樓大廈平地而起,現代化商業住宅代替了原來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來的泥濘小路。然而,絕大多數城市的過快發展使得原本屬於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歷史漸漸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一律,設施、風格、創意趨於同一化。有一位國外人士曾經就北京市的舊城區改造説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將來會有我們現在有的,但是我們永遠不會有你們現在有的。”這説明了對城市特色文化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過去,在對城市特色文化的保護過程中,人們往往只注重於對一些名勝古蹟及特別建築的保護。這一點並沒有錯,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必須重新進行整體佈局,改變思路,由點及面,對能夠反映和代表特殊歷史文化區域以及能夠彰顯一種生活環境的範圍進行保護。有些建築儘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們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特定的羣體,包含了一個不容複製、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護的。經濟必須發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須得到保護,為了妥善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政府以及羣眾都必須積極參與,各自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的範圍

在中國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區主要涵蓋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雲貴高原,而在行政區劃概念中,廣義的西南地區則包括廣西、雲南、貴州、重慶、四川、西藏六省區。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區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數民族的廣西、雲南、貴州三省區。

二、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形成的特殊背景

中國西南民族地區疆土遼闊,橫跨中國地形的三大階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區擁有眾多少數民族,其中壯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佈在各個地區。西南民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疆,與東南亞各國毗鄰,地處中國青藏高原東部,氣候多樣,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但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後,主要原因是該地區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進程過慢、勞動者素質不高、地形難以進入、制度因素以及傳統觀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縛。

(一)西南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區獨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觀,與東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區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為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民族生活習慣與風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區因其複雜的地形特徵以及氣候類型造就了豐富的農業與生物資源,其中廣西就擁有6000多種植物資源,雲南、貴州等地的動物資源也位列全國前列;西南民族地區還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溝、香格里拉等世界級旅遊資源。

(二)西南民族地區歷史文化厚重

豐富的民族民俗資源讓西南民族地區城市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來,西南民族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包括古老的神話、傳説、詩歌、舞蹈、音樂、圖騰、建築等。西南民族地區的各個少數民族,如壯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長的歲月裏,各民族和睦相處,文化相互碰撞與融合,隨之產生的新文化,成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形式延續下來。

(三)西南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落後

雖然西南民族地區有着豐富的資源,但是資源的總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物產資源、資本資源和人力資源等。上述任何一種資源的缺乏都將使得城鎮化無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區有些資源相當豐富,但有些資源卻十分匱乏,這直接導致城鎮化推進的滯後;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難以進入,制約着城鎮化規模的發展;勞動力素質偏低,導致人力資源短缺;資本資源不足,政府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民間投資相對東部地區均處於劣勢;城市服務功能低,城市基礎弱;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生態污染等都不利於城鎮化的長期發展。

(四)西南民族地區政策優勢獨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區有着良好的區位優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步調前進為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該地區人民抓住機遇正在逐漸縮小同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區聚集着大量的少數民族,而國家對於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出台了很多項利好的政策,這也使得該地區發展更加有優勢。再次,西南民族地區毗鄰東南亞各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下,可以享受國家多項政策扶持。最後,西南民族地區是我國的“大後方”,其中廣西的海岸線佔全國的1/12,總長度為1539公里,擁有3個深水港,這為中國與東南亞的自由貿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三、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大力推動的城鎮化進程,雖然有效提升了各個城市、地區的現代化水平,但由於步伐過快及影響廣泛,各個城市文化的趨同現象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明顯。“城市特色文化危機”已經開始在各個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為自我標識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歷史文化正逐步消失。雖然短期內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相比,並不明顯,但從長遠來説,這種影響更深入、更廣泛,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具體來説,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確

長期以來,西南民族地區的城市整體規劃中對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確,規劃和文化保護更多地以單個的方式進行,缺失對整體的關注。單體建築之間的公共空間已被破壞,城市規劃缺乏大局觀,因此城市風貌未能形成整體,現代建築缺乏本民族特色,許多特色建築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經濟的背景下,旅遊者來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過視覺觀察,開闊眼界,身臨其境地感受和參與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風俗與節慶。但是,民族文化卻往往被以現代藝術的包裝形式來展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喪失了其精髓與內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內部作用與外部影響下逐漸消失,被異地或者是異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區部分村落遠離城市,與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環境較為封閉,民族生活習慣與風俗得以較為完整的保留。然而,與異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區,因受現代文化衝擊,許多民族風俗與習慣存在傳承的危機,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的建築與街區,飲食與服飾,節慶與生活方式等漢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四)民族價值觀退化

中國西南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核心價值觀是古樸誠實、熱情好客、吃苦耐勞。然而受到商品經濟的刺激影響和不良商人的誘導,許多民族文化價值觀出現了明顯的退化。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優良傳統完全摒棄,個人價值觀偏離正確的軌道。其中西南民族價值觀的退化尤其明顯,中國西南民族地區大多以稻作文化聞名,由於深受稻作文化的影響,當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勞,勤奮樸實,熱情好客,然而由於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大踏步邁進,人們只顧眼前的利益,為了牟取利潤而背離優良的品德,導致西南民族地區的民族價值觀明顯退化。

(五)城市特色文化處於弱勢

隨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信息產業也與之齊頭並進。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並且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由於處於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對市場產生了不可估量地衝擊,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處於弱勢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區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漸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區各個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隨着主流文化的強勢衝擊,西方文化正改變着各個民族城市的精神、歷史、生活方式、傳統習俗、城市文化價值觀,從而使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棄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價值體系,城市特色文化便處於弱勢地位了。

(六)城市特色文化膚淺平庸

由於當下西南民族地區大部分城市對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認識不足,所以在城鎮化進程的區域發展中就沒有能夠深入地挖掘該城市獨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沒有因地制宜地確立城市特色文化。對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轉而投向簡單易學的“現代文化”、“西洋文化”,並千篇一律地加以學習。很多西南民族地區城市將一些發達地區的城市發展經驗以及城市結構佈局生搬硬套過來,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當下流行的風格元素當成是發展的指標,完全不挖掘自我的歷史文化沉澱,導致了大多數城市特色文化變得膚淺平庸,這樣的快節奏不但沒有給城市帶來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對城市的文化品位喪失信心。

四、對策建議

隨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文化成為了地區社會文明的標識。如何保護與挖掘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發揚民族風情濃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鮮明形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明確城市特色定位

根據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特色與階段、城市文化的特色與根基來對城市特色文化進行深入的認知與解讀。在展現城市特色時,因地制宜,明確自身定位,從城市整體規劃大局上追求風格的大致統一,城市的各個局部避免重複與單調,可分區域、分層次、分系列地在重點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與文化成果,營造特色鮮明的環境或是民族特色風情的建築等。在向遊客展示一個多元的民族風情濃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時,又不失現代化色彩,體現傳承與創新的對立與統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資源

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的保護首先要從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區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豐富的民族特色與地域文化,因受現代強勢文化的衝擊,許多原生態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已經消失或者逐漸消失。歷史文化資源是城市最珍貴的瑰寶,是一個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關鍵所在。應挖掘與強化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歷史、民族語言與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風土習俗、民族建築風格、民族舞蹈與聲樂、民族繪畫與圖騰等。只有將這些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運用到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當中去,使之成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區別於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夠更好地保護與延續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諧共處的關係

當今社會,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國,對於中國本土文化產生了很大地衝擊。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喪失。如何處理好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關係對於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來文化來自於世界各國,是各國對於生存、發展和文明最真實的寫照。對於外來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須持有批判的態度。中華民族素來有厚德載物和奮鬥自強的精神,對於外來的文化,我們可以取長補短,有選擇性地進行接受和吸納。對於符合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積極接受和補充,而對於與本土文化差異過大且認識不同的文化則要儘快的摒除。融合兩種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點,這不僅是對於建設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對於城市乃至國家適應全球發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護現有的物質文化遺產

因長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數民族,西南民族地區擁有大量的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幾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數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數民族地域風情的特色建築。當今,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的特色建築往往以古城、古鎮的形式向遊客展示,如雲南的麗江古城、廣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廣西賀州的臨賀故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古鎮等。許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遺蹟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機剷平,遺留下的古城、古鎮也多多少少地被現代化文明所侵蝕。因此,對於城市中遺留下的古城、老城應予以關注與保護。在城市規劃時,儘量避免對城市的古城、老城進行破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儘量把佔地面積較大的項目安排在對原始建築破壞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華與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不符合現代審美與現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將會逐漸被歷史淘汰,應該在繼承原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創新並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跡,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須在延續本地域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條件下進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是“取其精華與去其糟粕”性質的,有選擇性地繼承,創新地繼承,而不是過度地追求傳統或是過度地追求創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區的城市特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資源、旅遊文化資源、古建築資源、節慶文化資源等,將這些豐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資源與物質文明資源充分地有機融合,讓其成為民族風情濃郁,城市特色鮮明的城市名片。通過充分發揮西南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將民族元素提煉到城市的產品成果中來,將民族節慶與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藝品、民族特色食品等產品成果更好地包裝與宣傳,以形成更好的推廣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原始的、古樸的民族風俗,讓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遊客面前,讓遊客身臨其境般地體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風土習俗,更好地感受當地民族的民族風俗與生活習俗,將有助於民族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七)博採眾議與接受監督

西南民族地區城市是屬於人民的城市,城市人民是使用城市設施的主體,有權參與城市面貌的設計、城市規劃的制定與舊城改造方案的選取等決策。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管理者應主動創造條件鼓勵更多的羣眾參與到城市設計中來,使城市發展決策更透明、更公開。例如通過網絡投票、專家組評議等方式廣泛聽取羣眾意見,多層次參與不僅有助於城市管理者制定出更合理、更具有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特色、更符合人民心聲的城市規劃,同時也對政府行為產生了一定的監督作用。